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Áɼw§J¡D¤ÚµÜ¨t¦C±M³X¡jªô­YÀs¡G¤@³¡¹q¼v´N¥u¬O¤@³¡¹q¼v¡B¤@¦¸±Ò°Ê

2011 / 08 / 24
第389期

本報訂閱份數
59438
總訂閱份數
1879705

編輯 / DL

本期要目 》
  ‥ 取消 / 訂閱電子報 ‥
  出版線上 》

本週頭條書訊 >

人文科普文學小說心靈養生 親子共享 語言電腦 商業理財 生活風格藝術設計
 ▲ Go Top
[ 看23分類新書 ]
  本週選書 》

今昔之筆:從鉛筆到像素

作者:巴倫
出版社:貓頭鷹

推薦理由:
印刷機破壞了寫作者與紙頁間那種「近乎靈性般的連結」。打字機「缺乏人性又吵雜」,還可能「摧毀手寫藝術」。就連歷久不衰、深受畫家與寫作者喜愛的鉛筆,本來都只是木工為了標記木板順手發明出來的工具,根本不是為了書寫而生。那麼,電腦呢?一段引人入勝的歷史。闡述人類對各種書寫工具的熱愛、懼怕與使用方式。


省道台一線的故事(全新增修版)

作者:黃智偉
出版社:如果出版社

推薦理由:
俗話說南來北往,但這句話在早期的台灣並不適用。東西向的河流是台灣的天險,從台南前往台北,比坐船到廈門還要難上許多。縱貫道,台灣最早的一條古道,也是最早在地理上把台灣連成一個整體的道路。循著這條歷史最悠久的「古道」,三百多年來的台灣將一一呈現眼前。


胡若望的疑問

作者:史景遷
出版社:時報出版

推薦理由:
十八世紀,廣州人胡若望隨傅聖澤神父來到法國,卻被當成瘋子囚禁在精神病院長達兩年半。「為何將我囚禁?」這是胡若望的疑問,也是歷史的疑問。國際知名中國近現代史大師史景遷,以細膩手法還原三百年前中國與歐洲風貌,再現東西文化交會的衝擊場景。


法老的國度:古埃及文化史

作者:蒲慕州
出版社:麥田

推薦理由:
透過國內埃及學權威蒲慕州博士圖文並茂、深入淺出的多角度解析,提供讀者一趟輕鬆豐富的古埃及文化行旅,既感受法老的國度裡宗教、藝術、建築、文學、文字所展現像太陽般四射的熱力與活力,並體會文明大國如月亮般誘惑的魔力與魅力。看懂埃及文化底蘊的來龍去脈,全面認識古埃及文化的第一書。

▲ Go Top
[ 看其他排行榜 ]
  暢銷書排行榜 》

人文科普新書排行榜 >

01.因為有好心:一位平民律師的幸福密碼
02.韓國人妻:潔咪的韓國進行式 Oh!My Korea
03.
革命將至:資本主義崩壞宣言&推翻手冊
04.走入西藏:13年導遊找到祝福生命的力量
05.廣島末班列車:1945原爆生還者的真實故事

[ 人文科普新書排行榜 ]

人文科普暢銷排行榜 >

01.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02.
教育應該不一樣
03.
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
04.因為有好心:一位平民律師的幸福密碼
05.韓國人妻:潔咪的韓國進行式 Oh!My Korea

[ 人文科普暢銷排行榜 ]

▲ Go Top
  TOP新書 》

作者:羅伯.丹屯
出版社:博雅書屋
出版日期:2011 / 08 / 22

華盛頓的假牙:非典型的十八世紀法國文化指南

喬治.華盛頓於一七八九年正式就任美國總統時,口中僅剩一顆牙。他收集了種種材質的假牙,包括象牙、海象長牙、河馬長牙到一位同胞的牙齒。與他同時代的人對齒齦疼痛的憂慮,大概超過了對一七八七年新憲法的憂慮。

造訪十八世紀,你一定會頭暈目眩地,因為它沒完沒了地令人驚奇,不可抗拒地使人奇怪:
薩德侯爵在一次交通阻塞中,狂怒下用劍刺穿一匹馬的肚子;
德翁騎士宣稱他是一個女人,穿著女裝發起決鬥比賽;
拉法葉侯爵和美國印第安人同穿土著服飾一起裝修巴黎的住宅;
瑪麗-安東尼皇后在凡爾賽宮花園中化裝成擠奶女工。
十八世紀總在服飾上偽裝並變裝。

