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線上 》 |
本週頭條書訊 > |
藝術 |設計╱建築 |攝影 |表演藝術 |創意美學 |
| ▲ Go Top |
TOP新書 》 |
作者:蔣友柏 出版社:圓神 出版日期:2012 / 12 / 27 | 【 第十九層地獄 (限量手工精裝版) 】 博客來導讀 > 蔣友柏第一次,由內到外完整陳述自己的價值,記錄第一個有價10年 市面上已有多本著作,但在蔣友柏眼中,這些都不是真正代表他的作品。 張殿文採訪整理的《懸崖邊的貴族》,只為紀念過世的父親。 《懸崖邊的小道》集結了他幾年前部落格的文章,包裝得很文化卻失去他的個人風格。 《蔣道設計》則是他在亞洲大學的上課講義。 毫不諱言的表達了對讀者的愧疚,因為這些都不是以「出書」為最終目的之設計品。他說: 一直覺得,對於認同我的人有所愧疚,也認知到,是時候對累積至今的覺悟,做出人生的第一次交代。不想,再藉由他人來解析我、詮釋我、包裝我。所以,希望可以用自己講自己的方式勾勒出我道裡的風貌,讓想要靠近的人知道會惹上什麼腥味--一種地獄中才有的真實平凡味。 這本書的設計,卻是累積10年的人生才編得出來。從一開始的設計自己,到設計公司,至設計家庭……一系列的設計,讓我,有了今天的局面。在設計自己時,克服的是頑強的自負;設計公司時,面對的是無盡的游擊戰;設計家庭時,體驗到她不需要設計。這些認知,讓我,不再幼稚;這些過程,使我,有了價值。因此,才決定用自己的腦、眼、心和手,記錄,第一個有價10年。...more |
▲ Go Top |
編輯手札 》 |
設計是一種度量,度量形體的比例,也度量你與生活的關係—《永恆如新的日常設計》 文/ M87 「一切到最後,只要知道我和誰往來就行了,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外在的人與物往往是一面明鏡,當我們難以表明自己的時候,透過界定他/它們與我的關係,反而能更清楚的審視自己,看見意想不到的面向。松浦彌太郎在《日日100》一書中引述安德烈•布賀東的這句話,說明他在日常生活中與所愛之物共處的情境,以及它們為自己帶來的影響。 你仔細端詳過圍繞在你身邊的物品嗎?你知道,它們為什麼會存在在你周圍嗎?你是有意識的選擇它們,還是不加思索?你珍惜這些物品嗎?你時常去思考,它們與你的關係嗎? 我一邊翻著《永恆如新的日常設計》,一邊思索著這些問題。 這本書是日本小有名氣的生活雜貨鋪Roundabout|OUTBOUND的主理人小林和人所著,他在書中嚴選了170件店內商品,除了介紹商品的設計特色與故事外,同時分享他的採購原則,這些商品蒐羅自世界各國,有些是手工製品、有些是古董,有些是經典設計,種類從水壺、杯子、木碗、餐盤、麵包刀等廚房器具到筆記本、摺疊椅、背包、雨衣、花盆…等包羅萬象,每件物品從材質到設計各異奇趣,唯一共通的特點是:簡約、質樸。 乍看這本書,覺得它有點像商品型錄,一個跨頁介紹一項物件,作者以精要的文字,細數它們的外觀、質地與機能,以及蒐集的緣由,並在每樣物品上清楚標示品名、設計者與價格。原本只是隨性翻翻,但漸漸的,眼睛竟不自覺被書中一件件典雅、靜美的物品所吸引,這些物品看不見多餘的雕飾、沒有繁複的功能、它們就如自身所是的樣態展示著自己,如同作者鍾愛柳宗理的咖啡杯盤組,「像靜物畫裡會出現的咖啡杯」,外貌雖平淡無奇,卻有著「杯子就該長得像個杯子」般的單純美學,具備著此物之所以為此物應有的元素與功能,不多,不少,不新,不舊,適切且忠實的表達自己,在不耀眼的外貌底下,蘊藏著令人安心的堅定存在感。 多麼神奇的設計,一頁一頁看著這些物品的同時,彷彿也看到物品的個性,貼心的如「STOCKMAR的12色」蠟筆磚,刻意不放入「膚色」,企圖傳達對於多元人種的開放性思考;精巧的如「井藤昌志的折疊桌」,收合之間,展現造型上的張力與結構美;趣味的如「Jussila的滑輪凳」一面做凳子,一面做階梯,還能像車子般滑動,多元的而不複雜的用途,表現設計的奧妙。細細觀賞與思考著這些物品,不僅如此,既看見設計者的意志,同時也感受到,擁有這些物品的人,他們熱愛這些物品的心意,他們與這些物品為伍的情境。 「和自己心愛的物品面對面,認真凝視,就像追溯自己與物品間維繫的那條情感線,偶爾那條剪不斷理還亂的細線突然被解開,能確認隱藏許久的關係,真的很棒。」設計是一種度量,它是形體的度量、機能的度量、比例的度量、空間的度量…不僅是設計者對使用需求的度量,也是需求者對他的生活與自身關係的度量。看著這本書,再次思及松浦彌太郎這番話,深有所感。 |
相關閱讀 > .《永恆如新的日常設計》, 小林和人, 野人, .《日日100》, 松浦彌太郎, 一起來出版, |
▲ Go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