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得遠遠地,然後又回到原地,發現真正撼動心靈的原來一直在這裡。公東的教堂,好近,又好遠

2013 / 01 / 02
第456期

本報訂閱份數
61058
總訂閱份數
1920799

編輯 / 瑪塞林

本期要目 》
  ‥ 取消 / 訂閱電子報 ‥
  出版線上 》

本週頭條書訊 >

 

 

  ▲ Go Top
[ 看23分類新書 ]
  本週選書 》

我們不是弱者: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蕾嫚.葛博維的生命故事

作者:蕾嫚.葛博維、卡蘿.米瑟絲
出版社:天下文化

推薦理由:
她們是平凡的妻子、女兒、姐妹,向來是非洲沉默的一群,卻在充滿血腥的內戰期間,以溫和而堅定的力量帶來了改變,為賴比瑞亞換來久違的和平。這是201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蕾嫚.葛博維的生命故事。葛博維的青春歲月因...


人間異語:感謝別人的苦痛,是讓我們向前的堅強勇氣。

作者:蘋果日報、陳玉梅等
出版社:推文社

推薦理由:
這是一個冠冕堂皇的「真人說假話」,而匿名的「假人說真話」的世代!全臺最受讀者歡迎的《蘋果日報》「人間異語」專欄,終於集結成書!129則真心說真話,不吝嗇與你分享的真實人生故事。這是我們這個世代最珍貴的極短篇小說,我們跟隨著不同的人的慷慨 ...


學校沒教的邏輯課:發現八卦、婚姻、網拍背後的定理

作者:劉炯朗
出版社:時報出版

推薦理由:
你相信嗎?在邏輯的世界裡,跑得再快的人也永遠追不上烏龜!你知道嗎?在數學的世界裡,打電話傳八卦也可寫成一道算式!在哲學家、數學家眼裡,生活中許多看似平常的現象,背後都有著奇妙的規律;小至上網買東西...


一座發燒小行星的未來飲食法

作者:安娜.拉佩
出版社:行人出版社

推薦理由:
我們活在一個看似巨大、但卻相互緊密連結的小行星上,每一個人的作為都會對它造成影響,可能是傷害,也可能是幫助。我們應該繼續選擇人工食物?還是改變習慣,選擇有機耕作的自然食物、幫助地球的生態循環?用食物投票,選擇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 Go Top
  新書排行榜 》

TOP1

TOP2 TOP3 TOP4 TOP5
 橡皮推翻了滿清  我的大話人生 :「大話新聞」停播始末&我所認識的鄭弘儀
反對完美:科技與人性的正義之戰 府城的美味時光:台南安閑園的飯桌  橡皮推翻了滿清 為土地種一個希望:嚴長壽和公益平台的故事(首批限量軟皮精裝版)  我的大話人生:「大話新聞」停播始末&我所認識的鄭弘儀 
▲ Go Top
  TOP新書 》

作者:太田康介
出版社:行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 / 12 / 25

依然等待的動物們: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警戒區紀實2

博客來導讀 >

靠近堤防邊,空無一物、滿是瓦礫的土地上,應該不會有任何生物的此處,
一隻迷你臘腸犬「核桃」,在這裡獨自生活超過半年的時間……

  太田康介無意間在網路上看到「正在尋找的狗」的網頁,映入眼簾的,是他前陣子偶然造訪的小高區村上發現的迷你臘腸狗。當時,太田康介急切的想要安撫牠,但牠卻像是極為害怕人類似地,飛快的跑過堤防,消失得無影無蹤。這隻狗叫作「核桃」,牠在每天主人帶牠散步的河堤邊,拖著虛弱的身子,獨自努力的生存著。牠從未離開家園,等待主人救援,最後卻在動物保護志工的眼前,咚地倒在地上。

