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í¦³¤@ºØºÙ¤§¬°®£Äߪº¡u±¡ºü¡v§ñÃö¥Í¦s¡A§Ú­Ì¸Ó¦p¦ó­±¹ï¡H

2011 / 01 / 19
第360期

本報訂閱份數
58491
總訂閱份數
1854280

編輯 / DL

本期要目 》
  ‥ 取消 / 訂閱電子報 ‥
  出版線上 》

本週頭條書訊 >

  • 330篇生前未發表札記,這是巴特獻給母親的,戀人絮語──《哀悼日記》

  • 書中330篇按序編入的文字,讓我們看到一個惶惑、恐懼、糾葛的巴特。他充滿矛盾:他渴望孤獨,又需要朋友;他悲傷得萬念俱 灰,卻能神智清明地審視自己;他不斷對語言的限制與虛妄提出質疑(即使書寫達到極致仍是徒然),但他唯一的救贖──也只能是書寫。他想掙脫悲慟,重拾平靜;一方面又樂於沉溺其中,因為只有在悲慟之中,他才能與母親同在。母親是他的最愛,這是巴特獻給母親的,戀人絮語。
     
  • 它是一座看不見的果園;也是整個植物演化史的線索。

  • 強納森.席佛頓是英國族群遺傳和演化生物學家,一本植物族群生物學是大學用的經典,已經出到了第四版。他來寫族群擴張、種子傳播、演化和適應、動植物的交互影響等,絕對是最適當的人選;可是他竟然把博物學、神話、史詩、寓言兜攏在一起,讓一個種子在我們心中萌芽,用最陽光的感情澆灌,長成一個大樹,說他是嘗試吧,寫得這樣美,真令人讚嘆。
     
  • 愛海的人,有種溫暖的慷慨。

  • 若只從文學史的角度來看海洋這個主題,或許有人要問,我們為甚麼就寫不出《白鯨記》、《老人與海》那樣的作品?但我希望,看過這本選集後的人就會明瞭,自然共存就是我們的海洋文化,我們的海洋語言裡沒有征服、搏鬥或廝殺。我們的血液中沒有海洋霸權的因子。海洋不是刻意浪漫的場景,也不是人性波濤洶湧的隱喻。在這裡,海是故事,海是生活,海是歌。海是我們共同的前世,因而相聚於島上。∼郭強生
     
  • 《蘇菲的世界》作者賈德暌違12年最新力作:《庇里牛斯山的城堡》!

  • 如果說《蘇菲的世界》之主軸為「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那麼《庇里牛斯山的城堡》之核心問題即為「我是誰?宇宙從何而來?我將前往何方?死後是否另有生命?」。這也是一部難忘的愛情小說,也是一個理性思辯與感情衝突的生命之旅,探索著宇宙之間人類的意識:科學是否能夠成為萬事的解答?或者說,宇宙間還存在著另一種看不見的力量,在影響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生命裡,是否還有另一股指引的力量?
人文科普文學小說心靈養生 親子共享 語言電腦 商業理財 生活風格藝術設計

▲ Go Top

[ 看23分類新書 ]
  本週選書 》

一個潮池的秘密:跟著生態觀察家一起探索台灣東北角潮間帶

作者:陳楊文
出版社:行人文化實驗室

推薦理由:
台灣東北角的海洋,得天獨厚匯聚南方黑潮與北方海流,為平靜無波的岩岸潮池孕育出二百多種生命。陳楊文深入探訪一個位於東北角的小小潮池,歷經四年,將大量的第一手研究資料,融入活潑輕鬆的敘述,搭配鮮豔迷人的寫真照片,為大家揭開台灣東北角前所未見的潮間帶秘密。


燦爛時光:Lucie的人生探索

作者:林秀姿
出版社:天下雜誌

推薦理由:
學生的革命火燄燃遍美國校園的七○年代,她在UCLA,開創了女性主義、少數族群、階級差異的亞美研究先鋒;政治解嚴、社會運動橫掃台灣的九○年代,她開辦另類媒體,鼓舞熱血青年,讓弱勢說話,幫移民、移工發聲,推動社會改變;她最喜歡說:「這件事情從來沒有人做過!」她是成露茜。


向大自然學設計:樸門Permaculture.啟發綠生活的無限可能

作者:孟磊、江慧儀
出版社:新自然主義

推薦理由:
「樸門永續設計」的英文「Permaculture」,是由permanent(永久的)、culture(文化),以及agriculture(農業)所組成的新詞。本書作者Peter是台灣第一位引進並實踐樸門的永續生活設計師。他將現身說法與大家分享:如何透過觀察與互動、把問題看成正面的資源等原則,在公寓社區、鄉間農田涵養水源,營造沃土,自耕自食,與鄰居一起創造夢想生活;如何與雜草、動物作朋友,創造與自然共榮,食物垂手可得的永續農園。


