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Ý¨£¤t¤º­Û¤lÄá¼v¤¤ªºÅ]ªk¤¸¯À¡m¤t¤º­Û¤lÄá¼v¤é°O¢¹¡®¢º¡n

2010 / 10 / 13
第80期

本報訂閱份數
59568
總訂閱份數
1834639

編輯 / M87

本期要目 》
  ‥ 取消 / 訂閱電子報 ‥
  出版線上 》

本週頭條書訊 >

藝術設計╱建築攝影表演藝術創意美學
  ▲ Go Top
[ 看23分類新書 ]
  本週選書 》

川內倫子攝影日記Ⅰ&Ⅱ(限量版書套+筆袋+明信片)

作者:川內倫子
出版社:大家出版社

推薦理由:
日本療癒系攝影旗手成名後的自我審視,以手機書寫平凡生活片段,喚起記憶的影像。川內倫子的眼睛,彷彿是顯微鏡,總是能看到生活中飄蕩的微小聲音。凝視著這些敏銳視點捕捉的纖細畫面時,我們心中湧起莫名的感傷,而生與死、快樂傷悲,彷彿也如同她乾淨淡雅的畫面般,超越了情緒,化為更純粹的深刻,存放在腦海與心口深處。


時代的噪音:從狄倫到U2的抗議之聲

作者:張鐵志
出版社:印刻

推薦理由:
《時代的噪音》以人物故事為主,不僅對許多重要歌手做深入透析,也介紹了許多在中文世界比較少被討論的音樂人。本書深度著墨這些歌手所屬時代的社會史,並透過不同音樂人的故事書寫二十世紀至今的社會反抗史。除了有系統的音樂論述外,全書滿溢理想主義的豐沛情感與堅持,一首首耳熟能詳的歌曲背後,是一頁頁血淚斑斑的反抗歷程,讀之令人動容。


手帖:南朝歲月(精裝版)

作者:蔣勳
出版社:印刻

推薦理由:
「手帖」──文人間的書信便條,因為書法之美,流傳下來,成為後世臨摹寫字的「帖」。然而,「帖」更是同時具有「私密」、「隨性」卻又極為貼近「真實」、「率性」的文體。曖昧迷離、若即若離,構成讀「帖」時奇特的一種魅惑力量。蔣勳帶領您與諸帖素面相對,進入一千七百年前,看流雲舒卷,看積雪凝寒,看花開爛漫,也看見──最荒謬絕望的時代最率性真實的人生。


英雄不卸甲 出發!慾望城國的傳奇旅程(附精華版DVD)

作者:吳興國、林秀偉
出版社:大好書屋

推薦理由:
1986年,台灣京劇界歷經一場空前的革命,一群年輕演員用理想書寫一頁又一頁的感動…吳興國和林秀偉克服萬難,攜手創建「當代傳奇劇場」!改編自莎劇《馬克白》的《慾望城國》戲碼,從劇本、音樂到布景設計,當年一杯八十萬元的咖啡,成就了《慾望城國》一頁輝煌紀錄──二十四年來,征戰十個國家、十九個城市,銜接傳統與現代,架起東西劇場橋樑,開闢劇壇嶄新道路。

▲ Go Top
[ 看其他排行榜 ]
  暢銷書排行榜 》

1

2 3

4

5

蓋自然的家屋:打造手感的家,享心安的節奏 川內倫子攝影日記Ⅰ&Ⅱ(限量版書套+筆袋+明信片) 攝影師之眼:數位攝影的思考、設計和構圖 DSLR懂這些就夠了:寫給大家的數位單眼攝影100技 戀上GF1:輕巧單眼X功能解說X操作心法
▲ Go Top
  TOP新書 》

作者:Quotation編輯
出版社:大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 10 / 08

Quotation.引號:備受矚目的亞洲創造力

博客來導讀 >

日本設計雜誌創舉,邀請攝影師來台(迪化街)拍攝封面!