  接續《被遺忘的動物們》,《依然等待的動物們》記錄災後半年到一年的間,動物獨自在福島警戒區生活的情景。從春季踏到寒冷的冬季,牠們在空盪的城市裡經歷靜謐的孤單,忍受強烈的飢餓,努力地生存。隨著救援的時間拉長,動物們逐漸變得虛弱,也對這個寂寥,空無人煙的城鎮,感到恐懼,甚至連救援牠們的志工,都沒有辦法靠近。

  2011年3月,日本福島縣第一核電廠因強震與海嘯的侵襲,引發自1986年俄國車諾比事件以來最嚴重的核子危機,政府緊急撤離半徑20公里內約17萬的居民,沿海城鎮瞬間變為空城,僅留下大批躲過天災卻未能即時撤離的動物,獨自面對人類留下的殘局至今。即使面對殘酷的事實,攝影師太田康介從未離開動物保護志工的行列,持續前往警戒區救援。

  這場災難擔心受怕的不只是人類,還包括一起生活的動物們,牠們永遠不懂發生了甚麼事情,只能在原地自立更生,等待人類的救援。太田康介希望記錄的,是動物保護志工對生命的堅持,始終不願放棄以實際行動表達體貼的心意,讓更多人可以關心並珍惜身旁的生命...more

▲ Go Top
  編輯手札 》

公東的教堂,好近
文╱本事文化 喻小敏
認識范毅舜之前,我不曾去過臺東。我就像他筆下臺灣社會某種典型的人──比起太平洋對面的美國,臺灣後山還更遙遠陌生。二○一 一年初的春節假期,他邀我們到臺東度假,除了可以認識《海岸山脈的瑞士人》這本書裡的天主教白冷會傳教士,此行最重要的目的是去看一座教堂。

范毅舜是國際知名攝影家,早年因為工作的關係,遊遍歐陸,對歐洲重要的歷史、宗教建築如數家珍。美術科班的他,觀察敏銳,心思細密,對藝術常有獨到的詮釋和見解。這座在臺灣偏鄉的教堂,居然讓他如此煞有介事,令我非常好奇。

這座教堂位於白冷會創辦的公東高工一棟校舍的頂樓,這也著實令我大吃一驚,我原本以為是白冷會傅義修士在東海岸設計興建一系列教堂的其中一座。這棟校舍乍看並不起眼,水泥外牆多處已見斑駁,但走到樓梯口,抬頭一看,光線從邊牆上方和兩旁鏤空處穿透 而下,簡潔俐落的樓梯構造宛若鬼斧神工的幾何構圖。我們拾級而上,隨著高度變化,不管是眼前、回頭或轉身,光線和灰色水泥共舞,處處是美景。鏤空處牆外有搖曳樹枝、閃爍光影或遠方屋舍,景致更令人讚歎,不禁時不時駐足欣賞,渾然忘我。

走上樓頂,我們停在一扇白色大木門前。當陪同的公東老師將厚重的門往兩旁推開時,隨著光線逐漸滲入,原本漆黑的教堂一點一點地在眼前展現,我們不禁驚呼了一聲,接著再也不能言語,眼睛飢渴地搜索教堂裡的一切,即便裡頭幾乎是空蕩的,只有祭壇、十字 架、和木頭長椅。這個全部由水泥砌成的空間,光線從上方板牆和一側的彩色玻璃進入,基調是深淺不一、充滿詩意的灰。同時間,光影也在牆角、在通往祭壇的階梯、在紅磚地板、在長椅上揮灑出絢麗斑斕的畫作,每一幅都是奇蹟。

范毅舜只比我早一些時日看到這座教堂,驚喜二字不足以形容他當時的心情:他對臺東的教堂理應瞭若指掌,竟然會不知道這一座?!更別提他前一年曾到訪二十世紀現代建築泰斗科比意所設計的拉圖雷特修道院擔任駐院藝術家,還造訪了大師另一座聞名於世的廊 香教堂,拍下許多令人屏息的精采照片。而回到臺灣,竟然發現一座同樣風格的教堂,隱身在臺灣後山一所技職學校裡,創立時間居然已經超過半世紀了!

