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Ó¨Æ¥ó¡A¨s³º·|¹ï©¹«áªº¤H¥Í³y¦¨¦h¤jªº¼vÅT¡H¡m¦Û¥Ñ¤§®L¡n

2011 / 03 / 30
第369期

本報訂閱份數
58984
總訂閱份數
1866490

編輯 / DL
下週暫停發報一次

本期要目 》
  ‥ 取消 / 訂閱電子報 ‥
  出版線上 》

本週頭條書訊 >

人文科普文學小說心靈養生 親子共享 語言電腦 商業理財 生活風格藝術設計

▲ Go Top

[ 看23分類新書 ]
  本週選書 》

香港本土論述2010

作者:馬家輝、梁文道、王慧麟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推薦理由:
港人對民主的渴求,始於八十年代的前途談判,三十年了,說短且長。於是,今年本刊的一個重要專題,就是政改三十年。至於本土論述的論壇項目,則繼續以階級、身份、政治為主軸,探討香港社會階級的本土性。「本土」不應止於政治經濟,不應止於主體性的探索,更是百姓生活的尋常事。


水資源戰爭:揭露跨國企業壟斷世界水資源的真實內幕

作者:莫德.巴洛、東尼.克拉克
出版社:高寶

推薦理由:
2008 石油危機→2009 全球暖化→2010 糧食戰爭→2011 爭奪水資源。經濟部預警:10年後台灣水資源不夠用!沒有石油人還可活,沒有水,只有滅絕。水是需求?還是權力?


微生物搞怪學

作者:班巴拉克
出版社:天下文化

推薦理由:
微生物才是這個世界的主宰?為了爭奪資源、到處散布、生存繁衍,它們沒有腦袋卻能瞞天過海、偷拐搶騙樣樣都來!想跟微生物鬥智、鬥力、鬥反應?你一定得知道它們怎麼使壞;微生物是一群世界上最小的生物,也是一群影響你我最深的生物;每一種微生物的搞怪把戲,絕對讓你超級驚喜!


科技恩仇錄:科技史上的十大爭端

作者:哈爾.赫爾曼
出版社:博雅書屋

推薦理由:
西屋究竟如何在「電流之戰」中打敗愛迪生?萊特兄弟並非飛機的發明者,他們如何超越其他競爭者而取得專利?摩斯對電報機的構想恐怕是從聊天中竊取的?本書探討各種新科技的發明是如何在過去幾百年間被人們接受;它們如何促成專利權的頒發和實施,又如何影響經濟、社會生活與政治。

▲ Go Top
[ 看其他排行榜 ]
  暢銷書排行榜 》

人文科普新書排行榜 >

01.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02.
大設計:霍金十年首見卓越巨著,為生命終極問題提供最新答案
03.大江大海騙了你:李敖秘密談話錄
04.向博士生學K書真本事:人人可用的讀書搶分秘訣
05.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民國100年限量紀念版

[ 人文科普新書排行榜 ]

人文科普暢銷排行榜 >

01.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02.
帖木兒之後:1405 ~ 2000年全球帝國史(平裝)
03.大設計:霍金十年首見卓越巨著,為生命終極問題提供最新答案
04.建中、北一女榜首私房讀書秘笈大公開:全國榜首和18位滿級分同學親傳!各科拿高分訣竅
05.尋百工:四個年輕孩子與一百種市井職人相遇的故事

[ 人文科普暢銷排行榜 ]

▲ Go Top
  TOP新書 》

作者:威爾.杜蘭、艾芮兒.杜蘭
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11 / 03 / 29

讀歷史,我可以學會什麼?20世紀最偉大歷史著作精華結論,告訴你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讀歷史?威爾.杜蘭耗時50年,用這本200頁的結論告訴你,為什麼

《世界文明史》(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是二十世紀以來,流傳最廣的一套歷史著作,因為淺顯易懂卻又見解深入,被推崇為「二十世紀的《史記》」、「評論人類文明的《離騷》」這部鉅著多達11卷,涵蓋了每個時代、從東方到西方各國的經濟、政治、宗教、文學、哲學、藝術、音樂等領域。你當然沒有時間、甚至不可能看完這整套書 (世界文明史目前已沒有繁體中文版),但是你絕對可以很快讀完這套鉅著的最終結論──就是本書《讀歷史,我可以學會什麼?》。

作者以哲學家的敏銳目光,在本書一開頭即點出:學歷史的人在完成研究工作後,通常得面對下面這個挑戰:

「研究歷史有何用處?只是聊些城邦興亡、理念的消長,並重述些君王崩殂的悲慘故事」嗎?對此,威爾.杜蘭指出:

「比起那些很少看書、光聽街談巷議就自認對人性了解一二的人,你有沒有更透徹的領悟?你能否藉歷史燭照出現今的情勢?藉歷史之見做出更好的判斷及決策?進而預測人類未來的動向或一個國家未來的興衰?」

本書由幾個主題──地球、生物、種族、人性、道德、宗教、經濟、政治、與戰爭──來探究歷史對人類天性、行為、及未來的看法。

作者認為,面面俱到的觀點並不存在。畢竟我們無法全盤了解歷史,因此我們得有「歷史是片面」的認知,我們必須「暫且安於目前臆測」的態度;對於歷史,也該和科學、政治學、相對論和其他法則一樣,抱持懷疑的態度,然後以自己多方思考的方式來驗證。這是一種必須抱持的人生態度。

讀史,可以幫我們做到。【more】

更多人文科普推薦書
▲ Go Top
  編輯手札 》

一個事件,究竟會對往後的人生造成多大的影響?《自由之夏》
文/DL

1964年夏天,密西西比州的「學生非暴力協調委員會」(簡稱SNCC)策畫了一場名為「夏日計畫」,或稱「自由之夏」的活動:這個計畫招募、訓練,並組織了1000多位──「北方、白人、大學生」做為志工,到密西西比專為黑人授課「自由學園」內任教,以及更重要的──從事黑人選民登記工作。不過計畫甫開始,他們就成了那年夏天全美各地的頭條新聞。

志工們進入密西西比不到10天,就有3名參與計畫學生被由執法人員帶頭的種族主義者綁架,並被毆打致死,屍體幾個月後才被找到(另外有一位志工則是在計畫即將結束之際喪命);之後陸續發生的暴力以及衝突包括:數百人遭受攻擊、被毆打或被逮捕;67所黑人教堂、住家或商店被縱火或炸毀。

無疑的,這是一場非常戲劇性,且標誌性的社會運動事件。不過若細看整個計畫從規畫之初的若干細節,就會發現這樣的衝突(或說後果)或許是擦槍走火,可是基本上並不令人意外。六○年代正逢戰後嬰兒潮長成之際,SNCC招募志工原則上選的多為北方菁英大學,這群天不怕地不怕、在自由主義氣氛下長成的大學生是抱著怎樣的心態進入南方?以當時密西西比種族歧視/衝突如此激烈狀況,志工/組織工作者真的做好準備了嗎?最令人玩味的是,SNCC打從一開始就計畫讓這場活動成為新聞焦點:白人菁英子女深入黑人區?新聞媒體當然不會放過,而這無疑為他們的組織運動做了最佳宣傳。

《自由之夏》,是史丹佛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道格.麥亞當針對這場運動的完整論述。若僅止於陳述歷史,那麼我們可能就是將其視為「一場」美國六○年代社會運動事件記錄;更多的,或許如同社會學者對此書的推崇:「我們終於有了一本討論六○年代政治的書籍,是根據紮實的資料,而非只是內省或理論性的猜想而已。」不過,我們或許可以循著作者成書的軌跡,從另一個更有意思角度切入:

那1000個學生,後來呢?

這本書源起於道格.麥亞當教授在「馬丁路德金恩紀念中心」,發現了一批當初大學生申請參加自由之夏時填寫的,長達5頁的申請表格,除了之後去了密西西比的1000人,也包括因種種因素、當時並未南下的300人。麥亞當教授循線找出這份名單上的「學生」,一一進行問卷及各別訪談。他企圖拼湊出的不僅是「自由之夏」的完整樣貌,他更想描繪的是這群「人」的生命樣貌:參與,或未參與這個計畫,是如何形塑志工的生命;而接下來這批(或許)被改變了的志工,又是如何回歸其原有社群,進一步形塑美國六○年代的運動歷史及社會氛圍?

