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ªº¡A¦]¬°§Ú­Ì³£´¿¦³¹LÃö©ó¥¦ªº¬ü¦n¸gÅç¡A©Ò¥H¡A¼ö±¡¤£¼Y¡C¡m§Ú¸Ó¦p¦ó¾\Ū¡n

2011 / 05 / 18
第375期

本報訂閱份數
59137
總訂閱份數
1871432

編輯 / DL

本期要目 》
  ‥ 取消 / 訂閱電子報 ‥
  出版線上 》

本週頭條書訊 >

  • 「讓我們用一切手段一起悲傷,但請別忘了,我們不要一起愚蠢」 蘇珊桑塔格──《同時》

  • 作為一名小說家,同時身為一名公共知識分子,桑塔格的一言一行,提供世人一種不同於世俗的道德判斷。本書收錄了蘇珊.桑塔格自《重點所在》(Where the Stress Falls)一書出版以來,所發表的文章。共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她為翻譯文學作品所寫的導言,第二部分是她對「九一一事件」的評論以及對攝影的思考,第三部分則是她公開發表的演說詞。
     
  • 為什麼湯匙一放入紅茶中就消失了?一部來自週期表的世界史,《消失的湯匙》

  • 為什麼甘地討厭碘?為什麼日本人要用鎘彈頭來殺酷斯拉?鐳怎麼會差一點毀了居禮夫人的名聲?為什麼一點點的鋰,就有助於治療詩人羅威爾的瘋狂?鎵又為何會變成實驗室惡作劇的首選元素?其實週期表上每一個元素都有一則或有趣、或古怪、或可怕的故事。同時,週期表也是人類偉大的智慧結晶之一。它既成就了科學,也成就了一本故事書,而我寫下這本書,將週期表的所有層次一一剝開,就像解剖學教科書裡一張張透明的切片圖,以不同的深度,述說著同一則故事。
  • 永遠,去做你害怕做不到的事。《不服從的創新》

  • 小時候父母常說:「如果別人都跳下橋去,你也會跟著做嗎?」他們要說的是,不要做蠢事──即使其他人都在做。這建議不壞,雖然它是用來控制你,而非支持你的獨立思考。然而有一天你長大了,大家期待你的行為舉止不要與眾不同。如果你不同意、不順應他們的期待,有些人就會感到不解甚或生氣。他們彷彿在問:「喂,大家都跳下橋去,你為什麼不?」我們都安於現狀,卻又對現狀不滿。你可以不必按照別人期望的方式度過人生。
     
  • 一個阿茲海默症家族的奮鬥故事。《千里凝視》

  • 對我來說,祖父是個迷,我不明白他為什這麼沉默。有時候他會停下腳步凝望,目光呆滯而遙遠。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阿茲海默症的經驗,但當時並不知道…瑞斯維格家族帶有導致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遺傳基因,有許多成員在40歲左右,會開始出現異常舉動,這家族的悲慘遭遇幫助醫學界帶來了早發性阿茲海默症起因的突破性研究,造福日後的病患。
人文科普文學小說心靈養生 親子共享 語言電腦 商業理財 生活風格藝術設計
▲ Go Top
[ 看23分類新書 ]
  本週選書 》

自然界大變化:大融化.大洄游.大潮流

作者:英國廣播公司自然歷史團隊
出版社:好讀

推薦理由:
英國公共電視BBC同名生態影集《Nature's Great Events》中文影像寫真書,生態界「求生存大搏鬥」側寫,小自沙丁魚鮭魚、大至北極熊北美灰熊的生存策略,超過200張精彩照片深入訴說美麗又揪心的動物故事。


台灣珊瑚礁地圖 上 台灣本島篇

作者:戴昌鳳
出版社:天下文化

推薦理由:
台灣的珊瑚礁占全球的三分之一,是非常重要的生物寶庫。本書引領讀者認識台灣珊瑚礁的分類、分布、特色以及生長現況等,並搭配多年累積的攝影傑作,讓大家一窺台灣珊瑚礁之美以及萬千風貌。