這座教堂所在的建築物,是公東高工的第一棟校舍,建於一九五九年,外牆和內裝全是裸露不修飾的水泥混凝土構造,正是科比意所開創的「清水模」工法和美學,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極為推崇,近年臺灣也開始風行。重新端詳這座四層樓的校舍,外表雖然陳舊,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它的設計仍相當前衛。

公東的教堂其實在建築界頗有名氣,有小廊香的美譽,更是臺灣第二棟現代建築,早年有志建築的學子都要來這裡朝聖。臺灣有這樣一座精采的教堂,為什麼我們未曾聽聞?在六○年代、資源匱乏的偏鄉臺東,怎麼會設計興建出這樣一座與世界同步的作品?九二一地震時,校舍結構嚴重受損,還差點被當作危樓拆除。

范毅舜對這些疑問的追索,成為一本書的構想,而原本只是想從建築的角度切入,卻在訪談公東高工的老師和校友時,深入了解學校興學的初衷,辦學的困難,這歷程正映照出臺灣半世紀以來發展的軌跡,從貧困落後到虛榮浮誇以至今天的惶惑恐懼,而公東高工和公東的教堂今天依然屹立不搖,其中許多動人的故事,穿透人心,深具啟示。這正是《公東的教堂:海岸山脈的一頁教育傳奇》的緣起。

而這所有的一切,開始於白冷會在臺灣第一任會長錫質平神父。

在《海岸山脈的瑞士人》一書中,范毅舜曾如此描述他對錫神父的看法:「我猜想自己會害怕與這位以嚴格紀律著稱的神父成為朋友 。」錫神父生於一九一七年,二十一歲加入白冷會,二十七歲晉升神父,一九五三年,瑞士總會派他到臺東評估情況,以決定是否派會士來臺。正值壯年的錫神父,一到後山,未經長上批准,就開始傳教大業,正式揭開白冷會與東海岸一甲子深情交會的序幕.....看更多

相關閱讀 >

.《公東的教堂:海岸山脈的一頁教育傳奇(精裝紀念版)》, 范毅舜, 本事文化,
.《公東的教堂:海岸山脈的一頁教育傳奇(平裝)》, 范毅舜, 本事文化,
.《山丘上的修道院:科比意的最後風景》, 范毅舜, 本事文化,
.《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范毅舜, 積木,
.《逐光獵影:范毅舜的攝影心法》, 范毅舜, 本事文化,
▲ Go Top
  新書搶先試閱 》

報社裡的人類學家,帶你走在亞洲的邊界上,看見台灣
摘自《憂鬱的邊界:一個菜鳥人類學家的行與思》

文╱阿潑

印尼──模糊的他者
進入人類學研究所不到一個月,我便意識到自己需要一張完整的世界地圖,因為老師指定的讀物當中,總是充斥著美拉尼西亞、初步

蘭島、努爾島等無法辨識的地名,我記不清楚它們,更不知道它們在地球的哪一方。不久一張簡單地圖便掛在我的床頭,每當我閱讀一個人類學家的研究時,就會在那張大地圖上多添個標記。

在我就讀人類學之前,我的世界觀一如這張地圖──不論邊界劃分如何有爭議,不管領土主權爭奪如何炙烈,世界都由各個主權國家
(state)或稱是民族國家(nation-state)無縫隙地拼圖而成。不過,對人類學者而言,晚近生成的「國家」概念並不是構成世界的基本單位,「對公民來說,公民權是個新觀念,但認同卻不是新的:我們雖不是一直都有政府,要不就是分裂成許多國家;但自有稻田和婆羅浮屠(Barabudur),伊斯蘭與阿拉伯入侵以來,即使不是永久,我們還是我們。」人類學家紀爾茲(Clifford Geertz)在書寫印尼的田野筆記時,這麼提到。

因為一個研究機會,印尼這個剛獨立不久的國家,成為紀爾茲進入人類學研究的田野地,他在一九五○年代,踏入了風雨欲來的中爪哇,見證到一個國家日漸成形。而我,也因為讀完他的研究《深層的遊戲:關於峇里島鬥雞的記述》,決定追尋紀爾茲的研究之路。聽到我的計畫後,研究所老師同學也熱切響應,於是,在二○○四年寒假,我們組了個小小的「鬥雞團」,前進爪哇島——盡管鬥雞的研究是發生在印尼峇里島。

