出版線上 》 |
本週頭條書訊 > - 為什麼我選的常常不是我要的?沒選的那個永遠比較好?《誰在操縱你的選擇》
一名顧客到蘋果專賣店買最新的iPhone。本來一心想要黑色的,但是看到別人買黑的,他突然改變心意了……每天,我們一睜開眼就面對無數的選擇,你是否曾經思考過:這些選擇的根據是什麼?它們是怎麼形成的,又被哪些因素影響?我們所做的決定,真的都是出於自己的選擇嗎?這些選擇,是否都有意義? - 他將當代中國的滔滔不絕,縮寫為十個簡單的詞彙─余華,《十個詞彙裡的中國》
我希望能夠在此將當代中國的滔滔不絕,縮寫到這十個簡單的詞彙之中;我希望自己跨越時空的敘述可以將理性的分析、感性的經驗和親切的故事融為一體;我希望自己的努力工作,可以在當代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和紛亂複雜的社會裡,開闢出一條清晰的和非虛構的敘述之路。──余華 - 「如果我不在房間裡了,我還是我嗎?」──《房間》
對五歲的傑克而言,房間就是全世界。這是他出生和成長的地方,他跟媽住在這裡,學習、閱讀、吃飯、睡覺、遊戲。晚上,當老尼克來訪時,媽把他安全地關在衣櫃裡。對傑克來說,房間就是他的整個世界,但對媽而言,卻是老尼克囚禁她七年的監獄。她想出一個大膽的脫逃計畫,需要仰賴她兒子的勇氣,以及大量的運氣。她沒想到的是,對這計畫一旦成功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自己竟然沒有充分的準備。 - 在青春成為鄉愁以前,將鼓譟的夢想書寫成明日的記憶。陳德政的紐約搖滾記事—《給所有明日的聚會》
四十個篇章如同四十首歌,是四十段難忘旅程的原聲帶:由音樂伴隨的成長碰撞、對舊日的眷戀、夢想成真的喜悅、與陌生人交會的微光,那些三十歲前放下的東西與迎來的東西。燃燒的夜晚沸騰了血液,熟悉的前奏撼動著耳膜,他將那些與心跳同步的神奇時刻記錄下來,成為永恆。 |
人文科普|文學小說|心靈養生 |親子共享 |語言電腦 |商業理財 | 生活風格|藝術設計 |
▲ Go Top |
TOP新書 》 |
 作者:游琁如、王品文 出版社:三采 出版日期:2010 / 12 / 31  | 【 探尋即將消失的國度:兩個七年級女生的環浪計畫 】 我們今日許多介意的小事或一點一滴人生的努力,在大自然的變化下,還殘留多少意義? 我心疼的是孩子們。坎昆大會正如每年氣候大會,開場安排一段感人的影片,今年由一名墨西哥小孩頭綁布條矇上眼睛,沙漠風暴、大雪、洪水從他身邊一陣又一陣沖過;直至孩子身影沒頂。 坎昆會議國際氣象組織提出兩項報告,第一,20年後全球每年將有百萬人死於暖化;第二,首當其衝者為全球最貧窮的四十個國家,即使富裕如美國,也將付出慘重經濟代價。國際氣象組織的警告,沒有得到太多的回應,所有暖化真相的預言,人們已聽累了,尤其是執掌權力的大人物。歐巴馬在乎的是他兩年後能不能連任,他面對的是世界上對環境議題最冷漠、最傲慢的美國國會。除非2012年底他能扭轉局勢,否則他不可能為自己的孩子、民主黨的氣候安全理想盡任何心力。 我們屈指計算,2030或所謂更末日的2050年,自己幾歲了?讀者們,你們或你們的孩子們屆時又是幾歲呢?我們今日許多介意的小事或一點一滴人生的努力,在大自然的變化下,還殘留多少意義? 許多成人固然選擇冷漠,但也有不少年輕人以感人的腳步,為未來奮戰。今年坎昆大會,國際青年會議主席是一名來自台灣國際志工張良伊,大冰洋無情的變化把他推向第一線。另外兩位女孩,游琁如與王品文也以長達半年的「環浪計劃」,讓世人見證正在消失的天堂,南太平洋島國。∼陳文茜推薦序 【more】 |