你是什麼派

作者:藍博洲
出版社:南方家園

推薦理由:
長年從事台灣民眾史的調查、研究與寫作工作的藍博州,在主觀的感情上,對於左派的歷史人物有著階級上的認同感。然而,作者越來越深刻地體認到一種歷史的現實:沒有絕對的立場,只有追溯歷史的真相的使命。透過與摯友的書信往返;閱讀文史書籍;以及走訪西藏與台灣文學前輩的故鄉,反覆爬梳史料與經典,一磚一瓦建構起那些被歷史遺漏的片段,更帶著深刻的反思與展望。


圖解資本論 經濟學,這輩子非徹底弄懂一次不可

作者:馬克思/原著;久桓啟一/編著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推薦理由:
在資本主義經濟一次次的崩潰下,證明了《資本論》不只是一本飽含憤怒指控之書,而是證明了即使是最完美的資本體系也會走向災難。《圖解資本論》將馬克斯學說的概念以單元的方式加以解說,清楚而無負擔,同時輔以關係圖表,讓經濟學概念間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一看就懂!

▲ Go Top
[ 看其他排行榜 ]
  暢銷書排行榜 》

人文科普新書排行榜 >

01.教育應該不一樣
02.
我該如何閱讀:不必大師開書單,你能自己找到有趣又有用的閱讀方式
03.讀歷史,我可以學會什麼?20世紀最偉大歷史著作精華結論,告訴你
04.大腦、演化、人:是什麼關鍵,造就如此奇妙的人類?
05.海拉細胞的不死傳奇

[ 人文科普新書排行榜 ]

人文科普暢銷排行榜 >

01.教育應該不一樣
02.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03.
苦苓與瓦幸的魔法森林
04.
15分鐘聊出好交情:66個開場、提問、接話的超級說話術
05.關於考試,你用的方法都是錯的:日本考試之神的私家祕技

[ 人文科普暢銷排行榜 ]

▲ Go Top
  TOP新書 》

作者:羅斯.金恩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11 / 05 / 11

權力的哲人:馬基維利

數百年來,他影響了我們看待權力的方式

「因為《君王論》的緣故,每個人都恨他。」馬基維利去世前後,有人如此評道。「好人認為他有罪,惡人認為他比自己更邪惡、更有能力,所以人人都恨他。」這話顯然過於誇大:人多半知道馬基維利寫劇本,是個惹人爭議的政府官員,但未必知道他寫治國之術。不過,馬基維利死後幾十年間,仇恨確實開始滋長。拿破崙、希特勒和黑手黨老大都擁護馬基維利是他們的導師;狄德羅和盧梭卻盛讚他是自由共和的推手,這一切矛盾都因他的人生和性格。

馬基維利不是君王,他只是個出身中產階級的朝臣與外交官,也是個擅長諷刺喜劇的作家和詩人,他會找人算命、在自己的葡萄莊園釀酒、騎在馬背上代表佛羅倫斯出使歐洲各國、還是個狂熱的古典學者,但更重要的是,他是個通曉人性的觀察家。

不同於以往總是把馬基維利放在政治鬥爭與外交折衝的場景中,這本最新的傳記透過檢視十五世紀末到十六世紀初的政治社會脈絡,讓這位偉大的政治思想家恢復了他的人性。【more】

更多人文科普推薦書
▲ Go Top
  編輯手札 》

是的,因為我們都曾有過關於它的美好經驗,所以,熱情不墜。《我該如何閱讀》
文/DL

最近頻頻跟朋友聊起,讀書碰到了瓶頸。

以前念書時忙著應付考試,讀閒書時間不多,也不太敢。那時發現想看的小說,會先買了存著。每周經過重慶南路買一本,書架上那一落越疊越高,我還記得那是我聯考後的「大計畫」,非常愉快的計畫──我要把那一堆書一本、一本看完。之後,輾輾轉轉成了個賣書人,閱讀於我當然不是難事,不過卻漸漸有了壓力。過往那令人愉快的大計畫扭歪了形態──想看、該看、待看的書每日每周堆疊依舊,理應有興趣的書挪不出空,有了時間還想讀嗎?有些非常排斥但卻非讀不可的書,久久累積下來,會不會打壞了閱讀的胃口?當自己一套篩書法則隱然成型,會因此錯過些什麼?

