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線上 》 |
本週頭條書訊 > |
藝術 |設計╱建築 |攝影 |表演藝術 |創意美學 |
| ▲ Go Top |
TOP新書 》 |
作者:法爾.威廉斯 出版社:流行風 出版日期:2012 / 08 / 18 | 【 這才是攝影:跨越百年歷史的不朽影像剖析 】 博客來導讀 > 「或許在某個範圍之內,攝影能告訴我們的事比起肉眼所見相差無幾;然而在這個範圍之外,攝影也證明了我們肉眼所見之事其實微不足道。」-桃樂絲.蘭格 全世界有超過百萬名攝影愛好者創作出無數的攝影作品,但卻只有少數的影像能夠獨特新穎,吸引注眾人的目光,並且超越時空永留千史。 《這才是攝影》選出80名在各個領域、歷史上具代表性的攝影師,重點式地闡述其攝影作品的獨到和成功之處,以及為人稱讚和超脫的攝影技巧;經由倫敦攝影傳播學院的院長法爾.威廉斯的專業解說,將一張歷史上為人稱道的好照片徹底剖析:一張絕佳的照片到底包含了何種重要的特質,跨越超過百年的攝影歷史,帶領讀者們在懂得拍照之時,也懂得去詳解和辨別何謂重要的攝影作品,以及在人像、風景、裸體寫真、新聞攝影、超脫影像創作…等不同的領域中,到底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攝影精神和創作品質。 收納近百張照片跨越攝影世紀,將百年攝影技藝濃縮入200多頁的重量級攝影隨身專書,以精選單張作品、拍攝背景、攝影師簡介、以及收錄各個名家箴言來詮釋攝影百年來的內涵和精神,帶領讀者們於現在龍蛇雜處的攝影顛峰世紀中,不僅可以拍出好的照片,更能將自己的想法融入影像,解讀經典之作,看見隱藏在表像下的美麗,從中學到攝影百年來的內涵和精神,留下不朽作品。...more |
▲ Go Top |
編輯手札 》 |
2012夏日藝術節 當代藝術家10人特集 草間彌生:「我想要消融自我,成為世界的一部分!」 文/ 鄭衍偉 草間彌生脫內褲那一年 草間彌生脫內褲那一年,日本舉辦萬國博覽會、美國開始從越南撤軍、蔣經國在紐約遭刺殺未遂、三島由紀夫切腹、披頭四解散、波音747首度進行商業飛行、核武禁止擴散條約生效。就在這年,1970年,離開日本十三年的草間彌生首次從紐約回國,回到這個媒體卑劣、男性中心、充滿惡意的故鄉。這時候,她已經在歐洲和美國許許多多美術館與公共場合發表過創作與乍現演出,在藝術評論界與大眾媒體搶了不少風頭。當時日本才剛開放一般人出國旅行沒幾年,第一波全球化才剛要讓世界經濟更緊密依賴,台灣還在戒嚴時期,卻也以加工出口區的形式搭上順風車,同步引進汙染和外資,開始經濟起飛。 時間是如此關鍵。 你的生命、思想、信奉的道德與價值、人前扮演或顯露的形象……很難完全跳脫你所處的時代完全獨立。 「我是草間彌生,今年28歲。我覺得日本讓人窒息,我想要擺脫病態的家、封建的藝術圈,寧可孤自跑到美國紐約追求自由……」對於草間彌生來說,這原本是個人求生的手段,一個從小就會眼花看到幻覺的女孩,一個人格解體感覺世界距離自己非常非常遙遠的女孩,再不想想辦法自己就要崩潰碎裂了不是嗎──但是,她到美國之後貧困打天下漸漸博得注意取得自信,再加上六○年代反權威的時代氣氛,又讓這個女孩看起來越來越大膽。「我們要舉辦雜交狂歡!作愛比打仗更棒!燒掉美國國旗!解放性情駑鈍的日本人!」以上兩者看起來彷彿衝突,卻是一體兩面。 當我們靜下來凝視草間彌生的招牌商標──單色或五彩繽紛的點點,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她眼中華麗奇詭的幻覺世界。我們看到的這面天羅地網,是她隱藏自己自我保護的殼,是她悍然面對一切自己建起的牆。草間說,她想要消融自我(self-obliteration)成為世界的一部分,與其說她在追求天人合一,不如說她覺得自己格格不入,所以透過自動書寫的方式將自己的幻覺蔓延到真實世界,將世界也變成一場幻覺。當代觀眾可以從她的空間作品感受到鋪天蓋地的執念,那是如此極樂、如此空虛、如此悲傷、無盡反覆卻到不了任何地方。 草間彌生和達利一樣,企圖讓自己成為一個自己創造的角色。或許一切都源於求生,所以她並不真的想那麼多。