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新書 》 |
作者:加來耕三/監修、岸祐二/著 出版社:如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 10 / 05 | 【 開始讀日本史的第一本書 】 你遇到的任何日本史問題,都可以在這本書找到答案! ◎武士的勢力是如何抬頭的? ◎戰國時代有哪些叱吒風雲的武將? ◎織田信長快速崛起,勢力擴張迅猛的原因為何? ◎統一天下的豐臣秀吉,為什麼沒有成立幕府? ◎鎖國兩百多年的德川幕府,如何面對步步進逼的西方列強? ◎尊王攘夷的武士們,究竟跟德川幕府對抗什麼? ◎大政奉還,明治維新的過程是一帆風順的嗎? ◎武士的沒落,是日本歷史的喜劇還是悲劇? ◎日本為什麼要占領朝鮮?對俄國宣戰?侵略中國?發動太平洋戰爭? ◎戰後日本的經濟為何能快速復甦,如今為什麼又成了泡沫經濟? 本書以117則的小篇章,串聯起全部的日本歷史,每一篇章,以最簡短易懂的文字,配上最清楚的圖表,一目瞭然的地圖,讓你輕鬆了解日本史。每篇附帶的歷史軼事和小常識,不僅開拓你的歷史視野,更滿足你對歷史八卦的好奇心!書末完備的索引,更讓你方便查詢日本史上的大小人物大小事。無論你是想找尋(土反)本龍馬的個人事蹟,還是想了解關原之戰的對戰形勢,翻開這本書,馬上就可以獲得解答!【more】 |
更多人文科普推薦書 |
▲ Go Top |
編輯手札 》 |
吸引我的,我想不是巨大,而是人在牠面前的渺小;與熱情。《藍鯨誌》 文/DL 「巨大」這個概念到底有什麼意義?幾個月前讀著出版社給的資料和文案,一本講藍鯨的書。對動物知識貧乏的我而言,老實說鯨魚並不在我的「待認識清單」之列,因為牠太大太遠,「地球史上最大的動物」,於我而言是一個太抽象的概念;而看似打擾牠們的賞鯨行程,我也向來沒什麼好感。不過資料裡有一張圖片,應該是一張示意圖,模擬人與藍鯨的比例。 吸引我的,我想不是巨大,而是人在牠面前的渺小。 柏托洛帝是位記者,因著對藍鯨的好奇與熱愛,花了三年時間四處奔走採訪、蒐集資料,完成這本《藍鯨誌》。他在前言裡描述了一個很生動的場景:在聖塔芭芭拉的自然史博物館,幾個孩子從藍鯨骨架下經過。一開始,孩子們誤會這是隻恐龍,興奮的叫同伴來看,不過有個孩子看了說明牌發現,這原來「只是」一隻藍鯨嘛!一夥孩子於是興趣缺缺的走了。他不能理解的是,如果人是對所謂的「巨大動物」有憧憬,藍鯨比恐龍大得多了,而且牠還活著!可是為什麼人們對牠的興趣不若電影裡靠特效做出來的恐龍呢?他引了一段生物學家曾經寫過的文字:「我們對恐龍深深著迷,歷久不衰,我在想要是世界上的鯨魚都絕種了,我們只能看到陳年化石,看不到活生生的鯨魚,那大家對史上最大動物的一生會不會比較感興趣?」 由此,柏托洛帝開始告訴我們關於藍鯨的故事。 可能因為作者本行是記者的緣故,描述筆法非常輕鬆易讀。書主要分為3個段落,第一段獵殺鯨魚的歷史。從魚叉到砲彈的演進過程,捕鯨業的龐大商機讓研發人員孜孜不倦。其實捕鯨業的標的對象一開始並不是鎖定藍鯨,因為牠太大而且難找。不過自從20世紀初開始一波波的工具改良,船的馬力強了、同時船上獵鯨解剖配備越來越齊全,獵槍的火藥可以更精準控制……藍鯨最大是吧?是的,所以獵一頭藍鯨得到的鯨肉鯨油,投資報酬率高的讓牠捕獲量年年攀高,北大西洋捕的差不多了,就往南極找。捕鯨國組成的限獵聯盟毫無約束力,或說約束的可笑。比方一開始他們依捕鯨季第一批的漁獲量算出目前的鯨魚狀況及數量,提出這一年的禁獵時間。禁獵時間是什麼意思?就是大家在時間到前能殺多少殺多少的意思。或是他們努力研發計算鯨魚數量的方式,說到底其實是為了在環保的大帽子下,計算出一個國家一年到底能獵殺多少頭鯨魚。 