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線上 》 |
本週頭條書訊 > - 現在,你可以真正「看」到大腦的變化,《心智拼圖》
當我們在思考、感覺、希望或想像時,大腦裡面發生了什麼事?如何才能記住想要的,忘記不要的?我們可以變得更快樂、更聰明、更健康,或更慈悲嗎?如果改變了,我還是我嗎?千百年來,人們一直都在思考這些問題,現在,利用最新的大腦掃描技術,神經科學家可以看到大腦運作的情形──《心智拼圖》帶你走一趟大腦研究的最前線。 - 你的「感同身受」,存在於哪一個層次?這樣的思考或許應該存在於任何學科;以及我們的日常生活。《傷心人類學》
在《傷心人類學:易受傷的觀察者》裡,露思.貝哈以類自傳文體,寫下她一路以來的研究、觀察與反思。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的互動關係,目前仍是一項待討論的議題,這同時也是這本書受爭議的原因:我們該與研究對象保持怎樣的距離?關於研究的部分,我們無法評斷孰優孰劣;不過對一個人類學的門外漢而言,其實讀到的是她探求死亡意義的過程,或許是她自己稱之為反思的那個部分:當說著「我們」這個代名詞的時候,有沒有真正思考過所謂「我們」這個詞的意義? - 「美好生活的關健」從來不在於錢夠不夠多,房子夠不夠大!《生活不用大》
許多人誤將生活的不適意歸咎於住家空間不夠寬敞、家用物品不夠好,下班後無法喘息,於是追逐更大的房子,買更多、更好的東西……其實,你家屋子的問題,確實就是你生活的問題,但關鍵絕不在「不夠大」。 - 「若只能眼睜睜看著無力的人民含淚入睡,算什麼公務員!」《官僚之夏》
一心懸念!堅持「我們是受雇於人民」的熱血官僚,克服人性拉扯,超越歧見鴻溝,「無定量、無止境」地工作!這是一批菁英官員共譜日本「二次開國」,締造驚異「東洋奇蹟」的故事。也是一曲深深牽繫你我生命,波瀾壯闊的動人謳歌。一本深刻描述勇氣、希望與決心,讓百千萬人感動,燃燒熱血的故事! |
人文科普|文學小說|心靈養生 |親子共享 |語言電腦 |商業理財 | 生活風格|藝術設計 |
▲ Go Top |
TOP新書 》 |
作者:黃一峰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0 / 10 / 29 | 【 婆羅洲雨林野瘋狂 】 到現在我仍然依稀記得,到達第一個國家公園時,映入眼簾的景象:兩隻鬍鬚野豬在草地上覓食,一大群長尾獼猴在一旁的樹上活動著,不遠處的森林,還傳來許多鳥類與昆蟲的叫聲…。 在那一瞬間,我已經愛上這片土地!這趟旅行不但讓我見識到熱帶雨林豐富又奇特的生物群像,也讓我看到許多雨林遭受到的破壞和危機。 這趟旅程除了讓我見識到雨林的奇幻世界,也體認到保護雨林的重要性,深受感動的一行人便一直鼓勵華裔導遊鄭揚耀先生,發起成立馬來西亞砂勞越荒野保護協會(Sarawak Sow) ,而催生砂勞越荒野的成立更讓我與這片土地結下不解之緣。 這次的雨林之旅讓我領悟,只要有心,每個人都能用自己的專長為自己生活的土地做一點事。這讓我開啟了人生的另一個方向 ,決定投入全職的自然設計工作,只接跟自然生態相關的設計案,並用最佳的方式將自然的美,深植在更多人的心中。 往後幾年間,我利用工作之餘擔任志工,與砂勞越荒野合作,帶領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的朋友前進雨林,一起領略雨林的美麗與危機,並透過活動,將自己在雨林的見聞與知識與更多人分享。曾經有朋友問我:「熱帶雨林真的那麼好玩?我一個月逛一次街都嫌煩,你一個月竟然跑兩趟雨林!」的確,這片熱帶雨林每次都帶給我不同的體驗和驚喜,更是讓我深深著迷。 對於熱帶雨林,我們瞭解的實在太少,雖然現在網路已經發達無比,隨便上網搜尋都能看到非常多的雨林資料,但許多資料甚至書籍都無法讓人真正一窺雨林的樣貌。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我們常「聽說」的熱帶雨林,我整理出這十幾年的紀錄與叢林經驗與讀者分享,希望這本以本土自然觀察者角度出發的書籍,能讓朋友們更能瞭解這片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熱帶雨林!∼摘自作者序 【更多關於本書】 |