更多人文科普推薦書 |
▲ Go Top |
編輯手札 》 |
如果這些都是假的,你還願不願意相信他文字裡透露出的價值? 文/DL 上星期五,我想許多人對這一天有著特殊安排與記憶,因為它是一年的最後一天,更是99年的最後一天。『最後一天』說來慎重不凡,可稍微多想一點,突然發現它其實是個懸崖邊上的詞。 畢竟這一天跟其他日子不同,這是一年的最後一天;「最後」這個詞變得弔詭,萬一真的是最後一天? 當你有一本回憶錄,自己的;你有機會選擇記錄自己生命的片段,你會記下什麼?為什麼? 《夜》,是198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維瑟爾,記錄他在納粹集中營那一年日子的回憶錄;那一年,他15歲。關於納粹、關於納粹的猶太人屠殺、瓦斯室、奧許維茲集中營……沒有人會陌生,當然,某些議題涉及歷史詮釋,自然也陸續出現不少質疑其真實性的說法。不過不可否認某個程度這是二戰,甚至可以說是近代戰爭,留給我們最鮮明的印象。 1943年,傳言德軍已經要投降了,原本平靜的錫蓋特卻突然捲進最後一波風暴;那一年,維瑟爾15歲。什麼樣的事,會留在一個15歲的少年,或者該說是孩子的心裡?而當他10多年後再次回頭檢視,會想/願意把它寫下來? 牙醫常藉故叫人去檢查牙齒,為的是要他們嘴裡的金牙。第一次他推說身體不舒服,不給拔,答應牙醫下星期再來。下星期、又下星期,牙醫知道的。可沒想到,逃過了牙醫這關,最後還是沒保住他的金牙。 上工時,他旁邊有個法國女孩。他們從沒交談過,因為他不會說法語,女孩不說德語;大家都覺得那女孩是亞利安人。有天他被囚監痛毆,滿頭血縮在角落,法國女孩默默的走過來。一個憂鬱的微笑,一塊麵包,女孩用標準的德語對他說:「咬緊牙關,小兄弟……」多年後他們在巴黎遇見,女孩坦承自己是猶太人,她偽造了身分,所以她在集中營裡從沒說過德語,「我不太謹慎地跟您說了幾句,但是,我知道您不會背叛我……」 猶太新年前夕,主祭囚犯領著大家做彌撒。維瑟爾寫到:他不斷打住,好像無法在自己說出的字句裡找到意義,旋律梗在喉嚨裡。……而他,往昔的神祕主義者,則是在想:是的,人類比上帝更強更偉大。這個新年,他沒有行齋戒,上帝為什麼對於子民的苦難保持緘默?上帝?變得空洞不重要。 年後的淘汰競選,他們得一個一個跑過SS面前,體力不好的軟腳蝦,SS會在名單上做個記號:該被送進焚化爐了。維瑟爾心裡只想著:跑快一點,起碼這樣,SS就看不清楚自己手臂上的號碼。 …… 剛拿到新版時,忍不住與之前買的舊版做了比較。起初我比較喜歡舊版封面,灰撲撲的水泥牆、鐵絲網,沉重灰瑟,貼近我們刻板印象中的納粹集中營。不過當我再次閱讀維瑟爾的文字,熾烈的焰火在夜空中燃燒,或許,才能最適切描述他筆下瘋狂、不受控的人性,以及他自己在十餘年後回顧,並且願意回顧的當時的自己。 之前跟出版社聊起,有人質疑維瑟爾這本書內容真偽。如果他寫的都是假的,你還願不願意相信他文字裡透露出的價值? 你相信或願意相信的,是什麼呢? =============================== 【初版編輯手札】 沒有人見過神話裡的惡魔,但我們的確看過那些真實的悲劇…… 文/鰻魚 猶太小孩不是小孩。 德國小孩很乾淨,猶太小孩很髒。 德國小孩睡在床墊上,猶太小孩就睡在躺著死人的桌邊。 德國小孩會玩遊戲,猶太區的小孩不懂如何玩遊戲。 他們真是劣等的小孩。 他們唯一的娛樂,就是看著他們的家人被射殺; 他們唯一的樂趣,就是看著母親被謀殺。 德國小孩會笑,猶太小孩不會笑。 德國小孩會走路,猶太小孩不會走路。 你從未教導他們如何笑如何走路,即使鞭打他們也學不會。 你不知道猶太小孩沒有腿嗎? 猶太小孩有翅膀!【more】 |