這個世紀也充滿公民教訓,頒佈許多宣言:美國獨立宣言,法國人權宣言。出版許多專著:《法律精神》、《民約論》。

《貓大屠殺》的作者羅伯.丹屯,從華盛頓的牙病史深入考察再延伸,檢視其後種種更寬廣的十八世紀奇異景緻,從一些最引人好奇的異常角落,關注啟蒙運動的成因。【more】

更多人文科普推薦書
▲ Go Top
  編輯手札 》

【賽德克.巴萊系列專訪】邱若龍:一部電影就只是一部電影、一次啟動
文/林泰瑋

隨著《賽德克.巴萊》越來越多的內容披露,似乎也出現了許多「霧社事件」的專家們提出意見,但這部電影的美術設計與考證,邱若龍當然也就是個專家,雖然他自己可能從來不這麼想。

從動手編繪「臺灣第一部原住民調查報告漫畫」《霧社事件》、拍攝《Gaya──1930年的霧社事件與賽德克族》紀錄片、擔任公視電視劇《風中緋櫻》美術設計、製作原住民神話故事的卡通動畫,到《賽德克.巴萊》。邱若龍這個名字,一直和「霧社事件」連結在一起,更特別的是,這還跨越了各種視覺表現形式,除了研究,那許多的文獻紀錄與田野調查,彷彿還有種為此紀錄為此發聲的動力。

他能為我們解釋很多事,而且總能用有趣而生動的方法。訪問當天他第一件為我們解釋的事情,是為什麼他沒能應我們請求,帶一把當年在霧社實際使用的番刀來。這原因當然不是他那如同博物館般豐富的工作室裡沒有這物件,只是當他要出門前,不知道樓上的阿伯發生了什麼事,大樓裡出現了大批警察。

我們腦中很難不浮現他頂著平頭戴著巨大圓黑膠框眼鏡,騎著打檔機車背著番刀,從他在台北的工作室出門,杵在街頭等紅燈的影像。

但當我們翻閱這位被以老師尊稱的邱若龍,為電影所繪的詳細美術設定手稿,物件的比例、構造乃至材質的細節,他隨時可以一絲不苟。當工作人員送來一個「作舊」的道具請他看,他對於刀鞘底的弧線就皺起了眉。但更不容易的是,他有的是瞭解越多越知道重點的包容與彈性。

有看到網路上的許多質疑與回應嗎?對於這,他很快舉了一個例。有人指正當時的日本警察配戴的是頸章、而非肩章。他知道這問題,除了這時代確實有日本警察是配肩章之外;更重要的理由是,在視覺上若用的是小小的頸章,畫面裡日本人學生軍警看起來會幾乎類同,除非要像老電影那般,在電影進行中打上「日本警察」,否則觀眾可能會看不懂。他又舉了一個例,片中有一場賽德克人與布農族人的戰鬥,但其實片中的布農部落位在今日的仁愛鄉,部落服飾與賽德克人極為相近,為了讓觀眾看懂,只好「把位置往南移一點」,讓他們換上靠近今日信義鄉的布農人服飾了。

「總要讓觀眾看得懂,才能繼續。」當時他完成漫畫《霧社事件》,這是個嚴肅的作品。他用較寫實的畫風,選擇了一個比較簡單的角度來說故事:將「德克達雅」(Tgdaya)群的莫那魯道當作英雄。但他也清楚地知道,這只是一個角度而已。無論是1950年代的抗日愛國意識,或者是當前積極建立本土意識的熱血,都只是當下的一種風潮,但曾經發生過的事情就在那裡,他一方面得紀錄、一方面得找個方法讓大家看得懂,並且繼續去瞭解。

最初只是個偶然,他開始接觸賽德克朋友,甚至成了賽德克女婿,長住於春陽部落;後來也認識了霧社事件的重要人物(怎麼認識的?「我朋友的弟弟的太太的姑媽」)。她有三個名字,賽德克族名:娥賓.塔達歐、日本人要她改名高山初子、國民政府又改她名為高彩雲。——作為當事人與倖存者,她的口述歷史,曾改為小說與同名電視劇《風中緋櫻》。

身為漢人的他,與道澤群賽德克人成為親友、但又從德克達雅群的高山初子口中聽到了另一角度的霧社事件故事,這樣的位置讓他對於詮釋角度容易敏感,不再那麼容易去用不同立場,簡單地作出道德判斷。

他更在乎的,可能是賽德克文化本身,與周圍的歷史元素。所以他用自己的力量,為部落耆老作口訴歷史的紀錄片,要在這些無盡的文化寶藏還未凋零之前,把「藏在老人衣櫃」裡的真實文化智慧盡量留存下來。

對於因為漢人往往早有刻板印象,所以很難解釋的出草文化,他笑了笑,解釋道「殺戮是人類任何文明裡都有的元素,但賽德克人是對敵人最和善的民族,對於砍下來的頭,是當親友般尊敬,上祭台又敬酒,而且就當作是自家人那般。」

