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鄉味裡,累積愛的時光。 文 / 居樂斯 身為教徒,寫作對甫交出《老祖母的家傳食譜》一書的袁皖君而言,是她信仰的一環。年輕的時候,袁皖君獨自一人去到加拿大攻讀室內設計,後來順勢留在當地的《明報》當了幾年記者,也是在那個時候,開始有了寫作的念頭。年過30,也出了小說,袁皖君淡淡地說,當時的她雖然無法忘情設計本行,但在寫作這一塊所獲得的滿足感,更覺得自在。「有了小孩之後,很自然的,人生的重心會重新排序,」身處異國,人際網絡不如家鄉穩固的情況下,邊帶孩子邊工作的她,對各色文類培養出無比的「好胃口」。找時間寫作,小品文成為忙碌生活裡最好的選擇,「我對各種題材都有興趣,一有機會就趕緊動筆。」 封面文案,點出這是本關於鄉愁與美食的書,「但不只是享受美食,或當成美文欣賞,我希望傳達的是一種愛的感覺。」文字在袁皖君手上,成為強而有力的工具。「我一直很想寫自己外婆的故事,以她的時代為背景寫小說,」考量到時間,袁皖君改從她與外婆的故事,粹煉出一段好味道的文字記憶。如同許多都市小孩,暑假的大事就是回外婆家,除了有股出走的快感,外婆家準時現身的點心,更是她忘不了的甜蜜滋味。所以只要一放假,小時候的袁皖君總是自動自發飛快地整理好她的小行李箱,只消等父親發動車子引擎,位處台北外雙溪、外婆家的山林與野溪,整整一個月的開心假期就在眼前。 「外婆那年代的女性跟現代很不一樣,家庭是她們生活的重心,透過食物很單純很直接去愛她的家人,」袁皖君說,外婆給她準備的往往只是煎個餅打個蛋,做的其實都是那幾樣,「但就是那麼準時,風雨不改」,小女孩在山裡野了一天,等在屋裡的外婆總不著痕跡自然地問起「明天想吃什麼?味道會不會太鹹?」,日常不過的對話,袁皖君回憶起外婆的味道,「即使是個孩子,也知道外婆是愛妳的。」長大後,她以相同的材料試圖重現外婆的美食,打從心底知道不可能的,「外婆的食物裡有愛的成分。」袁皖君說,台灣的女性遠比自己想像中的出色太多,女性特有的細微又穩定的愛,在瑣碎的日子裡很容易被忽略,往往得等到消失了不復存在了,才會發現原來這是多麼大的力量。 因為外婆的故事,袁皖君開始去敲陌生人的門,「我想證明一個假設,波蘭的媽媽、法國的祖母是否也是這樣?」起初不太有把握,要讓一個陌生人走進家裡,還直闖自家廚房,重視隱私在西方的文化裡是個牢不可破的印象;但事實證明,好客並非台灣人的專利。從第一位受訪者、來自德國的Birgit開始,透過受訪者們的轉介,袁皖君的筆和胃陸續抵達了第二、第三個人家;食物成為記憶的載體,未在來訪者意料內的,在美食與美酒的催化下,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新加拿大人塵封多年的記憶盒子,一個個被打開,「他們都帶了一部分的故鄉過去。」食物與鄉愁,寫來容易傷感,但也許是記者的訓練,袁皖君有意識的以旁觀者的態度,讓自己成為中介的容器,「我希望把這個人、這個國家所遭遇的,帶到大家的面前。」沒有旅遊節目的珍奇蒐獵,讀完後當然不可能隨即通盤了解某個他方,袁皖君說,「但你起碼會記得來自那個地方、某個女子的故事。」 面對她的採訪對象,「冥冥之中,」袁皖君說,「我覺得她們是盡了自己所有的力,來幫助我說出故事。」她記得每一個交流的片段,像是86歲的法國老媽媽Anita家從窗外透進屋內的和煦日光;其中當然也有憂傷,那位優雅的波蘭太太Krystyna近期檢查出罹患了癌症,「雖然相交的時間不多,但永遠記得,那是一段十分美好的『交談』。很榮幸,能透過我的文字去說出這些女性的故事。」 在愛的對待裡長大的袁皖君,成為一個很喜歡吃、也樂意煮東西的大人,她8歲的女兒現在是大顯廚藝時的最佳拍檔,「她2歲就開始拿刀了!」袁皖君的廚房永遠有音樂,做點心時播送的是法國音樂,烹調主菜的背景音則是家鄉台灣的流行歌曲,燒功夫菜的時候,則佐以上好的爵士樂;在自家的廚房裡點上幾盞暖人心扉的燭光,不管是烹冶文字還是敞開心懷進入美食世界,這位不只是廚娘的現代女子,在故事的傳遞間,累積更見證了許多愛的時光。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