《QUOTATION.引號》第五期:備受矚目的亞洲創造力 !
亞洲創造力讓我們見識到一股有別於歐洲,自成一格的風潮。也許是因為它的表情總在眨眼間轉換,這股力量在我們眼中如此新鮮。網路與媒體的發達,讓分散各方的國家逐漸融合為一。在亞洲創意圈,這樣的傾向尤其明顯,日復一日,孕育出強烈的性格。本期《QUOTATION.引號》介紹今日亞洲最富創意的數座城市—上海、曼谷、臺北、河內、孟買,一窺隱身在城市中高速快轉的亞洲創造力。

設計師/藝術家 為產品灌注的創意
今日的平面設計師與藝術家開始經營各式各樣的產品設計,從平面到立體,從純粹欣賞到可使用的商品,設計師與藝術家灌注的創意,開啟了產品設計嶄新的一面。本期《QUOTATION.引號》為讀者挑選著重產品設計概念的小店及企畫。
◎ CIBONE:對我們而言,讓顧客能在實體門市看到、觸摸到商品是很重要的。
◎ Concrete Hermit︰我們讓商品與所謂的流行保持距離 !
◎ It's Nice That:商品策劃就像製作出一種「沒有這個企畫就不會存在的物品」!
◎ TOKYO CULTUART by BEAMS︰限定商品的商機來自消費者對大量生產的厭倦。

29個 世界最新的創意關鍵詞
◎ 這不是化妝,是幻術「Mika + CHISHIN」的彩妝藝術
◎ 推著攤販跨越國境—行動藝術"栗林隆"
◎ 派對動物攝影師"Billa"捕捉的倫敦夜店現場
◎ 顛覆時裝的結構性"ANREALAGE"的「○△□」&「凹凸」系列
 
INTERVIEW & INFORMATION 為何時尚如此反社會?
從Facebook、Twitter和MySpace三大社群網站上的註冊品牌數看來,時尚界接納社群工具的速度明顯比顧客落後。為何時尚界腳步如此緩慢?新秀設計師和獨立品牌在新媒體的優勢為何?時尚產業又該如何經營社群工具?

男裝設計界的新面孔
◎ Satyenkumar Patel:我的設計似乎比別人快了兩季。並不是我創造潮流,而是大家的反應總是慢半拍。
◎ Karolina Kling:世上最偉大的事物都來自不安全感和近乎瘋狂的狀態。這些精神錯亂的人可以創造出前所未見的作品。
◎ Lou Dalton:我想像穿著我衣服的人歷經滄桑,有自己的風格,過著精彩的人生。 more/font>

▲ Go Top
   編輯手札 》

看見川內倫子攝影中的魔法元素《川內倫子攝影日記Ⅰ&Ⅱ》
文/ M87

每個人拿起相機,在按下快門的瞬間,一定有些特別的理由。有些人是為了捕捉眼前的美景,有些人是為了追尋曾經出現在記憶裡的景象,有些人則是想透過鏡頭,看見不一樣的世界…。拍照的理由有千百種,但拿起相機,按下快門,對每一位拍照者來說,最初的理由,或許都是為了留下流逝的時光,為了在脆弱而健忘的生命裡,記下「僅此一次」的傷感與感動。

就像書寫日記一樣,攝影,紀錄發生過的生活,也替未來埋下記憶的寶藏。

1972年生的日本攝影師川內倫子,自大學時期開始拍照,自2004年出道至今出版了不少攝影集如《CUI CUI》、《the eyes, the ears》、《AILA》…。其擅長使用Rolleiflex相機拍攝6x6正方形底片照,簡約的構圖、微暈的光影,雖然拍攝著現實的景物,每一張照片卻感染著夢境般的色彩,在優雅的鏡頭語言裡,流露出女性創作者獨有的敏感與輕盈。

《川內倫子攝影日記Ⅰ&Ⅱ》是川內倫子在中文世界發行的第一本攝影文字書,有別於她的攝影集,這本書裡的照片是以手機拍攝,以每日一篇的日記搭配一張照片完成,書寫時間為期一年。跳脫了正方形構圖的風格形式,川內倫子的影像依然擁有獨特的韻味,花朵、街道、天空、窗台上的水珠、昆蟲的殘骸…這些日常的景象,透過她清澈而天然的鏡頭,轉化為閃耀著光芒的精靈,像是存在又不存在於現實般的事物,散發著謎樣的魔力。