近年來,華歌爾用草間點點推出設計師款內衣,打著可愛時尚又藝術的招牌遮蔽女體。對照草間自己當初在紐約鼓吹性解放燒掉內褲,自己推出時裝品牌三點不遮,又或者她亂入威尼斯雙年展廉價兜售鏡球批判藝術界過度商業化,我們可以發現非常明顯的態度差異。啊!可是世界上把反叛當成商品賣的又豈只是草間彌生呢?仔細想想,這種普普藝術每個人都可以消費「藝術品」的概念,也是始於中產階級慢慢擁有更多經濟能力的六○年代。或許我們現在只能遙望烏克蘭女權團體FEMEN那些美麗勇敢的女孩,看著她們真誠面對自己,一絲不掛,用自己的身體和警察和權力對抗,才會看到真正的理想。這時我們看到的不是幻覺,是質樸的力量。 |
相關閱讀 > .《無限的網:草間彌生自傳》, 草間彌生, 木馬文化, |
▲ Go Top |
活動現場 》 |
|
博客來連載 > 住得優雅:房子不用大,34個設計法則讓你優雅過生活 1. 取消一項要求,延後兩個需求——設計要聚焦在需求與要求 衣、食、住是人類賴以維生不可或缺的三要素,其中又屬「住」的問題最複雜難解。 尤其在日本,擁有個人住居不是件容易的事。偏偏人要活下去,非得有個住處不可,於是想到家人的未來,一個念頭興起,難免會「買下生平最貴的東西」。 這麼一來,在「只准成功,不許失敗」的情況下,自然任誰都會相當謹慎。 常聽人說「不蓋個三次,絕蓋不出滿意的房子」,但我認為別說三次,不管蓋幾次,可能都蓋不出心滿意足的房子。 因為人的「需求」或「夢想」總是接二連三地源源不絕,根本不可能有什麼住居可以滿足這樣的人心。 人生只要有一次機會可以蓋個自己的房子,就算很幸福了。因此,若真能遇上這千載難逢的機會,能在房子裡放入愈多夢想自然愈好。然而,夢想未必可以成真,這就是夢想為什麼僅止於夢想了。 總結來說,擁有優質住居的祕訣,不在於實現多少需求,而是能夠聚焦於多少需求。 縮小無限膨脹的需求範圍,便能認清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創造優質的住居,得先將重點集中在幾個需求與要求上,剩下的往後延。然而,這些被保留的部分並不是無法實現,我們必須將這些視為「夢想」,期待未來有一天能夠實現。 換言之,不要把琳瑯滿目的夢想橫著一字攤開,而要讓思考縱向排列。夢想不是一蹴可及的,因應各個時期的家庭結構和經濟狀況,按部就班地實現夢想,才是擁有理想住居的祕訣。 有個概念叫做軀體(skeleton,結構體)與填充物(infill)。簡言之,軀體是結構的構架,置入其中的東西則是填充物。亦即一開始先完成骨架結構,之後再因應需求慢慢增加所需的空間。 與這個想法同出一源,設計住居最好先完成房子諸如結構、屋頂或外牆等重要部分,較次要的內部裝修暫時不需花費太多。待日後再慢慢填入的作法,才能讓住居契合當下的用途。 這裡所舉的案例是幾經設計調整後的住宅。起初的第一案(頁12)和第二案(頁13)就是塞滿需求的套餐住宅,一眼就可看出真的很難從中取得寬敞空間,不管是起居室、廚房或餐廳,都相當狹隘受限。 歸納分析客戶的所有需求之後,發現瓶頸似乎出在車庫和庭院。於是我開始思考,這麼做的話,日常生活是不是會因為車子而受到擠壓? 果真如此,大膽地將車庫與種了草坪的庭院切割開來又會如何呢?我想在日常生活中,應該不會有人喜歡從早到晚盯著陽光普照的庭院,或樂見汽車煞風景地堵在院子口吧。 汽車就在門前的確很方便,但如果將一星期才開一次的汽車列入優先考量,恐怕會有住在車庫裡的感覺。 想到這裡,我馬上在附近租了停車場,把車子開出去之後著手重新設計(第三案)。 完成之後,房子前面多了寬廣的開放空間,真的俐落舒服多了。 這個空間一般用於停放孩子的腳踏車;雨天在這裡撐傘或晾傘,五花十色的傘如百花綻放,十分美麗。時而可以充當孩子們的桌球場,或呼朋引伴在這裡烤肉。 此外,這裡也是與鄰居站著閒話家常的場所。這個空間,慢慢地拓展了和鄰居之間的往來,最近已經成為左鄰右舍聯絡感情的處所,廣受歡迎。 無庸贅言,用這個空間與人進行溫暖的交流,絕對比做成便利的車庫更有意義。 若當初將這裡蓋成車庫,就不會交流出左鄰右舍如此溫暖的情誼。 ...more >> |
▲ Go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