²×¨s¡A§Ú­ÌµLªk±Ë±ó¬@±Ï¥@¬Éªº²z·Q¡C¦pªGµLªk¿Ë¨­°Ñ»P¡A¨º¨ÓªM©@°Ø§a¢w¡m¨Ó¦Û©@°Ø²£¦aªº«æ¥ó¡n

2011 / 09 / 21
第393期

本報訂閱份數
59511
總訂閱份數
1881857

編輯 / DL

本期要目 》
  ‥ 取消 / 訂閱電子報 ‥
  出版線上 》

本週頭條書訊 >

人文科普文學小說心靈養生 親子共享 語言電腦 商業理財 生活風格藝術設計
 ▲ Go Top
[ 看23分類新書 ]
  本週選書 》

中國共產黨不可說的秘密

作者:馬利德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推薦理由:
中國共產黨堪稱全球最大黨,它如何帶領中國經濟快速起飛?它如何操控七千三百萬名黨員?它做的任何決策都影響著全球。它究竟是如何將馬克思、毛澤東與市場經濟融為一體,創造出一個嶄新的超級強權?在這個快速變遷的世界裡,它是如何繫其權力於不墜?在這本辛辣而充滿洞見的記敘裡,馬利德為中國共產黨、它的權力基礎及其未來描繪了一個令人著迷的圖像。


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

作者:提摩西.賴貝克
出版社:時周

推薦理由:
希特勒比較出名的地方,當然在於焚書而非藏書。賴貝克卻以生動的方式告訴我們,書籍是希特勒終身的固定伴侶。它們從他一戰期間在前線擔任伍長的年代開始,直到他自殺於柏林之前的最後幾天為止,都一路伴隨著他。賴貝克鉅細靡遺地檢驗希特勒殘存的私人藏書,揭露了希特勒獨處之際,在心中所縈繞的各種念頭與成見,以及它們為我們的世界所帶來的後果。


論語三百講(上篇)

作者:傅佩榮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推薦理由:
我們今天為什麼還要學習孔子?因為孔子的思想有以下幾個至今仍然行之有效的特點:第一,溫和的理性主義;第二,深刻的人道情懷。此外,還有樂觀的人生理想。《論語》是我們目前所能找到的,最集中表述孔子思想的一部書。傅佩榮老師從《論語》著手,系統地介紹孔子的思想,把《論語》裡適合青少年朋友、適合初學者的篇章一一加以介紹。


別鬧了,費曼先生:科學頑童的故事(20萬冊紀念硬殼精裝版)

作者:理查.費曼
出版社:天下文化

推薦理由:
費曼得過諾貝爾獎,是近代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但他同時也可能是歷史上唯一被按摩院請去畫裸體畫、偷偷打開放著原子彈機密文件的保險櫃、在巴西森巴樂團擔任鼓手的科學家。他曾經跟愛因斯理和波耳等大師討論物理問題,也曾在賭城跟職業賭徒研究輸贏機率!從小到大,費曼的特立獨行,在在令人深思、莞爾,連普林斯頓大學研究院的院長夫人,跟他初見面時也禁不住大叫:「別鬧了,費曼先生!」科學頑童的故事,20萬冊紀念硬殼精裝版。

▲ Go Top
[ 看其他排行榜 ]
  暢銷書排行榜 》

人文科普新書排行榜 >

01.乙男蟻女【獨家作者簽名】
02.資訊:一段歷史、一個理論、一股洪流 (博客來獨家精裝版)
03.賽德克巴萊:史實全紀錄
04.這一生:我的父親任顯群
05.你不知道的台灣.國軍故事

[ 人文科普新書排行榜 ]

人文科普暢銷排行榜 >

01.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02.
教育應該不一樣
03.
漫畫.巴萊:台灣第一部霧社事件歷史漫畫
04.
大腦、演化、人:是什麼關鍵,造就如此奇妙的人類?
05.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

[ 人文科普暢銷排行榜 ]

▲ Go Top
  TOP新書 》

作者:蔣勳
出版社:有鹿文化
出版日期:2011 / 10 / 03

此生:肉身覺醒(蔣勳美學講座+限量典藏版套裝書)

有一天,必然要和自己的肉身告別吧。跟自己的肉身告別,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場景?─蔣勳

我曾經訝異中國美術漫長歷史裡「肉身」的缺席。

走進西方的羅浮宮、大英博物館,無論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希臘、羅馬、基督教文明、印度,都是以「肉身」作為美術的主體。

西洋和世界美術,多是一個一個「肉身」的故事,維納斯從海洋中升起的美麗的肉身,基督釘死在十字架上受苦的肉身,悉達多坐在樹下冥想的肉身,愛染明王貪嗔痴愛的肉身──那麼多「肉身」的故事,使人讚歎歌哭,驚心動魄。

