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連載l > 第3選擇:解決人生所有難題的關鍵思維 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休假(vacation),而是更多的使命感(vocation)。 ——艾蓮娜•羅斯福(Eleanor Roosevelt,美國前第一夫人) 漸強的生活 偉大的大提琴家帕布羅•卡薩爾斯(Pablo Casals)一直到97歲,最後一回放下他的弓的那一天為止,他從來不曾停止過演奏他的音樂。 他建立了自己的能力,改善自己的力量,並且將自己內在最好的部分貢獻出來,直到最後一口氣。當其他人覺得奇怪,他為什麼不在接近綿長生命的終點時放慢腳步,他會告訴他們,「退休就是死亡。」卡薩爾斯原本可以跟他們解釋說,當音樂愈來愈小聲時,稱為「漸弱(diminuendo),而當音樂樂聲逐漸增強,則稱為「漸強」(crescendo)。 他下定決心,他的生命不要向下滑落成為「漸弱」。他生活在「漸強」之中。 有一回,我把這個想法傳授給一個大型的專業團體,之後一位法官來到我面前,眼中帶著熱情。他解釋說原本他計畫不久之後,適當的年紀一到便要退休,可是在聽到了「生活在『漸強』之中」的想法後,他了解到自己對於工作仍然擁有強烈的熱情,能夠貢獻以解決他城市裡的問題。他決定無限期地延後退休。 我們之中有太多人過著兩種選擇的生命:我們不是工作,便是遊玩。許多人工作的目的是為了遊玩。我們在工作裡投入了漫漫長日,除了盡快和盡可能順利完成工作,好讓自己可以放鬆之外,心中沒有特定的目的或是目標。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說法: 「好吧,又是星期一。」 「這個星期告一段落時,我會很高興。」 「只要我可以度過今天……」 「週末就快來了。」 「感謝上帝,今天是星期五。」 因此,我們如此期許著,日復一日,週復一週,年復一年,生活便這樣過去。每一天都是「打開腦袋」和「關掉腦袋」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我們透過工業時代的鏡片看待自己,如同執行某項功能的機器,一直到我們不再被需要為止。每天晚上,我們如開關一般關掉,直到隔天早上開關再次打開;一直等到某一天,開關永遠關上。接下來呢? 我們如滯銷的存貨一樣,擱置不用。我們退休享受閒暇,餘年的時光都拿來遊玩。許多人想要的就是這樣的生活,因為我們都被洗腦,以如此兩種選擇觀點來看待我們的全部人生。 不過,這是個由帶著工業時代心態的社會,所施加的錯誤的二元對立狀態。我們受到制約影響,認為只有兩種選擇:繼續工作,或是退休。我們認為,等到某一天我們不再是「機器」 時,我們就會快樂。接下來,生命便會有其意義。可是,對許多人來說,如同詩人威廉•葉慈(William Butler Yeats)所寫的,「生命是為了某件從未發生的事情的漫長準備。」他們的生命往下滑落成漸弱,而衰老可能會是既漫長又枉然。 我相信第3選擇「提供貢獻」是目前為止最好的選擇。它能夠涵蓋前述兩種選擇。你可以持續你生命的工作,直到超過65歲的「黃金歲月」,而且持續提供堅實的貢獻。或者,你可以從目前的職業退休,然後開展第二個職業,回應你在周遭所觀察到的巨大需求,對你的家庭和社會做出有意義的貢獻。 無庸置疑地,如果你擁有貢獻的模式,無論你工作的歲月以及退休的歲月都會充滿了意義。 在我們對於工作以及退休的思維上,我提議一種急劇的思維移轉。根據已開發國家的人口報告,在超過55歲的人口當中,有33%到40%的人不再為了謀生而工作。在一兩個世代之前,我們的祖先在這個歲數還因為操勞過度而喪命,現在我們大多數人可以在老年期望一個完整的「第二次成年」(second adulthood)。在未來的幾十年間,當超過65歲的人口成長兩倍,突破全部人口的25%時,如何度過這個「第二次成年」的問題會縈繞在許多人的心頭上。歐洲或美國人的平均壽命 將會達到79歲,而日本人則是平均高達82歲。過去的這個世紀裡,美國人的平均壽命每一天增加7個小時;相當於我們每一個人增加了25年的歲月! 壞消息是,我們當中的某些人不知道如何運用這段時光,進而可能錯失了無價的機會,在這麼多人的生命裡創造改變。 我們是要虛擲這些時光,無所事事,還是要善加利用? 事實上,貢獻的模式可以拯救你的生命。...mor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