死刑:倫理與法理 ( 思想17 )

作者:思想編輯委員會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推薦理由:
死刑的存廢問題,在台灣社會引起了熱烈而且不斷的爭論。不過一般媒體上的議論,傾向於高亢地表達態度、傾洩情緒、或者流於辦案及裁決等法條技術層次的分析。但是死刑是一種終極之刑,其中牽動的倫理、政治、法理、社會面向的議題都複雜而棘手,需要設法從較為基礎的層次上,從新思考這種刑罰的是與非。本著這種精神,我們邀請了幾位對相關問題關懷已久、思慮較深的學者與知識分子參加,閱讀與聆聽對方的想法,再較為系統地陳述自己的質疑與理由。與會者在事後將講稿定稿,交給《思想》發表,是為本專輯。

▲ Go Top
[ 看其他排行榜 ]
  暢銷書排行榜 》

人文科普新書排行榜 >

01.回家的路 是這樣走的:無國界醫生在葉門
02.CEO遊學記:世界八大頂級商學院學習之旅
03.帖木兒之後:1405 ~ 2000年全球帝國史(平裝)
04.尋百工:四個年輕孩子與一百種市井職人相遇的故事
05.
邏輯謬誤鑑識班:訓練偵錯神經的24堂邏輯課

[ 人文科普新書排行榜 ]

人文科普暢銷排行榜 >

01.回家的路 是這樣走的:無國界醫生在葉門
02.看得到的化學:你一輩子都會用到的化學元素知識
03.CEO遊學記:世界八大頂級商學院學習之旅
04.超高效心智圖學習法
05.
帖木兒之後:1405 ~ 2000年全球帝國史(平裝)

[ 人文科普暢銷排行榜 ]

▲ Go Top
  TOP新書 》

作者:蓋瑞.貝克、理查.波斯納
出版社:大寫出版
出版日期:2011 / 01 / 14

胖子的脂肪該被抽稅嗎?人的行為怎麼計算?經濟學人與大法官帶你看見生活、社會與世界的隱藏價格

脂肪可以被抽稅嗎?
一夫一妻制有效率嗎?
「生育權」可以拿來交易嗎?
死刑廢不廢能用經濟學算一算嗎?
全球暖化怎麼用「折現率」評估它的災害與防治成本?
「一條人命」值多少錢,可以試算一下嗎?


史上第一次!諾貝爾經濟學人與重量級法官的「常識問題鬥嘴鼓」!

諾貝爾經濟學獎經濟學家蓋瑞.貝克與知名法官兼法律學者理查.波斯納兩人創立了「貝克─波斯納部落格」之後,五年內該部落格就以精闢的時事評論聞名於世。

全世界的讀者們每週都引頸期待他們寫出簡潔而有深度的文章,人們從沒想過他們所談的話題也能從經濟的角度去思考。

本書蒐錄了該部落格中最重要而且具有創新性的文章,章節按主題編排,每一章的「後記」並載有部分主題的最新資訊,如遇事件有最新的發展,讓他們對問題有新的看法,甚至會寫下重新思考的結果。不管是波斯納從經濟思考的角度來支持同志婚姻的合法化,或者是貝克主張人體器官應可予以買賣,甚或是有鑑於以色列與真主黨和哈瑪斯的爭鬥,兩位學者都從「經濟效益」打敗人性想當然耳的激情,兩位大師之間的交鋒充滿活力,討論不但蘊含著高明見識,也極具知性深度。【more】

更多人文科普推薦書
▲ Go Top
  編輯手札 》

當有一種稱之為恐懼的「情緒」攸關生存,我們該如何面對?
文/DL

恐懼是什麼?

懼怕=無法控制+不熟悉+能夠想像的+受苦+毀壞的規模+不公平

所以比起心臟病跟車禍,我們可能更害怕墜機。首先,大多數的人應該都不能自己開飛機吧;我們在兩萬英呎的高空會不自在,因為在人類演化史裡,只有極短暫的時間有機會身處如此高度。電視、新聞媒體對於空難報導鉅細靡遺,大家都能想像從天上摔下來有多恐怖,而且從你得知會死跟實際死亡,會經歷一段神智清楚的等待期。再者,飛機現在可說已變成恐怖分子的武器了,不是嗎?

所以在911發生後,許多美國人不搭飛機,改開車;有學者統計,911後比起前一年同期,航空業少了17%乘客。但也有研究指出:911後兩年內,相同行進區段內,除去正常事故頻率、氣候影響,有額外2302人喪生,很有可能是因為他們捨棄搭飛機改開車的緣故。

學者認為這個死亡人數已經超過了「正常」的車禍死亡人數。某個程度我們可以說如果不是911,這2302人說不定還活著;某個程度,他們也是911的受害者。事實上,根據《科學人》的一份分析報告,開車與搭飛機橫跨相同距離,風險是飛行的65倍。

所以,我們的恐懼是什麼?當有一種稱之為恐懼的「情緒」攸關生存,我們該如何面對?

