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À²z¤Jªù¢w¢w·í°t¨¤¤É¯Å«á

推理入門──當配角升級後

入門解碼推理專欄推理新訊優惠活動

推理入門──當配角升級後 文╱杜鵑窩人


東方快車謀殺案:克莉絲蒂120誕辰紀念版在偵探推理小說這個大眾小說的分支建立以後,一號的主角神探和二號的歹徒的對決,一直是最吸引讀者的部分。例如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探案」之中,名偵探福爾摩斯和莫里亞提教授的對決,就一直是最吸睛的;這個時候,本來應該成為主角的警察如雷斯崔德探長不只常常淪為小三,甚至被邊緣化而消失在整個「福爾摩斯探案」中了。這幾乎已經成了早期偵探小說的模式,執法人員如警察幾乎在偵探故事中可以忽略不計,只是一個「名詞」而已,像阿嘉莎.克莉絲蒂的《東方快車謀殺案》,整起案件從頭到尾都沒有警察和法官的什麼事,從凶殺案的發生到判決結束,讀者就只是看名偵探白羅一個人大演獨角戲而已。


雖然在以長篇推理為主的黃金時期(The Golden Age),也有愛爾蘭作家福里曼.威利斯.克勞夫茲(Freeman Wills Crofts)發表了《桶子》(The Cask)這本大作,內容以不同於傳統名偵探的表現手法,不再以唯我獨尊的姿態去破案,首度嘗試使用一名蘇格蘭場警長、一名巴黎保安局幹員、一名法國私家偵探,以類似團隊一般連續接力辦案的形式偵破了一樁離奇複雜至極的木桶藏屍案。但是福里曼.威利斯.克勞夫茲後來還是創造了一位不墨守成規、專門突破不在場證明的蘇格蘭場探長喬瑟夫.法蘭奇(Joseph French)成為名偵探,他腳踏實地跑遍了英國和歐陸各地,將所有企圖利用時間差詭計來逍遙法外的凶手一個一個地手到擒來,繩之以法。但是反過來說,他只是作者利用其警察身分來擔綱名偵探的角色而已,並沒有發揮「警察」這個執法團隊的真正優勢去破案。


說句實在話,偵探推理小說作者利用正式的執法人員來當成名偵探,至少不用東拉西扯地攀關係(什麼爸爸是警察局長或與上級政府相關合作的顧問博士等等),去解釋名偵探何以如此頻繁地出現在各個凶殺案現場且可以拿到第一手資料。此外,像白羅和金田一耕助那樣所到之處無不死人的死神形象,還真是會讓人害怕!但是當時的推理作家卻往往只是利用警察來擔綱名偵探的角色而已,以其作為名偵探而獲得足以涉入刑案的正當理由,但對於「程序」一詞及警察團隊偵辦的過程呈現卻沒有特別重視地加以描述。


所謂的「警察程序推理小說」是指警探們在上級的指揮下不辭勞苦勘查現場和追查與案件相關的人、事、物,並對所有蒐集的事證和線索加以抽絲剝繭,更進一步將所有可能性逐一過濾篩檢的整個辦案過程呈現在讀者眼前,把刑案曲折離奇、峰迴路轉而後柳暗花明的真實感發揮得淋漓盡致。真正為警察程序推理小說立下決定性的里程碑的推理小說作家應該非美國作家艾德.麥可班恩(Ed McBain)莫屬。麥可班恩於1956年的《恨警察的人》(Cop Hater)一書中,首先創造了以紐約市為藍本的虛構大都會艾索拉(Isola),其中維護治安、打擊犯罪的重責大任則完全交由以史提夫.卡瑞拉 (Steve Carella)為首、配角包括其搭檔梅爾.梅爾(Meyer Meyer)、部屬柏特.克林(Bert Kling)等人組成的八十七分局(87th Precinct)。麥可班恩的小說內容節奏明快,故事架構千變萬化,擅長描寫社會各種現象及升斗小民的日常生活。八十七分局的警探團隊以善盡職守的精神、互相配合且合作無間,除解決市內各種大小犯罪,並且連帶地描繪了各個警探私人的日常生活與情感遭遇,甚至有警探因公殉職的場面出現,突破古典推理名偵探只專事解謎破案的框架,開拓了讀者對警察程序推理的閱讀視野及作家創作推理時的領域。這個模式甚至影響了不少電視警察影集,例如美國的《檀島警騎》、日本的《向太陽怒吼》、《西部警察》等影集或多或少有八十七分局的影子。