然而,走近故宮,幾乎看不到肉身的存在。

肉身變得非常渺小,小小一點,隱藏在巨大的山水之中,山巔水湄,一個渺小的黑點,略略暗示著宇宙間還有肉身存在。

然而,肉身太小了,小到看不出姿態表情,不知道這肉身是哭還是笑,是歡樂還是憂傷。

如果拍攝電影,把鏡頭拉遠,人變得很小,就看不見肉身的喜怒哀樂了。

東方的長鏡頭美學,仍然在山水裡說著肉身在宇宙間尋找定位的寧靜哲學。

西方的鏡頭,卻常常是逼近的特寫,逼近到可以清楚看到臉上每一絲皺紋,看到暴怒時眼角的紅絲,看到肉身顫慄、怖懼、痙攣,看到肉身貪婪、狂喜、癡騃。

肉身沒有迴避肉身的功課,肉身煎熬、受苦,或許是肉身覺醒的起點吧。

這個肉身,或許不只是在做這一世的功課。∼摘自作者序【更多關於本書】

更多人文科普推薦書
▲ Go Top
  編輯手札 》

終究,我們無法捨棄拯救世界的理想。如果無法親身參與,那來杯咖啡吧─《來自咖啡產地的急件》
文/DL

前陣子在家附近新開發了一間咖啡店;店門口的幾個木箱和麻布袋,很難不引人注意。咖啡店賣咖啡、咖啡豆子,他們還賣雞蛋跟米;一旁的產品說明除了名稱、產地,手寫字特別標示出有機,也提到它們都是公平交易的產品。老實說,乍看到時我直覺性的排斥。在被訓練有素的商業社會思維裡,「有機」、「公平貿易」這樣的字眼已經被我刻板的歸類為宣傳用辭,針對都市人、小布爾喬亞想要拯救世界心態的精準行銷。我花了比較多的錢,或許買到一份心安,可是真的能對第一線農民有明確而實質的回饋嗎?說到底,我質疑的是向我推廣這個訊息的媒介本身:如果我在你身上看不到我想像中具體實踐,我如何能信服你所謂的正義?不過對日常不可避免一杯,甚至數杯咖啡的我來說,終究還是擔心的;擔心我究竟有沒有錯過些什麼。

翻開這本書,自然先讀了生態綠徐文彥的推薦文;文章裡,他提到自己在英國超市貨架上的袋裝米比價經驗。日常必需,有所謂的自由競爭嗎?當農民種植的是可替代性非常高的產品,他們怎麼可能擁有自由定價的權力?我們所謂的自由市場,是「誰」的自由?徐文彥在推薦文裡舉了稻米做例子,這本書,用咖啡說故事。《來自咖啡產地的急件》,狄恩.賽康記錄下他從1993年開始,在非洲、中南美及亞洲,九個國家的咖啡故事。

第一個故事,場景在衣索比亞。「你最迫切的需求是什麼:是什麼使你無法擁有夢寐以求的生活?」雖這麼問,狄恩卻沒有要做慈善家的意思,他是要坐下來,跟農民一起解決問題。衣索比亞需要乾淨的水,乾淨的水可以減少傳染病發生,水洗的豆子可以比日曬的賣到更好價錢。狄恩去的村子沒有完善的供水系統,村外不遠處有一個小水源,水會從一吋的水管裡一點、一點流出來;孩子們會聚在水管旁邊,花上幾個小時把瓶子注滿;這對他們來說,不算浪費時間。狄恩花時間跟村裡的農民討論供水系統該怎麼設計、管線該怎麼安排、如何讓居民取水方便又能兼顧衛生。為了省下大筆的顧問費,他最後決定讓農民自己動手興建,他只從旁協助。他同時設立了一筆常設款項,當這個村落的農民還清了自己水利設施的貸款,這筆款項就可以借給另一個村落。

很尋常的,給釣竿的故事,狄恩加入了很多細節。衣索比亞跟葉門,哪裡才是咖啡的發源地?這兒的孩子每一個都可煮出不遜於義大利咖啡師傅的咖啡;他在鄉間遇到一個小女孩,抓起一把生豆子丟進鍋裡,她知道當豆子像爆米花一樣的裂開,當它的顏色變得像小雞眼睛一樣時,就是烘焙好了。

第二個故事在肯亞,狄恩周旋於政客、咖啡商、合作社與農民之間。第三個故事,他到了祕魯……

狄恩是第一線的人,書裡除了細節,也赤裸的點出很多實際上的問題:當國際期貨市場可以看看圖表跟資料就決定一批咖啡的收購價,你該如何在農民、當地政府、跨國企業,甚至一般消費者之間達到你的目的?你該有多大的動力,才能持續下去?