川內倫子一貫的攝影主題是「生活」,這大抵與她極度眷戀著「生活」有關,在她平實而真誠的日記裡,我們不難發現這一點。

就和一般人一樣,川內倫子的每一天再平凡不過,沖洗照片、上健身房、英語進修、做菜、與親友會面、享受美食、出國工作…,在川內倫子的日記裡,記載的盡是這類生活流水帳,初讀之際,不免覺得這樣的日子過於單調,難道沒有更有趣的故事可以說嗎?不過,當我們繼續靜心讀下去,終究會慢慢發現,那些在日常中平凡而不起眼的微小幸福、柔軟而堅定的信念,就是川內倫子在生活中領悟到的真諦。

川內倫子在日記的下冊,手機攝影計畫的最末幾日,記下她的片段心情,這段話語,或許足以展現出川內倫子對「生活」最真摯的熱愛:「仔細想想,發現近來的日子過得很平順。雖然身體不是最佳狀態,但心中感到寧靜。那些逝去的種種,彷彿已離我很遙遠。我被窗口灑入的陽光包覆著,感受到幸福滿溢。」(2005.12.21)而這份珍視生活的心情,也成為她攝影作品中最美好、最令人醉心沈迷的魔法元素。

相關閱讀 >

.《川內倫子攝影日記Ⅰ&Ⅱ(限量版書套+筆袋+明信片)》, 川內倫子, 大家出版社,
.《一次:影像和故事》, 溫德斯/著, 田園城市,
.《塔可夫斯基拍立得攝影集》,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繆思,
.《短對話》, 李依樺、林艾箴, 田園城市,
.《光影詩人李屏賓》, 李屏賓, 田園城市,
.《邁向另一個國度》, 森山大道, 大家出版社,
.《荒木經惟的天才寫真術》, 荒木經惟, 大家出版社,
.《直到長出青苔》, 杉本博司, 大家出版社,
.《灰色的隱喻:時間、機會、攝影與決定性瞬間》, 李昱宏, 田園城市,
▲ Go Top
  活動現場 》
書展2010木馬文化全書系書展,打造完美閱讀的夢想城堡!
新書西方的民主價值與政經優勢日漸受到質疑,21世紀,是華盛頓說了算、還是北京說了算?
新書每件事都有三種時機,一種是正確的,一種是錯失的,另一種則是過早的。《發現緩慢》
新書正確的態度,才是最好的良方!《癌症治療你該知道的55件事》
新書米飛兔55歲了,但她青春不老的童顏還是那樣討人喜愛......
新書想訓練多益文法應試力?關鍵就在於能「瞬間判斷錯誤選項」!
新書絕版多年,夢幻逸品重現。羅曼史迷不容錯過的復刻經典《完美先生》
新書跳脫框框的奇想!2010蓋亞全書系,噩盡島、九把刀、AKRU獨家三連發,滿額再贈好禮!
新書連載> > >

時代的噪音:從狄倫到U2的抗議之聲

鮑伯狄倫:像一顆滾動的石頭

在許多人心中,鮑伯狄倫無疑是音樂史上抗議歌手的形象代言人。

他寫出六零年代、甚至音樂史上最偉大的數首抗議歌曲,他把民謠、流行音樂轉變為一首首犀利的抗議詩,或者揭示社會真實的寓言詩。而他在《時代變了》(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專輯封面緊蹙雙眉的憤怒神情,成為那時代最鮮明的臉孔。

