½Ö»¡§Ú­Ì¤£·Q«ä¦Ò¡H¡I¥u¬O¡A»Ý­n§ó¦nªº¤è¦¡¡C2011¤H¤å¬ì´¶¦~«×¤§³Ì¡m¥¿¸q¡G¤@³õ«ä¿ë¤§®È¡n

2011 / 12 / 20
第406期

本報訂閱份數
59881
總訂閱份數
1891526

編輯 / DL

本期要目 》
  ‥ 取消 / 訂閱電子報 ‥
  出版線上 》

本週頭條書訊 >

人文科普文學小說心靈養生 親子共享 語言電腦 商業理財 生活風格藝術設計
 ▲ Go Top
[ 看23分類新書 ]
  本週選書 》

維基解密.台灣

作者:夏珍、郭崇倫、吳典蓉/選評
出版社:時周

推薦理由:
號稱要讓全球政府更透明的維基解密,2006年成立以來,去年是攻勢最強的一年,維機第二波解密電文,台灣也名列其中,對民眾而言,這是健康的,因為這分多達三千五百筆的資料,不但詳實記載了政治人物的盤算、分析了他們的表現,同時也涵蓋了許多重要政策形成的過程。本書準備全面的、系統性的翻譯並解讀這些電文,就是形同打開一個黑盒子,提供一個直接管道,讓人民及專家了解為何出現問題。


飛羽台灣:驚鴻一瞥 台灣野鳥108

作者:宋宜璋、蕭尊賢
出版社:天下雜誌

推薦理由:
鳥其實也會開會、會祈禱、會沉思、做鬼臉,也會表現出熱戀情懷。因為設身處地,每一張照片留下的,是鳥的真實個性」書中的作品,都在台灣幾個尋常的地點:故宮、植物園、烏來、坪林、大雪山、合歡山…拍攝,以犀利的鏡頭、特殊的視覺觀點,接近油畫的質感,呈現108幅台灣原鄉精靈的最永恆、唯美的「驚鴻一瞥」,結合俳句與拍攝當日的心情寫真,也是John藉拍鳥創作來傾聽內心的聲音的108格圖與文的紀錄。


被禁錮的心靈+米沃什百年(2本不分售)

作者:切斯瓦夫.米沃什/著、易麗君/校訂
出版社:貿騰

推薦理由:
1930年代至40年代,米沃什歷經波蘭屢受侵略、瓜分,二戰期間,目睹華沙在納粹德國的破壞下變成了廢墟。他認為政府當局要求藝術家作品中「革命」服務,侵犯了作家特有的職責。於是米沃什在1951年初要求在法國政治避難,從此自我流放到西方。1980年米沃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89年後,米沃什結束三十多年的流亡生活回到波蘭,本書是米沃什政論思想的奠基與成名之作。


攤開地圖,掌握全球最熱議題

作者:造事務所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推薦理由:
網路普及率第一名竟然不是美國?為什麼「舊共產主義國家」的夫婦會動不動就分道揚鑣,成為離婚率最高的國家?核能發電占比例最高的國家為什麼集中在「歐洲各國」?或許有人會覺得這麼說太誇張,但其實我們對這世界似懂非懂之處,比想像中還多。95個有趣題目,5大重要全球議題,一目了然的地圖呈現,徹底扭轉你的世界觀!

▲ Go Top
[ 看其他排行榜 ]
  暢銷書排行榜 》

人文科普新書排行榜 >

01.洋蔥炒蛋到小英便當:蔡英文的人生滋味
02.
3D人體大透視
03.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
04.讓你看懂全球局勢的現代世界史
05.覺醒時刻 :巴觀的合一祝福(附實修CD)

[ 人文科普新書排行榜 ]

人文科普暢銷排行榜 >

01.洋蔥炒蛋到小英便當:蔡英文的人生滋味
02.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03.
3D人體大透視
04.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
05.乙男蟻女:106個世代標籤,深入你不知道的日本

[ 人文科普暢銷排行榜 ]

▲ Go Top
  TOP新書 》

作者:雅米蒂.薛蕾斯
出版社:財信出版
出版日期:2011 / 12 / 16

被遺忘的人: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新史

如果連羅斯福的新政都沒能真正挽救國家經濟
我們還能期待政府在經濟崩潰時做什麼?