更多人文科普推薦書 |
▲ Go Top |
編輯手札 》 |
打客服電話,你通常會按幾?《世界既簡單又複雜》 文/DL 想過這個問題嗎?以我而言,快速通過前面國語/台語、身分證字號、出生年月日等基本資料選項之後,「實際」進入需要和客服人員溝通的程序,我通常會按0或9,就是直接「聯絡客服人員」的那個選項。因為我通常不太耐煩分辨,或分辨不出,語音系統提供1或2或3的選項中,以我目前的問題該選擇哪個。是問題設計不良?還是又回歸到機器是否能取代人工、取代多少人工的老問題呢? 工業革命之後,大多數人都認為機器將會逐漸取基層工作人力。取代的標準誰說了算?通常是以這份工作需要技術性和智慧決定,普遍我們認為規律、需要技巧或智慧較少的工作,最有可能遭到淘汰。的確,如果你是個只需要工人在生產線上栓螺絲的工廠老闆,很難抵抗機器的誘惑:「它」不會抱怨、不會請假,效率更高,而且出錯機率幾乎等於零。不過問題來了,我們過於以偏概全地看待制式工作,事實卻往往不見得如此。機器很難比得上老練師傅一眼看出半成品上的小瑕疵;或是光聽聲音就知道那個細節出了問題,進而判斷該抽出一個罪魁禍首,還是停掉整排生產線。說到底,機器還是無法取代制式工作中需要回饋,或互動技巧的那些部分。 還有多少是我們本來以為單一而制式的工作?比如,回答客戶問題,算不算?理想中如果我們能將販售的產品,不論是有形商品還是無形服務,拆分出每一個細節並針對其問題設計答案,或許是可以完全由語音代勞的──如果我們認為每個問題只需要一個標準答案。可是事實上,回答問題當下需要的複雜思考和判斷資訊的能力,卻超乎我們想像。 所以,我們賴以想像的基礎是什麼呢? 簡單來說,《世界既簡單又複雜》這本書就是想告訴我們「世界不如我們想像的簡單,世界也不如我們想像中複雜」,以及「為什麼」:我們賴以想像的基礎可能有哪些錯誤,而現實世界又會有哪些變因參與其中。書分11個篇章,每章皆以常引起我們誤解的現象為引,並歸納出11個造成人們犯下這類錯誤的原因。 比如,為什麼販賣品項最少的公司往往賺得最多?作者舉了Tiffany & Co.的例子。早期,tiffany不太受景氣影響,畢竟不管何時,總有有錢人等著花錢。可是1987年Tiffany & Co.股票上市,為了對投資人有所交代,公司必須維持固定成長,他們開始覺得,光賺有錢人的錢不夠。他們推出一系列如領帶夾、鑰匙鍊等價格不高的銀製品,希望利用一般人對藍盒白緞帶的迷戀加上容易入手的價格來提高業績。剛開始的確頗有成效,不過當顧客絡繹不絕上門後卻出現新的問題:因為你可能為了招呼100個打算花100美金買一條鑰匙鍊的顧客,而間接趕跑了本來打算花10萬美金買珠寶的大戶。很簡單的道理,不是嗎?問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犯下多少這種顯而易見的錯誤? 為什麼911時,身在二塔的人明明已經看到飛機撞上一塔,卻還是錯失逃生機會?為什麼爛隊可以贏比賽,而好隊卻輸這麼多?為什麼寶寶永遠是最好的語言家?為什麼你的手機和相機會複雜到可說是誇張的程度?為什麼百分之十的醫療資源,是用來治療百分之九十的疾病? 還有,為什麼當有3個以上候選人時,選舉結果往往會出乎意料? 作者以我們每天會遇到或知道的現象為例,結合心理學、經濟學、社會學、複雜學等等理論研究,為我們的錯誤判斷找理由。你想問讀了這書之後對未來下判斷有什麼幫助嗎?老實說,見人見智,畢竟這些錯誤產生,很大一部分是生物本能所致。 不過看到已知世界的另一面,總是挺有意思的。不是嗎? ...more |
相關閱讀 > .《世界既簡單又複雜:為什麼我們總是做錯決定、擔錯心、看不清真相》, 傑佛瑞.克魯格, 漫遊者文化, |
▲ Go Top |
OKAPI專欄【週四|直到日昇之地】 》 |