書中有試著比較中肯的提出:的確,我們不能用現代人的眼光觀念,批判過去幾代人的行為,況且就某個程度而言,環保到目前仍是已開發大國的控制世界遊戲,不過讀著柏托洛帝細細寫就的人類殺鯨史,還是讓人心驚。除了獵殺方法的進步,一些看似文明的段落同樣隱藏人類對自然的企圖:諸如,當你推算族群數量目的是為了知道還可以殺多少;或是捕鯨者殺死母鯨體內流出胚胎的資料,居然已經可以累積到讓研究人員推算出藍鯨的懷孕及交配週期。 第二部分寫的是人類在藍鯨研究上所做的努力及成果。除了研究方法的發展改良,柏托洛帝介紹了幾位重要的研究者,也細細描述了他們對藍鯨的執著與感情;第三部分則是對藍鯨,甚至整個海洋生態未來的看法。奇妙的是,由第一部分的獵殺血腥一路讀來,看到研究者的癡迷、貢獻,對未來的憂慮,我似乎隱隱感覺到某種,人與自然間奇妙的互動。 這麼說可能在許多人眼裡不是很恰當,不過所謂的「地球史上最大的動物」的故事,是不是正反應了人類與自然拚搏的熱情?因為體認到自己渺小的熱情。 不管是殺戮,還是保護。 如果從這個角度看藍鯨的故事呢?或許這才能真正改變我們接下來面對自然的態度,及作為。 ...more |
相關閱讀 > .《藍鯨誌》, 柏托洛帝, 貓頭鷹, |
▲ Go Top |
天天都有新•鮮•事 》 |
10月,聆賞秋天的聲音 文/許育銜 在秋天夜晚漫步是一種享受,除了涼爽的微風外,偶爾飄下的落葉,讓人深刻體驗入秋的美,而秋天的美不僅於此,秋蟲的鳴聲更可加深人們的感受,這也難怪一些詩人墨客的作品,常常將秋天和鳴蟲完美連結。 台灣鳴蟲的種類很多,不論是一年一個世代或一年二世代、甚至三世代的直翅目鳴蟲,大部份都會出現在秋天的大自然舞台。而這舞台完全不需要入場卷,您可以在住家周遭或附近公園、郊區路邊等有綠地的地方好好聆聽秋蟲們的演奏。 談到秋天最具代表性的鳴蟲,莫過於金鐘兒、金琵琶、金鈴子等,牠們的美聲是再多「金」也難以形容的美;黃鈴、蟻鈴、斑腿針蟋等小型鳴蟲,獨奏時音量小,但出現時族群數量密集,當這些不超過一公分的小鳴蟲前後左右合奏時,所發出的鳴聲,襯托出草地上遠遠近近的立體音感;而屬於大型鳴蟲的台灣騷蟴,特殊響亮的前奏,彷彿搖滾巨星出場時的鎂光燈焦點,牠的出現讓秋夜熱鬧了許多。 【more】 |
相關閱讀 > .《鳴蟲音樂國》, 許育銜, 天下文化, .《瓶罐蟋蟀》, 許育銜, 天下文化, |
▲ Go Top |
活動現場 》 |
【 新書 】 在俄國,像這樣的孩子通常不到七歲就死了。凡亞卻活了下來。後來,他們說那叫『凡亞效應』。 【 書展 】 樂讀俱樂部,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與益處。2010揚智文化全書系書展,兩書以上75折! 【 花博選書 】 誰說城市裡只有污染?透過微距鏡頭,一窺都會叢林裡的新鮮綠意! 【 外文 】 無關獎座,那些輕或重、喜或憂,都只為了讓你讀一本寫得好棒的小說:2010外文得獎書展 【 影音 】 話題影展:齊心齊力的呈現出戲劇最大張力值 【 影音 】 看過電影、讀過小說,怎麼能過錯過原聲帶─《電影原聲帶 / 父後七日》 【 雜誌 】 潮男、潮女、潮物、潮店、潮牌,潮經濟席捲台灣:遠見10月號 【 雜誌 】 如果我們對生命如何結束擁有自主權,你會怎麼做?:科學人10月號 【 活動 】 【讀史,可矣。】2010博客來歷史書展:即時暢銷榜 |
新書連載 > 《假環保》 覺得能將廚餘轉為農地營養是天大的誤會 在當前一片「食物再利用」的風潮下,大家越來越習慣把廚餘回收成堆肥。有些學校也藉機進行「環境教育」,把剩菜剩飯聚集起來做成堆肥。其實這是很危險的事,這是以「環境教育」之名,行無視環境之實。 食物會腐壞,認為廚餘可以做成堆肥、滋養農田、提供農作物營養,然後再長成另一種食品的觀念其實是錯的。為什麼呢? 種子發芽成植物後會吸收空氣裡的二氧化碳,並藉由根部吸收上來的水跟陽光進行光合作用,製造出澱粉跟纖維。這個過程裡所需要的原料是二氧化碳、水跟陽光。