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想調整入睡時間,要先從「起床時間」先調整,晚上在適當的時間,想睡再去睡,不需勉強自己先躺在床上等睡眠。而最常出現的生理時鐘問題,是周末晚睡晚起,等周一得上班上學時,早上又很難爬起床,所以常有Monday Blue這「周一症候群」的現象。有些人甚至會延續到周二或周三,到了周四好一些,周五到周末又晚睡了,每個禮拜就這麼一直睡眠不足的循環下去。
我們睡眠生理時鐘不是剛剛好24小時,而是24小時又多15分鐘左右為一天的循環。所以自然的生理現象是,如果不理會應該幾點鐘起床,那麼你的睡與醒的時間就會每天晚15分睡覺或醒來,如此每天晚15分鐘,就像我們在長時間的連續假期一樣(像寒暑假或過年期間),生理時鐘就會愈來愈晚,最後可能變成日夜巔倒的夜貓子(學生常在開學前變成清晨4~5點睡,然後睡到下午才起床)。所以維持固定起床時間,是讓自己可以固定個時間入睡的重要因素。
己經晚睡晚起,但想早點睡的人(是指想讓生理時鐘早點發生作用),一開始可以試著早上早一點起床,待生理時鐘穩定後,之後每天固定這個時間點起床。然後更重要的是早上起床後外出去接觸太陽光,讓生理時鐘接收到太陽光的刺激,了解這是一天的開始,不僅通知生理時鐘調整之後早上起床時間,也知會晚上要早一點睡。
即使周休2天如果自由的睡醒,也很容易晚睡晚起,但周一要早起(起床時間往前拉),這對於自然會往後延遲的生理時鐘是較困難的。所以還是那一句老話,睡醒時間維持規律,是保養它的不二法門。也要提醒年輕人,也許你現在覺得這樣彈性的調整睡醒時間很容易,到了有些年紀後,你很快會發現生理時鐘也會彈性疲乏的,很容易熬一天夜,得要用好幾天力氣,才能補回那精神。
停不下來的東想西想
最多失眠者抱怨的:「睡不著的時候,腦袋裡常會有一堆思緒轉個沒完沒了,有些是最近煩心的,有些是摸不著邊際的雜亂回憶,甚至只是早上偶然聽到的一首有所感的歌,也在這時後跑出來湊熱鬧,重播個不停。」
控制思緒,有時候並不是我們所擅長的,尤其在眾人皆睡,唯我獨醒時,一些負面的思緒,很容易就這麼侵入腦袋中;所以平時就需訓練自己,能適時地讓思緒可以沈澱下來,在靜下來的時候,也可以不被雜亂無章的思緒引發負向情緒。所以「清醒機制」主要的干擾來自這兩類,一是思緒,第二就來自於身體的感受。
身體感受的干擾則是對於身體感官較敏感或身體過於緊繃的人,較容易形成干擾,例如吵雜的環境聲音、太亮的睡眠環境,或是對於身體不適特別敏感,心跳太大聲、手腳冰冷、或是身體緊繃感,都容易在躺下來準備安靜睡覺時形成干擾。
其實「清醒機制」對於我們生存是極其重要,它讓我們維持生命到現代,過去人類祖先還在跟飛禽猛獸共存的時代,如果有危險接近,而我們不夠警覺的發現然後快逃或快戰,那麼物競天擇,現在恐怕就沒有我們了。雖然現在生活中沒有飛禽猛獸的威脅,但化為工作的壓力、生活的瑣事、情緒的困擾……一樣也要我們時時刻刻要維持清醒,不能懈怠。有些人在工作或學業方面,之所以能表現優秀,是因為他們白天的清醒機制很強盛,才能有好的成績,所以清醒機制有其重要之處,但若是表現時機不當,也成了失眠的濫觴。
睡前預留30分鐘給腦袋關機
放鬆清醒機制,需要在白天先練習熟練,不能急就章的想在睡前做放鬆就可以好睡。白天練習放鬆清醒機制,不是讓你睡覺用的;在白天適時要放鬆清醒系統的原因,是別讓它白天一直撐得太用力,到晚上就很難說放鬆就放鬆。最建議的時間是睡前預留30分鐘給自己一段關機時間,緩和的動動身體,放鬆身體肌肉,也可以看看書,看些隨時可以放下來睡覺的書,但不建議內容精彩刺激如武俠小說或驚悚懸疑的書,也不建議在床上看書。
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最後睡前再慢慢做一段腹式呼吸,讓自己更放鬆,將白天的工作思考及雜亂的思緒在這段時間,都區隔在你接下來的睡眠時段之外,不讓你人都躺下來了,還會東想西想太多,也不讓它進入你的夢中干擾好睡。
沈靜你的心靈、放鬆你的身體,平時就要找到自己放鬆的方法,運動、按摩、泡澡,即使祈禱唸經也都是好方法。只要能讓自己身心靈放鬆下來,其實就你自己的放鬆方式。睡眠臨床心理師最常建議的放鬆方法:就是「腹式呼吸」,因為很方便練習,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除了吃飽時不太建議)都可以做,腹式呼吸利用呼吸速率放慢的作用,讓身體體驗緊繃的感覺被放鬆,如果再加上一些放鬆的冥想、自我催眠,讓自己的心靈也沈浸其中,一起跟著放鬆的呼吸速率,放開思緒,也是很好的放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