什麼是公平貿易?楊儒門的推薦文有非常簡單的解釋:
公平貿易在解釋上,總是很難簡單清楚的說明,讓人常常有一頭霧水的感覺。其實書中描述了最簡單的「公平貿易」:1.種植咖啡的農民可以吃得飽;2.小孩子可以去上學;3.生病了有錢看醫生。

什麼是公平貿易?你可以選要喝一杯怎樣的咖啡、你可以看一本書。9月底,狄恩要來台灣了,或許,你可以去聽聽他會怎麼說。 ...more

相關閱讀 >

.《來自咖啡產地的急件:9個國家X4萬公里,一位人權律師的溯源紀實》, 狄恩.賽康, 臉譜,
.《咖啡萬歲》, Mark Pendergrast/著, 聯經出版公司,
.《咖啡癮史-咖啡杯裡的世界史》, 史都華.李.艾倫, 時報出版,
.《江湖在哪裡? ──台灣農業觀察》, 吳音寧, 印刻,
.《糧食戰爭》, 拉吉.帕特爾, 高寶,
.《價格戰爭:評估地球價值的新方式》, 拉吉.帕特爾, 時報出版,
▲ Go Top
  開卷書評 》

擁抱嘈雜的位元,或追尋意義的建構。
文/徐文杰

「資訊」是我們這個時代擁有最豐富內涵的字之一,它體現了人類歷史上,最具顯著生產力的訊息傳播,也實質上造成文化與科技的重大改變。據收集1900年前文獻的古騰堡資料庫的統計,「資訊」是第486個常用字,去年另一個線上統計,「資訊」已是第22個常用字。100年前,「資訊」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字,現在,牛津英文字典(OED)對「資訊」的解釋多達9400字。因為資訊的詞彙產生得太快,又四處瀰漫,OED的主編總是把「資訊」列為最先處理的清單,並透露增加最多的是資訊與心靈、資訊與大眾生活所組合的語意,如:Information Superhighway(資訊高速公路)、Information Warfare(防恐資訊戰)、Information Fatigue Syndrome(資訊疲勞症候群)。

《資訊》是葛雷易克花費7年時光寫就的大作,他是有名的科普作家,出過《混沌》(天下遠見)與《理查.費曼:天才的軌跡》(牛頓)等膾炙人口的書。這回他循著「資訊」的文化史與科技史,展開歷史與理論的精彩論述。葛雷易克無疑是個成功的「科學觀念傳記家」,這本書裡他深入許多資訊科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語言學家、文學家的世界,跳躍在各種理論演化發展之間。本書談的是資訊的本質,從資訊傳送的科學技術,到資訊文化內涵的演化,千絲萬縷地剖析資訊科技在數學、電子學、光學的發展,也剖析資訊內容在早期辭書、語言學、文字學、生理學的發展,中間所交錯的人物、社會及理論的歷史。【閱讀全文】

相關閱讀 >

.《資訊:一段歷史、一個理論、一股洪流 (博客來獨家精裝版)》, 詹姆斯.葛雷易克, 衛城出版,
.《資訊:一段歷史、一個理論、一股洪流 (平裝)》, 詹姆斯.葛雷易克, 衛城出版,
▲ Go Top
  活動現場 》
新書真有花錢保存臍帶血以備自用的必要嗎?吳大猷科普獎得主作品《細胞種子:幹細胞和臍帶血的故事(修訂版)》
新書爸媽必修的100堂自然課,做孩子生命中啟蒙的自然老師!
新書如果生命會敗壞,那麼,卻也意謂著它有好轉的可能……《最貧窮的哈佛女孩》
新書讓飛機掉頭載你、說服女兒打掃房間...上完這堂課,世界都會聽你的!
售票試煉與重生,邀請您來注目一場豐繁的人生風景:2011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影音科幻片展 │ 不甘於地球的有限,人類,向天空拋出無限問號
雜誌去掉科技的加持,設計還有什麼?-大震災後的日本設計走向:Shopping Design 9月號
雜誌不能說的秘密-台灣研發化武秘辛:全球防衛雜誌 9月號
新書連載> 

下班時間扭轉未來

新資源:剩餘時間

二○○八年我出版《大家都來了》(Here Comes Everybody,暫譯)這本有關社交媒體的書後,我對我們選擇把大部分閒暇時間花在單一媒體一事,深有感觸。一位電視製作人考慮請我上她的節目討論這本書時問我:「你認為社交媒體有哪些有趣的用途?」