「一部電影只是一部電影,一部電影不能解釋一段歷史、一個文化」作為《賽德克.巴萊》的考證與美術設計,他對於引發的爭議與討論並不反感,無論是族群的或者是考證細節上的,「就像是二戰的納粹,有這麼多各種媒材的作品出現,我們不該只相信單一的哪一部,也不用去擔心他的爭議,因為他被說出來了,也出現不同角度的各種詮釋,之中的仇恨有所化解、而歷史也被記得了,能繼續下去瞭解。」

「就像一個同心圓,對這段歷史與文化越瞭解熟悉的人,在上映前,一定反而對這部電影有些擔心與質疑,但我想對於霧社事件,《賽德克.巴萊》用大的架構和規模把故事說了出來,那些技術上困難的戰爭場面、時代場面,導演也已經建構出來了」他開玩笑地說,「這部電影裡可以有的爆炸刺激場面,應該可以讓觀眾看到飽,其他導演不用再苦惱要拍這些,之後就能有更多其他的角度,更精緻地說之中個別角色的故事。」

「其實也不只是霧社事件,還有很多屬於我們這塊土地上的故事我們可以講,畢竟我們不講,別人更不會來講吧?」他說這段話時的表情可是很認真,「而且啊,如果別人真的要拍,我們反而還更不放心吧?」 ...more

相關閱讀 >

.《漫畫.巴萊:台灣第一部霧社事件歷史漫畫》, 邱若龍, 遠流,
.《導演.巴萊【獨家導演親簽版】》, 魏德聖/著;游文興/撰文整理, 遠流,
.《風中緋櫻:霧社事件劇本.影像書》, 鄧相揚/原著,萬仁/導演,梁燦良,邱若龍,王啟讚/劇照, 玉山社,
.《風中緋櫻--霧社事件真相及花岡初子的故事》, 鄧相揚/著, 玉山社,
.《莫那.魯道》, 鄧相揚、邱若龍, 台灣東華,

▲ Go Top
  話題 》

台灣應該有更多這樣的背影。林克孝,找路
文/劉克襄

新聞報導,說他的離去是一語成讖。我不以為如此,那是一個人長年行山後,對山巒懷著謙卑之心,才會表述的心境。一個平時穿著西裝體面,掌握台灣重要財經脈動的重要人物,換上素樸的勞動衣物,綁頭巾肩大背包,在荒野裡大汗淋漓,卻露出滿足地微笑。那意味著,物質的力量再如何豐腴,都不如一次登山的簡單和美好。

透過自然洗淨城市的職場忙碌,那是最大的幸福。面對野外的危險,坦然接受自然給予的安排,更是最動容的生命抉擇。《找路》不只是在原始蓊鬱的森林找路,而是在一個最衰敗貧窮的山區,想要尋找一個主流社會的更好出口。

除了他摯愛的家人,相信當地泰雅族人是最哀痛的。他們失去了最鍾愛的漢人朋友。不,是失去了他們至親的族人。林克孝給了我們異地內化的美好啟發。族群要如何和諧,唯有透過利人忘我的互動。多年來他的不斷南澳山行,早已綽綽顯示,他已內化為這裡的泰雅族,如今更成為勇士,回到祖靈安息的家園。

這絕不是一個登山探險的執著事蹟,或者是夢想的追尋而已。在這個族群文化衝突不時引發的時代,他嘗試走出一個認同弱勢異己的生活價值。他身處主流社會,卻以異於主流的風格,留下一個不同於大家離開人世時的背影。

台灣應該有更多這樣的背影。 【閱讀全文】

相關閱讀 >

.《找路:月光.沙韻.Klesan》, 林克孝, 遠流,
▲ Go Top
  活動現場 》
新書「拉丁美洲不發達的歷史,成就了歐美資本主義的發達。」拉美文化研究經典─《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
外文NPR 美國讀者票選,百大最受歡迎科幻/奇幻小說
簡體民國百年,回望起義開國風雲∼辛亥歷史書展75折起
影音懷念戒不掉的酷嗓音,珍藏靈魂樂奇葩─艾美懷絲 Amy Winehouse (1984-2011)
雜誌聯合文學 9月號:魏德聖&陳芳明 解剖不為人知的《賽德克.巴萊》
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 9月號:我們,能飛嗎?
活動一個信仰X一百種力量::博客來X賽德克巴萊
新書連載> 

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

漫步之三
「我日漸衰老而學習不輟。」

這是梭倫在晚年反復吟誦的一句詩。從某種意義而言,我晚年也是可以這麼說的。然而二十年來所經歷的一切卻教給我一個十分可悲的道理:也許無知倒更可取。逆境無疑是位好老師,但這位老師收取的學費著實太高了。我們從中得到的通常不及我們為此所付出的。況且往往我們尚未從這姍姍來遲的教訓裡學到些什麼時,運用的機會就早已錯過。青年是修習才智的時候,而晚年則是實踐的時候。經驗總是給人以教益,我不否認這一點,然而只有在餘日尚存時,才會起作用。難道我們還有必要在垂死之時去學習如何生活嗎?