張子午:直到日昇之地 兩年前的這個季節,我無日無夜的伏案追憶已經過去一年的旅程,像是思念一位老情人般的不捨與低迴,時而像是被附身般狂喜,時而噙淚追憶失落的風景。那帶著一台自行車大半年在外頭飄盪的日子,穿越沙漠、河流、城市、高山、海岸,沿著陸路,通過八個國家的邊境,到達歐亞大陸的最西端——葡萄牙的羅卡角(Cabo de Rocha)。 似乎已成了一種生活模式,等到剛剛開始適應的時候,旅程安靜的結束了。回到故鄉的城市裡,現實的斷裂感令人措手不及,在抗拒與妥協中耗時傷神,除此之外還要和迅速消失的記憶拼搏,將旅程中飄飛的經驗與思緒,藉由書寫慢慢找到它們相應的位置。 望著眼前笨拙的字句,寫成一本書的計畫幾乎難以為繼。於是仰望外頭的世界又成為喘息的藉口,我將對路上生活的思念編織成一段更為遙遠艱辛的旅程,從那個負載最多濃烈情感的國度──土耳其開始,穿越到它週遭同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度。那是一股懸宕不去的思念:當初在這裡,我找到繼續前進的方向以及力量。除此之外,根植在此宗教深處的強烈友善與熱情,以及在其他方面呈現出來的反差,一直像是個神祕的謎縈繞不去。那麼在土耳其周圍,其他信仰同樣宗教的國度又是如何﹖ 不知幸還是不幸,心中單純的想望因緣際會成為現實,另一趟複雜至極的旅程。塵埃還未完全落定,又要揚帆啟航,我放下手邊剛剛完成的第一趟旅程的初稿,帶著同一台自行車,和一個名叫黛芙妮的女孩的聯絡方式,坐飛機來到伊斯坦堡。海灣旁的海水緩慢有致的攪動,清真寺尖頂與海鳥的影蹤像是故友,站在原本的位置敘舊,頷首微笑。無比熟悉,卻是通向一道道陌生閘門的起點:伊拉克、喬治亞、伊朗、敘利亞、約旦、埃及。【繼續閱讀】 |
相關閱讀 > .《直到路的盡頭》, 張子午, 木馬文化, |
▲ Go Top |
活動現場 》 |
【 暢銷優惠 】 ★☆單筆訂單滿千送千E-coupon★☆ 書籍館TOP100精選暢銷推薦 【 書展 】 坐擁幸福食堂,分享悅讀時光。--時報年度暢銷榜,任選三本75折 【 預售 】 獨家75折預購!比比爾.蓋茲的故事更值得參考,白領必讀職場修煉小說!最新杜拉拉! 【 話題 】 福山雅治主演,NHK在台唯一正式授權!2010年大河劇《龍馬傳》電視小說 【 推薦 】 一場生命教育之旅,從電影開始。李偉文用電影豐富孩子生命。 【 影音 】 希望你能記得我。我曾經存在,曾經像這樣在你身邊:『挪威的森林』預售票開賣 【 雜誌 】 2010最具創意50大發明!:TIME 11/22/2010 【 活動 】 我要讀得更飽一點!2010第四季季暢銷 |
台灣的閱讀競爭力在哪裡? > 閱讀是一輩子的事》章節試閱(5-2) 閱讀四點靈 王文華 書的神奇,或說可畏,在於它真的會扭轉一個人的一生; 精確來說,是一本書裡的某幾句話,或某一句話,會像閃電一樣擊中你, 重建你的神經迴路。 這也是我歷盡風霜的讀書生涯中的一大領悟。 我的讀書信念第一條:要讀自己喜歡的書。 我的讀書信念第二條:要讀自己不喜歡的書。 我的讀書信念第三條:要在書中讀到自己,反思自我。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我的讀書信念第四條:閱讀不能代替行動,所以要少看愛情小說,多談戀愛。 這是我的讀書四大信念。 人要讀喜歡的書,我從學習英文體會到這道理。讀書和學英文一樣,有興趣才能學得快、學得好,才能堅持。而人各有所好,讀高中時,班上幾個英文特別好的同學,你問他們到底讀TIME或NEW YORKER,結果都不是,他們讀PLAYBOY。PLAYBOY的文章可是一流的,為了讀懂PLAYBOY,他們廢寢忘食查單字,不覺東方之既白。既然能夠攻克PLAYBOY,英文也就沒什麼好怕的了。 欸,這不是當時我拚命背英文成語所能夠到達的境界。 高中時我常常請公假,躲到校刊辦公室啃杜思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稍稍獲得平衡之後,才有能量乖乖回來讀書,準備大考。考高中考大學考托福,我一路循序漸進為考試讀書,考上我的第一志願台大外文系,通過托福後,到美國留學,取得學位,先留在美國工作。