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ä¹ê±q¤@¶}©l¡A§Ú´N¤£Ä±±o³o¬O¤@¥»¼gµ¹ÅK¹D°gªº®Ñ¡C

2011 / 05 / 04
第373期

本報訂閱份數
59076
總訂閱份數
1869692

編輯 / DL

本期要目 》
  ‥ 取消 / 訂閱電子報 ‥
  出版線上 》

本週頭條書訊 >

人文科普文學小說心靈養生 親子共享 語言電腦 商業理財 生活風格藝術設計

▲ Go Top

[ 看23分類新書 ]
  本週選書 》

消失的湯匙:一部來自週期表的愛恨情仇傳奇與世界史

作者:山姆.肯恩
出版社:大塊文化

推薦理由:
為什麼甘地討厭碘?為什麼日本人要用鎘彈頭來殺酷斯拉?鐳怎麼會差一點毀了居禮夫人的名聲?還有,碲又為何會引發一場史上最怪異的淘金熱?週期表是人類科學史上最傑出的成果之一,但在同時,它也是熱情、冒險犯難、背叛以及執著所換得的寶貴發現。《消失的湯匙》以迷人的故事,追蹤碳、氖、矽、金,以及週期表上其他每一個元素,探討它們在人類歷史、財經、神話、衝突、藝術、醫藥上,乃至發現它們的瘋狂科學家的生命中,曾扮演過的角色。


如果人類大滅絕:79個驚天動地的科學發現

作者:劉易斯.史密斯
出版社:大石國際文化

推薦理由:
宇宙的奧秘、生命的結構、在人類出現之前有些什麼、我們的未來將是如何?為什麼地殼上會開洞?月球上是不是還有火山持續爆發?真的有哈比人嗎?科學有著各種不同的形式。只有一個原子厚的物質、隱形斗篷、利用取自樹液的糖水製造電池,到隔空放電、讓盲人能重新視物-這些聽起來都令人無法置信,但全都是最近這幾年的科學新發現。【科學輕鬆讀】透過簡單的文字與豐富的圖片,讓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輕輕鬆鬆成為科學達人!


惡人列傳:25名創造日本史的惡人

作者:小和田哲男
出版社:台灣商務

推薦理由: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那些被指名為十惡不赦的歷史角色,他/她真的是惡人嗎?小和田哲男表示本書的目的有三:第一,在歷史上被評為惡人的角色,只是為了更加突顯勝者,而不得不被貼上標籤。「歷史是由勝者所描寫的勝者歷史」。第二,作者自己想要挑戰已經被定型的人物評價,世上每個人所持的價值觀不同,所謂善惡,和成敗,端看每個人如何解讀。第三,作者希望藉著前面兩點,對於日本歷史上的「惡人」,究竟扮演了什麼的角色加以深入探討。


1434:中國點燃義大利文藝復興之火?

作者:孟席斯
出版社:遠流

推薦理由:
教科書告訴我們,文藝復興是重新發現古希臘和羅馬思想和理想之結果。但現在,孟席斯提出了驚人之論:一四三四年,當時世界上技術最先進的文明──中國提供火種,因而點燃了歐洲文藝復興的火花。從此以後,歐洲人接受中國的智識、發現與發明,這一切構成了今日西方文明的主要部分。《1434》將改變我們看待自己、我們的歷史和我們的世界之方式。

▲ Go Top
[ 看其他排行榜 ]
  暢銷書排行榜 》

人文科普新書排行榜 >

01.教育應該不一樣
02.
我該如何閱讀:不必大師開書單,你能自己找到有趣又有用的閱讀方式
03.讀歷史,我可以學會什麼?20世紀最偉大歷史著作精華結論,告訴你
04.大腦、演化、人:是什麼關鍵,造就如此奇妙的人類?
05.海拉細胞的不死傳奇

[ 人文科普新書排行榜 ]

人文科普暢銷排行榜 >

01.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02.
苦苓與瓦幸的魔法森林
03.教育應該不一樣
04.
關於考試,你用的方法都是錯的:日本考試之神的私家祕技
05.心智拼圖:從神經造影看大腦的成長、學習與改變

[ 人文科普暢銷排行榜 ]

▲ Go Top
  TOP新書 》

作者:麥當強、麥安琪、麥博威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1 / 04 / 28

用科學方法解決日常生活大大小小的難題

不是科學家,也能跟科學家一樣靈光!