他,是從來沒被想到的人
他工作,他投票,他可能天天祈禱
但他永遠在付出……

1930年代,大蕭條的年代。羅斯福的新政帶領美國度過難關——這是我們熟知的歷史。但那些「被遺忘的人」、那些新政下的犧牲者,他們的故事、訴說的,全然不是這麼回事。事實上,偉大的新政反而助長蕭條持續。在羅斯福振奮人心電台演說與平易近人的笑容背後,是一顆陰暗、悲觀和有失人性的心……

本書作者雅米蒂.薛蕾斯勇敢挑戰既定認知。她認為,唯有透過平凡男女在那時代掙扎的故事,我們才能真正了解大蕭條的歷史。《被遺忘的人》,正是首部以此全新觀點詮釋大蕭條的著作。薛蕾斯透過那些平凡人們如何在錯誤政策下圖存的故事,深刻檢驗羅斯福新政之功過。不論就史學或政治評論角度而言,《被遺忘的人》都開創出一條嶄新道路,是超越想像、卻又極其真實的優秀論著。【more】

更多人文科普推薦書
▲ Go Top
  編輯手札 》

誰說我們不想思考?!只是,需要更好的方式。2011人文科普年度之最《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文/DL

很少,我們會遇到這樣讓人如此掙扎的年度之最。

從提出書單、年度之最會議、投票,甚至許多會議之外的討論,有兩本書一直呈現膠著狀態:一本是哲學教授邁可.桑德爾在哈佛的公開課──《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另一本,是《洛杉磯時報》記者芭芭拉.德米克採訪脫北者的報導文學──《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兩本書在幾番討論中,持續呈現五比五的態勢,這結果不令人意外,因為本來就是從兩種完全不同方向出發的思考邏輯。簡單的說,《正義》是一本討論邊沁、康德幾位哲學家關於道德概念的哲學教科書,以課堂討論型式,呈現的是理性的思辨過程。《我們最幸福》的作者7年來採訪了6位脫北者,一方面陳述主角個人的故事及心情,一方面非常技巧的將採訪內容和歷史穿插敘述,帶出數十年來的北韓變化;我們用讀故事的心情,不自覺地放了關心,關心所謂共產主義、世界局勢,關心一個完全真實而陌生的世界。一本理性、一本感性,就像處於光譜兩端,卻同時都是我們希望推薦與分享的價值。

再者,這兩本都是今年台灣書市的熱門話題,話題的一部分,來自他們亮眼的銷售成績。暢銷,絕對會是今年討論的重點;但我們也知道,無論哪一本,該如何再次推薦給讀者,甚至選為年度之最,肯定需要更多解釋。

如果是你,會選哪一本?想選哪一本?
為什麼?


歷經來回的討論掙扎,最後,我們選擇了這本──《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你贊成代理孕母嗎?你反對死刑嗎?「如果那橋上的胖子是個納粹,你會推他下去擋電車嗎?」在年初選書的推薦手札,我下了這樣的標題。這個問題非常有趣,我還是會時不時的拿這個問題測試身旁的同事朋友,當我們在討論所謂正義、所謂道德的時候,真的能不涉價值好惡?所謂的「正義」、「道德」,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標準,可是我們有沒有認真思考過這套標準從何而來?所謂的「理所當然」,真的經得起論辯嗎?

