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彿是留下了一些痕跡,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不了解,也無法了解的世界。《平壤水族館》

2012 / 09 / 19
第442期

本報訂閱份數
60743
總訂閱份數
1913720

編輯 / DL

本期要目 》
  ‥ 取消 / 訂閱電子報 ‥
  出版線上 》

本週頭條書訊 >

  • 就是他這樣一個人,在一個國家中,所見證經歷的一個時代。

  • 王丹是典型的在八○年代理想主義氛圍中成長的中國青年。民運一代很少人像他一樣,一直堅持著推動中國民主運動,並且如此堅信知識的力量──張鐵志。本書為六四民運領袖王丹的第一本個人完整回憶錄。由王丹親自執筆,藉由回顧他從小到大的日記,爬梳他人生中的每一個轉折。此外,身為「六四」重要成員之一,王丹也在本書中試圖以呈現其個人記憶全像,來完成其身為「六四」重要成員所應負的歷史責任──還原他個人所知所為的部分歷史面貌。
  • 尼采說:「從尊敬一事無成的自己開始!」憂鬱時代,最強悍的新哲學—《超譯尼采》

  • 一百多年前,尼采預言了這個世代的心靈困境:當外在的世界越變愈強大,人的自覺就愈來愈渺小。除了神之外,只有哲學家能建構一個強大的內心給你!他帶刺的思考方式,能穿透過世間一切道理。尼采說:永遠不要捨棄靈魂中那個心高氣傲的英雄。
  • 拋開選舉的激情,在小英的攝影集裡,至少我曾經陪她走過一段路。

  • 這本書的出版不是要去回憶選舉的激情,而是試圖隔著一段距離,再次凝視這些人們的真誠。唯有親自踩踏過這片土地,才能懂得的事。不管小英認不認識照片中的每一個人,都真心感謝大家一直同在。這是我們一起攜手走過的旅程,也是關於我們的故事。
  • 他的鏡頭,將遙遠地方的美帶至眼前,即使未曾抵達,也彷彿身歷其境!

  • 國家地理資深攝影師 麥可.山下,擅長以史詩般的題材敘述一段古老的故事。《尋訪香格里拉》是他生平第十本攝影專題。麥可.山下不僅親身走訪諸多傳奇古道的路途,更用鏡頭精準紀錄下每個人文與文化的融合的精彩時刻。...
 ▲ Go Top
[ 看23分類新書 ]
  本週選書 》

習近平:共產中國最弱勢的領袖

作者:矢板明夫
出版社:天下雜誌

推薦理由:
中國,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勢達到顛峰,但是,即將換屆的接班人,卻是共產中國建國以來最弱勢的領袖。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國將走向什麼樣的發展道路?這位熟稔台灣事務的領導人,對於兩岸關係的未來,又抱持什麼態度?快速掌握兩岸未來十年的關鍵變化,最不能錯過的一本書。


食物的歷史:透視人類的飲食與文明(新版)

作者:菲立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托
出版社:左岸文化

推薦理由:
開羅街頭小吃的源頭為什麼在印度?素食主義者和食人族有多麼相像?小麥如何成為征服全球胃口的主食?我吃,故我在!我們在餐桌上認識整個世界。食物是文化的指標,食物的歷史就是人類的文明史。最重要的是,食物是普天下皆感興趣、無法抗拒的話題。


工廠女孩

作者:張彤禾(Leslie T Chang)
出版社:樂果文化

推薦理由:
如果說中國是「世界工廠」,東莞就是工廠的主要車間。這個世界上最殘酷和最現實的地方,埋葬著無數中國鄉村女孩的青春和夢想。「工廠女孩」,為美籍華人女記者張彤禾於2004年至2007年間在東莞暗訪三年,深入接觸了以敏和春明為代表打工女孩,見證了她們夢想的萌芽與破滅,記錄下了中國工業化時代驚心動魄的一幕幕不為人知的故,剖析鮮為人知的中國……


我即我腦:從子宮孕育到阿茲海默症,大腦決定我是誰

作者:迪克.斯瓦伯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推薦理由:
為什麼處於排卵期的脫衣舞孃賺的小費比較多?戀愛其實是一種臨時的精神錯亂!男孩有暴力傾向,很可能是因為在出生前營養不良。心理上是男是女,在媽媽的子宮內早就決定了!橫跨性別、道德、犯罪,從戀愛到阿茲海默症,從荷蘭人腦庫眾多大腦樣本,揭露大腦對你一生巨大的影響!