台大外文系四年的訓練奠定我閱讀西洋經典的基本功,我的「文學身高」。如果不讀外文系,相信終有一天我也必須回頭補修人文及文學經典。 容我重複一下我在《史丹佛的銀色子彈》說過的話:我對文學有熱情,一直以為會在文學這條路上走下去,大學畢業那年出版了第一本書,當兵時還把大學時來不及讀的西洋經典文學K一遍。但是某一天,就在連長帶著我們到樹林慢跑時,我陷入神遊,梭羅《湖濱散記》裡的幾句話在我腦中跑來跑去: 我搬到樹林,是因為我想要認真生活……我要活得深刻,把生命的精華吸個乾淨……我要堅毅地生活,擺脫所有沒有生命的人與事……這樣,當我死時,才不會突然發現:我從來沒有活過。 書的神奇,或說可畏,在於它真的會扭轉一個人的一生;精確來說,是一本書裡的某幾句話,或某一句話,會像閃電一樣擊中你,重建你的神經迴路。這也是我歷盡風霜的讀書生涯中的一大領悟。一句「把生命精華吸個乾淨」把我從這一條河推向另一座山。 每多讀一本書,我就會反思:很好,我又多接近了一點自己,多認識了一點自己,我比較知道我是誰了。那不是向外,而是向內的追尋。每一個人都深藏著一個自己看不見的自我,透過讀書,那個看不見的自我一點一點揭露。每一個人都可以因為「在書中讀到自己」而成為哲學家。 偶爾我也會以一種溫存舊時光,用看老照片的心情,重新翻閱張大春、張曼娟的小說、羅智成的詩。他們與我的青春同在。每讀他們一回,我就年輕一回,舊書封印了那個一去不復返的我。 拉到高處看,我的讀書像撒網捕魚,捕到喜歡的魚,也捕到不喜歡的魚。 我定時逛書店。因為主持廣播,我源源不絕收到新書。歲末年終,我會記下中外各大媒體選出的十大好書,盡可能把每一本都捕回來,收進網裡。但每一本都讀嗎?除非我把自己變成一部電腦。 為了從網裡挑出喜歡的魚,每一本書我都會讀五分鐘、十分鐘,讀序言或書裡的某一章。 讀到腦袋燒焦,也要堅守到最後一頁,不然就對不起自己,對不起作者──我不是那種個性的人。 好書有專家背書,卻不一定每一本都得到青睞。有時候是背景知識還配不上那本太高深的書,有時候是心境問題。無緣的好書,我會往外推,送給情投意合的人。 我一直想辦一個「回收好書party」,召集各路好友把好書匯聚一堂,互相交換。這回收好書的靈感來自「慾望城市」的「回收前男友派對」。 但是我也會留下幾尾不喜歡的魚。 「讀喜歡的書」和「讀不喜歡的書」兩者看似矛盾,但矛盾實是進步之本。一九四七年諾貝爾文學獎作家紀德,每個月都要讀他不喜歡的書。我義無反顧地師法他。 用心理學的說法,人總是喜歡停留在舒適圈,那是一個無形的、透明的框框,在熟悉的環境,與熟悉的人,做擅長的事。留在這個框框內我們覺得最舒適,很安全;但也因為這個框框,我們不敢跨出去,一不小心越過界就趕快退回來,關起門窗。 我把「不喜歡的書」定義為「不習慣的書」或「沒有刻意伸手攔截便不會相遇的題材」,是舒適圈外的書。讀不喜歡的書就是打破慣性,跨出去,越過界限。 讀不喜歡的書有一點像培養人脈,它不會當下發生作用,多數時候也不是帶著期待去讀。但生命中總有神奇的一刻,因為某一本不喜歡的書,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因為某一本不喜歡的書,你看見了不同的風景。 讀不喜歡的書又像吃營養品,為了均衡營養,偶爾就得補充平常攝取不到的養分。 讀喜歡的書。讀不喜歡的書。從書中讀到自己。最後,閱讀要化為行動,所以要少看愛情小說,多談戀愛。 每一本書都像一座博物館,我們不能一直住在博物館裡,儘管展覽繽紛絢爛,讓人心醉神迷,不捨離去。看完一本書,我們應該要低著頭走出來,思考受到怎樣的感動和啟發,然後化為行動,去談戀愛、去旅行、去跑步、去減肥、去做菜、去跳舞、去養一隻狗或一隻貓……,這才算走完讀書的最後一程。 閱讀不能代替真實的人生,書裡的文字終究是一手人生的再現,是二手的人生,真真實實的活著才是一手的人生。我們要吃飯,我們要閱讀,而真正讀完一本書的意思是,我們必須整個浸泡下去再浮上岸來,回到一手的人生。 (蘇惠昭╱採訪整理)看更多《閱讀是一輩子的事》 |
▲ Go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