我以維基百科這個集體創作的百科全書網站和有關冥王星的維基文章為例。在二○○六年,冥王星正要被踢出地球行星俱樂部——天文學家認為冥王星達不到和其他行星一樣的標準,所以提議給行星新的定義,進而把冥王星排除在外。許多人激憤地編輯這篇文章,評論改變冥王星地位的提議,一些狂熱的編輯團體對應該如何描述這個改變意見分歧。他們在更新這篇文章時,對從頭到尾的每一節、每個句子,甚至遣詞用字都爭執不休,最後把文章的根本定義從「冥王星是地球的第九個行星」,改編成「冥王星是一塊形狀奇異的岩石,在太陽系邊緣循著奇異的軌跡運轉」。

我以為這位製作人會立即和我討論有關知識的社會建構、權威的本質,或維基百科通常會編入的其他主題。但她沒有問這些問題,反而嘆氣說:「人們哪來那麼多時間?」聽到她這麼說,我說:「在電視台工作的人不該問這個問題,你們知道時間從哪裡來。」她理解,因為她所從事的行業,過去五十年來消磨了我們大部分的閒暇時間。

想像把世界上所有受教育的公民擁有之閒暇時間視為一個集合,視為「認知剩餘」(cognitive surplus),這個剩餘會有多大?要得出答案,需要衡量的單位,就讓我們從維基百科開始。假設我們把人們花在維基百科的總時數當作單位——每一篇文章的每一次編輯、這些編輯引起的每一次爭論(就像我與那位電視製作人談話的過程),包括維基百科現有的每一種語言之時數——那大概相當於人類思考的一億個小時。一億小時的累積思想顯然是個龐大數字,不過我們花在看電視的時間又是多少?

美國人每年大約花兩千億小時看電視,這代表約兩千個維基百科計畫每年所花的閒暇時間。即使這個數字的一小部分也很龐大:我們每個週末光看電視廣告的時間就多達一億小時。如果有人對著寫維基百科的人說:「你們哪來那麼多時間?」,就表示他不了解整個維基百科計畫,相較於所有人擁有的累計時間,有多微小。讓我們這個時代變偉大的一件事是,我們可以把閒暇看作總社會資產,以用來進行共同創造的大型計畫,而不再是每個人一次消磨掉一點的零星時間。

起初,社會總是不知該如何利用這種剩餘(這是它們被稱為「剩餘」的原因)。當我們的閒暇產生龐大規模的剩餘時——每年數十億、甚至上兆小時——我們把大部分花在看電視上,因為我們認為這種消磨時間的方式比其他選項好。當然,我們可以從事戶外活動、閱讀書籍,或與朋友一起彈奏音樂,但我們大部分時候沒這麼做,因為這些活動的門檻都比看電視要高。已開發世界的生活包括許多被動參與:在工作時,我們是辦公室寄生蟲,在家裡,我們是沙發馬鈴薯。這種模式很容易被解釋為,我們就是被動參與者,不想做其他事。過去數十年來,這種說法相當有說服力;當然也有許多證據支持這個觀點,相形之下,能反駁它的證據卻不多。

但現在出現電視史上首見的現象:許多年輕人花在電視上的時數比他們的長輩少。有幾個針對高中生、寬頻使用者、YouTube使用者的人口分析研究,發現了這項改變,這些研究所觀察到的基本現象相當一致:使用快速、互動式媒體的年輕人口,正逐漸捨棄以「純買單」為前提的媒體。即使他們看的線上影片,表面上和電視節目很類似,但是他們卻同時擁有機會對內容發表評論、分享給朋友、作標籤、打分數或排名,當然,還能與世界各地的觀眾討論。正如一篇常被引用的線上文章——丹•希爾的〈為什麼《迷失檔案》是真正的新媒體——所說:這齣電視影集的觀眾不只是觀眾——他們共同創造了一系列與電視影集有關的網站內容,稱作「迷失百科」(Lostpedia)。換句話說,他們不僅是在看電視,他們還透過網路與其他人相互交流,因此,這種參與行為不再是被動的消費、買單而已。

導致電視消費減少的選擇,既渺小又偉大。渺小之處來自於個體;有人決定把下一個小時花在與朋友聊天、玩遊戲或從事創造工作,而不用來看電視。偉大之處來自於集體,是數百萬個渺小決定累積成的;多數人口轉向集體參與的結果,造就了維基百科。目睹運用閒暇時間替代方法的誕生,令電視業大感震驚,尤其是年輕族群的轉變;因為電視是陪伴人們度過閒暇時間的最佳伴侶一事,早已受到普羅大眾的認可,而且也是社會最穩定的特性之一相信「在過去很穩定的行為模式,代表了在未來也必定會很穩定」,已證明是個錯誤——不是無關緊要的錯誤,而是非同小可的錯誤。看更多《下班時間扭轉未來》

▲ Go Top
與客服人員聯絡取消/訂閱電子報到博客來首頁回本期要目
Tel:(02)27821100•Fax:(02)27856789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博客來網路書店」或授權博客來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