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你都怎麼解決?在沒有人可以問、手邊沒資料可以查的時候,是不是只能束手無策,或胡亂做個決定,然後祈求老天保佑?其實你可以不必這樣!

本書以90個案例,展現出怎麼把科學方法應用到食衣住行育樂各個層面,有效解決在健康、理財、購物、旅遊、烹調、家務上遇到的種種問題,並指出如何善用我們的五種感官蒐集外界各項資訊,從看似無關的事件中,找出關連,增加勝算。

不必強記繁複的公式,不用精通又臭又長的計算,只要張開眼睛,仔細觀察,做出假說,進行實驗,就可以輕鬆化解生活中遇到的許多難題!【more】

更多人文科普推薦書
▲ Go Top
  編輯手札 》

其實從一開始,我就不覺得這是一本寫給鐵道迷的書。
文/DL

因為我不是鐵道迷。

辦公室鄰近松山火車站,去年拆鐵道的時候新聞媒體報導了好一陣子,畫面中見到不少人長時守候在旁,不外是想記錄拆除過程,或是最後一列火車駛過的照片。雖近在咫尺,老實說卻也沒想過要繞過去看看。只是在之後的某一天才突然感覺到:不用等平交道了。

朋友有陣子迷上了火車模型,除了有事沒事拉著我們去玩具店「欣賞」那小小一列數千元的火車頭,有次看到疑似太魯閣號的火車經過,還把握機會對我們教育一番關於「傾斜式列車」的「火車常識」。機械原理聽著是有點意思。可惜,我從來就不是一個火車迷。

有次看電視介紹到東部某個無人車站即將面臨廢站命運。說是車站月台,其實不過是鐵軌旁一塊小小水泥地,搭個遮棚罷了。臨著太平洋的車站,非常美。看著節目的當下,我很知道會有這樣的報導通常就是表示,自己可能無緣親身經歷這麼美的景色;不過我當然也聽懂台鐵經營的難處,裁線、廢站是經濟問題。除了不是一個鐵道迷,我也從來就不是一個文物保存的倡議者。

可是,出版社來說完這本書的當天,我就跟同事說,如果我今天想要讀一點跟鐵道有關的東西,或許就會買這本吧。洪致文的響亮名號當然是一,所謂「鐵路文化聖經」的是一;不熟某個領域的時候,總是想偷懶點,找個快速入門的「集大成」。不過也或許是因為在出版社介紹時,略略翻過的目錄和圖片。即使像我,一個從來就對鐵道不感興趣,也不怎麼支持古蹟保存的人,都會再看到某個標題、某張照片的時候,想停下來,看看他到底寫了些什麼。

所以它應該不是一本只寫給鐵道迷的書。

《台灣鐵道文化志》是洪致文睽違近10年的作品。這本書,他從台灣鐵道文化的啟蒙、鐵道社團的發展寫起;接著,他介紹諸如時刻表、路線圖等鐵道基礎知識。第三部分是不同面相的鐵道文化,鐵路便當、火車模型、「永保安康」大家都知道,但火車上的紙杯、愛國獎券電影小說漫畫裡的鐵道文化,當有人一件一件說給你聽的時候,我們才會驚覺,原來火車竟與生活如此關係密切。

本書最大的一部分,是關於鐵道文化的保存,洪致文特別將鐵道建築與鐵道車輛分篇討論,除了論及目前狀況,好、壞都有;他也寫到幾次抗爭事件始末,兩造的觀點、行動,以及最後結果。不用說,這是全書最沉重的段落,文字間,可以讀的到洪致文的氣憤與激動。

我不支持文物保存,因為我不知道為什麼要保存。可是這本書一開始的切入,就讓我對鐵道,應該說是我們可以怎麼看待鐵道這件事,有了不一樣的觀念。

高鐵剛落成,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推銷了個「台灣一日生活圈」的概念。姑且不論對一般如你我而言的上班族這究竟實不實際,不過台灣的確是變小了;不過這說法沒什麼創意。台灣人第一次改變對空間的距離感,其實是在鐵路剛出現的時候;雖然從南到北還是得花上大半天,不過畢竟只需要「一天」了。