在我的篩書法則裡,「閱讀指南」這類的書籍,理所當然會被篩掉──我「當然」知道自己要讀什麼,不是嗎?除了一些目的性閱讀的讀者,許多人可能都會有跟我類似的想法:我們可能會對一些諸如「一生必讀的100本小說」、「非看不可的世界名著」,或是一些所謂「經典」名單感興趣。它可能是一個參考,可是我們畢竟不會真的照章行事。又不是要考試,我愛讀什麼讀什麼;同時,愛怎麼讀,就怎麼讀。

你一定也會說,如閱讀這般私密個人的行為,怎需要人教?怎麼可能有固定法則?《我該如何閱讀》的書籍簡介裡有這樣一段話:「他寫這本書的目的不是指導你如何讀完一本書,而是要你愛上閱讀,教導的意味少,建議的意味濃,他是想讓網路世代的讀者享受閱讀的樂趣。」如果,你和我一樣從來都不想理會建議這檔事,那我換個角度講:
我覺得作者其實是技巧的提醒了我,關於閱讀的熱情這件事。

有陣子,我很喜歡借人的書來讀。不確定好不好看、該不該買是一,不過有時候我是想搜尋主人留在上面的痕跡:鉛筆輕輕畫過的句子、喜歡段落的折角、眉批或是隨手註解,等等。如果無法和別人討論,那麼閱讀一些別人「閱讀」過的痕跡也是有趣的,甚至更私密的溝通經驗。所以當然,我也很喜歡借書給別人,同時不介意對方會怎麼「對待」這本書。亞倫.傑柯布講的可就更細緻了,他習慣用什麼鉛筆、過窄的版面設計如何不適於眉批;每一個眉批都是一個停頓,回頭再看自己過去留下的文字是什麼感覺,你會不會已經不記得,當初是為了哪一段在這頁折了個角?或是電子書興起後,新的註記方式跟過往習慣有何不同……這些經驗你應該都不陌生,我也是。所以讀來格外有感覺。

讀到喜歡的故事,可能會忍不住蒐全了這個作家的作品,一本接一本的讀下去;按著書裡提到的蛛絲馬跡,往前找;或是往後找,讀著延伸或仿作,細細比較其間差異。

再不然,你也曾經遇到那種惺惺作態表示要讀些什麼的人嗎?這種人不是想讀書,卻很在意要讀些什麼;不是「要讀」,而是要「有讀過」。他們到底要讀什麼?所以,你覺得什麼是該讀的書?你有不好意思跟人分享的書嗎?

是的, 這些經驗你我可能都不陌生。書中或許提到一些讓人愛上閱讀的方式,可是容我直言,那是給菜鳥用的。我不需要有人教我如何愛上閱讀,但我覺得他減緩了我關於閱讀的焦慮;他提醒我關於閱讀的熱情,用我們曾經有過的美好經驗。

是的,因為我們都曾有過關於它的美好經驗,所以熱情不墜;關於,閱讀這回事。
...more

相關閱讀 >

.《我該如何閱讀:不必大師開書單,你能自己找到有趣又有用的閱讀方式》, 亞倫.傑柯布, 大是文化,
.《閱讀的未來》, [美]羅伯特•達恩頓(Robert Darnton), 中信出版社,
.《如何閱讀一本書(修訂新版)》, 艾德勒,范多倫/著, 台灣商務,
.《越讀者》, 郝明義, 網路與書出版,
.《閱讀的歷史》, 史提夫.羅傑.費雪, 博雅書屋,
.《閱讀的故事》, 唐諾/著, 印刻,
.《閱讀地圖一部人類閱讀的歷史》, 阿爾維托?曼古埃爾, 台灣商務,
.《書中的秘境》, 阿爾維托.曼古埃爾, 博雅書屋,
.《讀書人:讀書講義》, 大江健三郎, 聯經出版公司,
.《布朗修哪裡去了?一個普通讀者的法式閱讀》, 邱瑞鑾, 漫遊者文化,
.《一位數位移民的告白:Facebook, iPad, iPhone如何翻轉我們的世界》, 尼克.比爾頓, 行人文化實驗室,
▲ Go Top
  話題 》

霍金:天堂和來生 是童話故事

英國天文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再發驚人之語,他說沒有天堂這回事,人死後上天堂與人有來生的說法,都是為懼怕死亡的人編造的「童話」。

