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來電子報連載 > 四六三六任務 二○一○年一月十日,海地太子港發生嚴重地震。海地是西半球最貧窮的國家,這並非海地遭遇過最強烈的地震,但確實是災情最慘重的一次。 此次震波所到之處,社會經濟、政治、種族與脆弱的建築物全都分崩離析。短暫的地震造成的災情統計數字就跟一場戰爭一樣,三十一萬六千名海地人死亡,另外三十萬人受傷。超過一百萬人無家可歸,總共有三百萬人受到影響。基礎建設蕩然無存,整個政府部門完全停擺,人民身心受到嚴重創傷,無數國際援救組織原本就在海地運作。無疑地,這是一級的人道主義危機。 不過,就跟今天許多事件一樣,這場地震如果發生在幾十年前,可能造成的災難會更嚴重。二○一○年一月十日,災難的消息立即引發獨特的「全球快速反應」合作模式,這種情況在網際網路年代之前是不可能發生的,網路將全世界的志工、科技人員、緊急救難人員,以及海地國內外的人民,都動員起來。 更令人訝異的是,展開這樣大規模合作所花的時間,跟自由街三十三號的週末會議差不多。 任務一:繪製危機地圖 這故事從距離海地一千七百英里,天寒地凍的波士頓郊區索麥維爾展開。希維爾(Rosalind Sewell),大家叫她羅絲,剛回到東岸繼續 她在塔夫斯(Tufts)大學佛萊契爾法律與外交學院研究所第一年的學業,就聽到地震的新聞。她是摩洛哥的傅爾布萊特獎學金得主,對於全世界社會媒體與科技的融合型態很有興趣。當她查看電子信箱時,有一封信特別吸引她的注意。 「這封信說:『嗨,如果你在家,我們正在我的公寓繪製社會媒體地圖,我們必須對地震做出一些因應。』」 寫這封電子郵件邀請函的人是佛萊契爾學院的博士候選人,名叫梅爾(Patrick Meier)。希維爾知道他是塔夫斯大學一個學生團體的領導人,該團體對於「繪製危機地圖」這個災難分析的新領域特別有興趣。他們使用衛星影像以及透過SMS、Twitter、Facebook等傳送的資料,描繪出危機所顯露出來的影響,並且協調如何做因應。 對於希維爾而言,這封電子郵件是一個機會,能學習更多關於繪製危機地圖,也能了解梅爾在塔夫斯所耕耘的社團。當天晚上她到梅爾的公寓,以為會看到一群塔夫斯的學生冷靜地閱讀Twitter與Facebook,然後綜合各方資訊繪製在網路上的地圖。然而,她所看到的卻是完善的作業中心,像個神經中樞,分享海地地震的資訊與災情報告。 「我生於軍人世家,所以見過軍方的作業中心,那裡有上千部電腦螢幕與龐大監視器。當我走進派 翠克的客廳,也有類似的感覺。幾個人正在打電話,專心蒐集資訊。其他人正在訓練新人,整間公寓充滿令人震驚的活力,吸引著我。」 她到的那天晚上,本來打算花幾個小時畫一張地圖,然後回家。結果,她連待了三個星期,日夜不停地繪製危機地圖──親自繪圖或是在網路上繪製。不是只有希維爾如此,從伊斯坦堡到日內瓦到華盛頓特區,全世界有數千人通力合作對地震做出因應,這也成為史上最大規模、以群眾提供的資料繪製而成的危機地圖。 寄電子郵件給希維爾的梅爾,是烏沙喜地危機地圖的指導員,也是「國際網路危機繪圖員」的共同創辦人。地震後幾個小時,他在波士頓從CNN看到新聞,對於損害之嚴重感到震驚。考慮到災害的嚴重性以及海地的貧窮,梅爾覺得這地震將是一個將整個國家的系統翻轉過來的轉捩點。 首先需要的是追蹤與整理所有來自海地的資訊,包括Twitter及Facebook的更新訊息、網路上各網站的尋人啟事,以及透過手機從海地傳遞出來的任何訊息。 梅爾知道監聽所有的資訊需要一大群人密切注意,但這只是開始。追蹤所有的資訊之後,他們必須處理分類,然後標記地理位置,精確繪製出太子港周邊的動態數位地圖。 為了協助達成這幾乎不可能的工作,梅爾透過Twitter、塔夫斯大學、大學校園網路,以及對於數位開發有特殊能力的社會專業人士,號召可能願意參與的志工。這個龐大但非正式的 團隊是由志趣相投的人拼湊而成,包括創新技術的人道主義非政府組織、技術人員,以及多年來穩定培養的研究人員。...mor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