相關閱讀 > .《夜:納粹集中營回憶錄》, 埃利.維瑟爾, 左岸文化,  .《一個德國人的故事:哈夫納1914-1933回憶錄》, 賽巴斯提安.哈夫納/著, 左岸文化,  .《蘭妮.萊芬斯坦回憶錄》, 蘭妮.萊芬斯坦, 左岸文化,  .《白玫瑰 一九四三》, 英格.艾歇-蕭爾/著, 左岸文化,  .《安妮的日記》, 安妮.法蘭克,奧圖 .法蘭克,莫珍.普萊斯勒/著, 智庫,  |
▲ Go Top |
活動現場 》 |
【 新書 】 《西遊記》裡的火焰山真的存在嗎?豬八戒怎樣從黑豬變白豬?瘦豬變肥豬?穿梭中國的超異時空漫想《桃源鄉的機械學》 【 書展 】 2010世茂、世潮、智富年度暢銷展精選300,特惠5折起! 【 外文選書 】 若那些珍奧斯汀小說真實發生,最惱人的部份永遠不在男女主角兩人之間:《Major Pettigrew's Last Stand》 【 特價 】 買 《地球寫了四十億年的日記》,可以75折加購《為什麼是碳》 【 特賣 】 高單低價手牽手,知識輕鬆抱著走!精選高、低單價暢銷書新年賀歲價75折起∼ 【 影音 】 久石讓親自指揮倫敦交響樂團:久石讓的世紀音樂響宴 / 久石讓精選 【 雜誌 】 時間和你想的不一樣,為什麼人類要發明年、月、日或時、分、秒? 【 雜誌 】 2011,you know it、you get it! 【 活動 】 說你生活的故事,獎萬元E-coupon |
台灣的閱讀競爭力在哪裡? >  閱讀是一輩子的事》章節試閱(5-3) 腦神經科學家的人生大夢 洪蘭 我很早就明白「課外書」讀愈多,「課內書」愈容易懂的道理, 我讀歷史小說讀多了,歷史課本就很簡單了。 歷史小說也把忠誠、正直、公平、正義等傳統價值觀傳輸給我。 閱讀不只是學習知識,透過閱讀,我建立了正確的價值觀。 因為很了解閱讀的樂趣和對人生的影響,所以我推廣閱讀心急如焚,一刻不能等待。 因為太了解閱讀的樂趣和對人生的影響,所以我推廣閱讀心急如焚,一刻不能等待。 一九六九年我出國念書,行李只有兩只皮箱,春夏秋冬四季衣服塞爆之後,母親只准我帶一本中文書。我想了又想,就帶上世界書局出版的《西遊記》。當我想念台灣,想念中文字,就鑽進《西遊記》那密密麻麻的小小字裡。書很快被翻到捲邊又掉頁,只好用膠帶一一黏回去。 當兒子大到開始聽故事,我第一個說的就是《西遊記》。 每一次讀《西遊記》,我都有不同的體會,而且更加折服於吳承恩的想像力。他的想像力合情合理。試想,如果你有一樣厲害武器,不想被偷走,藏在哪裡最妥當?當然是放在身邊,所以孫悟空把金箍棒變小,藏在耳朵裡,鐵扇公主把鐵扇含在舌下。 《西遊記》的文學藝術價值為文化界所公認,但它同時又最大眾化,小孩著迷,大人喜歡。兒子不肯學中文時,我半哄半威脅他:「這樣就沒辦法讀《西遊記》嘍!」《西遊記》成了他學中文最大的動力。 我們舉家回台後,有一次家裡出現蜈蚣,他大喊:「趕快抓一隻公雞來!」我納悶找公雞幹嘛?再一想,噢,這是從《西遊記》讀來的,昂日星官的原形是公雞,專剋化身為道士的蜈蚣精。他聽這故事的時候才六歲半,而「蜈蚣事件」發生在十五歲。 我也是聽《西遊記》長大的。母親睡前講《西遊記》,可是經常講著講著就累了,想睡了,欲知下回如何,明天再說。