而我們將剩餘的食物堆肥、灌溉到農田之後,蔬菜跟稻米能從堆肥中得到什麼呢? 植物從空氣裡吸收二氧化碳、從降至土裡的雨水獲得水分,所需要的「主要養份」是來自於陽光,而不是堆肥。 在沒有特地改良土壤的情況之下,植物從堆肥中所獲得的並不是讓身體成長的成分,而是堆肥裡頭的「少數元素」,也就是植物合成DNA時所需要的氮、磷跟代謝時所需要的鉀。這意思是說,有利用價值的並非堆肥「本身」,而是堆肥裡頭的「極少數重要成分」。 因此「回收食品能將原本要焚化處理的食物再利用,減低二氧化碳排出量」的觀念是錯的。食物在被分解成可吸收的肥料之前,會先釋放出二氧化碳,而廚餘中只有極少數的「重要成分」能提供植物營養。 既然是「重要的成分」,那麼堆肥就不是沒有價值。我們可以說「一百公克的廚餘中大概有九十九公克會被分解掉,只留下一公克可用」;但也可以說「雖然熱量被分解掉了,可是剩下來的磷跟鉀還能用」。的確,食物裡的蛋白質、脂肪跟澱粉等會被分解掉,但形成的某部分有機化合物及磷鉀等元素,卻能夠提供植物新陳代謝使用。 不過如果考慮到食品整體的「回收率」的話,那可利用的比率實在是太少了。一百公克廚餘中只有一公克可用,就算是把廚餘全部回收,再利用率也還不到百分之一。 回收廚餘還有一個很麻煩的問題,就是廚餘中的「有毒物質」。首先,廚餘裡很容易就會混進電線跟電池,有些人甚至還會將破碎的電燈泡跟廚餘回收在一起。電燈裡頭有水銀跟鉛,現在日本的水銀回收率只有百分之二十,其餘的百分之八十就是被混入廚餘等等的垃圾中了。 畢竟這個社會裡頭有各式各樣的家庭,並不是每個家庭的媽媽做事都很仔細。有些家庭可能會覺得分類很「麻煩」而隨便做做,或是平時雖然很仔細分類,但那天突然發生了什麼事,或者時間不夠、精神不集中,所以就沒有仔細做。也許你會覺得「這怎麼可以呢?」但人本來就是這樣。像這種時候,毒素就會在毫無惡意的情況下被不小心混進了廚餘裡。 這些被混入廚餘的有毒物質,之後會遭遇什麼樣的情況呢?金屬跟毒素在一般情況下並不會腐化,會就此留在堆肥中,其含量跟堆肥裡的「植物所需微量元素」幾乎相等。所以如果就這樣把堆肥拿去灌溉農田的話,雖然我們眼睛看不見,但田裡卻會積存下許多毒素。 更令人擔心的是,無論是造成痛痛病的電池中的鎘或是玩具與塗料裡的鉛、玻璃中的各種元素與破碎日光燈裡頭的水銀,都很容易就被混入了家庭廚餘裡。我試著計算之後發現,工業產品的平均含毒量是標準值的四萬五千倍。也就是說,我們平常使用的物品裡頭幾乎都含有毒素。 除此以外,汽車的電池是以鉛當電極,幾乎可以稱為是「鉛電池」。而電視機映像管後方的部分(稱為電子槍或電子束),也有百分之二十由鉛組成。這些有毒物質之所以能被應用,是因為法律允許「工業產品裡含有有毒物質」。 但廢棄物裡則不允許毒素的存在。因為工業產品的用途很明確,就算是用了也可以確定不會造成危害,但廢棄物的來源及回收方法不明,因此必須受到有害廢棄物的規範。 廢棄物有毒的證據之一,就是「廢棄物掩埋場會外洩出有毒物質」。如果我們原本用的東西裡頭根本就沒有毒素的話,那怎麼會發生毒素外洩這種事呢?就是因為我們丟棄的物品裡含有相當的毒素,所以才會發生毒素外洩、汙染環境的事情。 因此我們必須要謹慎的假設廚餘裡頭必定含有毒素。就算我們在家裡很小心的不把電池跟電線丟進廚餘裡,但是加工食品裡到底含有什麼,我們卻無從得知,所以還是很危險。 更可怕的是,廚餘裡的毒素不但未經檢測也未經去除手續,就這麼被當成了堆肥拿去灌溉農田。堆肥中的有機物在分解後獲得了利用,但其中的水銀、銅跟鎘卻無法分解,就這麼殘留在田地裡。 如果每年都這樣把廚餘當成堆肥、灌溉到農田裡去的話,過了幾十年以後,殘留的毒素就會使農田無法使用。把自家農田當成是沒有排毒措施的廢棄物掩埋場,這不是很奇怪嗎?看更多《假環保》 |
▲ Go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