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線上 》 |
本週頭條書訊 > - 歷時12年,陳芳明教授重量鉅作!《台灣新文學史》
陳芳明教授自1999年首度發表台灣文學史論以來,歷時12載,鉅著《台灣新文學史》終告成書;起自1920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終於21世紀首個10年的群聲並起,完整、詳細的作家、作品述評,後殖民理論的文學觀點、論述及視野,為精采的台灣文學與台灣歷史做出最佳註記。 - 你有閱讀死亡的能力嗎?《死亡閱讀者》
死亡並非遙不可及,失戀的創痛、激烈的渴望、疏離的人際關係,甚至是對漫漫生命的巨大無助,隨時都有可能讓自己或別人陷入一觸即發的致命危機。每一宗離奇案例的背後都有一個曾經歡娛或落寞的血肉之軀,9個發生在真實世界的駭人案例!德國法醫首度公開刑事鑑定現場完整內幕! - 神探再起、推理線上大活躍!福爾摩斯書迷公認最佳仿作《百分之七的溶液》
這是一本解答福爾摩斯性格之謎的書,也是一本記述他克服自身黑暗力量的書。本書記載了心理大師西格蒙.佛洛依德和夏洛克.福爾摩斯從未曝光的聯手大冒險。破解犯罪陰謀的名偵探與拆解人心黑暗的心理大師,一同出手,阻止了一場幾乎要毀滅歐洲的災難。 - 他的「職場」在廣闊的非洲大陸,他的「交際圈」是兇猛的野生動物!《千萬別跑》
《千萬別跑》收錄了頂尖狩獵營導遊,彼得.艾力森一系列的真實趣聞。這是個一出錯就可能被生吞活剝的世界,但艾力森通過了重重考驗。其中包括了與大貓近距離接觸、把大象惹毛、還要面對全世界最捉摸不定的動物──一群不受控制的遊客!還有勇無謀的導遊們,他們各種離譜古怪的行為,有時反而比一群飢餓的獅子更危險。 |
人文科普|文學小說|心靈養生 |親子共享 |語言電腦 |商業理財 | 生活風格|藝術設計 |
▲ Go Top |
TOP新書 》 |
作者:大衛.歐文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11 / 10 / 14 | 【 疾病與權力:診斷百年來各國領袖的疾病、抑鬱與狂妄 】 領導者,都有病?! 希臘人都相信,神明吝於讓人類獲得成功,而且會在人處於權力頂峰之時給他來個「狂妄」的詛咒,讓他失去健全的心智,最終導致他走向毀滅。今天我們不覺得神明有那麼大的功勞,我們比較喜歡說這叫自我毀滅 ─詹姆斯.雷斯頓(James Reston) 狂妄症候群(Hubris Syndrome)是什麼? 2008年,國際精神科專業期刊《腦》登出一篇震撼醫界與政界的文章。前英國外相大衛.歐文以他精神醫學的專業,加上從政三十年的觀察,發現位居要津的政府首長可能有種「職業病」。只要掌握權力,就可能出現自戀、好動、過度自信的跡象,自詡為救世主,最後與現實脫節。歐文以該篇論文的核心論點,進而完成本部鉅作。 書中檢視百年來各國領袖的身心狀態。老羅斯福與邱吉爾有憂鬱症,但他們各自找到方式克服並繼續領導人民。甘迺迪患有愛迪生氏症,終身與藥物為伍,但他在古巴危機時展現的鎮定令人感佩。艾森豪是第一位公開自己疾病的總統,他中風後人民仍然對他保有信心。相較於此,也有許多領導人對疾病遮遮掩掩,例如尼克森有酒癮,密特朗下台前三年才告知人民他有前列腺癌。 這本書結合醫學、歷史與政治。歐文帶我們回首近百年歷史上的關鍵時刻,一方面觀察各國領袖在面對重大決策與個人疾病交會時的危機處理,另一方面則審視領導人物的精神與心理狀態,了解政治權力會對他們造成毒害,進而明白民主制度是唯一的解藥。 【more】 |
更多人文科普推薦書 |
▲ Go Top |
編輯手札 》 |