▲ Go Top
  暢銷書排行榜 》
TOP1 TOP2 TOP3 TOP4 TOP5
輕鬆駕馭意志力:史丹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心理素質課 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學課:一口氣讀懂15本哲學經典名著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我的青春、我的FORMOSA Ⅰ 縫上新舌頭 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
人文科普新書排行榜
▲ Go Top
  TOP新書 》

作者:邁可.桑德爾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12 / 09 / 25

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

當一切待價而沽,我們失去的是什麼?

三十年前,沒有人認為:囚犯只要付費,就可以住進好牢房;病患只要多付費,就可以獲得醫師全年無休醫療諮詢;役男不想當兵,政府可以花錢請外國傭兵去打仗;但如今這一切都已成真。

金錢交易的市場機制,已經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各面向,大舉侵入了原本非屬市場的領域。從健康醫療、教育、法律、政治到人際關係,一旦事物變成了「商品」,就會失去某個很重要的「什麼」。過去我們不曾關注過這個問題,但也許這個「什麼」,正是建構一個美好社會所不可或缺的。

桑德爾教授提醒,我們應該自問:世上有什麼東西是無論如何都不該用錢去買的?我們也必須決定,應該以什麼樣的價值來管理社會及公民生活的各領域。當今的市場機制已與道德脫鉤,而我們需要將兩者重新連結起來--面對金錢的蔓延,我們必須選擇,如何劃定正義的防線,以守護我們都渴求實現的美好生活!more

▲ Go Top
  編輯手札 》

彷彿是留下了一些痕跡,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不了解,也無法了解的世界。《平壤水族館》
文╱DL

白色模造紙書衣,隱約透出底下的一張家族合照。這是19歲的姜哲煥和祖母,妹妹美湖以及四叔四嬸的合照。合照搭配著書衣上的黑線框,書名的水族館呼之欲出,只有一點讓人不解:為什麼是金魚?書封上的一隻黑金魚,讓水族箱的形象更加明確,但也不可避免的帶進了傳統中國、富貴人家意象,與我們想像中的北韓,實在相差太遠。不過開始讀書之後,我隱約發現了點線索。這隻黑金魚或許是有名字的,牠的名字叫做黑鬥士。

1977年夏天,一群陌生人出現在姜哲煥家,宣稱他祖父犯了「最嚴重的叛國罪」,所有財產必須沒收,同時跟祖父住在同一個屋簷底下的一家人,都得立刻送到耀德集中營集中「管束」。不同於大人的慌亂,姜哲煥一開始沒什麼感覺,他只當是搬去鄉下住,重點是搬家要帶什麼?妹妹美湖拿了她最心愛的洋娃娃,姜哲煥靈機一動,抱了個水族箱,帶上幾條他最心愛的魚。在接下來那一路顛簸、慌亂的「下鄉」路途中,他始終緊緊抱著他的水族箱,小心翼翼護著不讓水灑出來;他本想把祖母拿給自己吃的白煮蛋分點餵魚,卻被祖母一巴掌阻止──這是祖母第一次動手教訓他。幸好他還有心愛的魚。

怎麼會有人如此天真的執著在一缸魚身上?因為那一年他才9歲。姜哲煥一家原本是日本歸國僑民:祖父在京都經營珠寶跟白米,事業有成;祖母是則是北韓共產黨在海外的活躍幹部,父親若無意外應該會當個攝影家,姑姑是藥劑師、叔叔念早稻田……但在1960年代,為了響應北韓政府人才歸國的號召,祖父母帶著全家人回到北韓定居,姜哲煥就是在北韓出生的。