隨著推理作家對於自己小說的現實性漸趨重視,古典黃金時期那種業餘的私家偵探大出風頭的情形已不復見,現代推理小說的破案主角大多已經被警察團隊所取代。「警察程序推理」,已經成為現代推理小說中重要的特徵之一了。而更進一步的寫實性的需求,不只團隊中先要有一個主心骨來充當主角引導案情的偵辦,團隊之中每個人的個性缺陷和生命困境也出現在書中,連現實生活中的警察人事衝突與爭功諉過的鬥爭,這些與「警務」相關的事項也相繼出現在讀者眼前。但是,推理小說的重心應該還是案件的偵辦,其他還只是枝微末節而已。不然就要像日本作家橫山秀夫那樣,幾乎是以「警務」為推理小說的重心,不過這樣的作品反而少見。


馬克斯之山目前台灣翻譯推理書市中,「警察程序推理小說」市面上處處可見,而且以歐美作品為大宗,日本方面則較少見;精采的作品除了「警察程序」之外,還必須兼顧書中案件推理情節與登場角色的確實描寫,不能流於浮面。我個人最為欣賞的「警察程序推理小說」應該是美國作家勞倫斯.山德斯(Lawrence Sanders)以「鐵蛋」愛德華.狄雷尼為主角的「死罪」系列,他的《第一死罪》(The First Deadly Sin)不僅在當時(1974年)於美國大為暢銷,更是入選美國推理作家協會(MWA)百大推理書單,足見山德斯作品叫好又叫座的堅強實力。甚至連高村薰的《馬克斯之山》也或多或少有著《第一死罪》的影子。其他如瑞典作家賀寧.曼凱爾(Henning Mankell)以《無臉殺手》(Mordare Utan Ansikte)登場的韋蘭德探案;瑞典作家麥.荷瓦兒與派.法勒(Maj Sjowall & Per Wahloo)夫妻檔作家以《羅絲安娜》為起點,而創造的警探馬丁.貝克探案系列,都是非常精采的「警察程序推理小說」。不過這些作品在銷售上似乎都不太受台灣讀者的青睞,不知道是否因國情不同所致呢?真是可惜了!

 

 

推理作家協會十歲生日慶:台灣推理創作的相生相成──對下一個十年的期待

 

文╱知言(台灣推理作家協會成員)

上個世紀九零年代末,台灣藉由BBS平台凝聚的一群推理愛好者,興起成立推理同好會的念頭,,並在西元2001年成立台灣推理俱樂部(Taiwan Detective Club),2002年「第一屆台灣推理俱樂部成立大會暨年會」在高雄的國立中山大學舉行。今年,2011年,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堂堂邁入第十個年頭,一路走來,若小有所成,那是十年艱辛的累積。


在歡慶十週年的同時,更要放眼慎思台灣推理的未來十年。未來十年,在台灣推理小說發展與走向上,作者、讀者、出版社與書評人都各有自己的使命。因此本屆年會的座談,便以「推理與創作的前景與發展」為主題,由與談人冷言、杜鵑窩人、寵物先生(第一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得主)及陳嘉振(「新聞局優良劇本獎」佳作得主)與讀者會談,討論未來的臺灣推理創作的發展走向。


台灣的推理小說市場並不小,在這推理大餅中,台灣本土作品卻小得可憐。「台灣推理小說的市場狹小,是因為作品出版實在太少了!」冷言提到。從數據上來看,台灣書市一年內推出的「日本推理作品」上看百本,歐美推理作品更是超過三位數,但是台灣作家的推理作品,卻只有個位數。現在是個網路發達的時代,很多華文推理創作作品都是以電子方式發表在網路空間,除了降低成本、增加曝光的機會,更能直接與讀者互動。但是,真正有志於創作寫作的作者,網路發表畢竟只是個過程,最終仍然希望有印製成書、上架銷售的一天。


但是,作品能不能出版,全仰仗出版社編輯的法眼以及敏銳的市場嗅覺。高明的編輯有春秋時期楚國「和氏」的能力,能從諸多稿件中找到有質量的作品、值得栽培的創作者,就像和氏有辦法穿透石頭表面,硬是看出別人眼中的石頭正是千年難得的美玉;而優秀的編輯更是能夠從萬千新作中挑選出如《達文西密碼》般引領寫作風潮的作品。但是,當今台灣出版社編輯的流動率高,還沒摸懂推理創作生態,就離職他去的情況不是新聞。也因此能「浸淫其中」以練就一身品味的編輯也就有限,「在這樣的環境中,能給予作者有水準的建議的編輯不多。」杜鵑窩人在座談時指出。至於推理小說這一領域,杜鵑窩人表示:「如果編輯懂推理小說就罷了!如果是不懂推理小說的編輯來處理推理作品,那麼結果就會很糟糕!」因此,在台灣,推理類型創作品所遭遇到的第一個關卡,不是作品好不好,有無格局,而是決定作品能否「出生」的編輯是否對推理有概念、有心思。


