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定價:280元 優惠價: 79 折 221元 | 變奏曲是一種有悠久歷史的作曲方式。按照國語辭典所下的定義,這是根據某一主題為藍本,運用各種不同的方式,陸續變化演奏出來的樂曲。所謂的變化完全不設限,舉凡在和聲、旋律、對位、節奏上面,皆可力求改變。譬如莫札特習慣在變奏曲的第二樂章讓節奏變慢,到了最後的樂章卻又突然加快。
在推理文壇,也有小說家嘗試以變奏曲的方式來寫作。一開始最常被拿來做變化的主題,當然就是「真相只有一個」這句幾乎已成偵探口頭禪的名言。漫畫中的柯南和金田一最喜歡把這句話掛在嘴邊;福爾摩斯雖沒這樣說,但他那句「排除掉所有不可能的解釋,剩下的就是答案」,意思其實也是一樣的啦。
翻開長達170年的推理文學史,我們發現早在一九一三年就出現了變奏曲形式的作品,這本占有絕對經典地位的推理小說名叫《褚蘭特的最後一案》(Trent's Last Case),故事是敘述一名記者受雇於報社去查案,他多方訪談,檢驗死者的遺物,最後提出一套合乎邏輯的推論,到這邊為止,一切都像是一首正規的交響樂曲;不過,各位請注意了,變奏要開始了:這位業餘偵探褚蘭特並沒有拆穿兇手的真面目,反而遠走他鄉,事隔多日才發現事有蹊蹺,得知本案原來另有真相。誇張的是,作者班特萊(E. C. Bentley)不僅玩了一次變奏,他還讓這件兇殺案被破了三次,而且每一次轉折都合情入理,可見真相確實不只一種可能性;此外,他在另一個副主題上面也做了變奏:偵探不可談兒女私情的誡律,在這裡也被推翻了,褚蘭特當時是愛上死者的遺孀而遠走高飛,因為他錯將她當作殺夫兇手。這種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偵探,在當年的推理文壇也是首見。 一案三破的《褚蘭特的最後一案》,探究了「邏輯正確卻不見得是真相」的可能性。把這種變奏手法推展到極致的高人,無疑是英籍作家安東尼.柏克萊(Anthony Berkeley),他在一九二九年發表的《毒巧克力命案》(The Poisoned Chocolate Case),更是毫不客氣地一案六破。故事開場是某紳士從私人俱樂部帶了一盒巧克力回家,他的妻子率先拆封吃了幾顆,未料卻中毒身亡。後來案情陷入膠著,警方無法查明寄巧克力的人是誰,也搞不清楚兇手真正的目標到底是丈夫或是妻子,只好求助於一個由愛好推理人士所組成的業餘社團「犯罪圈」(Crime Circle)來協助破案。到這裡的戲碼完全符合正統的寫法,但是緊接著變奏的段落提早上演了:六位受到委託的推理小說迷誰也不服誰,於是決定拆夥而各自展開調查行動,哪知道竟然分別查出六個推論完美的答案。這下子警方更加頭痛了,究竟誰才是真正的兇手?這部作品可說是把「真相只有一個」這句推理界的真理狠狠地嘲弄一番。 不管是哪門子藝術,有了開創者,就會有追隨者出現。一旦「一案多破」變成了變奏曲的演奏曲目之一,某些後進作家就會嘗試挑戰這個主題藍本。即便是遠在日本,也有作家受到精神感召而來寫「一案多破」的小說,比如說山口雅也的《第13位名偵探》,就藉由「一案三破」的結構,讓三位名偵探輪流上場,分別操練了「密室殺人」、「暗號密碼」、「死前留言」三種破案手法;而山口雅也個人所詮釋的變奏形式,便是將小說背景設定在平行宇宙的虛構世界中,使得這首曲子洋溢著科幻色彩與後現代主義的調性。 除了「真相只有一個」之外,另一個備受挑戰的藍本是「Whodunit」(是誰做案)。從發展脈絡來看,最早開發的推理小說類型即是找兇手的解謎式小說,由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探案以降,一直到克莉絲蒂、昆恩、卡爾等名家,無不熱衷於找兇手的公平遊戲。