1960年代的北韓生活尚稱富裕,姜哲煥一家無論是經濟、社會地位都高人一等,生活更是優渥,突然被丟到集中營,第一個不適應的是廁所。因為飲食的改變,腹瀉成了家常便飯,整個耀德只有28個茅坑,得供2、3000人使用,非進不可的汙穢公共茅坑與原本家中明亮白潔的廁所馬上成了鮮明對比,惡臭、因為沒有衛生紙而得自備夠大的葉子、雨季滿溢冬天結凍的排泄物……

當然,集中營的生活,廁所不會是重點。《平壤水族館》是姜哲煥在離開北韓之後,所寫的回憶錄。記錄他從9歲到19歲,在耀德集中營10年,以及他如何從北韓到中國、再到南韓的故事。個人經驗跟普遍理論應該是怎樣的關係?黃默教授在他的推薦序中提出了這樣的疑問。其實這某個程度也反映了我自己的疑問:我為什麼要再閱讀一本關於北韓集中營的故事?關於北韓、關於集中營、關於21世紀的亞洲、國際情勢,我們可以透過種種媒體、書籍,更「客觀」的了解,為什麼我們還需要那麼貼近的、一個個閱讀他們的生命故事?我們甚至難分真假,不是嗎?

姜哲煥初到南韓時,他的北韓經驗受到質疑,有人質疑其真假、左派分子更質疑其個人經驗如何能代表北韓暴政,這跟共產主義到底有多少程度的關聯性?不只北韓,南非、柬埔寨,甚至我們自以為再熟悉不過的中國,當他們站出來向世界發聲時,都曾遭受這樣的疑問:個人經驗能反應政治或社會的現實嗎?其實,從小生長在所謂「民主世界」的你我,對於極權統治的惡感與批判我想其實無須討論,可是我們依然不懂,我們沒有感覺。

所以我們會有這樣的疑問嗎?我不確定。可是我想我替自己找到了一個出口,在這本書裡,姜哲煥的筆調,帶著怒氣。即使事隔多年,即使他現在已經在南韓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即使他現在為了北韓人權奔走,他可以努力的做些什麼了,可是在他的敘述中,依然看的到怒氣,與不解。一開始我不喜歡這種口氣,我覺得那太過個人發洩,可是當我再回頭閱讀一次黃默教授的序言,我開始真正感覺得到,這本書是一個人的回憶錄,是一個9歲、10歲、11歲……的男孩,在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一段過程,反映了一部分現實、反映了一群人、一個時代。

姜哲煥帶來的那一缸魚呢?其實剛抵達耀德時,魚就死了一批。不過姜哲煥還是細心呵護僥倖存活下的幾隻,勤於換水,也會趁工作空檔抓昆蟲給牠們吃。不過「魚兒和我一樣,在耀德過得很辛苦。」最後只剩一隻,一隻什麼都吃的黑魚。他盡其所能的呵護牠,姜哲煥把所有他能抓到、能做為魚飼料的昆蟲曬乾、磨成粉,黑鬥士也乖乖的,什麼都吃;只是最後終究敵不過天寒地凍。黑鬥士的死亡彷彿象徵著過去美好生活結束。但書籍設計很巧妙的,留下了一條象徵的黑魚,在各章節間穿梭游走。彷彿是留下了一些痕跡,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不了解,也無法了解的世界。
...more

相關閱讀 >

.《平壤水族館:我在北韓古拉格的十年》, 姜哲煥、皮耶.李古樂, 衛城出版,
.《這就是天堂!我的北韓童年》, 姜赫、菲利普.格蘭傑羅, 衛城出版,
.《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 芭芭拉.德米克, 麥田,
.《最寒冷的冬天:韓戰真相解密》, 大衛.哈伯斯坦, 八旗文化,
▲ Go Top
  新書搶先試閱  》

