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線上 》 |
本週頭條書訊 > - 未來,北極才是最適宜人居之處?
世界人口爆炸、野生物種瀕臨絕種,人類生存的環境每況愈下,從石油到水,資源價格節節高升。我們將留給子孫什麼樣的世界?這不是又一本大談要重視全球暖化的書,相反地,作者從實際訪談以及科學研究數據,要告訴你環境變遷到底會如何寫歷史。「對地球上每一個人來說,地理學不是死的學問,已成攸關生死的研究。2050年,你會在哪裡?」 - 和一無所知比起來,瞭解我們面對風險與災難的應變能力,其實沒那麼可怕。《生還者希望你知道的事》
我們有些公開承認的恐懼以及從不討論的恐懼,我們隨身帶著這個未完成的句子,根據當時的焦慮感填入不同的場景:我想我會怎麼做,如果……《生還者希望你知道的事》回顧人類史上的重大災難,並藉由分析生還者不可思議的經歷,讓我們在災難發生之前,就能瞭解自己的「災難人格」和各種可能的現場反應。和一無所知比起來,瞭解我們面對風險與災難的應變能力,其實沒那麼可怕。 - 85%的當代藝術品都是垃圾,但為什麼藝術品仍在拍賣上屢創新高?《身價四億的鯊魚:當代藝術打造的財富傳奇》
為什麼藝術品的價格動輒百萬美元天價,一顆鑲鑽的骷顱頭,收藏家個個趨之若鶩?村上隆的大公仔如何創下一億日幣的天價?為何超級精明的紐約投資銀行家願意花1200萬美元買一隻腐爛中的鯊魚屍體?本書以引人入勝的文字,首度帶領讀者一窺現代藝術世界種種光怪陸離的瘋狂經濟現象,並揭發自安迪.沃荷以來,赫斯特(Damien Hirst)、昆斯(Jeff Koons)及艾敏(Tracey Emin)等當代藝術家創下銷售天價的行銷策略。 - 一個小鎮,155個詞條,一代人心靈的詞典史--《馬橋詞典》韓少功親筆簽名精裝版!
馬橋是早年屈原的流放地,亦是作家韓少功知青時代的勞動場所。《馬橋詞典》以別開生面的詞典手法,透過詞典的形式,集錄了湖南汨羅縣馬橋人日常用詞,並以這些詞條為引子,利用詞典的語言來敘述發生在馬橋地方小鎮的故事情節及連串的傳奇、各色人物與風俗情景,搜集了地方上流行的方言,巧妙地糅合了文化人類學、語言社會學、思想隨筆、經典小說等諸種寫作方式,包含人文、地理、風俗、物產、傳說、歷史與民俗種種內容,講述了古往今來一個個豐富生動的故事,引人入勝,回味無窮。 |
人文科普|文學小說|心靈養生 |親子共享 |語言電腦 |商業理財 | 生活風格|藝術設計 |
▲ Go Top |
TOP新書 》 |
作者:珍妮.瑪康姆 出版社:博雅書屋 出版日期:2011 / 01 / 22 | 【 新聞記者與謀殺犯 】 「小說家」和「新聞工作者」的分際何在? 一九七○年二月,陸軍軍官麥克唐納被指控謀殺懷孕的妻子和兩個稚齡的女兒。謀殺案審理期間,記者麥金尼斯找上麥克唐納,兩人協議合作出書。麥克唐納始終認為麥金尼斯為他撰寫的故事能使其脫罪,卻直到《致命的願景》出版上市後才驚覺,多年來以朋友之姿聽他坦白傾訴的麥金尼斯,已在書中將他定位為心理變態的殺手。最後,麥克唐納轉而控訴麥金尼斯詐欺。 本書作者珍妮.瑪康姆採用此法律訴訟實例,檢視記者對於當事人的危險關係。記者往往利用當事者的孤獨、信任或自我崇拜以獲取故事題材,然而,最後的報導卻背離當事者所陳述的事實。瑪康姆不但剖析新聞記者的道德問題,也讓大眾開始思考新聞故事取得的方式及報導內容的真實性。本書於一九九○年出版以來一直被視為新聞倫理的經典之作,藍登書屋並評選為百大二十世紀最佳英語非小說。 「只要不是太愚笨、或者太過自我,以致於渾然不知發生何事的記者,都能瞭解到,記者所做的一切,在道德面上都是站不住腳的」──本書作者珍妮.瑪康姆【more】 |
更多人文科普推薦書 |
▲ Go Top |
活動現場 》 |
