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線上 》 |
本週頭條書訊 > |
藝術 |設計╱建築 |攝影 |表演藝術 |創意美學 |
| ▲ Go Top |
TOP新書 》 |
作者:范毅舜 出版社:本事文化 出版日期:2011 / 12 / 29 | 【 山丘上的修道院:科比意的最後風景(限量書盒珍藏版) 】 博客來導讀 > 范毅舜透過攝影與科比意進行一場跨世紀對談, 以影像和文字捕捉了空間的靈魂,呈現出科比意的內心世界。 百來幅珍貴照片 全球首次發表 20世紀偉大建築大師科比意一生爭議不斷,生前毀譽交加,但他最離奇的事蹟是,雖然身為無神論者,卻留下這樣奇怪的遺願:死後希望停靈一夜於他所設計的拉圖雷特修道院。這沈默而奇怪的遺願像個召喚,也像個謎團。 半個世紀之後,世界知名攝影師范毅舜,無意間踏上一段追尋之旅。 范毅舜原本只是好奇科比意死前遺願,卻因此解開自己在信仰與創作上長期累積的質問。 他以攝影和文字,帶著我們跟著他進行這趟探索之旅,從天主教道明會面臨的衝突與改革,科比意的一生,乃至促成這座宗教建築誕生的靈魂人物艾倫神父的生平,最後走進自己內在的衝突與整合…… 在這兩位超越宗教與藝術的人物皆離世的今日,拉圖雷特修道院依然矗立在山丘上,見證著宗教與藝術的衝突與和解,並靜靜地為人們身心靈提供安居之處。 【書盒裝幀說明】 .採用特級超厚灰紙板,呈現科比意清水模建築特色。 .開刀模軋形,模擬拉圖雷特修道院與廊香教堂的設計,正面為通往修道院大教堂的幾何窗框,反面為廊香教堂內部牆面的光口。 .扉頁採用高級美術紙。 .范毅舜親筆簽名與蓋章 more |
▲ Go Top |
編輯手札 》 |
認識攝影,重新整理我們對世界的理解,與詮釋—《攝影的精神》 文 / M87 讓我們先從一張照片說起吧。 羅伯•杜瓦諾(Robert Doisneau),二戰後的法國攝影家,他的名聲或許不如同期出道的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響亮,但他曾拍過一張照片—〈市政廳前之吻,巴黎〉(The Kiss at the Hôtel de Ville, Paris),經典程度卻不亞於布列松的任何一件作品。那是一張黑白照,拍攝於1950年代,背景是巴黎街頭,照片的主角是一對年輕的戀人,他們身著優雅,在人車川流不息的街道上,駐足腳步,親吻,時間在此刻靜止。 時間必然是靜止的,所有照片,都是將被攝的人事景物,停留在歷史的某一刻,這也是攝影最偉大的成就之一。但在〈市政廳前之吻,巴黎〉這張照片中,我們強調「時間靜止」這件事,不是說我們對攝影技術的「認知」,而是說,我們「看到」了時間凝結的一刻,羅伯•杜瓦諾將某個日常情景,在一閃即逝的瞬間,捕捉下來,不是在前一秒,不是在後一秒,而是在場景、構圖、光影、人物的動作與表情全都到位的那瞬間,分毫不差地捕捉下來。 對觀者而言,這是真實的一刻,甚至是超乎真實的一刻;而對攝影家來說,這是機遇的一刻,也是他們等待已久的時刻,這一刻,布列松稱之:「決定性的瞬間」。 〈市政廳前之吻,巴黎〉生動的呈現出戰後巴黎的歡愉情景,它以戀人為題,映射巴黎的浪漫形象,如今,它已成為傳奇的歷史寫真,也是城市攝影的代表作,但對大部分的人來說,這張照片最動人之處,就在於,攝影師既意外卻又精準地捕捉下,一幕自然而美麗的生活場景。 幾乎所有人都相信,這是一張「真實」的照片。 但事實卻是,這是一張擺拍照片,場景、構圖、人物的動作與表情,全都經過攝影師的安排,但這件事並不影響觀者對這張照片的喜愛,觀者依然深受照片中的「決定性瞬間」所感動,為什麼? 這意味著,決定一張照片是否受歡迎,拍攝的內容優於形式嗎?