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讀懂了海,如果你能在心中看見島嶼,就永遠不會迷航。

2012 / 11 / 21
第450期

本報訂閱份數
60917
總訂閱份數
1917984

編輯 / DL

本期要目 》
  ‥ 取消 / 訂閱電子報 ‥
  出版線上 》

本週頭條書訊 >

 ▲ Go Top
[ 看23分類新書 ]
  本週選書 》

戰後歐洲六十年 卷三 大衰退1971~1989

作者:東尼.賈德
出版社:左岸文化

推薦理由:
告別繁榮樂觀的六○年代,七○年代迎接歐洲的是一連串的舛錯。越戰之故,美國漸次放棄布雷頓森林協議,穩定世界金融秩序的美元固定匯率被埋葬,歐洲貨幣匯率跟著浮動,通貨膨脹、貨幣貶值接續而來,兩次石油危機火上加油,引發失業潮、進出口貿易下滑,雖然這是亞洲的機會,但歐洲如何面對此困境?歐洲各地有著不同的歷史文化、族群記憶、貧富差距 ,甚至彼此仇恨,他們如何擺脫戰爭的惡魔,至少取得和平,在這基礎上繼續前行?這是一部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歐盟」的身世史


綠色推土機:九零年代的台北的違建、公園、自然房地產與制度化地景(附數位影音光碟)

作者:黃孫權
出版社:破周報

推薦理由:
尼采說,歷史研究並非要揭開歷史的面紗,而是搬離阻礙我們前進的石頭。這就是十五年前的運動分析為何對今日的城市歷史有提點作用。本書記錄了1997年台灣第一場反都市更新運動─「反對市府推土機─14、15號公園反拆遷運動」的始末,以精準動人的文字描繪公園生產背後的社會─權力地景面貌,15年後讀來仍歷歷在目。台北市歷經了花博,台北好好看,士林王家抗爭事件,證明了無論哪個政黨執政,其資本─政府的複合體,仍是控制城市命運的主要裝置,綠化公園和都市美景常是資本積累的最佳化妝師。


第三種中國想像

作者:吳介民
出版社:左岸文化

推薦理由:
「中國因素」鑲嵌在世界體系中。這不是台灣單獨面對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焦慮。「中國因素」也內建到台灣社會。從近來發生的鐘鼎邦被囚、旺中併購中嘉、走路工疑雲、香港抗議國民教育洗腦、台灣新學生運動的興起,我們可以清楚看見「中國因素」正大舉入侵到台灣來。中國市場的開放,給台灣帶來機會;中國雖自稱「和平崛起」,但它對台灣社會所產生的威脅仍與日俱增。面對霸權中國,台灣的出路在那裡?本書是作者將近二十年來,深入中國草根社會觀察所提出的,具有台灣觀點的中國論。


Four Fish 人.魚.海的兩種未來:從餐桌的盛宴到海洋的盡頭,一位漁夫作家從魚市出發的溯源之旅

作者:保羅.葛林伯格
出版社:臉譜

推薦理由:
現在世界野生漁獲量一年約一千七百億磅,是半世紀前漁獲量的六倍。但我們知道漁業資源正在枯竭。人類與海洋的關係正經歷深遠的轉變。本書作者葛林伯格是得獎作家,也是終生漁夫。他在書中引領讀者踏上料理旅程,追溯菜單上常見的四種魚類,亦即鮭魚、海鱸、鱈魚和鮪魚的歷史,探訪牠們在現今這個重要時刻的處境。本書藉由檢視把魚送上我們餐桌的不同力量,展開人與魚的未來對話,並指出我們從何處著手才能為海洋療傷,使人與魚與海洋健康永續地平衡共存。

▲ Go Top
  暢銷書排行榜 》
TOP1 TOP2 TOP3 TOP4 TOP5
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 輕鬆駕馭意志力:史丹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心理素質課 看得到的世界史:99樣物品的故事 你對未來會有1個答案【博客來獨家書盒套書】 超譯尼采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人文科普新書排行榜
▲ Go Top
  TOP新書 》

作者:高夫曼
出版社:群學
出版日期:2012 / 11 / 19

精神病院:論精神病患與其他被收容者的社會處境

精神病院和監獄是為了治療、懲戒?還是羞辱收容者?