霍金接受英國「衛報」專訪時如是表示。他在訪問中暢談生死觀點、人類的目的及生存,及他所倡議人類宇宙不是唯一的「M理論」。

知名的無神論者霍金說,一個人在他大腦停止運作的剎那,一切即會歸零。他以電腦譬喻人腦,「電腦元件失靈時,電腦即無法運作。故障的電腦沒有天堂或來生。」

霍金2010年出版「大設計」一書,提出人類不需要上帝來解釋宇宙存在的論點,一度引起宗教界譁然,如今再提沒有天堂,進一步說明他反對宗教慰藉的立場。

現年69歲的霍金,21歲時罹患運動神經元疾病,全身幾近癱瘓,無法發聲,他形容自己「像是活在死亡的早期階段一樣」,但他樂觀表示不急著死去,還有許多事可做。

訪談中,霍金一再駁斥來生觀念,強調應充分發揮人此時此刻活在地球上的潛能,善用生命,活出最好。被問及該如何生活,他說:「設法找出每一行動的最大價值。」

在談及人類生存是否來自運氣時,霍金再次提到他的M理論,表示科學指出,許多不同的宇宙會自動無中生有,而人類存活於地球之上,全是機率使然。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主題書展】

相關閱讀 >

.《大設計:霍金十年首見卓越巨著,為生命終極問題提供最新答案》, 史蒂芬.霍金、雷納.曼羅迪諾, 大塊文化,
▲ Go Top
  活動現場 》
新書洪席耶奠定其政治哲學基礎之重要著作。《歧義》
書展閱讀,讓我們更有力量!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展75折起∼
親子延伸一讀就懂的知識橋樑書!電力、汽車、船、火車、飛行知識一點就通!
外文※地球人注意※ 打包好你的行李,我們要往火星出發啦!!不過是具屍體"作者新作《Packing for Mars》
主題五月,南方家園「台灣、中國、拉丁美洲 左翼紀事連線」!買藍博洲新書《你是什麼派》,即可以65折加購左翼文學
話題睽違四十年重返世博,一本詳實記錄從無到有的世博台灣館故事!限量加贈「台灣館天燈杯組」
雜誌打開多樣的義大利世界遺產之門:托斯卡尼愛文藝復興《世界遺產 夏季號》
雜誌預購限時79折!《科學人:聚焦物理世界》讓大師領你踏進物理之門
活動博客來百貨年中慶,結帳輸入序號最高折1200元!
正義•邏輯•思考【主題書展】> 

你是誰?

蓋吉事件:大腦裡存在道德嗎?

一八四八年的九月十三日是個好天氣,午後陽光強烈而熾熱,費尼斯•蓋吉一早便開始工作。他是炸藥專家,同事們後來也都為他背書,說他是若倫德伯林頓鐵路公司「最卓越、最有能力的人」。他的任務是要為一條新的鐵路線炸平一塊岩地。佛蒙特州的工人都聚集在卡文迪西市前方不遠處;很快的,穿越新英格蘭州的鐵軌即將鋪上,而滿心期待的旅客也將能橫跨兩百英里,從若倫德到波士頓去。蓋吉剛剛把火藥和引信填入一個新的鑽孔,並要求助手將整個地方用砂鋪蓋住。他伸手取一根兩公尺長的鐵棍,打算壓實鋪在火藥上面的砂。這時,有人從後面對他說話,他轉身和他交談了幾句,同時熟練地將鐵棍插進溝槽裡;然而他沒注意到,他的助手還沒有把砂注入其中。蓋吉說說笑笑,意外地在岩塊上敲出了火花。

火藥就在那一刻爆炸了。鐵棍從蓋吉的左邊面頰插入腦部,射穿頭部飛了出去,上頭沾著血和腦部組織,砰地一聲掉落在三十公尺外的地面。蓋吉躺在地上,午後的豔陽灑在岩塊上。鐵路工人都嚇得失了魂,全身僵硬地站在一旁,只有少數幾個人敢靠近察看令人難以置信的一幕:蓋吉竟然還活者!雖然有個洞貫穿頭顱,他還是恢復意識。鮮血不斷從傷口流出,但他依然能夠對同事們解釋意外的發生。工人們將他扶上一輛牛車,他筆直坐在車上,車行了一公里多的距離,來到鄰近的旅店。他真是個頑強的小伙子!蓋吉仍自己從車上爬下來,其他鐵路工人都驚奇不已。他坐在旅店裡的椅子上等待。當醫生抵達時,蓋吉還對他說:「我這裡有不少工作等著您呢,醫生!」