何榮幸2001年的作品《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簡介最後有這樣的句子:「從『人』的角度切入,或許更能了解學運世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瞭解學運世代是否是一個重要議題,見人見智;不過我寧可說:從人的角度切入,我們除了看到人的變化,更可以知道的是人與歷史是如何,以及可以如何的相互作用。

這群參與「自由之夏」的志工在那年夏天,接觸到另一個美國,而當他們試圖在北方重建最初讓他們產生認同的社群模式,無意卻成為六○年代重要的反文化現象推手。「自由之夏」無疑成為美國六○年代社運、以及我們熟悉美國六○年代文化濫觴。知道那1000個學生後來的故事,我們發現他們或許與我們熟知的歷史密切相關。那,台灣呢?台灣類似的歷史、類似的故事,類似的一群人,對我們的社會有,或可能會有怎樣的影響?王甫昌老師在序言中提到的野百合、野草莓(或是其他目前影響不甚確定的事件),認真檢視他們曾經(或是未來可能)對台灣社會的影響,可以發現個人生命歷程與社會變遷之間如何的連接關係?

所以某個程度,或許可以說這本書的門檻或許並不若我們以為的高;或者說讀它的理由並不困難:除了它某個研究領域的重要性,我們更可以從中真正體會到一個事件,究竟會對往後的人生造成多大的影響;而這個影響又是如何形成歷史,再回頭影響我們的人生。 ...more

相關閱讀 >

.《自由之夏》, 道格.麥亞當, 群學,
.《秩序繽紛的年代:1990-2010》, 吳介民、顧爾德、范雲, 左岸文化,
.《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 何榮幸/著, 時報出版,
▲ Go Top
  天下文化編輯推薦 》

歡迎來到基因時代!
文/徐仕美 (天下文化數位副主編)

去年底,職業棒球選手王建民接受一家生醫科技公司的全基因組定序,發現他擁有一組與眾不同的運動基因,注定他是天生的運動好手。基因組就是我們身上所有基因的組合(共有23對染色體),竟然可以用來預測個人的體育表現,聽起來很神奇吧!

但是就在十年前,想知道自己的基因組序列,根本是一項奢望。2000年,「人類基因組計畫」公布我們基因組所有DNA的30億個字母,這件事轟動了全世界。這項跨國的大型科學計畫,集合兩千多位科學家的智慧,耗費將近30億美元,花了十多年的時間,才完成首次的人類基因組解碼。這麼龐大的投資,沒有幾個人負擔得起。

而且「人類基因組計畫」的結果,只能告訴我們組成密碼的字母,但是對於這些字母拼出來的單字(基因)所代表的意義,一般大眾的了解不多。幸好,擔任「人類基因組計畫」的主持人柯林斯博士在最近出書,把揭曉人類基因組序列的那一刻起到目前為止,基因與疾病等之間的研究進展,以及應用於醫療、甚至尋根的真實故事,寫成流暢易讀的《基因救命手冊》。【繼續閱讀】

相關閱讀 >

.《基因救命手冊》, 柯林斯, 天下文化,
.《基因聖戰(改版)》, 畢修普、瓦德霍玆, 天下文化,
.《DNA的14堂課》, 德利卡/著, 天下文化,
▲ Go Top
  活動現場 》
新書物慾,有罪嗎?辜振豐解讀流行歷史經典─《時尚考》
新書荒野資深講師黃麗錦10年觀察心得首度出版─《野花999》
新書《高盛陰謀》作者告訴你,鴉片戰爭原來是一場金融戰爭!李德林新舊作合購75折
新書如何用一個想法,影響一億人?李開復親身分享微博觀察與商機。你,關注了嗎?
新書你得甘願當個救世主,要不就成為奴隸。美國六零年代反文化運動的經典之作--《飛越杜鵑窩》
影音快找位子坐好,大衛佛斯特與好友們的音樂饗宴,即將再度展開。
雜誌GLOBAL 3月合併號:美國綠能源
雜誌赤道降雨帶北移,非旱即澇─《科學人 4月號:全球暖化後的降雨危機》
售票金球獎奧斯卡金像獎雙料外語片冠軍:更好的世界
新書連載 > 

《愛情的哲學》

*「文化生物」之愛*

一九五○年代德國人類學家阿諾德•蓋倫(Arnold Gehlen, 1904-1976)提出「文化生物」的概念。文化生物的生命不由基因決定,不由情緒或感情做主,也不是由思想來操控。關鍵的影響力來自其他的文化生物。文化生物稱自己為「我」。他們對自己和他人有某種(持續變化的)看法。他們不只扮演#一種#社會角色,而是同時扮演多個。對文化生物而言,在一個人身上可以出現互相矛盾的想法或是對立的感情。這些特質,會讓人與人之間互相吸引或排斥。