為什麼火車站總有顯眼的大鐘?其實早期是沒有所謂「時區」這個概念的,所以橫跨美國的鐵路線,各公司有各公司不同的時間標準。因為實在造成太大的困擾,後來才劃分時區,定出統一的時刻表。因為,時間,或說「準時」對火車來說實在太重要了,所以,所有火車站才會都醒目的大鐘。

因為火車,我們的空間感、時間感都不一樣了。

有了這樣的開始,再順著看接下來篇章,就可以比較容易理解,以及想像。當你讀著他在每一部電影尋找火車或是車站出現的場景,或是哪一張愛國獎券只出現了阿里山鐵道的一角而沒有火車,火車上的玻璃杯何時變成紙杯、紙杯又有什麼講究……你不再只是讀著鐵道迷單純的戀物,而是可以想像,這麼多的線索,可見「火車」、「鐵道」是如何與我們生活相關,在我們從沒有意識到的時候。

再接著讀到洪致文對目前鐵道文化保存的看法,你就會比較想搞清楚:那些贊成的或反對的,他們到底在說些什麼;還有,現在的做法到底好不好?保存,不只是留下東西,如果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保留,為什麼要人云亦云的喊著要留?又怎能確定什麼保存方式對它最好?

這樣的論調老生常談,可是這次有了不一樣的切入點。所謂「文化」不就是這樣,我們讀書,不外就是在替自己找新的刺激,或是理由?所以,我或許會願意再多看一兩本有關鐵道的書、多留意鐵路相關新聞;也或許,我會願意對鐵道保存、文物保存,開始發展新的看法。

其實這都而無關乎現在、將來,我是不是一個鐵道迷吧。 ...more

相關閱讀 >

.《台灣鐵道文化志【限量親筆簽名精裝版】》, 洪致文, 遠足文化,
.《台灣鐵道文化志》, 洪致文, 遠足文化,
▲ Go Top
  開卷書評 》

不死的是生命,還是利益?
文/徐立義 (本文作者為中原大學物理系副教授)

海拉細胞指的是第一個體外培養成功而「長生不死」的人類細胞株,來自美國婦女海莉耶塔.拉克斯子宮頸上的癌細胞。60年來,癌症與病毒研究、原子彈效應的奧祕、試管嬰兒、基因複製等醫學重要發展,都曾受益於海拉細胞,醫技產業更據此造就了數十億美元的產值。

從16歲第一次聽到這名字,作者便開始追蹤海拉細胞背後的故事。這是一本非典型科普書,除了科學,還有背後的人文與道德議題。

從科學觀點來看,體外培養的細胞,經過幾十次的有機分裂後,不朽的只剩下帶有遺傳訊息的DNA。作為兩面刃的海拉細胞,其實也汙染了實驗室其他的細胞。每月有三百多篇與海拉細胞相關的論文;每年也造成數百萬美元的損失。

本書的另一重點,在於生物醫學背後的商業化過程。醫療研究中的藥物與檢驗,都是商業化後才有可能,而在研發過程中,都需要大眾的細胞或組織作為樣本。回想筆者父親在癌末時,醫師曾詢問是否能取得組織切片,用作研究。最後細胞去了何處?大概沒人知道。

而作為「幾百年來最重要的醫學物質」,拉克斯的家人不僅完全沒有享受到海拉細胞帶來的利益,不死的海拉細胞對後代反而是一種折磨。拉克斯一家是典型美國南方黑人家庭,生長於受歧視的50年代;受過高中教育,不太懂「其非典型的組織可能與癌症的反常惡性表現有關」是什麼意思(你懂嗎?);生活貧困,但信仰虔誠。設身處地想:聽到母親細胞活了下來,拉克斯的子女會有什麼反應?作者貼近觀察拉克斯之女黛博拉,在面對真相的過程中,她唯一的依靠來自宗教;她努力閱讀科學文章,希望下一代能受更好的教育,好弄懂一切。這是人性的部份,不該是科學家口中的迷信。 【繼續閱讀】