而從Whodunit發展出來的變奏版有Whydunit(為何做案)與Howdunit(如何做案),故事的核心不再是找兇手,反而是在探討殺人動機與剖析殺人手法。歷年來曾經問世的推理變奏曲當中,有一位演奏大師是非提不可,此人就是美籍才女作家派翠西亞.馬克吉爾(Patricia McGerr)。顧名思義,她的處女作《找出受害人》(Pick Your Victim, 1946)就是在尋找死者的真實身分,故事是講一群美國大兵在孤島基地無聊到爆,這時有人弄到一張新聞剪報,上面寫說華府的公關組長因殺害某雇員而遭到逮捕。問題是,這份剪報的內容到這兒就沒了,因為最後那一段揭露死者姓名的篇幅被撕毀了。這群百無聊賴的阿兵哥好奇心大作,非知道死者是誰不可,於是故事才有後續發展,而不是大家拍拍屁股睡覺去,把這事忘得一乾二淨。 派翠西亞當然還寫了別的變奏曲,像是《七個仇深似海的姊妹》(The Seven Deadly Sisters, 1947),在小說開場的設定裡頭,不但不知道誰是受害人,連兇手是誰也全無頭緒,故事中的女主角從來信中只知道她的七個姑媽當中有某人殺了老公,可是這信寫得不清不楚,真是折煞人啊,被勾起好奇心的女主角只好自己去查個究竟。在其他的變奏曲當中,有的被派翠西亞掩藏偵探的名字,有的卻隱瞞了目擊者的身分,就因為她做了各種大膽而驚人的嘗試,才使得今日的推理文學,有了豐富而多樣的面貌。 如今看來,大家對「一案多破」的變奏曲已不再覺得稀奇。不過,若是「一命多殺」呢?一條命到底可以被殺死幾次?合乎邏輯的答案是一次。但連城三紀彥的《以我為名的變奏曲》卻讓世界名模似乎死了七次之多,因為她的毒發身亡,竟然造成七名男女個別認定自己才是真兇,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怎會有這麼多人搶著當兇手?在此先鄭重聲明:《以我為名的變奏曲》並非科幻小說,也不是吸血鬼小說,更無人在做夢或被催眠,它確實是百分之百的本格解謎小說。連城三紀彥所譜寫的這首樂曲,變化之中仍有變化,逆轉之餘還有逆轉,一命七殺的玄機,融合Whodunit和Howdunit的魔術戲法,再加上多視角敘事觀點與敘述性詭計的變奏,使得這本設定極為特殊的小說成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奇書;綜觀歐美和日本推理文學史,應該是找不出類似的作品了。就算連城三紀彥沒拿過直木賞和推理作家協會獎,光是寫出這本令人讚嘆的傑作,已足夠讓咱們這些推理迷致上最高敬意! | | | 【推理專欄】 「我喜歡『理性與感性並重』的作品」──專訪《無名之女》作者林斯諺 | | 受訪╱林斯諺 採訪╱冬陽 第一次見到斯諺,沒記錯的話,是在近十年前高雄民眾日報大樓的會議室,人狼城推理文學獎(今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前身)的頒獎典禮上,木訥寡言的學生模樣,至今沒有太大的變化,不過,小說的表現可就不同了。細數〈霧影莊殺人事件〉、〈聖誕夜奇蹟〉、《尼羅河魅影之謎》、《冰鏡莊殺人事件》等,到這個月由皇冠出版的新書《無名之女》,斯諺的創作類型、題材,乃至於寫作態度,在變與不變之間,踏著穩定的步伐持續前行。無論你已是斯諺的忠實書迷,或從未讀過他任何一本作品,這篇專訪,也許可以提供一個新的閱讀角度,來關注林斯諺這位令人驚艷的作家,以及近年來蓬勃發展的華文推理創作。 | | 定價:320元 優惠價: 79 折 253元 | Q1. 《無名之女》是你投稿第二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的作品,雖然未能入圍最終決選,但在眾人(包括島田莊司)的期待下,經修改後以更完整的面貌出版。可否先請你談談,當初是以怎樣的創作理念,投稿挑戰這個獎項?後來又做了哪些調整?