如同高夫曼所說,「所有關於精神病人的專業文獻,都是採取精神科醫師的觀點,而這種觀點在社會上而言,落在天平的另一端。」那麼天平另一端是什麼景致?

社會學大師高夫曼的寫作以公眾為對象,而不局限於學院人士。《精神病院》這本富含人性關懷的扛鼎之作,不僅蘊藏豐富的洞察力及深具啟發性的概念,更具體詮釋何謂「公共社會學」的力量——掀起全美去機構化的風潮,說服政府官僚們同意讓社區重新擁抱「精神病患」。

《精神病院》出版迄今超過五十年,早已經跨出了社會學而進入其他各個領域,可說是歷久彌新。環視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各式各樣的全控機構不減反增,高夫曼的睿智揭露,將再次引領我們透視各種被遮蔽的隱藏世界。【more】

▲ Go Top
  編輯手札 》

如果你讀懂了海,如果你能在心中看見島嶼,就永遠不會迷航。
文/DL

馬塢,他是波里尼西亞的導航員,更貼切的,應該稱呼他為尋路者,wayfinder。

波里尼西亞人是海的民族。對他們而言,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就是風、海浪、雲、星辰、太陽、月亮、鳥、魚,還有水。遠從數百年前,他們就開始在大洋中一個個島嶼間遷徙,航海家也就是科學家,透過親身經驗,驗證假設、學習技術;另方面也向自然取經,他們必須留意氣象、海流,觀察波浪跟星辰的變化,無形中學習我們所謂的天文學、動物行為、氣象學、海洋學……甚或不只於此,比如雲。

雲會為尋路人提供線索:形狀、顏色、性格,還有它在天空的位置;雲的動向會顯示風的強度、方向、天空的穩定度,還有暴風雨是否來襲。尋路人會有一整套完整的命名系統,用以描述那些聚集在島嶼上方、或是橫掃過遼闊海洋的雲。還有動物。看到白燕鷗,可以知道200公里內會有陸地;棕燕鷗最遠只能飛65公里,鰹鳥則很少超過40公里。海中植物的磷光和碎屑,海水的鹽度、味道和溫度,劍魚游泳的方式……這些在尋路人眼中都是訊息,為他們指引出航行的方向。

早期人類學論述中,文明的進程是線性的。所謂文明,就是一個從原始到現代的過程,漁獵弓箭是原始的象徵,農耕稍稍進步了些,讀寫能力、科技發展都意味著不同階段的文明進程。同時,我們也假設每個人類社會都是以相同的順序,經歷相同的階段;所以,自然有了高下之別。當然,21世紀的今日應該已經不會再有人任意做出落後、進步的判斷批評,也不會對「尊重」這個概念有任何疑義;我們理所當然的可以想像,我們是基於相同的概念來看待所謂「傳統文化」,所以所謂知識,只是一種權力的展現;所謂詮釋,只是便於某些人、某些目的的表述;以及,當我們在理解不同社會時,無法避免會受到原本文化觀念制約。只是,這樣就夠了嗎?如果我們僅止於將所謂「傳統文化」視為異文化教材、瀕臨絕種待保護的物種般珍視供養,我們會不會仍錯過了什麼?

我們需不需要學習「感受」這件事?

真正重要的是信仰的力量。信仰是一個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信念的方式。從非常實際的角度來說,信仰決定了文化的生態足跡、關係到社會對環境的衝擊。

《生命的尋路人》,是韋德.戴維斯在加拿大梅西公民講堂為期五堂的課程內容。圖博人、閃族、阿爾瓦科族、韋瓦族、本南族、因紐特族、巴拉薩那足、馬庫那族……他長期跟許多即將消失的文明一起生活,而在這本書中,戴維斯細緻地描繪了其中諸多細節,以及他基於人類學背景的觀察與感受。他捨棄了西方世界的優越價值觀嗎?老實說我不知道,不過他或許帶來了不一樣的、感受的觀點,感受自然的觀點。