911對你我而言可能太遙遠,不過諸如此類的例子,日常生活無所不在:地震、颱風、搭飛機、身處高樓、火災、車禍、超商搶案……舉個最簡單無害的例子:你在10樓的辦公室裡突然停電,你會怎麼辦?你知道自己『為什麼』這樣反應嗎?2004年,《時代》資深作家亞曼達.瑞普立在製做911三周年專題報導時,打算將採訪對象轉向『倖存者』。這群人在經歷過911後,人生有什麼改變嗎?在摩天樓燃燒的當下,他們心裡想的是什麼?之後,基於好奇,她開始研究其他災難倖存者的故事。令人驚訝的是,人在災難中的反應,非常相似。在《生還者希望你知道的事》中,她採訪許多位不同災難倖存者,包括911事件、卡崔娜風災、哥倫比亞大使館挾持事件、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校園槍擊案等,也採訪相關領域的研究學者,針對面臨災難時會出現的心理機制,提出了所謂『災難人格』。

「否認」、「深思熟慮」和「決定性的瞬間」是我們在面臨超級災難時的反應順序,瑞普立在每個階段以災難倖存者的事例舉證,同時提出科學上的分析解釋。

關於天災人禍,我們自認知道的夠多了,所以我們會準備逃生包、買保險,說不定有些人還會在家裡裝煙霧偵測器,可是哪些是真的有用?哪些只是政令宣導、甚或是變相的恐懼心理行銷?

有多少我們看新聞報導時自以為是的推測判斷,其實根本是錯的?卡崔娜風災讓紐奧良災情慘重,許多報導歸因於當地貧窮黑人的比例:他們太窮,所以根本走不掉。可是研究災難疏散行為的學者發現,的確,擁有較多資源的人,在大難當頭時是可以有較多選擇,但這並非絕對,研究數據指出,如果把影響疏散行為的變因化約成百分比,收入所佔的比例不超過10%。那麼,究竟是什麼影響你我走?還是不走?對照身邊案例,我們是否能有更好解釋,以及更加清楚:怎麼做才是最有效的?

演化形塑的直覺在今日,對於生存究竟是利是弊?我們透過文化灌輸的生存技巧,有用嗎?

所謂災難,每個人定義不同。書裡所提案例,大多數人說不定一輩子也遇不上一次。不過面對它的基本心理機制以及演化反應,是可以想像的。無論事件大小,或許,它就是我們面對今日世界的基本法則。 ...more

相關閱讀 >

.《生還者希望你知道的事》, 亞曼達.瑞普立, 行人文化實驗室,
.《販賣恐懼:脫軌的風險判斷》, 丹.賈德納, 博雅書屋,
.《你該不該相信直覺?》, 大衛.邁爾斯, 漫遊者文化,
.《世界既簡單又複雜:為什麼我們總是做錯決定、擔錯心、看不清真相》, 傑佛瑞.克魯格, 漫遊者文化,
▲ Go Top
  熱門話題 》

沒有旁觀者的時代

回想起來,我出生的七○年代普遍被認為是台灣社會漸漸轉成工、商業社會的時刻,但當時臺灣承接的是美國對第三世界國家大量輸出淘汰的工業,許多學者稱那是美國的「毒物輸出」(export of hazardous)政策。到了我念小學的七○年代末,臺灣四十七條主要及次要河川,已有半數以上嚴重污染,供應西部主要糧倉的河流幾無一倖免,我從童年開始,就注定不是活在曾經存在過的美麗之島上。

而我們的法令像開玩笑似地追著土地的傷口補破網,一九七四年才制定「水污染防制法」,隔年制定「空氣污染防制法」,直到一九八六年才制定「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而在此之前,已發生過氯氣外洩(一九七八年)、多氯聯苯中毒(一九七九年)等嚴重事件了。所謂經濟起飛的時代,不如說是以自然資本為燃料的結果。而更可悲的是,島嶼終於形成一個對自然環境缺乏敬意的社會文化體,並將負債留給未來。

而石化產業,正是臺灣此類剝削、宰制型產業的象徵與縮影。

每回想到這裡,我就想起那些活在「番仔火一刻就著」陰影裡的人們,我就想起那些住在天會下黑雨村莊裡的人們,我就想起那些曾經到海邊走一圈,到山裡過幾晚,日子就能過下去的人們。我們失去的是假日的風景,而他們失去的是生活本身。

這麼多年了,我們還是只能站在地下室的某個角落,掉幾滴眼淚而已嗎?