同時,我也開始觀察,我們是如何開始、如何結束這樣的話題。或許這才是更根本的問題,以及這本書在亞洲與歐美銷售差異的理由:我們從來都沒有不想思考,只是不習慣這樣的方式;我們很少討論,我們不常經驗「辨」這件事。

某個面向來說,《正義》呈現的是一個過程,它沒有很工具式的「教」你如何攻防進守、如何談判,而是用精彩的課堂激辯,呈現一段一段來回往復的思辨歷程。誰說我們不想思考?只是因為不常有這樣的機會,通常我們也就不記得了。所以,你可能不熟悉柯林頓醜聞、紫心勳章,或是華爾街紓困案;也沒有特別關注代理孕母、死刑、奢侈稅等等議題,可是讀書的當下依然會興致盎然,因為你不只讀到了哈佛課堂上機鋒處處的對話討論,因為你也參與了:在閱讀的當下,你重新思考自己的每一個「理所當然」,你也開始重新練習「討論」、練習「思考」。

因為,思考是有樂趣的,我們只是需要比較好的方式被提醒;提醒我們思考的過程,提醒我們可以如何重新思考這個世界。

所以我們選擇了《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作為2011人文科普,年度之最。
所以,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它嗎?為什麼? ...more

相關閱讀 >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邁可.桑德爾, 雅言文化,
▲ Go Top
  話題 》

金正日過世!東北亞動盪,兩韓將啟新局?

引自【聯合新聞網】
北韓官方電視台十九日宣布,最高領導人金正日為國操勞過度,已於十七日上午八時卅分,在巡視地方的列車上心肌梗塞猝逝,終年六十九歲。

已經兩個月沒露面的北韓國營電視「中央電視台」當家主播李春姬身穿黑衣,聲淚俱下地宣布金正日的死訊,電視台並播放北韓民眾乍聞惡耗掩面哭泣的畫面。北韓勞動黨透過官方媒體發布共同聲明說,十八日已進行解剖,確認金正日的死因,並呼籲北韓人民應在「偉大的接班人」金正恩領導下,化悲哀為勇氣和力量,克服當前困難,為實現革命大業努力。

鐵腕統治北韓十七年的金正日把北韓發展成核武國家,他的過世開啟北韓政權不穩和危險的過渡時期,使東北亞陷入不安。他的死訊傳出後,南韓股債匯市重挫,股市一度大跌近百分之五,亞股也全面下挫。 南韓政府立刻進入緊急應變狀態,李明博總統取消上午行程,緊急召開國家安全會議,國防部將軍事戒備提高到僅次於備戰層級。日本首相野田佳彥也成立危機處理小組。

美國總統歐巴馬已與李明博通電話,兩人將緊盯情勢發展,保持密切聯繫。【more&延伸閱讀】

相關閱讀 >

.《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 芭芭拉.德米克, 麥田,
.《這就是天堂!我的北韓童年》, 姜赫、菲利普.格蘭傑羅, 衛城出版,
▲ Go Top
  活動現場 》
年度百大用字,濃縮流行的關鍵;用字,註記今年的樣貌──2011•博客來年度百大,參展書籍75折起
書展閱讀,我們得以進化。2011聯經全書系::2書以上75折,特價區49折!
書展【攝影,改變我們所見的世界】2011年度攝影書展,中外文參展書全面5折起!
新書你沒這麼說,卻能使人這麼做,這種措詞你會用嗎?
新書哪些攝影家、哪些照片、哪些事件,左右了攝影,讓攝影變成今日的面貌?
售票每一年的 1 月 1 日,我們都要在一起!強辯之夜【美麗時光】演唱會
雜誌從日本311大海嘯、中東的戰爭革命、佔領華爾街行動、賈伯斯驟逝……動盪不安與多變的,2011。
年度作家2011博客來年度百大•暢銷作家榜
OKAPI專欄|心理治療詩╱師鯨向海:懷疑(天使與詐騙集團都一樣甜美的時代呵)
新書連載> 