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會死,還會把「神」這個概念放在生命中這麼重要的位置嗎?《信仰本能》 文/DL 你會嗎? 標題文字出自一篇約20年前的研究報告。原文的主詞,其實是黑猩猩,與我們極度相似的近親;意思大略是,黑猩猩或許能認知到神的存在,但要是牠們不知道自己會死,就不會有太大動力把『神』這個概念,放到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仔細想想,若代換成人,或許也會是一個挺有意思的問題:你有想過為什麼會有所謂「信仰」這件事嗎?不論你是宗教信徒,或僅是相信冥冥中的某種操控力量。 我們為什麼相信? 某一派的認知科學家是這樣主張的:基於生存所必須,我們得更懂得解釋、預測他人的行為,所以演化給了人類一個特殊功能──將心比心。我們都假設別人的行為是有目的有理由的,所以我們看到表象行為,大腦反射性的就會開始推測其背後的意圖,「我現在看到的,它代表什麼?」結果是,我們現在常常把自己的想法套在別的東西上,即使它們根本不可能有什麼想法。我們甚至會把根本沒有神經系統或心理活動的東西,也詮釋成具有目的或意向。 所以,這是神嗎? 《信仰本能》作者傑西.貝林研究認知及演化心理,同時也是歐盟執委會大型研究計畫「解釋宗教」主要成員之一;他從目前關於人類大腦及心理機制的研究,來討論所謂「神」:我們為什麼信仰?我們相信的,是什麼?一開始,這段摘文就引起了我的興趣: 「想像有個小家庭正在郊外野餐,微風拂拂,陽光和煦,鳥鳴婉轉,美得像首詩、也像幅畫。突然,某個壞心的水壩工人看到了這一幕,心生嫉妒、開閘洩洪,結果這一家人(包括小狗在內)都被沖到谷裡了。請問:是神讓這家人溺水的嗎?」 大部份參與研究的受試者,都說「當然不是啊!是水壩工人弄的,白癡!」不過,在把水壩工人這個角色抽掉之後,有趣的事發生了。有半數的受試者讀到的故事是沒有水壩工人的版本,也就是說,他們只知道水位突然上升,沖走了這家人。 結果如你料想的一樣,他們比另一組受試者更傾向將此事歸諸上帝。此外更有趣的是,只有在聽到這家人溺水時,受試者才會歸之於神,在沒有「道德傷害」發生時(例如雖然野餐毀了,但一家人安然無事),神不會被扯進來。 感興趣的不只是我。我陸續拿這個小故事測驗了一下週遭朋友,有的有宗教信仰,有的沒有,不過在聽到三個不同資訊層次及受試者反應,許多人都會不自覺與日常經驗相較:當我們把許多日常交由「神」判斷的現象層層剖析開來,剩下的是什麼? 數千年來,各式關於有神、無神論辯其實都無法擺脫一個事實:所有的人類社會都有超自然信仰,或許形式不盡相同,可是確實存在。所以,這會不會不是信仰問題,而是生物問題? 21世紀歐美大眾文化掀起所謂「新無神論」,《信仰本能》就是從比較科學的角度來根本討論,我們相信的到底是什麼?這種思考或所謂「信仰」,為什麼是「人」獨有的?是人獨有的嗎?這種基於功利或自利或生存角度而產生的心理狀態,從何而來?以及如一開始所提,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會死,會把「神」放在什麼位置?還會相信「神」嗎? 說不定,這樣的思考論辯正是神造人的特殊設計;不過它也的確提供了不同於傳統有神、無神論的另一種說法。關於「神」,也關於「人」的另一種說法,不是嗎? ...more |
相關閱讀 > .《信仰本能︰關於靈魂、命運和生命意義的心理機制》, 傑西.貝林, 啟示, |
▲ Go Top |
OKAPI特別企劃【CNEX】 》 |
吳志寧:紀錄片最酷的就是,它是真的! 文/李屏瑤 「我們全心全意的愛你╱親像愛自己的母親╱不是你的土地特別香╱因為你的懷抱這麼溫暖」 這是吳志寧寫的歌〈全心全意愛你〉的片段,溫暖親切的曲調,怎麼聽都不會厭膩,歌詞改編自詩人吳晟的《制止他們》,沉重的詩句在改編成詞曲後,舉重若輕了起來,甜蜜的唱著給台灣的情歌。 在吳志寧的作品裡,常會碰觸到當時的社會議題,例如在929首張專輯中,《下游的老人》寫的是八掌溪事件;之後的《貢寮你好嗎》寫的是當地居民反核四反了十幾年的歷史。如果你在現場聽過他唱這些歌曲,你一定就能夠理解,溫柔抵抗可以帶來的強大力量。