在每個環境事件中,政治勢力、資本家、地方人士、環境團體、專業研究者、一般民眾,往往形成時而對抗時而聯合的複雜關係。此次數度更易地點,最終演化為民股與官股結盟的國光石化案更是如此,政商關係,乃至於政商與學界的關係,盤根錯結。

所幸民間的NGO團體如搶救媽祖魚聯盟、彰化環保聯盟、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等等,結合了一群既能衝鋒陷陣,又能為整合相關資訊,為弱勢一方發出正義的聲音的人,終於以白海豚與國民信託的議題,引發了社會的全面性關注。∼編者序◎吳明益【閱讀全文】

相關閱讀 >

.《溼地.石化.島嶼想像》, 吳晟、吳明益/主編, 有鹿文化,
▲ Go Top
  活動現場 》
新書世情世態何其多樣。是變態實即常態,或常態實在變態,有分教。《衛生紙詩刊+ 10:變態》
書展Bonjour!【閱讀城市•02 巴黎】帶您細細品味這座說不完的城市,參展書全面75折起∼
預售伸張正義的代價,就是成為全民公敵──《第44個孩子》
預售我擔心的事情真多,但發現真的值得擔心的事並不多。幾米2011最新短篇《世界別為我擔心》
外文比歐巴馬更有權勢的女人《Oprah 歐普拉: 她的故事》
電影原著活下去,有時是比死亡更艱難的決定!《127小時》
雜誌ppaper BUSINESS專門店:設計.創意.生活.時尚.娛樂
話題注目新書: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虎媽的戰歌》
新書連載 > 

《哀悼日記》

1977年11月10日
缺席不在是抽象的,這讓我吃驚;然而它又是炙熱、揪心的。我因而更了解抽象:它是不在和痛苦,不在的痛苦──可能因此是愛?

1977年11月14日
讓我覺得溫暖的是,看到(從信件)很多人(住在遠方的)從她在《羅蘭巴特訪談錄》中出現的方式,注意到她是什麼樣的人,我們的關係如何。這一點我還是成功了。現在往好的方向轉。

1977年11月15日
以前,死亡是一個事件、一個突發狀況,因此,會讓人騷動、關切、緊張、痙鑾、抽搐。突然有一天,它不再是事件,而是一種持續狀態、沉甸甸、無意義、無以言宣、陰沉、求助無門:真正的喪慯無法以任何方式表述。

1977年11月28日
這個問題我該去問誰(才能有答案)?心愛的人不在了,還能照樣活著,這是不是表示我們並沒有想像中愛得那麼深……?

1978年5月18日
就像愛情,喪慯之來襲,使這世界、使社交酬酢變得不切實際、煩擾不休。我抗拒世界,它對我的要求、它的要求讓我痛苦不堪。世界加劇我的憂傷、我的枯竭、我的惶惑、我的焦躁……世界讓我沮喪。

1978年8月18日
家中她臥病、她過世的地方,也是我現在住的地方,我在她床頭的牆壁上,放了一張聖像──不是出於信仰,同時也永遠在餐桌上放一朵花。現在我不願旅行,為的是要待在家裡,讓桌上的花朵永不凋謝。

1979年1月30日
人不會遺忘。
但一種遲鈍無感漸漸襲入。

11月5日
就這樣我清楚捕捉到我的喪慯。
它不完全在孤寂中,在經驗中;我很從容,有一種自制,會讓別人以為我沒有他們想像的那麼傷心。這慯痛在於愛的關係──「我們曾相愛」──的撕裂,從最炙烈之處到最抽象的……

11月10日
有時候我覺得我的喪慯只是一種激動情緒,因而慚愧,甚至自責。
然而我這一輩子不都是這樣:激動?

1978年3月2日
讓我能忍受媽媽去世的,很像是一種來自自由的歡悅。

1978年3月23日
我急切(幾個星期以來也一再確定)想找回自由(不再拖延)開始寫有關攝影的書,也就是將我的痛苦融入寫作。

這像是一種信仰,也一再驗證,寫作能讓我心中的「積鬱」轉化,將「危機」化解。

1978年6月17日
第一階段的喪慯
假自由

第二階段的喪慯
絕望的自由,沒有任何
值得做的事

1978年6月12日
在整個服喪、慯慟期間(沉重得我無以承受、永不能超脫),調情、愛情遊戲(像是被慣壞)的習慣,絲毫不受影響的照常運作。所有愛欲的詞藻,我愛你之類──快速了結──又在另一個人身上重新開始。看更多《哀悼日記》

▲ Go Top
與客服人員聯絡取消/訂閱電子報到博客來首頁回本期要目
Tel:(02)27821100•Fax:(02)27856789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博客來網路書店」或授權博客來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