紀爾茲在峇里島的田野經驗彷彿經典,每每說來總是讓人興奮:一九五八年四月,身患痢疾、缺少自信的紀爾茲夫婦到了峇里的一個五百人小村莊,那是個偏遠、自成一個小世界的地方,面對這兩個西方「闖入者」,村民們以一貫面對不速之客的態度相應:視而不見,彷彿他們是幽靈一般不存在於此。

當時印尼才剛獨立不久,共和國政府明令禁止「鬥雞」,因為鬥雞太「不進步」太「原始」,和一個具有雄心壯志的民族太不相稱,菁英們擔心貧窮又不知節制的農民會把錢賭光,也擔心外國人的眼光,更認為這是浪費了原該投入國家建設的時間。於是,村民們只好在隱密角落裡,秘密舉行鬥雞活動。紀爾茲意外參與了其中一場為興建學校籌募資金的鬥雞比賽,還遇上了警察突襲,參與者二話不說,拔腿就跑。

遲疑了片刻,紀爾茲夫婦決定跟著逃跑,還跟著其中一個逃難者閃進了一座院子——原來那是他家。這位逃難者的妻子顯然「訓練有素」,立即搬出桌子鋪上桌布,擺好三張椅子和三杯茶,讓這三位氣喘吁吁的人能坐下來,他們幾乎沒有說話交流,鎮定等著警察上門。當警察為了追查組織者來到這個院子,便因看到「白人」而楞住,但仍盤問了起來。這個院子的主人隨即熱切報告了這兩位客人來這裡的故事和目的,準確而詳細,反而讓紀爾茲吃驚:原來他們並非「視而不見」。隔天,紀爾茲彷彿置身在鏡子後頭一個平行相異的村莊,村民們對他們熱切了起來,追問他們當時的細節,模仿他們甚至取笑他們,他們這兩位外來者就在這麼一夕之間,變成了這個村莊的「自己人」,不需證件資料說明自己,便已「置身其中」。

人類學是一門西方產製的學問,服膺著殖民者而生,目的是為了探究那些西方強權已然插滿旗子或即將插上旗子的「異族文化」。研究者和「他者」之間,永遠存在著一條看不見的界線,因此紀爾茲說我們只能夠去「深描」它——因為人類是懸掛在由他們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他強調了「土著觀點」,也就是要從當地人的角度來理解他們對政治、文化乃至於國家世界的看法,這恰恰是別於過於濫用西方術語或觀點來解釋自己和他人的方式。

透過紀爾茲的描摩,印尼諸島有著別於政治敘述外的文化歷史風貌:印尼是由三千座島嶼、數百種語言構成,每個島嶼都有自己的族群和故事,如爪哇北方是海洋貿易眾邦、葡萄牙佔領了馬來半島的麻六甲後,步步逼近「滿是國王和香料」的摩鹿加群島、蘇門達臘亞齊有個好戰的穆斯林王國、峇里則有頑強的印度教王國……。某個荷蘭歷史學家曾說,海上貿易在印尼是「歷史的常數」,亦即貿易強化了這個國家的區域特性,「讓印尼成為今日印尼的,就是以貿易串起諸島的荷蘭。為了生意上的方便,荷屬東印度公司不得不整合一個又一個東印度民族,最後以霸權消弭印尼群島原有的多元競爭性,讓爪哇獨佔鰲頭。」

相關閱讀 >

.《憂鬱的邊界:一個菜鳥人類學家的行與思》, 阿潑, 八旗文化,
▲ Go Top
  活動現場 》

▲ Go Top
與客服人員聯絡取消/訂閱電子報到博客來首頁回本期要目
Tel:(02)27821100•Fax:(02)27856789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博客來網路書店」或授權博客來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