然而,說他是抗議歌手可能是音樂史上的最大誤會。因為,他的抗議時期主要是在1962到1964年的短短兩年間,雖然他之後仍不時書寫關於社會議題的歌曲。

狄倫寫下了偉大的抗議歌曲、不情願地界定了抗議歌手的形像,卻拒絕被抗議歌曲所界定。

1.
1961年二月,這名十九歲、面容蒼白的年輕人背著吉他和破舊皮箱,走下灰狗巴士,從白雪冰封的明尼蘇達來到了紐約格林威治村。

這裡,人們暱稱為「村子」,是全世界民歌的中心。

不只民歌,這裡也是各種前衛文化、地下藝術正在發生的地方,各種顛覆性的創造與想像恣意地跨界串門子。在麥杜格街(McDougal street)上,畫家在Café Wha聽著爵士樂與民歌,民歌手和詩人在「煤氣燈酒館」(Gaslight)狹小的地下室輪番吟詩歌唱,或者不小心進入了小劇場中粉墨登場。

這個斑斕場景不是始自六零年代。從十九世紀中期開始,格林威治村就是美國波希米亞文化和激進主義的首都。藝術家、作家、革命者在這裡熱烈地揮灑他們的生命。

而這些波希米亞和革命份子並不是在華盛頓廣場—這裡是村子的心臟—的兩側各自生活著,而是在廣場中間一起相擁起舞:波希米亞們抵抗主流文化的壓迫,革命份子反對資本主義的支配;但革命家們沒有忘記美學與意識是革命所必須,作家與藝術家也深信想像力的解放不能沒有社會結構的改造。於是,這裡誕生了尤金歐尼爾的劇作、左翼記者約翰瑞德(John Reed)的激情文字,女性無政府主義者愛瑪戈嫚(Emma Goldman)的呼喊,以及後來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詩人們用詩歌和邊緣的身體點燃反文化的火光。  

尤其是華盛頓廣場上的民謠。三零年代以來的民歌運動,在彼得席格(Pete Seeger)和伍迪蓋瑟瑞(Woody Guthrie)兩個民歌之父的領導下,早就根植著濃厚的左翼理想主義。大部分推動民歌的場所和雜誌都同時是政治的基地,例如麥杜格街上的「民謠中心」(Folklore Center),是無政府主義者老楊(Izzy Young)所開;民謠雜誌「唱出來!」(Sing Out!)更是老左派們結合民歌與革命的武器。

自明尼蘇達大學輟學來到紐約的狄倫,在村子裡比任何人都用功(他的師姐是1959年就紅了的瓊拜雅(Joan Baez))。他的主修學科當然是民歌,但他也在麥杜格街的酒館中吸收各種音樂精華,在十二街的藝術電影院看費里尼和其他歐洲電影,在布里克街(Bleeker Street)的咖啡館中傾聽社會主義者和安那其激辯革命道路,在朋友家的書房閱讀大量的歷史、藝術與文學,並和女友蘇西終日埋藏在劇場和博物館。很快地,他成為格林威治村最耀眼的畢業生。 

在來到村子之前,狄倫已經熟讀了伍迪蓋瑟瑞的傳記。狄倫在他身上聽到了民歌的質地,愛上了他流浪者的形像,學到了為人民而唱的精神。他說,「伍迪是個激進份子,而我想成為那樣的人。」

所以他來到紐約尋找伍迪,去紐澤西的醫院探望病重的伍迪、唱歌給他聽,並為他寫下一首歌:「給伍迪的歌」(Song To Woody)。

狄倫的風格很快突顯出來。他演唱許多時事歌曲(topical songs)——書寫和紀錄時事或歷史的民歌,用他獨特的編曲與嗓音。 他說:「我唱的民謠歌曲絕對不容易入耳,它們並不友善,也不圓潤滑順。它們不會帶你平緩地靠岸;我想你可以說它們不商業。不但如此,我的風格對於電台來說是過於乖僻而難以歸類的作品,然而歌曲對我來說遠不只是輕鬆的娛樂而已。歌曲是我的導師,它們引領我,帶我到另一種對現實的意識,帶我到某個不一樣的共和國,某個解放的共和國……一個「看不到的共和國」。」
...more >>

▲ Go Top
與客服人員聯絡取消/訂閱電子報到博客來首頁回本期要目
Tel:(02)27821100•Fax:(02)27856789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博客來網路書店」或授權博客來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