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新書 》 |
 作者:艾瑞克.克林南柏格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13 / 09 / 05  | 【 獨居時代:一個人住,因為我可以 】 博客來導讀 > 獨居不再等於孤獨,而是我們的生活新選擇! 全球崛起的新風潮:獨居。 獨居帶來新的生活方式,獨居正在改變我們的世界,我們要學習一個人住的生活方式但其實,獨居不只是我們的選擇,更需要社會的整體設計。 群居了二十萬年的人類,在五 、六十年前開始了獨居生活 群居生活,不再理所當然! 全球獨居者大幅崛起 ●十年內,全球獨居人口增加了33%。 ●美國有七分之一的人獨居,大多集中於都市。 ●全球獨居比例最高的四個國家:瑞典、挪威、芬蘭、丹麥。(有40%至45%的家庭為獨居) ●傳統社交生活仰賴家庭為基礎的國家如日本,約有30%的家庭獨居。 ●德國、法國、英國獨居比例高於美國。 ●獨居家庭增加最快的國家:中國、印度、巴西。 ...more |
▲ Go Top |
編輯手札 》 |
【博客來選書】《公民不冷血》|我不在大埔不在美麗灣,但打開網路,其實我們一直同在 文╱房慧真 寫著這篇書評的同時,心裡反覆煎熬著,一直沒法好好坐下來寫稿,因為心繫818拆政 府運動。我在18號傍晚去凱道參加台灣農村陣線發起的大型集會活動,捐錢,買T恤, 拿貼紙,聽了台上的演講,因為還要趕稿,便先行離去。稍晚凱道的集會結束,上千 人轉往行政院抗議,採取聲東擊西策略,最後成功占領另一邊的內政部。整個晚上叮 叮咚咚,我的臉書上持續有消息傳來,照片、文字、影音,幾乎人手一台可拍照、錄 影、上網的智慧型手機,便成了可隨時放送的微型媒體,除了記錄、發送訊息的功能 ,更重要的也許是「我在這裡」、「我正參與著」,一個在「中央聯合辦公大樓」的 打卡訊息,讓臉書原本膚淺的打卡功能,有了深意。 最壞的年代,會激發出更強韌的公民力量。由管中祥主編的《公民不冷血:新世紀台 灣公民行動事件簿》一書,是2007年成立的「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所累積的報 導成果,分為「土地」、「環境」、「勞工」、「族群」、「性別」六個項目,每個 項目後面並整理了大事記,更清楚地拉出時間軸。除了議題之外,也加進「社運者速 寫」,包括此次拆政府的核心人物徐世榮、廖本全,卻顧所來徑,透過對社運者的深 度描劃,更可以知道每個熱血公民的心路歷程。 「公民行動影音記錄資料庫」成立的目的是報導主流媒體忽略或扭曲的社會運動,於 是便需要體制外的「公民記者」參與記錄。大暴龍說:「公民記者除了是記錄者,也 可以是一個參與者。紀錄時必須秉持記者『記錄』的原則,如實呈現雙方聲音,並深 入了解、記錄。然而,『公民』的身分也相當重要,記錄的同時也可以參與,捍衛自 己關心的事務。」 2010年的苗栗怪手鏟田事件,大暴龍將毀田影面剪輯上傳,才使得大埔事件廣為傳播 ,大暴龍本來是一般的上班族,後來辭去工作,成為全職公民記者。也有像江一豪這 樣的相反例子,原先是記者,報導三鶯部落之後,發覺寫了再多的報導也沒有讓三鶯 的處境改變,記者不斷接觸各種議題,卻只能沾醬油,沒有時間深入了解,因此江一 豪辭去記者工作,成為藍領階級的搬家工人,也持續參與三鶯部落的社會運動。 由於網路的便利性,以及專業門檻降低,每個關心時事的公民,都可以是記者。而每 個記者在聽命行事,做好自己分內工作之前,能否先停下來想想,自己同樣也是一個 「公民」,「公民」的身分,應該優先於「記者」的專業之前,否則便成為不假思索 的小螺絲釘,助長冷眼旁觀的平庸之惡。 英國社會學家齊格蒙•鮑曼(Zygmunt Bauman)時常提到現代社會中流動液態的特性。 訊息流動著,身分變換著,往常現實因素中時空的隔離,在液態的網路世界中被取消 。在我的臉書上,時常有馬來西亞、香港的朋友,記錄並參與當地的社會運動,同時 藉由我的臉書,他們也知道台灣的大埔事件、拆政府的抗議行動。我不在邊加蘭(馬 來西亞反國光石化),也不在菜園村(香港反高鐵),不在大埔不在美麗灣,但打開網路,遠方的朋友持續上傳公理與正義的訊息,其實我們一直同在。 ...more |