被遺忘的人: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新史 

前言
很久以前一個11月的夜晚,在布魯克林格林坡,一個名叫威廉.楚勒(William Troeller)的13歲男孩在臥室裡上吊身亡。尋死之前,這個男孩目睹家人陷入愈來愈深的絕望,他們位於崔格斯大道五房公寓的天然氣,自4月就被中斷了。他的父親因罹患「狂喜症」(rapture)──或許是工人疝氣之類的病,丟掉了布魯克林愛迪生公司的飯碗。當父親在國王郡立醫院排隊等待手術,楚勒女士和六個孩子也在等。18歲的露絲想當女服務生,但她失業了。21歲的哈羅德二世靠政府計畫找到工作。他告訴報社記者他的弟弟「多愁善感」,用餐時「總是不好意思」要他應得的那份食物。在楚勒家附近的賀伯街派出所協助張羅了葬禮事宜。他的遺體將葬在一個天主教墓地。〈他不願開口討東西吃〉,《紐約時報》的標題這麼寫著。那一年的紐約有狄更斯的感覺──美國不該有的感覺。

在一個充斥著憂傷故事的城市,威廉.楚勒只是其中一例。越過東河,在松街20號一張辦公桌前,一位名叫溫德爾.威爾基(Wendell Willkie)的公用事業高級主管,花了整個秋天觀察、思索這場經濟衰退。在南邊一個街區之外的華爾街120號,另一名高級主管同樣憂心忡忡,他是美國糖蜜公司副總裁、農業專家雷克斯福.塔格威爾(Rexford Tugwell)。這兩位男士都明白那男孩心中或許徒留一種感觸:深深的絕望。事實上,那年11月──威廉自殺那個月──的出生率,是紐約史上第二低的11月。而在威廉自縊的幾星期前,道瓊指數跌了近8個百分點──那一天遂成為人們口中的「黑色星期二」。

那也是這個國家的黑暗時刻。威爾基來自農業大州印地安那。隔年,有五分之一的印地安那家庭獲得某種形式的紓解。威爾基買了許多農地,部分是為了進行小小的實驗:他想要看看農業是否仍能在美國立足。

美國各地都見得到印地安那的故事。在威廉.楚勒自殺一年前,新成立的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便已警告,經濟的均衡「相當不穩」。經濟正在傾斜。就全國來說,耐用品製造——在經濟引擎儀表板上最重要的單一指標——正直直下墜,且比任何人記憶中迅速。

失業人口以數百萬為單位累積。隔年春天,即威廉.楚勒去世後的第一個春天,每五個美國男人就有一個沒工作。從英國觀之,《經濟學人》(Economist)事後回顧道,美國「在那時似乎忘了如何長大。」但華盛頓卻在做大錯特錯之事。首府官員看來妄自尊大,執著於數字,對舉國上下承受的苦痛視若無睹。人們都在氣國會和總統前陣子的增稅之舉。百業已如此蕭條,為什麼還要使情況更艱難?

就在威廉.楚勒自殺的那個星期,財政部長來到亞士都飯店(Hotel Astor),對政治科學院的聽眾發表談話。他對那場演說備感焦慮,因此再三強調那是經過總統同意。他身旁站著帕克.吉伯特(Parker Gilbert),來自快樂二○年代的老保守派人士之一。部長告訴聽眾,美國曾經歷過全國性的緊急情況,但現在那情況已不復存在。部長緊接著總結道,現在美國必須「繼續朝聯邦預算平衡之路邁進。」

一個觀眾驚訝地大聲笑出來。這句話顯然與11月那些痛苦的事實背道而馳。那個星期,報紙登了一篇關於賀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的報導,但並未提及他對此次危機的看法。那篇報導只描述胡佛赴緬因州華特維爾(Waterville)訪問柯爾比學院(Colby College)的行程。緬因是把票投給胡佛的一州,而現在柯爾比學院頒給胡佛榮譽學位,錦上添花。

這個故事聽來挺耳熟的。有點像我們所聽聞,有關1929年大崩盤的描述。但事實上,這些事情發生在1937年的秋天。這是大蕭條之中的一次蕭條。它發生在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首度獲選總統五年後,羅斯福推動新政的四年半之後。距胡佛總統在1929年股市崩盤後首次制定拯救計畫,已經八個年頭。華盛頓已做了成千上萬次努力來協助經濟發展,但這些努力並未帶來繁榮。美國糖蜜公司的雷克斯.塔格威爾領導過多次運動,但現在已退回紐約,重新評估一個累計了太多次失敗的紀錄。