現在,蓋吉的頭顱被存放在極富盛名的哈佛大學內,並且讓科學界傷透腦筋。蓋吉在意外發生時年方二十五歲,頭部重創後繼續活了十三年。那是一段奇異的人生,因為蓋吉的傷口雖然奇蹟似地復原,整個事件卻蒙上了一層陰影。這名受傷的工頭仍然能感覺、能聽、能看,他的四肢或舌頭也沒有痲痺的跡象,他只失去了左眼,其他的器官都運作正常;他的步履穩定,雙手也靈活如昔,甚至說話也和從前一樣,完全沒有受到影響。不過,他失去了火藥專家的工作。後來蓋吉在馬場找到新差事,沒多久又被炒魷魚了。無可奈何的他來到市集上,後來又到博物館,他帶著那根鐵棍以吸引人潮。最後他移民到智利去,在那裡待了幾年,並在馬園裡擔任馬車夫維生。一八六○年,他來到舊金山,最後在陰暗小巷內和醉漢聚集區結束了他的一生。他發作了幾次癲癇,去世時得年三十八歲。人們將他和從不離身的鐵棍一同下葬,那些曾經以頭條新聞報導他意外事件的報紙,只以不起眼的幾行字刊登了他的死訊。

蓋吉的生活為何落得如此下場呢?研究這個案例的腦部學者漢娜和安東尼歐•達瑪西歐夫婦認為,蓋吉於意外發生後在學習和說話方面的表現都完全正常,除了一個例外。當時有許多證人都指出,蓋吉完全失去了對群體生活規範的尊重:他不停撒謊騙人、有暴怒和毆打人的傾向,並且完全看不出有任何責任感。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難道腦部的創傷會讓一個正直的好公民變成有嚴重性格缺陷的人?看樣子這名鐵路工人的道德羅盤已經被消磁了。若是如此,難道不也表示在人腦中存在著一個負責道德的生物中心嗎?如果真有一個中心,那麼這個中心是否在我的腦中決定我的行為的良窳呢?

必須一提的是,並非所有研究蓋吉事件的人都同意該解釋。有些研究他的遭遇,並且懷疑治療蓋吉的醫生的醫學鑑定。他們認為,蓋吉的性格並不像達瑪西歐夫婦所說的產生重大的改變。我們必須考慮到,蓋吉畢竟失去了他專長的工作,職業生涯宣告終止;而最重要的是,人們在面對一個個性機靈的工頭的反應,和面對一個容貌完全走樣的人是很不同的。若干怪異的行為難道就不能歸因於此嗎?我們難道不能說,那場意外很可能對蓋吉造成了嚴重的精神創傷?

如果有人問,腦部中是否存在若干負責道德的區域?那麼答案是肯定的;但如果問題是,是否有一個腦區負責道德的感受和決定?那麼答案就是否定的。

道德感的確存在,例如對匱乏的人們產生同情:我在街上看到一名乞丐時,會為他感到難過。那感覺在我心裡油然升起,並非刻意營造。而道德觀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我想要給這個人錢,並且考慮這麼做對不對。我會想:如果每個人都給他錢的話,他就永遠不會去找工作了;或者,他肯定不會拿這些錢去買吃的,而是拿去買酒喝掉;我也可能會想:他想拿這錢去做什麼就做什麼吧,重要的是他得到所需要的錢。感覺和決定經常分不開,但是我們何以如此行為,卻可能有別於我們如何以道德去評斷某個行為。除了意圖、思考、習慣以及種種其他元素之外,感覺也在行為裡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當我們進行道德評價時,感覺的影響卻又顯得不那麼強烈。看更多「我是誰?」

▲ Go Top
與客服人員聯絡取消/訂閱電子報到博客來首頁回本期要目
Tel:(02)27821100•Fax:(02)27856789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博客來網路書店」或授權博客來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