「關心是來自於習慣,不是最近才開始關心,是一直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問到對社會議題的關注,他這樣回答,這些議題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於是對他來說,跟愛情、親情、工作都是一樣的,比較困難的部分來自於要怎麼寫,怎麼放進歌曲裡議題不會那麼直白,寫愛情也是如此。 他喜歡讀詩看小說,大學的時候讀楊逵,從文學做為起點,開始注意到作家們關注的東西,這些東西不只是愛情,包含很多面向,做為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美感跟價值觀,當你找到了之後,從此,看待身邊的人事物會有更多的感受,有點像跨過一個門檻,開始以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以國光石化為例,「遇到石化跟濕地的兩極,是要繼續開發重工業,或是選擇有機的觀光的,這兩個是完全不同的價值,你自然會去選你覺得比較好的。對周遭社會、生活環境的感受,都會回歸到你做的選擇。」喜歡《小王子》《少年小樹之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吳志寧說他偏好比較浪漫的小說,但是浪漫並非不切實際,浪漫是可能在現實生活中被實現的,「現在的人類社會,大家都太不浪漫,都太用貨幣在衡量事情了,如果能多點想像跟浪漫會比較好。」【繼續閱讀】 |
▲ Go Top |
活動現場 》 |
【 新書 】 臺灣如何成為美國牽制中共的廉價棋子?韓戰,真救了台灣?第一本解讀五○年代臺灣問題專書。 【 簡體 】 站在知識肩上,重新發現看世界的方式。人文社科經典書展75折起 【 書展 】 遇見台灣,片格轉動台灣顯影【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出版品特展】 【 書展 】 [敘事的魔幻力量]博客來拉美文學展,他們的文字,讓全世界無法忽視! 【 10/25博客來獨家預售! 】 我看見太陽慢慢慢慢轉成綠色,流出黑色的血……胡淑雯《太陽的血是黑的》 【 影音 】 陳綺貞最新單曲track06《蜉蝣》+夏季練習曲演唱會場刊,10/19博客來全面開賣 【 雜誌 】 當父母變老,你可以做什麼?《常春》特刊 【 雜誌 】 2012,亞洲最有權勢的人!《商業周刊》 【 活動 】 新聞關鍵字:全方位閱讀賈伯斯! |
新書連載> 誰怕艾未未:影行者的到來 用藝術抵抗政治巨石 一九五七年,中國詩人艾青給自己的兒子起名叫「未未」,意思是現實太殘酷了,叫他去愛未來。 今天,艾未未是中國當前最具國際知名度的藝術家之一,也是身影最巨大的政治批判者。 一九七八年,艾未未去念北京電影學院,和陳凱歌、張藝謀等人是同學。後來轉而搞藝術,參與地下藝術展覽。一九八一年去紐約唸書、搞藝術、打工、浪蕩,直到一九九三年回到中國。 他說,當時選擇做藝術,是對政治體制的逃避,因為「政治是一塊巨大的、殘酷的、從大山上滾下來的石頭,我們只是希望躲得越遠越好。」 沒想到,當他在九零年代初回到中國來後,不但躲不掉政治,卻一步步越陷越深。 他之前的作品雖然有一定的社會批判性,但比較是從藝術對政治的反思。代表作如二○○七年在德國展出一件名為「童話」的作品,他把一千零一個來自各階層的中國人帶去德國參加展覽。 二○○四年起,艾未未開始使用網路,寫博客,上推特,透過網路組織各種活動。他堅信網路的革命性力量,因為「它使個人真正獲得了解放,從舊的體系、傳統的信息控制中解放出來。信息的自由獲取和自由表達是今天的特徵,有了互聯網,人作為個人存在才真正開始了」。他也深知這個力量在中國是如何被壓抑。 二○○八年徹底改變了艾未未:他開始對具體的社會現實提出犀利批評與積極的介入。他的藝術與政治已經難以分割。 