唉!我歷經苦難才掌握這門學問,才對命運以及造就我命運的人的感情有所認識,可這對我來說還有什麼用處呢?我是學會了更好地認識人類,但這只能使我對他們澆鑄在我身上的悲慘命運更為敏感;我是學會了看清他們布下的所有陷阱,但這不能使我得以避開其中任何一個。為什麼不讓我繼續懷有那微弱但卻溫暖的信任呢?這麼多年以來,這份信任使我淪為我那些喧嘩一時的朋友們的獵物和玩偶,而處在他們的種種陰謀之中,我竟未產生過一絲疑雲!是的,我是上了他們的當,受了他們的騙,可我總想自己是被他們愛著的,我的心陶醉在自己這份由此而生的友情裡,以為他們也對我懷有同樣的一份。但這些甜蜜的幻覺都破碎了。時光與理智所揭示的這個悲涼的事實真相令我痛苦不堪,我從中看到的只是我那無可挽回的命運,於是只有順從這一安排。就這樣,我在這個年紀所獲取的這些經驗,對我而言既無補於眼前,亦無益於將來。

我們自來到這世上之日起便猶如進了賽馬場,一直要到死時,才能夠脫身。而已然抵達賽馬場的終點,再學成功駕馭馬車的技巧究竟又有什麼用呢?那時惟一有待考慮的,就是如何走出這賽馬場。如果說一個老人仍需學點什麼的話,則他惟一要學的就是怎樣去死。這恰恰是在我這個年齡的人想得最少的,除此之外倒似乎什麼都想到了。所有的老人都比孩子更吝惜生命,與年輕人相比,往往是他們更不願捨棄生命。這是因為他們所有的辛苦都是衝著生命本身去的,而臨近生命的終極他們卻發現是白辛苦了一場。他們的掛慮、他們所有的財產、他們所有那些經過多少辛勤勞作的不眠之夜才得到的成果,在離去之時都得拋諸腦後。他們從未想到過要留取些什麼在死時帶走。

我還算是及時悟出了這一切。倘若說我沒有好好利用這番思考的結晶,這並不是因為已為時過晚,或者說我還沒來得及好好消化。從童年時代起,我就置身於社會渦流之中,我早就親身體會到自己並不適合在這個社會裡生存,知道自己永遠也不能達到我心渴盼的那種境界。我那熱烈的想像,放棄了在這人間尋覓我早就覺得無法找到的幸福,躍過我剛剛開始的生命,彷彿是飛往一個全新的境地一般,在一種我得以安居下來的寧靜狀態裡休憩。

這種想法,源自童年所受的教育,之後又在我整個多舛的一生中,為一連串的苦難與不幸所增強,這就使得我把全部的時間都用來研究我自身的天性與用途,並且以任何人都未曾有過的興味與仔細。我見過許多人,他們研究的哲理遠比我的要精深,但他們的哲理可以說與他們自己都是不相關的。為了顯得比別人博學,他們研究宇宙的結構,就好像出於單純的好奇心去研究他們所撞見的某部機器一般。他們研究人性,只是為了在談話時可以洋洋灑灑、頭頭是道,而不是為著了解自己。他們為教育別人而工作,卻不是為了使自身受到啟發。他們當中有不少人只是想寫一本書,只要能出版,隨便什麼樣的書都行。而他們的書一旦寫成然後發行,書中的內容對他們來說便無關緊要了,除非是要使旁人接受或在遭到攻擊時藉以自衛,剩下的事他們自是不管,反正不是為了自己有所獲益,只要不被駁斥,內容的真偽也沒多大關係。但是對我而言,當我渴望學些什麼時,我只是為了了解自己而不是為了教育別人。我一直以為在教育別人以前,首先應當做的便是為自身去探求知識。我一生在人群之中所盡力完成的學業,幾乎沒有一樣是不能夠拿到我預備了此殘生的荒島上去獨自研究的。我們應該做的,除了本能的需求以外, 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我們信仰什麼,我們的信念就是衡量我們行動的尺度。我恪守這一原則,因此我經常、持久地尋找生命真諦,以便用以指導我的一生。而當我察覺到不該在這樣的世界裡找尋這個真諦時,我很快就不再為自己處世的無能而苦惱了。看更多《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

▲ Go Top
與客服人員聯絡取消/訂閱電子報到博客來首頁回本期要目
Tel:(02)27821100•Fax:(02)27856789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博客來網路書店」或授權博客來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