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線上 》 |
本週頭條書訊 > |
藝術 |設計╱建築 |攝影 |表演藝術 |創意美學 |
| ▲ Go Top |
TOP新書 》 |
作者:橋本忍 出版社:大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 / 12 / 01 | 【 複眼的映像︰我與黑澤明 】 博客來導讀 > 「若說世界最有名的日本導演是黑澤明,那最知名的日本編劇家就是橋本忍。」 一代編劇親自上演的真實人生,情節比電影還精采 橋本忍浪人般的編劇生涯竟是從病床上拉開序幕。從向鄰床士兵借來的閒書上,橋本忍發現了「編劇」這個行業,三年後以第一部作品拜師日本電影大師伊丹萬作門下,並成為伊丹唯一的編劇弟子。之後,他遇見恩師口中「注定要相遇的男人」黑澤明。 以《羅生門》一戰成名,展開驚濤駭浪的電影人生…… 1950年,32歲的橋本忍與黑澤明共同寫出《羅生門》。這是橋本忍第一部電影劇本,此片獲得了威尼獅金獅獎,將日本電影推向世界。1952年,他寫出《生之慾》,1954年完成《七武士》。橋本忍僅用四年時間即登上劇作家的頂點。 除了是黑澤明長期倚賴的編劇,《切腹》、《白色巨塔》、《砂之器》等其他日本導演名作也都出自橋本忍筆下,被推為「日本戰後第一編劇」。但與這樣的孤高成就相對的,是橋本忍的體弱多病。這位天才劇作家從小病痛不斷,「身體幾乎沒有一個部位沒動過手術」,但在停筆十年後以八十多歲高齡撰寫本書時,病情卻奇蹟般好轉。 「不單是為了影評人和少數有志從事電影業的人,也是為了喜愛、熱愛電影的龐大電影迷,讓他們看見電影的本質……」 《複眼的映像》,記錄了那些影史名片的背後祕辛,電影公司老闆、製片、導演、編劇等才氣縱橫的電影人共同將日本電影推向顛峰的歲月、電影大師不為人所理解的孤獨時刻。 本書不但是橋本忍獻給日本電影那段黃金歲月的珍貴紀念,更是以驚人執念對影片創作提出的諍言。 mmore |
▲ Go Top/a> |
編輯手札 》 |
你不一定有她們一樣的體驗,但如果你喜歡插畫、喜歡創意這件事,千萬別錯過這本書—《去倫敦上插畫課》 文/ M87 你會畫畫嗎?設想一下,如果你拿到以下這個題目:請用對你有意義的「一個電影片段+一張圖+一段聲音+一個文章片段」做出一個手繪作品,這個作品可以立體、地圖、分鏡腳本、雨中的舞、短暫的移動…等形態表現,但如果這個作品是夾克,請問,你會怎麼創作? 是不是很有意思?雖然不會畫畫,但看了這個題目,也想試著挑戰看看,一種躍躍欲試的心情在蠢動,這就是我最初翻開《去倫敦上插畫課》這本書的感受。 這是一本韓國版的留學交換日記。sunni和munge,兩位擅長插畫的大女生,在年屆30之際,決定義無反顧將人生歸零,選擇在另一個國度,展開新的學習旅程。她們重新出發的起點是英國金斯頓大學,一個學插畫,一個學動畫,不是為了學歷而深造,而是為了尋找改變的契機。唔,改變什麼呢?她們似乎在一開始也不是那麼清楚…。 所以一到英國就碰了壁。還沒開課前,就各自接到了暑期作業,sunni看不懂老師給的怪題目,munge交出去的作品被退件,課業搞不定、生活問題百出,自信心大受打擊,就這樣跌跌撞撞開啟了她們的求學旅途。 雖然有點辛苦、有點不適應,但英國的教學方式卻帶給她們無窮的啟發。像是每週五的「定點素描課」,大家會到特定的地點作畫,教室可能是泰德現代美術館、皇家慶典音樂廳、童年博物館或皇家植物園…,畫畫主題自由發揮,唯一規範就是「定點」,(畫者不能移動作畫的位置),但總有路人不斷移動,作畫的人無法針對定點畫出完整的圖像,一開始sunni覺得很受侷限,但慢慢地摸索出不同的想法:「既然沒有人要求我畫出一個完整的素描,也沒有任何限制,為什麼我要覺得開始畫了,就非要完成不可呢?」