愛情之於文化生物,它意味著:「愛慕」、「戀愛」或「愛」不只是間腦裡中腦邊緣系統的內分泌作用,它們也牽涉到個人的自我關係。當我們和伴侶或性伴侶相處時,我們的興趣並非機械的受制於基因的自私傾向,我們玩的是一種社會遊戲,我們透過他人的目光看見自己。我們散發的光芒就像撞球檯上的撞球碰到了檯邊,會從他人的眼光反彈回來。

人類生命有意思的地方在於,無法憑個人或他人的直覺掌控一切。換句話說:我們很少真的知道他人想要什麼。我們被迫參與了一場永無休止的遊戲,也就是詮釋的遊戲。

以「性」為例。外表強壯的公鹿彷彿在對母鹿宣示:我是妳的Mr. Right!而母鹿也能憑本能知道,與這頭公鹿交配是對的選擇。人類的情況就複雜多了。大屁股的美女、寬肩膀的帥哥或許迷人,但笑容不對勁或話不投機,那會澆熄了我們的熱情。何況它根本無法告訴我們,對方在做愛時是否體貼,懂不懂情色的想像和創意,感不感性,有沒有自信。令人跌破眼鏡的情況不勝枚舉。

性在心理學上是個複雜且寬廣的領域。性伴侶眼中所反映出來的我,很可能比我們以為的還要多。性對人類而言幾乎都是令人興奮、值得興奮,或覺得興奮的,如此特殊的性質,肯定與灰伯勞和箭毒蛙所經驗到的大不相同。性能讓我們藉由「撞球檯邊的反彈」來獲得某種「自我經驗」。覺得自己夠不夠有男子氣概或女人味,並不是荷爾蒙的問題。對方的反應、對方的眼神、對方的話語,這些因素的重要性絕不亞於荷爾蒙。

所以,做愛好比打撞球,會有一個「我的形象」從對方那裡彈回來。這是一場藉由「共感」(empathy)才能完成的遊戲。我們毫無保留的奉獻自己給對方,透過這種方式最終贏得的、反射回來的卻也是我們的自我。我們滿足對方的性欲不是出於無我的付出,而是透過「反彈」獲得心理上的滿足。當然,這是指具有撞球檯邊般功能、令人滿意的性愛,不是那種有去無回的#單向#射門遊戲。

在性能力上人類並不是最強的動物,但在性行為上是最有趣的。這要歸功於#文化#;人類在扮演性愛角色時遵循的是藝術法則;他不但在扮演角色,同時也在玩他的角色。

造成這現象最重要的原因是,人類有辦法跟自己的心理(心靈)玩遊戲。一百年前,威廉•詹姆斯將我區分為「主我」(意識流)與「賓我」(自我),以釐清大腦中共同作用的各種我。一九二○年,弗洛伊德將我劃分為三級:「本我」(Es)、「自我」(Ich)和「超我」(Über-Ich)。晚近的大腦科學家則分出七到九種「我的狀態」,它們在我們的感覺或思想中,彼此互補、滋養、交錯與相疊。從詹姆斯兩個人玩的對弈遊戲(二因論),到了大腦科學家就變成多位玩家(各種「我的狀態」)一起上線的電腦遊戲了。

做愛時,各種「我的狀態」會一起動起來。「身體的我」會因荷爾蒙分泌而出現強烈反應;「作為經驗主體的我」感受到自己進入一種高度興奮的狀態;「傳記的我」(或「紀錄生平的我」)會滿心歡喜的想著,這一刻我與心儀的對象上床了,共同經歷一次親密的接觸;但同時「道德的我」也不斷冒出頭來提醒我,我在做的事情是錯的,因為我或對方或我們兩個都另有固定的伴侶。

總之,「做愛」和「知道自己正在做愛」是兩碼子的事!性愛是一種非常複雜、集各種意念和觀點共同作用的行為。外遇和出軌的魅力之所以無法擋,並不是因為我們在追求最佳基因,或被先天的繁殖衝動牽著鼻子走,而是我們渴望獲得一個全新的自我形象──令人怦然心動、魅力四射;我們渴望跳脫老夫老妻多年相處後,再熟悉不過的刻板形象。

從他人眼中看到正面的自我形象永遠是獲得生命活力的靈丹妙藥。在性愛中、在戀人的眼中得到自我認同,絕對是天底下最值得追求的一件事。性愛如此,愛情又何嘗不是這樣:我們每天最在意的就是,自己在那個特別的人的眼中是怎樣的形象。看更多《愛情的哲學》

▲ Go Top
與客服人員聯絡取消/訂閱電子報到博客來首頁回本期要目
Tel:(02)27821100•Fax:(02)27856789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博客來網路書店」或授權博客來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