【 新書 】 她的世界仍只是一個小菜攤,她卻已改寫我們對助人的看法。《陳樹菊:不凡的慷慨》 【 外文 】 當你開始閱讀這個故事,連世界都將熄滅:Passage 【 預售 】 他讓所有有穿衣服的人都驚慌起來──《個人意見之品味教學》 【 套書 】 2011博客來新年套書展,歡欣喜閱價5折起! 【 特賣 】 我們永遠不知道,如果錯過這些書,自己錯過的是什麼。換個方法讀經典──「經典3.0」3本以上75折 【 影音 】 由12個時間的入口,走進12個世界的角落:幾米世界的角落特展 【 雜誌 】 31國家、59城市、87機構、14展館、逾40場花圃、3000萬株花卉、近7000場活動,必遊花博的七大理由! 【 Mook 】 虎媽宣言:安妮墨菲長達237頁回憶錄當中,引發了家長的爭議!:TIME 1/31/2011 【 活動 】 ★2011網路國際書展★挖寶達人•肥水之讚 |
新書連載 > 《十個詞彙裡的中國》 閱讀 我在一個沒有書籍的年代裡成長起來,所以不知道自己的閱讀是如何開始的。為此我整理了自己的記憶,我發現,竟然有四個不同版本的故事講述了我最初的閱讀。 第一個版本是在我小學畢業那一年的暑假,應該是一九七三年。文化大革命來到了第七個年頭,我們習以為常的血腥武鬥和野蠻抄家過去幾年了,這些以革命的名義所進行的殘酷行動似乎也感到疲憊了,我生活的小鎮進入到了壓抑和窒息的安靜狀態裡,人們變得更加膽小和謹慎,廣播裡和報紙上仍然天天在大講階級鬥爭,可是我覺得自己很久沒有見到階級敵人了。 這時候我們小鎮的圖書館重新對外開放,我父親為我和哥哥弄來了一張借書證,讓我們在無聊的暑假裡有事可做,從那時起我開始喜歡閱讀小說了。當時的中國,文學作品幾乎都被稱之為毒草。外國的莎士比亞、托爾斯泰、巴爾扎克他們的作品是毒草;中國的巴金、老舍、沈從文他們的作品是毒草;由於毛澤東和赫魯雪夫反目為敵,蘇聯時期的革命文學也成為了毒草。大量的藏書被視為毒草銷毀後,重新開放的圖書館裡沒有多少書籍,放在書架上的小說只有二十來種,都是國產的所謂社會主義革命文學。我把這樣的作品通讀了一遍,《豔陽天》、《金光大道》、《牛田洋》、《虹南作戰史》、《新橋》、《礦山風雲》、《飛雪迎春》、《閃閃的紅星》……當時我最喜歡的書是《閃閃的紅星》和《礦山風雲》,原因很簡單,這兩本小說的主角都是孩子。 這樣的閱讀在我後來的生活裡沒有留下什麼痕跡,我沒有讀到情感,沒有讀到人物,就是故事好像也沒有讀到,讀到的只是用枯燥乏味的方式在講述階級鬥爭。可是我竟然把每一部小說都認真讀完了,這是因為我當時的生活比這些小說還要枯燥乏味。中國有句成語叫飢不擇食,我當時的閱讀就是飢不擇食。只要是一部小說,只要後面還有句子,我就能一直讀下去。 二○○二年秋天我在德國柏林的時候,遇到兩位退休的漢學教授,說起了一九六○年代初期中國的大饑荒。這對夫妻教授講述了他們的親身經歷,當時他們兩人都在北京大學留學,丈夫因為家裡的急事先回國了,兩個月以後他收到妻子的信,妻子在信裡告訴他:不得了,中國學生把北京大學裡的樹葉吃光了。 就像飢餓的學生吃光了北京大學裡的樹葉那樣,我的閱讀吃光了我們小鎮圖書館裡比樹葉還要難吃的小說。 我記得圖書館的工作人員是一位中年女性,她十分敬業。每次我和哥哥將讀完的小說送還回去的時候,她都要仔細檢查圖書是否有所損壞,確定完好無損後,才會收進去,再借給我們其他的小說。有一次她發現我們歸還的圖書封面上有一滴墨跡,她認為是我們損壞了圖書,我們申辯這滴墨跡早就存在了。她堅持認為是我們幹的,她說每一本書歸還回來的時候都認真檢查了,這麼明顯的墨跡她不可能沒有發現。我們和她爭吵起來,爭吵在當時屬於文鬥。我的哥哥是一名紅衛兵,文鬥對他來說不過癮,武鬥方顯其紅衛兵本色,他抓起書扔向她的臉,接著又揚手搧了她一記耳光。 然後我們一起去了小鎮派出所,她坐在那裡傷心地哭了很久,我哥哥若無其事地在派出所裡走來走去。派出所的所長一邊好言好語安慰她,一邊訓斥我那自由散漫的哥哥,要他老實坐下,我哥哥坐了下來,很有派頭地架起了二郎腿。 這位所長是我父親的朋友,我曾經向他請教過如何打架,他當時打量著弱小的我,教了我一招,就是趁著對方沒有防備之時,迅速抬腳去踢他的睾丸。 我問他:「要是對方是個女的?」 