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

當所有我們珍惜的事物都能被買賣
張鐵志

現在什麼都可以賣了:

西方人到印度尋求代理孕母的服務,醫師的手機號碼讓病人可以獲得特別照顧,碳排放的權利,身體部位出租作為廣告看板,美國國會聽證會的排隊有專業排隊公司,或者紐約中央公園的免費戶外劇場也有人付錢請人排隊。

這是桑德爾在本書的一開始所舉的一些例子。

這些是趨勢。在此之前,人們是在為許多公共服務的商品化而鬥爭:醫療、教育、失業照顧等—一個國家的進步程度,是取決於這些公共服務去商品化的程度;或者說,福利國家其實就是要讓許多社會服務去商品化。

在冷戰結束後,市場自由主義取得了至高的榮耀與霸權。這不只是科技力量或全球化客觀因素的結果,而是國際組織如IMF、世界銀行,或者財團資本的共同塑造,把一九八○年代以來的新自由主義革命推到了高峰。

到了二○○八年的金融危機,主流媒體赫然發現市場失控了,開始質疑市場至上論和新自由主義,甚至發現原來馬克思是對的。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人們依然義無反顧地把許多東西放到市場上販賣。

桑德爾指出,有人認為市場凱旋論的道德低落是因為過度貪婪,所以解決之道是遏止貪婪,但他認為這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因為「市場以及市場導向的思考延伸到傳統上由非市場基準所規範的領域,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大的一個發展。」

到底一切都可以賣有什麼不好?

桑德爾指出,商品化的問題在於:一、不平等,二、腐化。

就不平等來說,當錢可以買的東西更多(也就是當更多事物商品化),當富裕的優勢不只是購買奢侈品,而是購買政治影響力、醫療、教育、居住,那財富分配就變得非常關鍵,因為這會影響到一個人在社會上生活的基本權利和生活尊嚴。

除了市場的不平等效果,把生命中各種美好的事物標上價格,有可能導致其腐化或墮落。試想友情可以買賣嗎?榮譽可以買賣嗎?

人們當然知道不是什麼東西都能賣。我們不會容許兒童被買賣;或者我們反對奴隸制度,是因為這是把人類視為可以在拍賣會中交易的商品(但我們卻可以接受勞動力作為商品)。我們也不容許選票可以被買賣,除了這是讓政治競爭不公平,也是因為這代表公民責任的腐化。

上述是明顯的例子,但是桑德爾要討論比較有爭議的例子,例如每年夏天紐約中央公園都有莎士比亞劇場免費演出,總是大排長龍。(相信我,我曾經早上六點去排隊。)晚近開始有人付錢請他人幫忙排隊,這是對的嗎?對市場自由主義者來說,這是自願性的交換,沒有問題。問題是,免費演出的意義是要讓好的演出有機會讓所有市民看到,不論富有或貧窮,是城市送給市民的禮物。一旦排隊倫理被商品倫理取代,就會完全破壞原始的意義,就是一種腐化。同樣的,去國會聽證會也是公民的平等權利,一旦排隊變成可以出賣的商品,參與聽證就將成為有錢人的專利。

因此,市場是有道德邊界的。什麼樣的事物可以被買賣,代表了人們認為這些東西被視為商品或是可藉以獲利的工具是正當的。所以,事物的商品化與否,是一個道德與政治問題,而不是一個經濟問題。

作為一個政治哲學上的社群主義者,桑德爾的核心關懷是,事物的商品化會侵蝕我們所珍惜的某些價值,市場會破壞道德與共同體的價值。「市場掏空了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辯論」。因為市場不會去問,某些東西被買賣是否是道德的。但如果我們不去進行道德討論,並且全力擁抱市場,後果就是讓公共論述失去道德和公民的能量,並且導致科技官僚主義的管理統治。