許多關於傳統文化的論述中都會提及信仰的力量;不同知識體系下,對於所謂信仰,有各自不同的解釋。「一個小孩在養成時相信山是靈魂的庇護所,長大後就不會把山當成一堆了無生氣、有待開採的石塊。」即便我們並不是所謂的西方文明國家,我們的知識養成仍是西式的,我們接受的是一套已進步和科技為單一價值的普世文明,信仰之於我們的影響似乎只及於心靈層面。做為一個早期是文明古國、近期則是強大西式教育的成長背景,我們已經忘記了自己和自然的關係。所以原住民的信仰、價值,現代的我們已經學會了要尊重,可是老實說我們不懂。我們依然將之視為異文化的標本保存,所以依舊會有許多誇張荒謬的判斷,許多問題依然無解。

每一種世界觀的滅絕、每一種文化的衰亡,都削弱了生命的可能性。

在歷史上,改變一直存在。所有的民族都不斷與環境的變化適應共存,科技本身並不會威脅到文化的完整性。威脅它的是權力。所謂的現代化,不過是對我們文明價值的一種表述。戴上人類學家的眼鏡,可能會發現所有文化都具有獨一無二的特質,都反映出許多世代以來他們所做出的選擇。我們會發現,他們或許並不「文明」、並不「進步」,可是都依然生氣蓬勃的存活著。這些文明發出的聲音都很重要。只要我們還可以聽見,就代表這世界上真的有替代方案,人類還有其他方式能夠適應社會、精神和生態的空間。如果我們可以捨棄掉對異文化的探奇心態,或不僅僅是探奇,或許也可以替自己,尋到出路。

如同馬塢在教導年輕的尋路人時說的:
如果你讀懂了海,如果你能在心中看見島嶼,就永遠不會迷航。 ...more

相關閱讀 >

.《生命的尋路人:古老智慧對現代生命困境的回應》, 韋德.戴維斯, 大家出版社,
.《別睡,這裡有蛇!:一個語言學家在亞馬遜叢林》, 丹尼爾.艾弗列特/著、馬汀.薛勒/攝影, 大家出版社,
.《聚落的100則啟示》, 原廣司, 大家出版社,
.《我們從未現代過》, 布魯諾.拉圖, 群學,
▲ Go Top
  新書搶先試閱 》 》

精神病院:論精神病患與其他被收容者的社會處境

【推薦序】 這些年,全控機構只增不減,我們察覺了嗎?
陳惠敏(台灣監所改革聯盟成員、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第一次閱讀《精神病院》(Asylums)是1999年就讀清華人類所開始進入療養院急性病房進行碩士論文田野研究時,這也是我第一次接觸高夫曼(Erving Goffman)的研究著作。當時有幾條線索必須追尋,但直到我讀到了高夫曼的《精神病院》,才恍然大悟,這可不就是我想要進行的研究嗎?高夫曼的提醒,對於當時經常困窘在田野情境和個人生存狀態的自己,有了一個自此安身立命的方式。

如同高夫曼所說,「所有關於精神病人的專業文獻,都是採取精神科醫師的觀點,而這種觀點在社會上而言,落在天平的另一端。」(頁3)那麼天平另一端是什麼景致?那便是社會學興趣之所在了。

我想由三條線索來看待高夫曼此書的意義。首先是在方法論上的斟酌;再者是高夫曼的「全控機構」(total institutions)研究,所帶出的社會學知識何在?最後,社會學者如何將社會學的知識趣味與信仰同時在面對現實社會時,恰如其分地返身其中,也就是社會學從業員的公共參與/介入(engagement)。

高夫曼認為,想要忠實描述病人的處境,就勢必得呈現片面的觀點。從當時到現在,他都這麼相信:「任何人類團體(囚犯、土著、飛官或病人)都會發展出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這樣的生活方式是有意義的、合理的,且一旦你靠近它,就變得再正常不過;此外,若想要瞭解這些世界,一個好的方式是讓自己與那些成員為伍,去體驗他們由各種瑣碎的偶發事件所串起的日常生活。」(頁2)他自承這樣的研究方法及其應用有明顯的限制,他並沒有讓自己更為投入(committed);他假定,「若要針對某些命題蒐集統計上的證據,其所需的角色和時間,會妨礙我蒐集病患生活組織紋理的資料。」(頁2)瞧!多麼偏頗而不「客觀」的研究方法啊—既未收集所有相關人士的聲音,取材的樣本母數如此不足,樣本對象如此限定(就是精神病人!),也沒提出什麼宏大理論見解,只用細瑣的互動與生存策略來部署—可這就是「他們」(又何嘗不是我們)活生生的生存處境。