相關閱讀 >

.《海拉細胞的不死傳奇》, 芮貝卡.史克魯特, 遠流,
▲ Go Top
  活動現場 》
新書你思考過中小學的同志教育問題嗎?或許,你該認真讀讀這本書!
話題"一本大談亞里士多德、邊沁、康德的哲學教科書,為什麼會成為上班族熱烈討論的暢銷書?《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推薦氾濫•饗宴•遷徙!側寫地球上三大最壯觀野生動物生存實相,BBC同名生態影集中文影像書─《自然界大變化》
套書大樹文化成年書展,特選套書66折!
簡體書伴一生,放歌徐行∼書•生書展 限量75折起!
影音無疑是這片土地長出,最奇美的少年花:川秋沙╱春日遲遲
雜誌雜誌館10週年慶,滿399送30。購買指定商品還可以49元加購Shopping Design!
雜誌科學人:聚焦物理世界特刊,預購79折!
書展【桐花祭書展】百花綻放 客庄尋味,單本85折3本79折
天下文化編輯推薦 > 

《微生物搞怪學》

那些怪咖、衰咖教我們的事
◎本文作者:黃雅蕾╱天下文化科學編輯

世界上的怪咖多得是,但是,沒有誰能夠比微生物這一大群怪咖跟你更親密了!

讓我們先來玩個科學的腦筋急轉彎:人類基因組解碼的結果顯示,由30億個字母組成的DNA序列中,只有2萬種基因;但是這代表人體中的基因只有2萬種嗎?錯!事實是:在你我的身體裡,都住著超過一千種的微生物,它們的數目可能在十兆到一百兆之間,重量加起來則超過一公斤。這些把你身體當成溫暖的家的微生物基因總共有多少呢?答案是你的基因的一百倍!

有這麼多小生物與你朝夕相處,我們怎麼可能感覺不到呢?先別緊張,跟著你一起生活的微生物,多數對人體無害,甚至對你有利。只是,它們究竟有什麼辦法,可以不請自來,不但能躲過免疫系統的偵察,還能安穩的生存繁衍?

這就是《微生物搞怪學》要告訴你的事:許多細菌、真菌、古菌、病毒簡直是神通廣大!姑且不論在沒有氧氣、極度乾燥、酷熱嚴寒或惡臭的環境裡,都有微生物的蹤影;這些根本連腦袋都沒有的小傢伙,簡直是「偷拐搶騙」樣樣都來。

例如經常導致肺炎的黴漿菌,就是靠著高超的變裝技術,不斷更換細胞表面的蛋白質,讓你的免疫系統認不出來、抓不勝抓;還有在你吃沒煮熟的食物時,可能不小心就會一起吃下的李氏菌,會先誘騙腸道裡的上皮細胞,敞開大門讓它登堂入室,接著再劫持細胞裡的生化系統,幫助它感染一個又一個的人體細胞。

最誇張的就是,有不少病原菌很懂得利用宿主,甚至可以操縱宿主的行為,幫助自己找到下一個感染的好對象。看看感染了狂犬病毒的狗,口水四濺、暴躁狂怒,張口亂咬--病毒就這樣經由唾液從傷口進入下一個倒楣鬼的體內;誰說傳染性微生物不會改變宿主的行為,甚至個性或意識?

你或許會以為,至少我們的行為與精神狀態,都是由我們的大腦所控制的吧?那可不一定!我們健康時打的噴嚏,多半是為了將試圖從鼻子入侵的外來者趕出去;但我們感冒時打的噴嚏,卻只會將感冒病毒散播給更多人,而無法把已經進駐呼吸道的病毒清出去。也就是說,病毒已經懂得如何引發噴嚏反射,好讓自己散布得更快、傳得更遠。

此外,有研究證實,弓蟲(一種常見於貓咪身上的寄生蟲)感染可以引發精神分裂症;還有科學家發現:受到弓蟲感染的女性,會花較多錢在衣著打扮,而且被認為比沒有受感染的女性更有吸引力!

在這些現象背後,藏著許多演化上的理由;而在生物世界裡,類似上述人與病菌、疾病之間的微妙關係,多得不勝枚舉。如果你還想知道:為什麼鐵質愈多的人,愈容易感染瘟疫?為什麼當你覺得某人很性感,他身上的氣味往往也很吸引你?而且,這還跟你們倆的免疫系統大有關係?我們總把生病看做是件倒楣事,但如果有一天,寒冷氣候突然降臨,最可能生存下來的人,為什麼是糖尿病患者?這一切,在《最衰者生存》都有既有趣、又有益健康的故事為你解析!看更多《微生物搞怪學》

▲ Go Top
與客服人員聯絡取消/訂閱電子報到博客來首頁回本期要目
Tel:(02)27821100•Fax:(02)27856789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博客來網路書店」或授權博客來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