我想更進一步談當市場進入公共領域。

首先是公共空間。為什麼我們眼前所看到的世界—不論是在公路上、在商業大樓外、在演唱會的舞台旁、在計程車的後座,在捷運(公共運輸!)車廂的裡裡外外—都是被金錢製造的廣告所占據?為什麼資本可以決定我們每天眼前可以看到什麼?所以,在西方有所謂的文化干擾行動(culture jamming),去惡搞修改那些巨大的廣告招牌,以抵抗我們日益失去的公共空間。

另一個「公共領域」是媒體。在台灣,威權時期是政治在控制新聞,但民主化後,是媒體把新聞版面或電視新聞時段大量出賣:從餐廳到上市公司,從台灣政府部門到中國各省市政府。雖然前年立法禁止政府進行置入性行銷,但是商業性業配仍然充斥在各新聞媒體。這不只意味著我們所認識的世界是被這些企業所挾持,也代表新聞的價值以及媒體與讀者之間關係的「腐化」(用桑德爾的語言)。因此新聞媒體,作為一個有意義論辯與資訊提供功能的公共領域,作為監督企業或公權力的批判者,已經逐漸消失,並在民眾眼裡逐漸失去了可信賴性。

更大的公共領域當然就是我們的民主。美國當前一個爭議的議題,是兩年前最高法院說,企業可以買電視競選廣告,因為這是言論自由的範圍。這是最典型的市場自由主義的外衣:他們相信市場是個人自由的前提與表達,所以競選廣告是一種自由的表現,所以可以不在乎平等問題。如果金錢在一個民主體制扮演重要的角色,亦即如果競選廣告或競選費用是不受管制的,這就侵蝕了政治民主所預設的政治參與的平等精神。

而政治不平等和經濟不平等有強烈關係。傅利曼(Milton Friedman)等極端市場自由主義者相信,經濟自由是政治自由的前提,但是資本主義下,個人的經濟自由(意味著政府管制和介入少)必然意味著社會的不平等,而社會的不平等會轉化成政治的不平等,因為有錢者可以購買更多的政治影響,進而設定有利於他們的政治規則(如為富人減稅、反對擴大社會福利),於是會更進一步擴大經濟不平等。這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蒂格里茲在今年新書《不平等的代價》(The Price of Inequality)所描述的美國:經濟不平等既是政治不平等的原因,也是結果。

桑德爾在本書最後,提到「空中包廂化」(skyboxification),亦即有越來越多球場蓋起高級的空中包廂。反對這種現象的人認為,觀看球賽是一種公民參與的集體活動,人們在其中一起緊張、一起歡呼,而在這過程中對這個社區、城市、國家產生集體情感與認同。但空中包廂的趨勢卻讓這種公民活動產生區隔化—這正是當前民主體制主要問題的最佳比喻。

桑德爾說的好,民主「並不需要完全的平等,卻需要國民能分享一種共同的生活,重要的是背景和社會地位不同的人能在日常生活中相遇,因此這樣我們才能學習克服彼此的差異,才會在乎共同的利益。」但是,在這個貧富益發不均的時代,把越來越多的東西商品化,只是讓富裕者和收入較少的人過著越來越隔離的生活,彼此越來越不理解。想想看我們的現實世界:有錢人和一般人是住不同的區域、上不同的餐廳、搭乘不同的交通工具。我們真的成為隔離且不平等的兩個或多個社會。

簡言之,過度市場化不但破壞民主預設的政治參與的平等,也傷害了民主賴以為基礎的某種共同目標,乃至社會團結。

「說到底,市場的問題其實是關於我們想要如何共同生活的問題。我們想要一個一切都可待價而沽的社會嗎?抑或社會上還是有某些道德與公民性的財貨,是市場不會尊崇,但是用金錢買不到的?」或者,當所有社會關係(乃至政治)都被市場化,都如此不平等時,民主生活還有可能嗎?
more

相關閱讀 >

.《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 邁可.桑德爾, 先覺,
▲ Go Top
▲ Go Top
與客服人員聯絡取消/訂閱電子報到博客來首頁回本期要目
Tel:(02)27821100•Fax:(02)27856789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博客來網路書店」或授權博客來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