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新書 》 |
作者:王伯達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10 / 09 / 30 | 【 民國100年大泡沫:財富即將重分配,央行沒告訴你的真相 】 捍衛你的資產,此時此刻,你一定要看的書!
1990年所發生的股市萬點泡沫,即將在民國一百年重演!了解如何因應,別讓你的財富隨著泡沫憑空消失! 全世界第四高的外匯存底,已經預告了台灣的資產泡沫危機,失衡的貨幣政策,正在偷竊你我口袋中的鈔票,認清央行沒說的真相,準備好在這波百年泡沫破滅時,捍衛你的資產! 「面對泡沫只有幾個定論:1.泡沫遲早會破;2.越遠破滅其損壞越大;3.破滅的時間總是出乎意料。作者提供了投資人面對後泡沫期的投資與理財心態,值得讀者用心拜讀。」──總幹事黃國華 你準備好面對這前所未有的百年大泡沫了嗎? 每一次的泡沫破滅,都是一次財富重分配的機會,你想看到自己的財產被別人分配,還是期待分配到別人的財產?
【台灣資產泡沫的三個警訊】 ◎「外匯存底的詛咒」史有明證 快速積累的鉅額外匯存底必然伴隨嚴重的資產泡沫。外匯存底的詛咒不僅造成1929年美國大蕭條、日本失落的十年,也讓泰國在亞洲金融風暴期間重跌一跤,而台灣也在1990年遭遇了股市萬點泡沫。台灣的外匯存底在過去十多年來暴增了2.8倍,金額增加了2.5兆元新台幣。驚人的外匯存底、長期的負利率、弱勢的台幣、高漲的房地產以及持續攀高的股票市值,都是源自失衡的貨幣政策。
◎看似矛盾的經濟現象,其實是資產泡沫化的警訊 台灣目前正面臨房地產與股票市值雙雙挑戰歷史新高點,然而實質薪資、儲蓄率、家戶負債與出生率卻在負向增長。這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台灣的實質購買力將無法繼續支撐高房價與高股價,泡沫的破滅近在眼前!
◎最快在民國100年,資產泡沫將開始破裂! 這是建國百年以來的最大資產泡沫,而以目前金融機構的體質、產業競爭力,以及政府的財政赤字來看,這次泡沫破滅將是建國百年以來最嚴重的金融災難。
本書解釋當前資產泡沫的成因、現況、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以及因應之道,藉此對政府以及民眾提出實質建議,降低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傷害。...more |
|
▲ Go Top |
活動現場 》 |
【 新書 】 不能這樣就算了、放棄了!用對方法就能改頭換面,你,還要躲一輩子嗎? 【 書展 】 2010大開學展,萬種繁簡中外書籍雜誌影音商品,全面69折起! 【 特賣 】 每日一書六六折.雜誌79折,天天有驚喜! 【 活動 】 連筆記女王都沒想到的手帳創意大公開!PART.2 偷看別人的筆記 |
《改變,好容易》摘文連載 關於改變,你所不知道的三件事 西元二○○○年的某個星期六,人們如常地來到芝加哥郊區一家電影院,打算觀賞下午一點零五分開演的動作片《危險人物》。入場時,工作人員遞給每位觀眾免費的汽水和爆米花,並且請他們在電影結束後留下來,回答幾個關於販賣部的問題。這些觀眾渾然不知,自己已成了一項非理性進食行為的研究對象。 送給觀眾的爆米花有文章。首先,爆米花一點也不好吃。事實上,還是精心設計的難吃:爆好以後先放個五天,不僅不新鮮,而且咬不爛,有位觀眾甚至覺得像在吃保麗龍。 其次,發送的時候有些人拿到中桶的爆米花,其他人則拿到大桶;大桶有多大?大到簡直可以把一個嬰兒塞進去。因為人人有份,所以不會有兩人分食一桶的情形。研究人員想解答一個單純的問題:給得多,會不會就吃得多? 研究人員分別在贈送前和電影結束後偷偷測量每一桶爆米花的重量,所以知道每個人吃了多少。實驗結果令人吃驚:拿到大桶爆米花的人,比拿到中桶的觀眾多吃了五十三%,相當於一七三大卡;換個說法則是,大約多抓了二十一把。 這項研究計畫的主持人汪辛克教授說明實驗結果:「我們也做過其他的爆米花實驗。不管實驗設定怎麼變化,結果都相同。無論在賓州、伊利諾或愛荷華,也無論放映的是哪種類型的電影,所有爆米花實驗都得出一樣的結論:人進食的量與食物容器的容量成正比。就這麼簡單。」 沒有其他理論能解釋這種行為。這些人並不是因為好吃才一口接一口,(那可是不新鮮又硬梆梆!)也沒有要把整桶吃完的動機。(因為兩種份量都多到絕對吃不完)。受試者是否感到飢餓,對實驗結果也沒有影響。結論簡單明瞭:容器愈大=吃得愈多。 最有趣的是,受試者拒絕接受實驗結果。電影散場後,研究人員先向受試者解說有兩種尺寸的爆米花桶,以及過去實驗的結果。接著詢問受試者,是否覺得容器不同影響了自己的食用量。大部分受試者十分不以為然,自認「我才不會上當」,或者「我很清楚自己到底吃飽了沒」。 好吧! *** 當你拿到所有爆米花實驗的數據,一眼就能看出每個人吃的量。如果不曉得容器大小有差別,你很容易得出結論:有些人是理性的進食者,其他人則是超級大胃王。 拿到同一份數據的公衛專家,則多半會對超級大胃王們感到憂心,心想:我們必須幫助這群人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要想辦法讓他們知道暴飲暴食的壞處! 但是,先別急,要讓人少吃一點爆米花其實很簡單:拿小一點的盒子來裝就好了,根本不需要考慮他們的健康常識,以及心理狀態。 由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要把如何改變的問題化簡﹝縮減容器容量﹞為繁﹝扭轉他人的想法﹞有多麼容易。這正是關於改變,我們所不知道的第一件事:人的問題,其實常常是情境問題。 *** 本書的目的,就是要協助你改變。我們所說的改變涵蓋各種層面,從個人、組織到社會,一應俱全。或許你想幫助兄弟戒賭;或許你希望自己帶領的工作團隊在經濟不景氣時,更懂得節約;又或許你希望社區裡能有更多人騎腳踏車上下班。所有的努力背後藏著一樣的目的:你能不能改變他人的行為模式? 我知道你一定在想:人們多半抗拒改變。但事情沒那麼單純;每一天都有新生兒來到世界,而父母毫無道理地歡迎這項改變。想像一下這改變的幅度有多大!一個半夜三更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吵醒你兩次,還不斷尖叫的老闆,有人願意替他做事嗎?但人們顯然不抗拒,反倒心甘情願地接受。 我們經常在生活中擁抱各種大改變,除了寶寶,我們迎向婚姻、新科技,還有新工作。但同時,某些數十年如一日的行為則讓人抓狂——癮君子繼續吞雲吐霧,而你丈夫的髒襯衫永遠亂丟一通。 可見有些改變簡單,有些改變困難。這兩種改變究竟有何不同?本書中,我們認為成功的改變都有一套共同的模式。引導改變的人必須一次做足三件事,我們先前已經提了第一件:要改變人的行為,你必須改變他所處的情境。 當然,情境並非唯一要素。你或許發現,當經理緊迫盯人時,旗下業務員的業績突飛猛進,等到一切回復常態又會如何?要改變一個人的行為,除了改變所處的環境,你還得影響他的心靈跟大腦。 問題出在:通常,大腦與心靈徹底意見相左。...more >> |
▲ Go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