編輯的背後是出版社,有好眼力的編輯,也得要有有氣魄的出版社。出版社是營利事業,問的是利潤;換言之,無論作品的品質如何,只要能賣,在出版社眼裡就是好書。為了減少可能的損失,國內出版社多半採取翻譯國外暢銷作品、或國際當紅作家的推理作品,鮮少冒險出版台灣本土在地推理作品。台灣的創作品,在自己家中往往找不到生存的土地可以紮扎根。若要獲得出版社青睞,光作品優秀出眾不夠,得要有減少出版社成本開銷,為出版社快速獲得利潤的附加能力才行,也因此,略有名氣的部落格主,或是輕鬆、不嚴謹,讀來不費力、腥羶色充斥的速食型作品的作家,就相對吃香。


推理作家,跟其他作家一樣,都懂知名度的重要,為了快速建立知名度,部分推理作家會選擇以「量」取勝,逼迫自己成為多產作家。如果每半年,甚至每三個月,或每個月,都有新作品上市,不管作品品質如何,至少知名度高、人「紅」。「推理小說作家不能只求產量多,還要思考如何寫本對得起讀者的優良推理作品。」杜鵑窩人說。對推理作品而言,所謂的優良推理作品,可能是要有引人入勝的詭計,能反映與探討社會議題的,並「能被出版社出版的」。但是,對推理小說的讀者而言,「優良推理作品」意義可能只在於推理故事的張力,或是角色的設定。讀者可以以「看熱鬧」的心思讀小說,作者卻應該以創作品的「品質」為職責。推理小說所強調的「質」,就是推理性、邏輯性、文學性以及大眾文學的娛樂性並存才是。也因此,「推理作者應該先全力耕耘作品的品質,之後才來追逐數量。」台灣推理創作領航者傅博老師如此建議。


有創作就有評論,有作家就有評論家。歐美及日本,有關推理小說的評論,側重在作品歷史脈絡的爬梳和演化的探究,至於作品,則是研究的「佐證」,或評論的引證。反觀台灣,對於台灣推理小說的評論,卻針對單一作品做出評價,而評價的根據,不是史觀,不是時代意義,不是演變過程,而是個別好惡。不需要文學理論,不需要背景探究,更不需要時代意義。把推理作品當夜市香腸,隨便咬一口,就給評分。台灣目前並沒有真正的「推理作品評論家」,因為「評論」這一項能力,要有雄厚的文學理論做基礎、要磨練個別的文學欣賞能力,要對該文學演變發展脈動有深厚的掌握,甚至對社會經濟要有了解,除此而外,一名推理小說評論者更要涉略「文學」以外的知識,才能判斷創作者所設計的情節是否高明。如果看不懂《達文西密碼》是建立在宗教信仰的知識上,說不定以為「約束帶」、「玫瑰線」是作者創造的名詞。推理作品要進步,要有真正的推理作品評論家,而這正是目前台灣完全缺乏的。


推理的下一個十年,是「作品品質+編輯的眼力+讀者品質+專業評論」共同架設的時代。只要齊頭並進,台灣的推理創作,定有耀眼的光芒。

國內外推理新訊

05.14 【日本】本格推理作家俱樂部公布第11屆本格推理大獎(本格ミステリ大賞)得獎名單:

小説部門
麻耶雄嵩《隻眼の少女》(暫名《單眼少女》,尖端曾出版《鴉》)

評論・研究部門
飯城勇三《エラリー・クイーン論》(暫名《艾勒里.昆恩論》)

 

05.16 【日本】日本推理作家協會公布第57屆江戶川亂步獎得獎名單:

川瀬七緒《よろずのことに気をつけよ》
玖村まゆみ《クライミング ハイ》

 

05.21 【英國】英國犯罪小說作家協會(CWA, The Crime Writers Association of Britain)公布第一批匕首獎(Dagger Award)入圍名單:

國際匕首獎(CWA International Dagger)
The Wings of the Sphinx, by Andrea Camilleri(安德烈亞.卡米內里)
Needle in a Haystack, by Ernesto Mallo
The Saint-Florentin Murders, by Jean-Francois Parot(光磊國際版權代理)
Three Seconds, by Anders Roslund & Borge Hellstrom(暫名《三秒風暴》,安德斯.羅斯倫 & 波赫.海爾史壯,漫遊者即將出版,光磊國際版權代理)
River of Shadows, by Valerio Varesi
An Uncertain Place, by Fred Vargas(弗雷德.瓦格斯,作品過去由商務出版,光磊國際版權代理)
Death on a Galician Shore, by Domingo Villar(暫名《危險海岸》,多明哥.維拉爾,光磊國際版權代理)