奧運開幕當晚,作為鳥巢的中方顧問的艾未未,在個人博客上激烈批評張藝謀導演的開幕式是一種法西斯主義美學,是國家的政治宣傳 。 六月,一個孤僻的青年楊佳衝進上海警察局刺殺六個警察,震驚全國,但許多人卻同情楊佳是中國國家機器暴力下的犧牲者。艾未未在博客上每天貼上一個蠟燭的圖,貼了一百八十一天,以點燃中國社會的黑暗。對於楊佳被處死刑,他寫下「殺吧,不要以正義的名義,那是在羞辱一切。」 二○○八年五一二大地震更成為艾未未至今最關注的事。當他看到那些在斷垣殘壁上的孩童書包,他心裡想著這些書包是屬於哪些小小生命呢?但政府卻一直不公佈這些遇難孩童的名字與數目。艾未未在十二月徵求志工,以對遇難學生的具體數據進行調查。他把蒐集到的名字貼在他北京工作室的牆上,並時時在推特上提醒大家記住這些消逝的年輕生命。在調查過程中,志願者被騷擾、被毆打,但他們仍然蒐集到五千多個名字。 二○○九年八月,艾未未去成都為另一個調查川震遇難學生而被以顛覆國家政權罪起訴的作家譚作人出庭作證;在出庭前夜,艾未未在旅館被警方毆打,導致腦部大量出血。他的工作室把這段經歷拍成一部紀錄片《老媽蹄花》。 拳頭並沒有阻止他。他開始更積極用影像去紀錄許多維權事件,不斷地接受媒體訪問談他的理念、批判北京政府,並且持續用藝術行動去提醒人們:從他們自己對川震的公民調查,到犯下上海襲警案的楊佳、到滯留東京機場的馮正虎,以及二○一○年底浙江樂清的上訪村長慘死案。這既是藝術行動,當然也是公民行動。艾未未在四月三日早晨在前往香港轉機到台北的北京機場被逮捕,拘留到六月。在艾未未被捕之後,中共官方媒體《環球時報》發表社評〈法律不會為特立獨行者彎曲〉;某個意義上,說艾未未是「特定獨行者」是對的,因為他確實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反抗者。 作為一個藝術家,他的作品以豐富的想像去提醒人們體制的荒誕與黑暗:例如在慕尼黑展覽館的一面巨大的外牆上,他用九千個訂製的彩色學生書包,組成十五個巨大的中文字——「她在這個世界上開心地生活過七年」,這是地震中失去孩子的一位母親的一句話。 他也熟悉草泥馬的諷刺文化,尖銳又諷刺的行動讓人發噱。例如他拍過一張裸照,只用草泥馬玩偶遮住重點,或者更早前拍攝過一組照片對著白宮和天安門廣場比中指。 但另一方面,他對楊佳案、對調查川震遇難兒童的執著又令人動容,以至於有人說他是最好的公民調查記者。他甚至是十分古典的,不斷地在媒體中談公民社會、談民主(如在TED中的影片);他說「如果大家都不發出點東西來,腐敗就會愈來愈厲害……如果大家都是這樣子看見了卻不說,明哲保身,那麼這個國家和社會還怎麼向前走?」 艾未未深信「所謂藝術家在這個時代必須是思想家,必須是敢於參與社會,敢於嘗試、判斷的。」他尤其不斷思考與探索網路在藝術與社會變遷的聯繫中扮演何種角色。他大量寫博客和發推特幾乎像是一種行為藝術,而被評論家稱為是一種「社會雕塑」;但他自己說「我的作品的本質是鼓勵那些可以使用網路的人去更了解中國的真實,去挖掘那些被政府掩蓋的真相。」 但艾未未背後的目的不是政治:「實際上我對時政的考慮並不是一個政治態度,而是一個美學態度,我更多談的是公平、正義,和一些可能性。最重要的是對社會倫理價值的一個判斷,關於倫理和美學的一種聯系。」 只是,在這個政治劇烈擠壓人們自由的時代,你不可能逃離政治。艾未未說:「寫博客就是政治,接受采訪發表意見就是政治。」 三十年前,艾未未為了逃避政治這塊巨石去從事藝術,現在的他卻因為勇敢和這塊巨大的石頭猛烈地碰撞,而不幸被壓傷。而且不只是他,從二○一一年初的茉莉花事件以來,中國政府大肆逮捕其他維權律師、作家,逮捕艾未未可以說是這一波維穩鎮壓的高潮。 艾青說得對,現實確實是殘酷的,但顯然,五十年後當下的中國依然殘酷。看更多《誰怕艾未未:影行者的到來》 |
▲ Go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