他嚴肅地說:「男人不能和女人打架。」 我哥哥的紅衛兵武鬥行為讓我們失去了圖書館的借書證,我沒有什麼遺憾的,因為我已經將圖書館裡所有的小說都讀完了。問題是暑假還沒有結束,我閱讀的興趣已經起來了。我渴望閱讀,可是無書可讀。 當時我們家中除了父母專業所用的十來冊醫學方面的書籍,只有四卷本的《毛澤東選集》和一本叫做紅寶書的《毛主席語錄》。紅寶書就是從《毛澤東選集》裡摘出來的語錄彙編。我無精打采地翻動著它們,等待閱讀的化學反應出現,可是翻動了很久,發現自己還是毫無閱讀的興趣。 我只好走出家門,如同一個飢腸轆轆的人尋找食物一樣,四處尋找起了書籍。我身穿短褲背心,腳上是一雙拖鞋,走在我們小鎮炎炎夏日裡發燙的街道上,見到一個認識的同齡男孩,就會叫住他: 「喂,你們家有書嗎?」 那些和我一樣身穿短褲背心、腳蹬一雙拖鞋的男孩們,聽到我的問話後都是表情一愣,他們可能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詢問,然後他們個個點著頭說家裡有書。可是當我興致勃勃地跑到了他們家裡,看到的都是同樣的四卷本的《毛澤東選集》,而且都是從未被翻閱過的新書。我因此獲得了經驗,當一個被我詢問的男孩聲稱他家裡有書時,我就會伸出四根手指繼續問: 「有四本書?」 他點頭後,我的手垂了下來,再問一句:「是新書?」 他再次點頭後,我就會十分失望地說:「還是《毛澤東選集》。」 後來我改變了詢問的方式,我開始這樣問:「有舊書嗎?」 我遇到的都是搖頭的男孩。只有一個例外,他眨了一會兒眼睛後,點著頭說他家裡好像有舊書。我問他是不是有四本書?他搖著頭說好像只有一本。我懷疑這一本是紅寶書,問他封面是不是紅顏色的?他想了想後說,好像是灰乎乎的顏色。 我喜出望外了。他的三個「好像」的回答讓我情緒激昂,我用滿是汗水的手臂摟住他滿是汗水的肩膀,往他家裡走去時,說了一路的恭維話,說得他心花怒放。到了他的家中,他十分賣力地搬著一把凳子走到衣櫃前,站到凳子上,在衣櫃的頂端摸索了一會兒,摸出一本積滿灰塵的書遞給我,我接過來時心裡忐忑不安,這本尺寸小了一號的書很像是紅寶書。我用手擦去封面上厚厚的灰塵之後,十分失望地看到了紅色的塑膠封皮,果然是紅寶書。 我在外面的努力一無所獲之後,只好回家挖掘潛力,用現在時髦的話來說,就是拉動內需。我將家裡的醫學書籍粗粗瀏覽了一遍,就將它們重新放回到書架上,當時我粗心大意,沒有發現醫學書籍裡面所隱藏的驚人內容,直到兩年之後才發現這個祕密。我放棄醫學書籍之後,可供選擇的書籍只有嶄新的《毛澤東選集》和翻舊了的紅寶書。這是當時每個家庭相似的情況,四卷本的《毛澤東選集》只是家裡的政治擺設,平日裡拿來學習的是紅寶書。 我沒有選擇紅寶書,而是拿起了《毛澤東選集》第一卷。這一次我十分仔細地閱讀起來,然後我發現了閱讀的新大陸,就是《毛澤東選集》裡的注釋引人入勝。從此以後,我手不釋卷地讀起了《毛澤東選集》。 當時的夏天,人們習慣在屋外吃晚飯,先是往地上潑幾盆涼水,一方面是為了降溫,另一方面是為了壓住塵土,然後將桌子和凳子搬出來。晚飯開始後,孩子們就捧著飯碗走來走去,眼睛盯著別人桌上的菜,吃著自己碗裡的飯。我總是很快吃完晚飯,放下碗筷後,立刻捧起《毛澤東選集》,在晚霞下如飢似渴地讀了起來。 鄰居們見到後讚嘆不已,誇獎我小小年紀,竟然如此刻苦學習毛澤東思想。我的父母聽了這些誇獎,得意之情溢於言表。在私底下,他們小聲談論起了我的前途,他們感嘆文化大革命讓我失去了學習的機會,否則他們的小兒子將來有可能成為一名大學教授。 其實我根本沒有在學習毛澤東思想,我讀的是《毛澤東選集》裡的注釋,這些關於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注釋,比我們小鎮圖書館裡的小說有意思多了。這些注釋裡雖然沒有情感,可是有故事,也有人物。看更多《十個詞彙裡的中國》 |
▲ Go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