我很急,到底孫悟空會不會被蜘蛛精抓走?記得那時我小一,為了知道孫悟空命運如何,我懇求大我五歲的姊姊講給我聽。姊姊說:「好啊,但是有條件交換,妳替我擦地板洗碗。」我不想當姊姊的奴隸,趕緊學認字。到了小三,雖然還有很多生字不認得,但已經可以跳著看,也可以比手畫腳的講故事給妹妹聽了。 故事講太多,到現在我上課時還是一樣比手畫腳。 當時的家裡,因為二二八事件,懼怕思想賈禍,只有歷史書,沒有現代著作,因此我讀了很多歷史小說如《隋唐演義》、《大明英烈傳》、《兒女英雄傳》、《唐祝文周四傑傳》、《閱微草堂筆記》,連《古文觀止》也拿來當作小說讀。為什麼?因為沒有別的娛樂,亦別無他書可看,而我對文字的渴求又如此強烈。那是個靠剪報來收集心儀作家作品的年代,我每天剪下副刊的連載,一篇一篇用漿糊貼起來,最後貼成一本完整的徐訏《半下流社會》。 如今我們崇尚西洋,孩子以看英文小說為榮,失去了了解中國文化的機會,以及作為中國人最大的樂趣,豈不可惜? 所以,我很早就明白「課外書」讀愈多,「課內書」愈容易懂的道理。我讀歷史小說讀多了,歷史課本就很簡單了。歷史小說教了我「人生沒有永遠的成功或失敗」,所以成功時不可快意,失敗時也不可快口。 歷史小說也把忠誠、正直、公平、正義等傳統價值觀傳輸給我,這不就是品格教育,做人處世的基本道理嗎? 閱讀不只是學習知識,透過閱讀,我建立了正確的價值觀。 民國四十八年,我考上初中,父親答應買一本書給我,我鼓漲著一顆心挑選很久,最後買下大中國圖書的《基度山恩仇記》,一套四冊六十元,當時聯考報名費是五十元。 花錢買書永遠比什麼都值得。《基度山恩仇記》我一遍又一遍的看,看到會背,再輪到妹妹們看。我聽過一個故事,有個人讀《基度山恩仇記》讀到半夜三更,讀到鄧蒂斯逃出監獄,興奮到把睡著的妻子搖醒,「他逃出來了!逃出來了!」 好看的小說帶給人這種近乎瘋狂的快樂。這套《基度山恩仇記》到現在我還留在身邊。 兒子讀美國學校十年級時,老師帶讀《基度山恩仇記》,他回家後很得意的對我說:「我要和基度山一樣,有恩報恩,有仇報仇。」小時候他被老師體罰,心存報仇之念。 「《基度山恩仇記》最後一句是什麼,你知道嗎?」我問他。他搖頭。 「人生是等待與希望。去把書拿來對對看吧。」我說。 「人生是等待與希望」,也有人翻作「等待,卻懷抱著希望」。對一個十五、六歲的孩子,你很想告訴他,報仇不是最重要的,因為人生還有更重要的事。傾盡二、三十年來報仇,你的人生終會葬送在報仇中,失去更多。 這樣的道理,透過嘴巴說,不如用一本《基度山恩仇記》。你必須和孩子共同看一本書,你們才會有共同的話題,共同的回憶。 《西遊記》或《基度山恩仇記》,都是我的父親母親讀過,我和曾志朗讀過,我們的兒子也讀過的書。西方家庭素有「傳家之書」傳統,通常是一本《聖經》。我們台灣家庭,是不是每一家也應該挑一本傳家之書,由父母傳承給兒女,再由兒女傳承給他們的兒女?一代傳一代,變成兩代、三代共同的記憶,這共同的記憶將維繫著親子感情的溫度,再堆積上時間的重量,最後成為家族的歷史。 我帶去美國的那本《西遊記》早已破損不堪,薄紙成灰,後來又重新買了一本,一九七八年的版本。我刻了一個名字章蓋在蝴蝶頁,也為兒子刻了一個。他在「曾允中」章上加了一個「四甲」,那年他讀四年甲班。這本《西遊記》我會留在身邊,等兒子做了爸爸,再讓他的孩子刻一個名字章,蓋在同一頁。 (蘇惠昭╱採訪整理)看更多《閱讀是一輩子的事》 |
▲ Go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