1961年《精神病院》(英文版)出版的同年,在彼岸的法國發行了傅柯(Michel Foucault)的博士論文《瘋癲與文明:古典時期瘋狂史》(Folie et deraison. Histoire de la folie a l'ege Classique,法文版),兩本書討論的正是同一議題,而後續的學術生產和引發的討論卻大不相同。關鍵的劃異或許正由於高夫曼的繁瑣細節難以被把玩品味結晶成抽象的某些強概念,而他描述出來的全控機構(尤以精神病院和監獄為主)生活,總令讀者有太多與自身生活的聯想—跟我(的職場生活、軍隊生活、學術生活……〔歡迎繼續表列〕)也差不多嘛!

和傅柯在英語世界的流通(含英譯本和二手詮釋)相比,高夫曼顯然被低度評價。高夫曼的思想理路雖以戲劇分析開始(日常生活的表演),不過在他所布置的理論鋪設中,撐開了一個關於結構性和集體的關切,如那些所謂的自我表演所遭遇的是規範(norms)、是社會結構(social structure),並愈來愈著重於社會儀式的重視,強調透過儀式作為一種確立位置的機制,維持了社會結構的正當性。高夫曼理論裡的兩個重要面向是:共同在場(co-presence)和遭遇(encounter),而這是在許多社會裡都能發現的特性,透過高夫曼的著作去透視的是許多世界而不只是一個世界。他的社會互動關鍵特徵分析常會帶出一些以往不被視作社會學關鍵議題(但現在當然是當代議題)的思慮,諸如信任(對緊張的修補等)、親密關係的發生機制、區域化概念在意義、規範和權力之間所構成的複雜關係中運作、對於嘲諷(cynical)的觀點、污名者道德生涯(moral career of stigmatized)等等。高夫曼並非認為權力不重要或不具影響,而是難以離開日常生活來表現。

高夫曼對於細節與經驗的觀察、描述與關切,卻無損其建構整體感與分析的能耐,正是他在社會學知識上的基進意義。全控機構真的如你所想般的容易理解,這種研究不是很好做嗎?(不就是一語帶過的「社會控制」嗎?人都帶到你面前了,方便又簡單,怎麼可能做不好?)高夫曼關心的是個人在特定位置(specific location)與他人進入或傾向於某種社會關係。科學哲學家哈金(Ian Hacking, 2004)曾比較過傅柯與高夫曼的著作思想,他就認為,一般對傅柯的研究裡欠缺了對「論述的形式如何變成一般人生活」的理解,或甚至「如何機制化(institutionalization)並成為機制結構中的一部分」的作用過程。而對高夫曼的研究裡則欠缺了對「他所描述的機制如何進入人類並內化」和「構成的結構是什麼」的理解。

最後,我想要從社會學從業者如何具有公共性來談高夫曼的啟發。他說:「我為我們學科的狀態辯護……如果要珍視社會學的概念,就必須把每個概念回溯到最適合運用它們的地方,看看這些觀念可以引導到什麼地方,然後迫使它們揭露其他的相關概念。或許就像是拿不同的外套讓孩子們保暖,比讓他們在一個華麗的帳篷裡發抖還要好。」(頁6)高夫曼寫作《精神病院》的過程中,也親身參與了美國對於精神疾病社會改革運動,包括回歸社區與機構化的辯論之中。固然時至今日,這仍是持續發展中的一個議題,然而,高夫曼在半世紀之前從社會學知識興趣和研究中返身公共參與介入的身影,迄今依然醒目。

社會學者當如是,以此自許,並與同業們共勉之。

參考書目
Hacking, Ian. 2004. "Between Michel Foucault and Erving Goffman: Between Discourse in the Abstract and Face-to-Face Interaction," in Economy and Society 33(3): 277-302.

...more

相關閱讀 >

.《精神病院:論精神病患與其他被收容者的社會處境》, 高夫曼, 群學,
▲ Go Top
▲ Go Top
與客服人員聯絡取消/訂閱電子報到博客來首頁回本期要目
Tel:(02)27821100•Fax:(02)27856789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博客來網路書店」或授權博客來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