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新書 》 |
作者:羅伯.丹屯 出版社:博雅書屋 出版日期:2011 / 08 / 22 | 【 華盛頓的假牙:非典型的十八世紀法國文化指南 】 喬治.華盛頓於一七八九年正式就任美國總統時,口中僅剩一顆牙。他收集了種種材質的假牙,包括象牙、海象長牙、河馬長牙到一位同胞的牙齒。與他同時代的人對齒齦疼痛的憂慮,大概超過了對一七八七年新憲法的憂慮。 造訪十八世紀,你一定會頭暈目眩地,因為它沒完沒了地令人驚奇,不可抗拒地使人奇怪: 薩德侯爵在一次交通阻塞中,狂怒下用劍刺穿一匹馬的肚子; 德翁騎士宣稱他是一個女人,穿著女裝發起決鬥比賽; 拉法葉侯爵和美國印第安人同穿土著服飾一起裝修巴黎的住宅; 瑪麗-安東尼皇后在凡爾賽宮花園中化裝成擠奶女工。 十八世紀總在服飾上偽裝並變裝。 這個世紀也充滿公民教訓,頒佈許多宣言:美國獨立宣言,法國人權宣言。出版許多專著:《法律精神》、《民約論》。 《貓大屠殺》的作者羅伯.丹屯,從華盛頓的牙病史深入考察再延伸,檢視其後種種更寬廣的十八世紀奇異景緻,從一些最引人好奇的異常角落,關注啟蒙運動的成因。【more】 |
更多人文科普推薦書 |
▲ Go Top |
話題 》 |
台灣應該有更多這樣的背影。林克孝,找路 文/劉克襄 新聞報導,說他的離去是一語成讖。我不以為如此,那是一個人長年行山後,對山巒懷著謙卑之心,才會表述的心境。一個平時穿著西裝體面,掌握台灣重要財經脈動的重要人物,換上素樸的勞動衣物,綁頭巾肩大背包,在荒野裡大汗淋漓,卻露出滿足地微笑。那意味著,物質的力量再如何豐腴,都不如一次登山的簡單和美好。 透過自然洗淨城市的職場忙碌,那是最大的幸福。面對野外的危險,坦然接受自然給予的安排,更是最動容的生命抉擇。《找路》不只是在原始蓊鬱的森林找路,而是在一個最衰敗貧窮的山區,想要尋找一個主流社會的更好出口。 除了他摯愛的家人,相信當地泰雅族人是最哀痛的。他們失去了最鍾愛的漢人朋友。不,是失去了他們至親的族人。林克孝給了我們異地內化的美好啟發。族群要如何和諧,唯有透過利人忘我的互動。多年來他的不斷南澳山行,早已綽綽顯示,他已內化為這裡的泰雅族,如今更成為勇士,回到祖靈安息的家園。 這絕不是一個登山探險的執著事蹟,或者是夢想的追尋而已。在這個族群文化衝突不時引發的時代,他嘗試走出一個認同弱勢異己的生活價值。他身處主流社會,卻以異於主流的風格,留下一個不同於大家離開人世時的背影。 台灣應該有更多這樣的背影。 【閱讀全文】 |
相關閱讀 > .《找路:月光.沙韻.Klesan》, 林克孝, 遠流, |
▲ Go Top |
活動現場 》 |
【 新書 】 「拉丁美洲不發達的歷史,成就了歐美資本主義的發達。」拉美文化研究經典─《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 【 外文 】 NPR 美國讀者票選,百大最受歡迎科幻/奇幻小說 【 簡體 】 民國百年,回望起義開國風雲∼辛亥歷史書展75折起 【 影音 】 懷念戒不掉的酷嗓音,珍藏靈魂樂奇葩─艾美懷絲 Amy Winehouse (1984-2011) 【 雜誌 】 聯合文學 9月號:魏德聖&陳芳明 解剖不為人知的《賽德克.巴萊》 【 雜誌 】 NATIONAL GEOGRAPHIC 9月號:我們,能飛嗎? 【 活動 】 一個信仰X一百種力量::博客來X賽德克巴萊 |