非小說類金匕首獎(年度最佳非小說,CWA Gold Dagger for Non-Fiction)
The Invention of Murder, by Judith Flanders
Slaughter on a Snowy Morn, by Colin Evans(柯林.伊凡斯,博雅書屋曾出版《歡迎史匹斯貝里爵士》)
The Killer of Little Shepherds, by Douglas Starr
In the Place of Justice, by Wilbert Rideau
The Murder Room, by Michael Capuzzo
Mr Briggs' Hat, by Kate Colquhoun(ANA代理)

短篇小說匕首獎(CWA Short Story Dagger)
"Wednesday's Child," by Ken Bruen
"The Princess of Felony Flats," by Bill Cameron
"East of Suez, West of Charing Cross Road," by John Lawton(ANA代理)
"Homework," by Phil Lovesey(知名犯罪小說家彼得.拉佛西之子)
"The Dead Club," by Michael Palmer & Daniel Palmer(麥可.帕默與其子丹尼爾.帕默,商周曾出版《最後的外科醫生》)

圖書館匕首獎(CWA Dagger in the Library)
SJ Bolton
RJ Ellory(羅傑.埃洛里,商周曾出版《默默地我相信天使》)
Jason Goodwin
Mo Hayder
Susan Hill
Philip Kerr(菲利普.凱爾,林白曾出版《所謂謀殺》)

出道匕首獎(CWA Debut Dagger,尚未出版作品)
A Burial Place for Strangers, by Sharon Hunt (Canada)
A Quiet Night in Entebbe, by Peter Wynn Norris (UK)
A Vicious Indulgence, by Annie Hauxwell (Australia)
Biographies of a Victim, by Gunnar Lange-Nielsen (Norway)
The Boy Who Loved Penguins, by S.W.C. Webb (UK)
The Greengrocers and Fruiterers' Convention, by Martin Ungless (UK)
Hide and Seek, by Sarah Darby (UK)
Men of the Rose, by Jessica Ramage (UK)
The Outrageous Behaviour of Left-Handed Dwarves, by Graham Brack (UK)
The Temp, by Luke Melia (UK)
Unveiled Threats, by Stephanie Light (UK)
What Hidden Lies, by Michele Rowe (South Africa)

得獎名單將於7月22日公布。
 
05.21 【台灣】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第十屆年會暨第九屆徵文獎頒獎典禮。本屆得獎作品從缺。
06.03 【加拿大】加拿大犯罪小說作家協會(The Crime Writers of Canada)公布亞瑟.艾利斯獎(Arthur Ellis Award)得獎名單:

最佳犯罪小說(Best Crime Novel)
Bury Your Dead, by Louise Penny

最佳犯罪小說首作(Best First Crime Novel)
The Debba, by Avner Mandleman

最佳法國犯罪小說(Best French Crime Book)
Dans le quartier des agites, by Jacques Cote

最佳犯罪非小說(Best Crime Nonfiction)
On the Farm, by Stevie Cameron

最佳少年╱青少年犯罪小說(Best Juvenile / Young Adult Crime Book)
The Worst Thing She Ever Did, by Alice Kuipers(艾莉絲.瑰柏絲,大好書屋曾出版《冰箱門上的故事》)

最佳犯罪短篇故事(Best Crime Short Story)
"So Much in Common," by Mary Jane Maffini

最佳尚未出版犯罪小說首作(Best Unpublished First Crime Novel)
Better Off Dead, by John Jeneroux

德瑞克.莫德克獎(Derrick Murdock Award,終身成就獎)
N.A.T. Grant與Louise Allin

 

06.04 【美國】貓咪偵探「可可」(Koko)與「洋洋」(Yum Yum)作者莉莉安.傑克森.布隆(Lilian Jackson Braun)在南加州辭世,享壽 97 歲。

 

06.10 【美國】伍爾夫幫(The Wolfe Pack)公布2011年尼洛.伍爾夫獎(Nero Wolfe Award)入圍名單:

ICE COLD, by Tess Gerritsen(泰絲.格里森,作品過去由春天出版,大蘋果版權代理)
THE BOOK OF SPIES, by Gayle Lynds
BURY YOUR DEAD, by Louise Penny
THE MIDNIGHT SHOW MURDERS, by Al Roker and Dick Lochte
THINK OF A NUMBER, by John Verdon(暫名《猜心詩咒》,約翰.佛登,天下即將出版,光磊國際版權代理)

得獎名單將在十二月於紐約公布。
 
優惠活動
超值回饋,完整收藏!宮部美幸陪你過暑假,精選好書66折起!
癱瘓的機場,不再是出發點,而是一個凝滯不前之處。--地海系列作者勒瑰恩《轉機》
《夜訪吸血鬼》作者震驚文壇,黑暗女王這次要寫耶穌!《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