我在選擇碩士論文題目時,便已考慮到,若議題本身很適合改編成小說,那這樣對我來說是最有利的,如此一來我寫論文時等於已經做了那本作品的準備功課,可以省下不少時間。因為這個理由,我擇定了「人格同一」(personal identity)這個議題,《無名之女》的初步構想也在當時成形。因此這本小說的構思是在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舉辦之前便已出現。後來《冰鏡莊殺人事件》因為過於舊式而落選,我便開始思考第二屆應該要寫新穎一點的作品,至少是要在我的閱讀經歷中沒有見過的推理作品。考量之後,《無名之女》的構想應該可行,便決定著手創作。
第二屆截稿前半年正好是我人生中最忙碌的時候,蠟燭多頭燒,分身乏術,還要抽空出來創作小說,非常吃力。眼看著截稿時間逼近,作品才寫了沒幾萬字,心中十分著急,因此在最後一個月時,臨時決定更改結局,也就是詭計、真相的部份,經過這樣的調整,推理部分的設計變得比較容易,有利短時間內創作完畢,雖悖離原本的設計,謎底也變得「比較溫和」,卻也寫出意料之外的風格。不過即使如此,成書依舊匆促,有諸多疏漏,也因此落選。本書微妙之處在於,修改後出版的版本才是依照我原定大綱而成,參賽版本是臨時改變方向的產物。 Q2. 在《無名之女》中,你讓故事的角色藉由「換腦」的情節陷入「身分」的思辨,就我看來,巧妙地融入事件發展且深入淺出的說明,其實對我這種不懂哲學奧祕的讀者,是極貼心的。請問「哲學」在你的推理小說寫作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哲學是我推理之外的最大興趣,所以研究所選擇就讀哲學。會把不同興趣作結合是很自然的事,因此上研究所後便在思考怎麼結合哲學與推理。我的想法是,希望藉由哲學的融入,讓推理小說產生不同以往的面貌。目前我在構思作品時,會先擇定作品的哲學主題,再下去設計推理相關內容,這樣的創作方式不同於大部分推理作家「以推理橋段為出發點」(例如先想好謎團、詭計、意外性等等)的方式。藉由創作思維的改變,我認為這樣的作法可以寫出面貌不同的推理作品。因此哲學在我現階段作品中扮演的是讓推理小說進化的手段。所謂的哲學推理除了本書之外,另有短篇〈第五大道謀殺案〉,於今年獲得中國大陸舉辦的華文推理大獎賽二等獎,以及即將在對岸推理雜誌發表的〈笛卡兒的惡魔〉。我目前完成90%的長篇新作也是融入哲學主題的作品。這套作法我還在實驗中,相信隨著以後新作的陸續發表,面貌會愈趨成熟。
Q3. 讀過所有你已出版的作品,最讓我喜愛,可能也是多數讀者所喜愛的,是細膩的感性描寫,為人物的互動與故事的推展產生了關鍵的效用,並成為你獨到的敘事特色。有師法的對象嗎?或曾受哪些作品影響? 這倒是沒有,完全是我個人寫作傾向。我喜歡那種「理性與感性並重」的作品,因此在撰寫推理小說時,除了推理的理性外,也喜歡增添感性的描寫。希望這部分能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愈來愈成熟。
Q4. 除了上述兩點,以「本格解謎」為推理書寫的核心,亦是你的註冊商標。能簡單跟大家聊聊這個類型的迷人之處嗎?從你個人的喜好來談就好。
我以前曾經在獨步專欄寫過一篇文章〈最偉大的心智遊戲〉,現在還放在網路上,裡頭很完整地說明了我對本格推理的喜好與想法,有興趣的人可以找來看看。簡單說,本格推理最大的魅力就是解謎的樂趣。就如同很多人喜歡解數學題目一樣,首先會對題目的內容感興趣,接著沉浸在解題中,最後震懾於解題的技巧。不過我認為,現代本格推理需要進化,要求也要更高,除了具備解謎魅力外,也要深化其他的層面,這就是連接到上述新面貌推理小說的想法。從《無名之女》開始,我所冀望的已經不只是解謎的樂趣,還包括其他的吸引力。
Q5. 自2003年發表短篇小說〈霧影莊殺人事件〉以來,今年已經邁入第十年了。回顧這十年間,自己的寫作與生活上,有了哪些重要的改變?