假若如此,我們如何評價攝影家日益突破的技術與概念?而一張照片能夠成為經典的理由又是什麼?此外,在〈市政廳前之吻,巴黎〉的例子中,觀者相信它是真的,比它是否為真來得更重要,假若如此,我們何時要求攝影說真話,何時又允許它虛構? 一張照片所承載的意義,永遠不止它所攝下的內容,在不同的脈絡與情境底下,一張照片可能表達了完全相背的觀點,我們該如何解讀一張照片?再進一步追問,我們如何透過照片認識攝影?又或者,反過來說,從一張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什麼?從攝影這門藝術(或科學)中,我們可以認識什麼? 《攝影的精神》一書,試圖回答上述的問題,但探究的面向卻不僅於此,它試圖以歷史為經,以類型為緯,將一張張照片作為事件,循序漸進地勾勒出自1839年演進至今的攝影史全貌。全書分為六章,每一章,都從一張照片的故事開始說起,從攝影家的風格切入,探討攝影觀念的演變,也從今昔對比的照片主題,深入辯證攝影的本質。和其他攝影書籍最大不同,《攝影的精神》將重要的攝影作品、攝影師放在歷史的脈絡中仔細端詳,在解讀作品的同時,闡釋攝影的意義,提供讀者具體而微的觀看之道。 紀實攝影家蓋瑞•溫諾蘭德(Garry Winogrand)說:「我拍照,是為了看看這個世界在照片中的樣子。」這句話或許也可以反過來說:我們觀賞照片,是為了看看這個世界在攝影家眼中的樣子,但意義不僅如此,在觀看之際,我們試圖理解他人眼中的世界,無論喜歡與否、認同與否,我們皆再次整理了我們自身對這個世界的認識,與詮釋。 |
相關閱讀 > .《攝影的精神:攝影如何改變我們的世界》, 傑瑞.貝傑, 大家出版社, .《這就是當代攝影》, 夏洛蒂.柯頓, 大家出版社, |
▲ Go Top |
活動現場 》 |
【 書展 】 迎接嶄新2012,生活好好好大推薦!好吃好玩好運一整年 【 新書 】 《小雞逛超市》最新姐妹作 -《小雞逛遊樂園》香腸嘴小雞出發啦∼ 【 新書 】 只要改變說話方式,四個月,業績突破20億! 【 新書 】 每天10分鐘,你一定會上癮!《史上最強!躺著做瘦身操》 【 新書 】 重新檢視「國家」與「民族」的定義。遊牧民的世界史,《大漠》 【 書展 】 ∵生活好好好∴莎喲哪拉2011,2012也要「食」在幸福!--博客來好好吃書展5折起 【 新書 】 《鋼之鍊金術師》荒川弘最新作品,《銀之匙》展開農業高校的愉快生活! 【 新書 】 「咦?」他跟我一樣愛說咦耶?寶寶學說話「咦?」「喔!」 【 新書 】 它可以解釋生物演化、社會組織、政治決策,甚至大眾文化;賽局理論入門經典──《囚犯的兩難》 |
博客來通告 > 山丘上的修道院:科比意的最後風景(限量書盒珍藏版) 第一章 拉圖雷特修道院的最初印象 清晨,黎明後的晨禱剛剛結束,就已有建築愛好者迫不及待的想入內參觀這座由二十世紀歐陸最偉大建築師--科比意所設計的拉圖雷特修道院。 無風的時刻,山丘上連隻鳥兒飛過的聲音都聽得到,若不是游移的光線,其悄然會讓人以為時間已靜止,尤其是修道院教堂傳來的鐘聲,總讓我有不被流光所追的美好錯覺,然而那一波波、不知從哪兒冒出的建築朝聖客,總點醒我,這是座經典建築,而非宗教聖地。 科比意究竟有何魔力,讓成千上萬的建築愛好者,屢屢前仆後繼,不遠千里前來這與世隔絕,座落在偏僻而蓊鬱森林之後的修道院?他們當中有些人對科比意的著迷,已近乎瘋狂。 某次,寒風刺骨的聖誕夜,我與幾位留守神父在準備就寢時,竟聽到有人在大霧瀰漫、伸手不見五指的屋外呼救。原來一位來自遠東的建築愛好者,中午抵達里昂車站後,就四處詢問如何前來這座位於山丘上的修道院。不諳法語的他,直到子夜才終於飢寒交迫地來到拉圖雷特修道院。