新書連載> 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 漫步之三 「我日漸衰老而學習不輟。」 這是梭倫在晚年反復吟誦的一句詩。從某種意義而言,我晚年也是可以這麼說的。然而二十年來所經歷的一切卻教給我一個十分可悲的道理:也許無知倒更可取。逆境無疑是位好老師,但這位老師收取的學費著實太高了。我們從中得到的通常不及我們為此所付出的。況且往往我們尚未從這姍姍來遲的教訓裡學到些什麼時,運用的機會就早已錯過。青年是修習才智的時候,而晚年則是實踐的時候。經驗總是給人以教益,我不否認這一點,然而只有在餘日尚存時,才會起作用。難道我們還有必要在垂死之時去學習如何生活嗎? 唉!我歷經苦難才掌握這門學問,才對命運以及造就我命運的人的感情有所認識,可這對我來說還有什麼用處呢?我是學會了更好地認識人類,但這只能使我對他們澆鑄在我身上的悲慘命運更為敏感;我是學會了看清他們布下的所有陷阱,但這不能使我得以避開其中任何一個。為什麼不讓我繼續懷有那微弱但卻溫暖的信任呢?這麼多年以來,這份信任使我淪為我那些喧嘩一時的朋友們的獵物和玩偶,而處在他們的種種陰謀之中,我竟未產生過一絲疑雲!是的,我是上了他們的當,受了他們的騙,可我總想自己是被他們愛著的,我的心陶醉在自己這份由此而生的友情裡,以為他們也對我懷有同樣的一份。但這些甜蜜的幻覺都破碎了。時光與理智所揭示的這個悲涼的事實真相令我痛苦不堪,我從中看到的只是我那無可挽回的命運,於是只有順從這一安排。就這樣,我在這個年紀所獲取的這些經驗,對我而言既無補於眼前,亦無益於將來。 我們自來到這世上之日起便猶如進了賽馬場,一直要到死時,才能夠脫身。而已然抵達賽馬場的終點,再學成功駕馭馬車的技巧究竟又有什麼用呢?那時惟一有待考慮的,就是如何走出這賽馬場。如果說一個老人仍需學點什麼的話,則他惟一要學的就是怎樣去死。這恰恰是在我這個年齡的人想得最少的,除此之外倒似乎什麼都想到了。所有的老人都比孩子更吝惜生命,與年輕人相比,往往是他們更不願捨棄生命。這是因為他們所有的辛苦都是衝著生命本身去的,而臨近生命的終極他們卻發現是白辛苦了一場。他們的掛慮、他們所有的財產、他們所有那些經過多少辛勤勞作的不眠之夜才得到的成果,在離去之時都得拋諸腦後。他們從未想到過要留取些什麼在死時帶走。 我還算是及時悟出了這一切。倘若說我沒有好好利用這番思考的結晶,這並不是因為已為時過晚,或者說我還沒來得及好好消化。從童年時代起,我就置身於社會渦流之中,我早就親身體會到自己並不適合在這個社會裡生存,知道自己永遠也不能達到我心渴盼的那種境界。我那熱烈的想像,放棄了在這人間尋覓我早就覺得無法找到的幸福,躍過我剛剛開始的生命,彷彿是飛往一個全新的境地一般,在一種我得以安居下來的寧靜狀態裡休憩。 這種想法,源自童年所受的教育,之後又在我整個多舛的一生中,為一連串的苦難與不幸所增強,這就使得我把全部的時間都用來研究我自身的天性與用途,並且以任何人都未曾有過的興味與仔細。我見過許多人,他們研究的哲理遠比我的要精深,但他們的哲理可以說與他們自己都是不相關的。為了顯得比別人博學,他們研究宇宙的結構,就好像出於單純的好奇心去研究他們所撞見的某部機器一般。他們研究人性,只是為了在談話時可以洋洋灑灑、頭頭是道,而不是為著了解自己。他們為教育別人而工作,卻不是為了使自身受到啟發。他們當中有不少人只是想寫一本書,只要能出版,隨便什麼樣的書都行。而他們的書一旦寫成然後發行,書中的內容對他們來說便無關緊要了,除非是要使旁人接受或在遭到攻擊時藉以自衛,剩下的事他們自是不管,反正不是為了自己有所獲益,只要不被駁斥,內容的真偽也沒多大關係。但是對我而言,當我渴望學些什麼時,我只是為了了解自己而不是為了教育別人。我一直以為在教育別人以前,首先應當做的便是為自身去探求知識。我一生在人群之中所盡力完成的學業,幾乎沒有一樣是不能夠拿到我預備了此殘生的荒島上去獨自研究的。我們應該做的,除了本能的需求以外, 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我們信仰什麼,我們的信念就是衡量我們行動的尺度。我恪守這一原則,因此我經常、持久地尋找生命真諦,以便用以指導我的一生。而當我察覺到不該在這樣的世界裡找尋這個真諦時,我很快就不再為自己處世的無能而苦惱了。看更多《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 |
▲ Go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