經濟大蕭條的「標準史」幾乎無人不知。一九二○年代是假成長、低道德的時代。那十年充斥著「不信神」──《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 )──的意象。那次崩盤是資本主義崩潰的公正確認──也是大蕭條的成因。投機保證金交易商引起的惡性通貨膨脹,搞垮了國家。隨後,全美燃起回歸理性、道德的觀念。若沒有華盛頓大規模的干預,1930或1931年的經濟就不可能復甦的觀念。人們說,就是因為胡佛執拗地拒絕掌控大局,可笑地忠於他所謂的狹義個人主義,情況才會愈來愈壞。而羅斯福擔起責任,就使情況好轉。他的新政鼓舞了這個國家,帶它度過難關。正因如此,這個國家才能避免摧毀歐洲的那種革命;沒有新政,我們早就全盤皆沒。

同樣的歷史教導我們,美國人就是在新政時期了解,政府支出對復甦至關重大,而光是消費者本身就可解決製造者「生產力過剩」的問題。這種解釋承認新政並未讓美國迅速復甦,但強調美國最後仍達到目標──一九三○年代晚期提高軍事經費尤居首功。民眾該抱持的態度是:就政府必須為社會弱勢族群採取的作為而言,新政是世上最好的模式,無論是在危急存亡或歌舞昇平之時。新政也賜予我們優秀的領導人和性格:羅斯福──本身不良於行,卻憑著勇氣和意志力帶眾人回歸繁華,因而被稱為富足的使徒;他的智囊團──一群考慮周到,以卓越識見主導實驗的男士。「百日議會」(The Hundred Days)──羅斯福第一任初期,他在此期間通過多項空前改革的法案──是一段令人興奮的時期。從股份公司專家阿多夫.貝爾(Adolf Berle)、社會改革先驅法蘭西絲.帕金斯(Frances Perkins)到塔格威爾,新政實行者充分展現了今日暮氣沉沉的政客該效法的活力。

沒有新政,美國恐怕已經追隨民粹煽動者輝伊.隆恩(Huey Long),或者更糟的──柯富林神父(Father Coughlin)了。接下來發生的事更證明羅斯福團隊見解正確;小羅斯福先是在和平時期拯救了美國,之後又在戰時救它一命。故事大概是這樣說的。

右派人士對於這則故事常這樣反駁:胡佛是個好人,只是被誤解,而羅斯福是個危險,甚至邪惡的傢伙。一九二○年代的股市本來就不正常、衝得太高且具通貨膨脹性質──本來就該崩盤。許多右派陣營的批評家著眼於貨幣政策。另一群批評家則聚焦在羅斯福早期的社會計畫。他們主張諸如公共資源保護隊(Civilian Conservation Corps)的工作改進組織(Works Progress Administration)等新政計畫寵壞了合眾國,使美國人習慣了有害的賑濟品。還有三分之一的批評家,「憤怒的邊緣集團」(angry fringe)更直指羅斯福的智囊團是莫斯科的附庸。他們認為是史達林操縱新政,將美國人捲入二次世界大戰。數十年來,直到今天,這些始終是人們辯論的話題。

重返一九二○年代晚期及一九三○年代的時候到了。我們會見到,標準史和標準反駁皆無法完全捕捉那個時期的事實。第一個事實是,一九二○年代是真實經濟成長的偉大十年,只是它強大的正面力量被隨後的困境掩蓋。信仰那十年間的「自由放任」的人,並非完全不信神。事實上,正是宗教虔誠促使包括卡爾文.柯立芝總統(Calvin Coolidge)在內的一些人停下腳步,在干預民眾私生活前懸崖勒馬。看更多《被遺忘的人: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新史》

▲ Go Top
與客服人員聯絡取消/訂閱電子報到博客來首頁回本期要目
Tel:(02)27821100•Fax:(02)27856789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博客來網路書店」或授權博客來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