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新書 》 |
作者:馬思樂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12 / 06 / 13 | 【 毛主義的誕生:中國共產革命之路 】 博客來導讀 > 一條通往毛澤東與中國共產革命之路的知識捷徑 中國一九九二年改革開放以來,毛澤東思想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代,從神龕上走下來,成了茶几上裝點廳堂的花瓶。然而,伴隨經濟發展而來的各種弊病,喚醒了中國人民心中被迫服下安眠藥的「毛主義」。即將登場的中共「十八大」今年下半就要上演,無論接班人是誰,似乎都難逃面對毛澤東幽靈的命運。在這敏感時刻,要理解中國的路線之爭決定擁毛、反毛之前,大概都需要先讀一讀馬思樂的這本毛澤東評傳。 毛澤東「史上最大規模革命之領導人」的身分,讓他在世界歷史地圖上鋒芒畢露。然而,後世對他的評價卻難以定論。多少年來,中外學者前仆後繼,就為了理解此人矛盾的一生。無論光明面和黑暗面多麼衝突難解,兩者共同構成毛澤東漫長的革命生涯。 作者馬思樂從思想與政治層面切入,剖析這位史上最大規模農民革命的領導人,如何從一位民族主義國家統一者、現代化催生者,歷經「超英趕美」大躍進的失敗,最終走向發動文化大革命的獨裁暴君。其寫作動機若說是為呈現更公允的毛澤東,倒不如說是為了讓世人更認識具宏觀歷史意義的「毛主義」。 一九二○年起,毛澤東開始自稱為一位馬克思主義者,但他被奉為圭臬、指導中國革命進程的思想體系,其實在基本論點上處處與馬克思主義相抵觸,形成獨樹一格的「毛主義」──或可稱之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毛澤東給人的印象兩極,既是與人民站在一起的革命家,又是善於權謀政治的獨裁者。本書獨特之處,在於以毛澤東各個階段對馬列主義的回應與再詮釋,做為解讀其一生正負面向的關鍵。作者主張若能系統地釐清所謂的「毛主義」,掌握貫穿其革命事業的種種信念,譬如信任人民、農民內含的革命潛能、落後國家的發展優勢、文化革命是社會變遷的基本前提、人的意志可決定歷史的發展等等,就能照亮他政治生涯的一切作為,甚至有助於理解循毛澤東路線前進的中國共產革命。 |
|
▲ Go Top |
編輯私房書 》 |
左岸文化編輯╱許越智
甘地與我的因緣,要從好幾個失眠的夜晚說起。
許多電影台會在半夜播放所謂的「金獎名片」,比如《第一滴血》、《麻雀變鳳凰》,而且一再重播,《魔鬼終結者二》我就看了五次。《甘地》尤其適合失眠的夜晚看,它片長三小時,大半夜一下就過去了。由於長年失眠問題,所以《甘地》這部電影我至少也看了三次。電影是真的非常好看,它橫掃了一九八二年的奧斯卡各大獎項,性格演員班•金斯利也拿下最佳男演員。若在網路上對比劇照與歷史照片,很容易搞不清楚誰是金斯利、誰是甘地本尊。
後來我去某個出版社應徵工作的時候,主編問我最想出什麼書,我就拿出了當時唯一市面上一本夠權威的甘地傳記,是時報出版社的「發現之旅系列──甘地:神聖的騾子」。主編不置可否,後來沒得到那份工作,這個想法也一直放在心中。後來到左岸文化任職時,由於負責《第三帝國興亡史》的編輯工作,才赫然發現其作者威廉•夏伊勒曾經出現在《甘地》電影中,也就是馬丁•辛所飾演的記者。夏伊勒到了晚年,把他跟甘地的訪談過程寫成一本回憶錄,也就是《甘地與我》。
最難的是要說服敝社老編願意出版此書。人物傳記若非成功值得學習,不然就是得驚世駭俗,再要不也得情節動人。甘地的人生不只是悲劇,仔細一想也不大勵志,奮鬥的大半輩子還死在自己人手裡,這明著是叫人不要活的太認真,省得好人沒好報。幸而老編慈悲為懷,既然國內夠權威的甘地傳記不多,又是出於名家之筆,當然也值得出版,以饗讀者。
有時候,人想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就是會有些機緣巧合出現。在尋找譯者時,正好遇到高紫文先生,他先前就讀了《第三帝國興亡史》的英文本,熱愛戰爭文學與歷史小說,這下一拍即合。那麼就只剩下封面設計的問題了。
太乙廣告的美設團隊已經是第二次合作了。在歷史上,甘地與夏伊勒未曾真的合影,只有電影劇照。而甘地大部分的歷史照片都像苦行僧。為了呈現出這本回憶錄感性、溫暖的一面,所以找到一張甘地到倫敦時在唐寧街門口拍的照片,它的好處是看起來很平凡,就像我們幫朋友留影一樣。但是甘地的服裝特色展露無遺,他到倫敦那樣的現代城市,也還是裹條布、穿著拖鞋。(他年輕的時候可是穿著西裝在這兒念書。)太乙廣告的資深編輯林瑞霖小姐非常有心,為了呈現夏伊勒採訪甘地手寫稿的模樣,她要了原文書,手抄其中幾個段落,在美編張小蛙的處理後,就是現在封面的樣子。
回到書的內容本身。究竟這個看來毫無勵志成分的人生,有什麼值得我們一讀?
台灣教改的先驅、台大數學系退休教授黃武雄老師提出了這個大哉問:「甘地前半生只是一個普通的律師,才智與能力毫無出色之處,可是為什麼他解下西裝,變成一個如苦行僧式的人物時,卻變成世界知名的政治領袖?」《甘地與我》的作者威廉•夏伊勒也提了這個問題,與希特勒相比,甘地的口才與學識都稍嫌遜色,但何以人民爭相要追隨他,哪怕能見到一面都好?
回到個人生涯的層次,每個人一生都有適合自己的角色。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當律師。甘地雖順利取得律師執照,但是他回印度後當律師的生涯一點也不順利,他生性害羞,連去找人理論都被人趕出來。後來甘地去南非擔任救護志工時,才漸漸發現自己的本性在於奉獻與服務人群。他最終成為印度的聖雄,也只是照著內心的意願與理念不斷前進。更重要的,推動甘地最重要的力量,是他內心真誠相信的真理,就是他所謂的「真理的力量」(Satyagraha,薩-蒂-亞-葛-拉-哈)。被刺身亡的那一刻,他只說了:「噢,神啊。」
《甘地與我》順利出版之後,大概像還願一樣,我的失眠次數減少許多。可能是學了甘地:晚上睡前念念書,早上起床散散步,少量多餐心情好,坦白真實無所畏。這樣說來,甘地不只是民權領袖、不合作運動之父,也是樂活養生的先鋒啊!
|
相關閱讀 > .《甘地與我》, 威廉.夏伊勒, 左岸文化, |
▲ Go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