生活上沒有太大改變,一直都很平順,寫作上的變化比較明顯。艾勒里.昆恩曾歷經寫作階段的變化,風格因而蛻變,這在另兩個黃金時期大家(克莉絲蒂&卡爾)身上是看不到的。我自覺自己的寫作進程也開始邁入第二階段,分水嶺便是《無名之女》。從這部作品中我尋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創作方向,結束了第一階段的臨摹期,就猶如昆恩的第一階段仍舊在模仿范達因一樣。
除了研發新的創作方向外,創作態度上也漸漸有了改變。以往完稿後,頂多潤飾一次便定稿,但現在非常看中修改工作。目前我的作品不論是長短篇,完稿後會請多位朋友閱讀並尋找錯誤,我再根據眾人的意見慢慢修改。並且,稿子完成後會放著沈澱一段時間,再慢慢修潤。這是因為,我常發生完稿後突然又想到哪邊寫錯,或是哪邊可以寫更好,但因為已經投稿出去而沒有辦法再做修改。為了避免這種狀況,完稿後到投稿間一定要有沈澱期。推理小說是很講求嚴謹度的類型文學,bug愈少愈好,因此沈澱期很重要,時間愈久你找到的bug會愈多。
簡單說,我領會到寫小說就跟寫論文是一樣的,差別只在於論文有指導教授監督你,因此對創作者而言,自己要能夠監督自己,以寫論文的心態,長時間下去把小說慢慢修到最佳狀態。好的作品絕對是改出來的,沒有修改過的作品很難比得上精修十次的作品。但是,要在作家市場立足,速度也是一個考量,如果三五年才出一本書,讀者很快就會把你遺忘,但也不能為求速度而粗製濫造,久了讀者也看得出來,就不買你的帳了。因此如何質量並重是一個課題。
Q6. 以年輕一輩的推理創作者來看,你的寫作量算是名列前茅的。有對自己列出具體的寫作目標(數量)嗎?又是用什麼方式讓自己保持旺盛的創作力?
最簡單的寫作目標就是希望每年都能有機會出書,但出版機會不易取得,本土推理的閱讀群眾還在拓展中,似乎不是短時間內能建立起來,希望台灣推理有一天能像國外推理那樣風行,這是我的願望。
我平常想到寫故事的靈感,便會寫在筆記本上。目前短篇的靈感約有十篇,這些都是陸續累積下來的,我一年平均寫一到三個短篇,因此目前短篇的點子夠我再寫三年。至於長篇小說的題材,也累積了超過十部,並且持續增加中。我規劃了好幾個書寫的方向,上述的哲學推理只是其中之一。這些之外我還構思了兩本格局跟頁數很龐大的歷史推理,其中一本牽涉到人生經驗的累積,要中年後才有能力書寫,目前只在收集資料的階段。目前階段性的目標是期許我的寫作事業能夠延續到寫完這兩本書。
創作力方面,我覺得是性格還有傾向的問題,因為我並沒有用什麼方式去維持。那是一種本能。
Q7. 你的寫作舞台不只在台灣,對岸的簡體出版市場也能見到你的新作發表(而且不只是台灣已出版的作品),並參與雜誌編輯工作。你如何看待目前兩岸的華文推理寫作與出版狀況?