放下既定的創作模式,sunni彷彿開竅般得到新鮮的體悟:「成長不是在你所畫的圖之中,而是在你心裡面,改變心裡所感受到的方向,你所畫的圖就會慢慢地不斷革新。」 另一邊,munge的作業很有趣但也深具挑戰性。有一回的動畫project是:「從既有的電影中選出一段聲音的剪輯,然後利用裡面的台詞設計出新的場景和角色,演出一段新的故事…。」munge 先設想了電影音檔使用Danny Boyle的《倒數毀滅28天》,但新故事的衍生卻讓她不知從何著手。在毫無靈感之際,她運用原本不太認同的Research方式去做資料蒐集,意外地,一張Lewis Morely拍攝三男一女的照片,啟動她的聯想開關,她仿效照片作畫,一步接一步,融入自己的插畫風格,順利地將畫出來的圖像與電影音效合接,誕生一個超乎預期的創意之作。munge也在這次的作業中獲得寶貴的經驗:靈感並非完全是無中生有。 《去倫敦上插畫課》由sunni和munge共同執筆,交錯著記述兩人在金斯頓大學,一關接一關的課業挑戰,以及她們後續參賽、參展的經驗,和她們回國後在工作與創作中所面臨的拉鋸。這本書除了有詳實的文字紀錄,也輔以她們大量的插畫作品作參照。雖然不會畫畫,也沒有出過留學的打算,但這本書對於我而言,讀起來卻相當精采,最有趣的部份莫過於,看著sunni和munge每一次挑戰那些古怪又趣味的project,從發想到完成的創意歷程,閱讀之際,我一面替她們緊張,一面跟著動腦發想題目,一面受她們生動的插畫吸引,一面被她們屹立不搖的勇氣所打動。也許你沒有和她們一樣的經驗,但如果你喜歡插畫、喜歡創意這件事,千萬別錯過這本書,它絕對超乎你的期待。 |
相關閱讀 > .《去倫敦上插畫課》, 朴相姬、李智美, 大田, |
▲ Go Top |
活動現場 》 |
【 新書 】 好母親的定義是什麼?為了愛與正義,你願意做到什麼程度?茱迪皮考特《魔鬼遊戲》 【 新書 】 為什麼,你會相信自己撞鬼了?為什麼,你會那麼確定真的有「命中註定」?《超自然心理 【 新書 】 舉重若輕,暖暖環抱的祕密故事。吳明益全新短篇連作《天橋上的魔術師》 【 新書 】 天空色的種子,會長出什麼東西呢?什麼!是小房子?! 【 新書 】 Wallpaper* City Guide第一本 台北 嬉遊口袋指南 【 新書 】 Have More Fun!耶誕禮物書展---滿699元即贈限量迷你繪本,可愛指偶故事書249元加購中 【 新書 】 孫大偉暫歇未盡的前世書寫,首刷限定「珍藏時光鐵盒版」──《往前往後都是團圓》 【 新書 】 知道儲蓄的重要性卻存不了錢?加快腳步,月薪兩萬二也要存到錢系列第三彈! |
博客來連載 > 垂直村落 威尼•馬斯(Winy Maas)是MVRDV的創辦人和董事,也是研究機構The Why Factory的領導者。作為垂直村落概念的發起人,我們請他闡述關於這個未來城市的願景。 -你如何定義一個垂直村落? 垂直村落就是把低層的、個別的住家與設施垂直的疊在一起。這想法有些早就存在了。而我想的是所有的構造物都堆疊在彼此頂上。每個元素都會影響上下究竟是什麼,以及彼此間的相互調整與增築。所以,垂直村落是一種累積的結構體。就跟你要在地鐵隧道頂上蓋東西的情況有點類似。而接著要問的問題是:該怎麼堆?又創造出什麼潛力?該如何想像一個乾淨俐落的立體形式?這有一些歷史的例子可供參考,如鹿特丹Spangen 區的Justus van Effen's block,它有第二層高架的「道路」。