相關閱讀 > .《公民不冷血:新世紀台灣公民行動事件簿》,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著、管中祥/主編, 紅桌文化,  |
▲ Go Top |
新書搶先試閱 》 |
另一個腦:開啟思考、記憶、健康與疾病的未知領域 文╱道格拉斯.費爾茲 第一章 填充泡泡還是神奇黏膠? 愛因斯坦的腦 劃下最後一刀,他將解剖刀丟入不鏽鋼盤,然後伸出雙手,小心翼翼地從掀開的顱骨 內將腦取出。每次手中捧著人腦,總是引發他一連串有關死亡、個性、生物學、靈性 ,以及個人存在奧祕的澎湃思緒。就在數小時前,造成這位獨特個體的一切特性,都 藏在這個重約一點四公斤、表面皺褶扭曲的組織中。雖然這位病理學家已歷經無數次 這種感受,然而這回還是不同:眼前不�鋼檯上躺著的大體,是愛因斯坦;他手中捧 著的,正是愛因斯坦的腦。 他在明亮的燈光下詳細檢查這顆腦子。他懷著深沉的好奇注視著它,心想,這個果凍 般被本身重量壓得有點塌陷、看來與其他人腦一模一樣的器官,是如何創造出上個世 紀裡最出色的心靈呢?突然間,哈維(Thomas Harvey)醫師從這顆腦子看到了他自己 的命運與目標所繫。這顆腦注定該是他的。 他小心地以生理食鹽水沖洗腦上的血跡,將其秤重並測量尺寸後,放入剛配好的百分 之十濃度福馬林溶液中;他的眼鼻感受到一陣有毒的福馬林蒸氣刺激。在愛因斯坦這 位偉人的身軀入土為安後,他那個非凡的腦子就像博物館裡某個特殊的標本,浸在裝 滿防腐劑的罐子內,被一位無法抗拒衝動的病理學家據為己有,並藏了起來達四十年 之久。這是不道德且違法的瀆職行為,然而哈維卻認為解開這個蘊育著超凡科學心智 頭腦的祕密,是他個人對科學以及人類所應負的義務和天職。 雖然這位病理學家自封為那個無價科學瑰寶的守護者,但是該項工作卻遠超過他的能 力所及。在之後的四十年內,哈維將切成小片的愛因斯坦腦子分送給世界各地的科學 家和偽科學家,讓他們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愛因斯坦之所以是天才的蛛絲馬跡。 這個超凡的心智所構思出來的想法,超越了其他任何心智的想像能力;就算把相對論 完整闡述及說明之後,也還是超越了許多心智的理解能力。這個心智得出了時間本身 具有彈性的想法;時間與空間、質量與能量的界線因此變得模糊,彼此之間可以自由 轉換;同時,時間可以按照事件而自由壓縮或擴展。而得出這份創見的,靠的就只是 思想的力量:那個想像著自己乘著光束前進的心智。 在愛因斯坦的腦遭竊三十年後,有四小片腦塊來到任職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一位傑 出神經解剖學家黛蒙(Marian Diamond)手中。她擁有的小試藥瓶內,裝有四片從愛因 斯坦大腦皮質刻意挑選的部位所切下的組織。按黛蒙的想法,愛因斯坦的天才都是與 他非凡的抽象思考能力和高階的認知功能有關;如果說他的天才可在任何身體構造上 看出的話,那必定是在大腦皮質負責這些認知功能的部位,而不會是皮質上處理聽覺 、視覺或是控制運動等功能的所在;因為後面這些功能,在愛因斯坦身上並不突出。 哈維早已將愛因斯坦的腦皮質切成小塊,並加以編號,然後以賽珞琔(celloidin)這種 硝化纖維化合物包埋起來;賽珞琔硬化後,就像是困住昆蟲的琥珀一樣,將腦組織封 在裡頭。黛蒙想要檢視從兩個聯合皮質取得的樣本,那是腦中用來分析和綜合資訊的 地方。她要求哈維寄給她從位於額頭後方的前額葉區,以及從靠近耳後上方的下頂葉 區取下的樣本,同時還必須從腦的左右兩側相同位置都取得樣本;那是因為大多數人 的左右兩側腦半球偏重不同的認知功能,就像我們的左右手一樣,各司其職。 以上摘自衛城出版《另一個腦:開啟思考、記憶、健康與疾病的未知領域》 ...more |
相關閱讀 > .《另一個腦:開啟思考、記憶、健康與疾病的未知領域》, 道格拉斯.費爾茲, 衛城出版,  |
▲ Go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