以華文推理而言,簡體出版比台灣蓬勃許多,這是因為市場大而且出版有補助,台灣的本土推理市場相對地嚴苛。台灣目前連推理雜誌都辦不起來,大陸的推理雜誌就我所知就有近十本,而且不斷增加中。換句話說,台灣目前長篇出版很艱辛,這幾年都是皇冠獨挑大樑,而短篇連發表園地也幾乎沒有。這代表台灣推理處在一個缺乏競爭力的環境,會導致成長緩慢。就我的觀察,大陸的短篇推理水準已經迎頭趕上台灣,在五年前,那差距還是相當大的。長篇目前雖還有距離,但也逐漸在拉近,不容忽視。我認為這與寫作市場的競爭不無關係。有競爭會激發出更多突破與創意。這點是台灣推理的隱憂。這是我個人粗淺的看法。
受訪者簡介:
林斯諺,推理小說作家,台灣推理作家協會成員,2005年以《尼羅河魅影之謎》(小知堂文化)出道,已發表多部長短篇作品,短篇散見於中國《歲月•推理》雜誌,長篇近作有《冰鏡莊殺人事件》、《芭達雅血咒》(皇冠文化)。 | 誰殺了她 定價:320元 優惠價: 79折 253元 | | 國王遊戲〈滅亡6.08〉(國王遊戲4) 定價:280元 優惠價: 79折 221元 | | 再也不綁架了 定價:320元 優惠價: 79折 253元 | | 祭念品 定價:300元 優惠價: 79折 237元 | | | 鬼店 定價:399元 優惠價: 79折 315元 | | 境遇(附繪本特別版/含書盒) 定價:350元 優惠價: 79折 277元 | | 惡鄰 案簿錄2 定價:240元 優惠價: 79折 190元 | | 別告訴任何人 定價:360元 優惠價: 75折 270元 | | | | | 國內外推理新訊 | | 08.05 【台灣】台灣推理作家協會(MWT, Mystery Writers of Taiwan)舉辦第十屆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頒獎典禮暨作品集《死亡遊戲》新書發表會,相關報導、首獎得主感言、決審會議紀錄等,已刊載在官方網站上。同時,自10月下旬至明年1月上旬,於台北紀州庵開設八堂推理創作課程,詳情同樣請見官方網站。 08.15 【台灣】台灣推理作家協會(MWT, Mystery Writers of Taiwan)公布第十一屆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徵文辦法。 08.24 【英國】英國犯罪小說作家協會(CWA, The Crime Writers' Association of Britain)公布金匕首獎等三獎項入圍最終決選之名單(短名單): 約翰.克雷西(新血)匕首獎(John Creasey (New Blood) Dagger) Heart-Shaped Bruise, by Tanya Byrne(大蘋果代理) A Land More Kind than Home, by Wiley Cash Good People, by Ewart Hutton What Dies in Summer, by Tom Wright(ANA代理) 伊恩.佛萊明鋼鐵匕首獎(Ian Fleming Steel Dagger) Dare Me, by Megan Abbott A Foreign Country, by Charles Cumming The Fear Index, by Robert Harris(羅伯特.哈里斯,商周、如果曾出版其作品,大蘋果代理) Reamde, by Neal Stephenson 金匕首獎(Gold Dagger) Vengeance in Mind, by N.J. Cooper The Flight, by M.R. Hall(大蘋果代理) The Rage, by Gene Kerrigan Bereft, by Chris Womersley 得獎名單將於10/18在倫敦公布。 09.02 【澳洲】澳洲犯罪小說作家協會(The Crime Writers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公布奈德.凱利獎(Ned Kelly award)得獎名單: 最佳小說(Best Fiction) PIG BOY, by J.C. Burke 最佳首作(Best First Fiction) THE CARTOGRAPHER, by Peter Twohig 犯罪實錄(True Crime) SINS OF THE FATHER, by Eamonn Duff 最佳短篇(SD Harvey Short Story) "Summer of the 17th Poll," by A.J. Clifford 終身成就獎(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Gabrielle Lord 09.02 【紐西蘭】紐西蘭年度最佳犯罪小說獎奈歐.馬許獎(Ngaio Marsh Award)揭曉,得獎作品為:LUTHER:THE CALLING by Neil Cros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