在細雪中發抖的陌生人,倒給修道院出了道難題,原來修道院專門負責接待建築訪客的工作人員,因為聖誕節而放假去了。大修道院完全關閉,根本無法接待客人。然而善待陌生人,是宗教最基本的精神。我們的神父最後破例收留了這無處可去的陌生人,為他找來堪可裹腹的食物,第二天更打開修道院深鎖的大門,讓他入內參觀。在那能把人凍僵的冰冷建築裡,那年輕人一會兒哭,一會兒笑,其興奮簡直有若虔誠信徒見到教主般的無法自已。 但這位科比意超級粉絲,鐵定不是傳統教徒。「您父親也是從事神父行業嗎?」第二天,用早餐時,我竟聽到他問了神父這樣的問題。但也或許如此,他的拉圖雷特修道院之旅,才會充滿感動與興奮。與這位不速之客相較,二十年前,我以傳統教徒身分造訪這座修道院的經驗,簡直是災難。 一九九一年,在台北舉辦完盛大的攝影個展後,神父友人特別安排我前來歐洲做為期半年的深度之旅。位於里昂近郊的拉圖雷特修道院,就是其中一個重要據點。自小是教徒,我當然得把握機會深入欣賞每一座將信仰發揮到極致的著名建築景點。當我看見那千百年歷史的教堂與宗教遺跡,我的感動與震撼每每無法言喻。尤其是教堂內外,闡述教義的藝術傑作更令我激動,那美麗又富有人性的聖母像、十字架上的基督、多如天上繁星的聖人聖女,在我眼中是如此熟悉與親切。至於那有神聖音樂相隨的繁文縟節禮儀,更令我有置身天堂般的美好錯覺。在那滿是偶像,斑斕色彩的龐大空間裡,讓我有與亙古相連、無法訴諸言語的永恆與安全的感受。 相反地,建築形式前衛怪異,內部沒有任何裝飾的拉圖雷特修道院, 卻讓我產生了踢到鐵板般的不慣與惶恐。若事先對這建築沒有先入為主印象的話,可能會誤以為這方盒子般的房子是座宿舍,或者辦公大樓,可絕不會想到它是座修道院,而且還是歐洲天主教會裡有八百年歷史、最古老宗教團體之一的道明會修道院。 若不是仍有神父、修士行走其間,一般人怎可能知道這不僅是座修道院,且還是培育傳統經院教士的重要搖籃? 在一個來自異鄉,藉著宗教圖像認識西方信仰的我,在這座修院裡,除了無法感受到傳統教堂中那種熟悉的「神聖」氣息之外,修院粗糙的水泥建築外觀,在陽光映照下,其刺眼與突兀,簡直像一個人洗澡到一半,赤裸而溼淋淋地直接從浴室跑出來,結果不是讓人想多看兩眼,就是趕緊閉上眼睛,轉往它處。一般傳統修道院,即使尚未走到主建築 ,修院庭園的雕像及教堂尖塔就如催眠般地提醒人已置身聖地。但是,隱密在廣大山林中的拉圖雷特修道院,廣大庭院中找不到任何宗教裝飾。若運氣好一點,也許會誤闖會士們長眠之處,然而只有木頭十字架裝飾的墓地,依舊感受不到太多宗教氣息。一位法國朋友告訴我,他在法國西南鄉間成長的保守父母,在四十年前結婚前夕,應他祖父母及堂區神父之命,到這做婚前避靜。濃霧瀰漫的夜晚,他們終於驅車抵達,卻不敢確定是否來對地方。正在狐疑的當下,修道院夜禱鐘聲大作,這兩人才終於鬆了口氣,確定抵達目的地地劃下十字聖號。 未受過學術荼毒的人往往能真誠地表達自己的觀感,不會趨炎附勢、人云亦云,就像「國王新衣」裡的小童說話率直卻直指真理。對於這座修道院,我聽到最褻瀆的評語出自一位沒有任何現代建築知識,單純來此拜訪神父的年輕人。他對隨行女友說,這荒郊野外的水泥建築,不是靈修之地,倒像是收容重度精神病患的最佳地點。而最能幫我說出心底話的竟是一位嚴守教會禮儀、擁護教會規範的婦人,她在空蕩蕩的修院教堂裡憤怒地對同伴說,她無法在這裡「祈禱」,因為這裡連一尊能導引她靈性的聖像也沒有! 我對拉圖雷特的第一印象,就此被我拋諸腦後整整二十年,至於它的設計者,大名鼎鼎的科比意先生,反正是位無神論者,早該下地獄的,不用再深究! ...more >> |
▲ Go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