這就是一種三維向度的嘗試。 我們城市的開發者與執法者必須有雅量留出些可供自由發揮的空間,這空間可發展為優勢的與文化的中心。意思是說,比如中產階級不應該逃離城市到外面的村落。該如何把中產階級的居民留住或帶回城市中,並且將這個概念與密度結合呢?我們應該再給緻密化一些機會。在歐洲的環境,目前是沒這個可能。所謂的金融危機似乎已斷絕它們在三維向度發展城市的能力,更不用說要產生更高的密度了。 垂直村落,一方面可以幫忙改善這樣的模式,另一方面它適合亞洲的環境,這裡需要高密度的建築。在歐洲,我們應該要試看看,因為這裡已經有它既定的居住模式;而亞洲的居住模式是較隱性的,有待啟動與開發。在亞洲,你可以同時跟窮人或非常有錢的人打交道。如果你要處理中產階級,那你需要創設一個模式以擴大中產階級。我們在歐洲環境的中產階級取得的理解,可以作為亞洲脈絡的參考經驗。 -設計垂直村落時,你優先考慮的重點或參數是什麼? 我認為必須製作一份「垂直村落可以是什麼」的清單。究竟需要什麼成份才能讓垂直村落可行與被信任?此外,如果你用我們目前的二維向度模式的同樣邏輯,然後以垂直的方式來處理;也就是說, 把二維向度的方法投射到三維向度去,那會怎樣?這樣的比較該如何檢驗?這些不同的模式是否能以同樣價格完成?它們是否都能提供足夠的採光?私密性是否足夠?而同樣地,又各有哪些優點?它們的緊密性是否容許有更多的社交關係出現?活動又是如何? 例如,如果你選取「社區」這個參數,它代表垂直村落需要集體性。但究竟是多大規模的集體性?身為獨立個體,你會想要付一些代價給集體部份嗎?當然這些問題都有文化與經濟的成份,但也牽涉到短程與長程的經濟面向。因此,你會怎樣投資垂直村落?稅率可讓人接受嗎?稅收會被用在基礎設施上嗎?而同樣地,什麼價值觀是我個人想擺脫的? 如果要談論房地產市場,那密集化的計畫該如何實行?我們可以向市場需求學習,甚至我會說,在密集化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利用這些需求。對於想要住家位在良好鄰里內、學校就在旁邊並且附有庭園的人而言,我們應該在垂直的村落提供這些選項,但我們應該以不同於柯比意曾試過的方式來處理。他犯了一個錯誤:沒有混搭、沒有差別、也太過整齊。他的方式的確很簡潔,而且在那個特定的時代是很好的。然而,在今天我們可用科枝、更先進的軟體,與更高品質的福祉來超越他的構想。 -垂直村落是否能強化社會性與社區價值觀?或促進獨立的個體性?如何能讓這兩者變得可行? 目前在亞洲盛行二分法,胡同如春雪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高樓大廈,或量產化的獨棟住宅。這樣的更替是否傷害到社會價值與個體性存在的可能?我認為,是的,這種替換不只對社會發展的潛力有害,對經濟發展的機會也是。 因為,我們該如何面對低收入階層?是否我們必須找到一個模式,將獨立的開發與隨性的投資與密度結合起來。我們要把低收入階層納入行動裡面,納入城市裡面,而不是把他們驅離這裡。因此,一方面,你要把窮人留在城市,另一方面,你要設法帶回那些想逃離城市,往鄉村尋找庭園住宅的那些人,那些上、中階層的人。我們需要這兩個階層都留在城市中。渴望某種程度的社會混合性,這是有點烏托邦的想法,但這種混合有非常龐大的社會價值,因為一起工作的人,或替別人工作的人將會住在鄰近的環境。只有這樣才是在經濟上、生態上、與最後是文化上有效的方式,因為每個人都將聚在一起。 ...more >> |
▲ Go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