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本書,讓我們看得見未來。《2100科技大未來:從現在到2100年,科技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2013 / 03 / 13
第465期

本報訂閱份數
61220
總訂閱份數
1925090

編輯 / 瑪塞林

本期要目 》
  ‥ 取消 / 訂閱電子報 ‥
  出版線上 》

本週頭條書訊 >

  ▲ Go Top
  本週選書 》

11歲男孩的祈禱:一起種樹救地球!

作者:菲利斯.芬克拜納
出版社:大田

推薦理由:
文茜世界週報熱烈報導,德國最熱血的男孩,他要在全世界各國都種下100萬棵樹!2007年9歲那年,他看了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的環保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做了心得報告在課堂上和老師與同學分享,得到了極大的迴響...


希望之翼:倖存的奇蹟,以及雨林與我的故事

作者:茱莉安.柯普科
出版社:橡樹林

推薦理由:
1971年12月24日,17歲的茱莉安和母親在秘魯登上了一架蘭薩航空的班機,準備與父親一同歡度聖誕節。班機起飛後不久,就撞進了一場詭譎的雷暴中,令人心碎的悲劇就此發生。91名乘客罹難,只有一名少女從三千公尺高空墜...


掛在地圖上的狂想者:幾條線、幾種色、幾個點,一個既大又小、既圓又扁的祕密世界

作者:肯恩.詹寧斯
出版社:臉譜

推薦理由:
幾乎所有地圖都會讓我們看到兩種地方:我們去過的地方,以及我們從沒去過的地方。地圖狂也會迷路,地圖癖注定對地圖一見鍾情!Google Maps 成了夢幻的地圖烏托邦,那我們還需要畫其他地圖嗎?如果一張地圖可以改變全...


數學,為什麼是現在這樣子?:一門不教公式,只講故事的數學課

作者:安.魯尼
出版社:臉譜

推薦理由:
上完這門課,從此數學在你眼中不一樣!為什麼9再加1就要進位?全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數字怎麼來?誰規定+ - × ÷這樣寫?你也許出了校門就忘記公式怎麼用,但幫你把各種數學知識串連起來的許多故事,精采又奇妙,讓你聽過就想分享!雲不是球形...

▲ Go Top
  新書排行榜 》
TOP1 TOP2 TOP3 TOP4 TOP5
 記憶的風景 :我們為什麼「想起」,又為什麼「遺忘」? 反動的修辭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 法官說了算!:缺席的證據與邏輯 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 記憶的風景:我們為什麼「想起」,又為什麼「遺忘」? 反動的修辭
         
▲ Go Top
  TOP新書 》

作者:葛詹尼加
出版社:貓頭鷹
出版日期:2013 / 03 / 09

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意識、抉擇與背後的大腦科學

博客來導讀 >

  我們每天的選擇,真的是自己決定的嗎?誰才是大腦真正的主宰?


  《大腦、演化、人》作者葛詹尼加,將用最新的腦科學研究來解答!

  我們常 煩惱午餐要吃什麼,左思右想才做出決定。但是我們每天的選擇,真的是自己決定的嗎?如果這個世界遵循著物理法 則而運轉,我們的腦自然也不例外,那麼我們還有可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嗎?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

  認 知神經科學之父葛詹尼加,在《大腦、演化、人》中問了「是什麼關鍵,造就如此奇妙的人類?」之後,再次提出關 於人類生命本質的大哉問。他在這本發人深省的書裡,透過尖端的科學研究,深入淺出地探討各種和自由意志有關的 問題:

  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大腦嗎?我有可能叫大腦別再胡思亂想了嗎?
  我們的腦分成左右兩 半,會不會有兩個自由意志呢?左右腦不會打架嗎...more

▲ Go Top
  編輯手札 》

因為這本書,讓我們看得見未來。2012博客來年度百大《2100科技大未來》
文/李清瑞(時報出版人文科學線主編)
今年夏末,收到加來道雄新書譯稿的我們,便開始構思要如何做這本書。起初,大家對它並沒有太多想像,只是把它當作一本厲害的科普書來看待。而且,我必須老實說,那時對於要接這本書的製作,心裡是十分的惶恐。這本書的原文書名直譯的話是「物理學的未來」(Physics of the Future),所以對數理一向不好的我來講,要和這本書好好交往,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畢竟我對物理學的現在都不是很了解了,更何況是物理學的未來。

還好,一進入引言之後,沒多久就被加來道雄給說服了,他並沒有一開始就先搬一堆公式來嚇我們,反而是把學界們常掛在嘴邊的用語或理論,翻成白話文解釋給我們聽。他一開始就先承認了預測未來一百年是很難的,但是只要循著現在科學界的研發趨勢去思考,那麼現代人是有可能看到未來。而進入主文後,他則是帶領讀者到各個領域去拜訪頂尖科學家們,並且妙語如珠地進行各種預測,看得我想像力都跟著他的筆飛來飛去,一下想著二十年後有神奇隱形眼鏡的生活會是怎樣,一下又猜測下個世紀時人人都有讀心術,那世界是會變成怎樣?

再次開編輯會議時,大家都讀了書稿,我們的共同心聲,就是這本書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也充分討論了未來世界的不同面向,那麼我們應該擴大我們原本對這本書的想像,好讓這本書推給更多人知道。首先是書名的問題,我想這本書不該只是物理學的未來,它談的是人類科技與生活的未來,為了讓其他和我一樣有數理不足困擾的朋友們不會被書名嚇到,也想要跟一下之前流行的「大未來」風潮,所以中文版的書名就成了現在的《2100科技大未來》。有了這樣的書名定位之後,這本書不再只是一本厲害的科普書,而是一本誰都該讀一讀的未來趨勢書,所以原本只想找三到五位專業推薦人,馬上改為幾十位產官學和文化界的推薦人名單。此外,我們還打算製作一個別冊,用另外一個角度為這本書說話,以此來拉進這本書和讀者之間的距離。

對於這個別冊該如何呈現,確實是個好問題,而且想法也轉了幾圈。本來有想過把這本書想像成一個未來世界展,所以做一本導覽手冊來解釋這本書,讓讀者藉這本別冊懶人包,一下讀懂未來;後來也有想過把這本書當作是一部科幻影集,然後像MV台那種「妹妹看MTV」的手法,對加來道雄的寓言做一些KUSO的OS,用編輯台的真心話來讓現代與未來做個對話......。這些概念都不錯,但我在下筆之前總覺得好像哪裡不對勁,就是我對這套書還有一個想法得釐清,不然這個手冊會寫不下去。

而那個想法簡單來說就是這樣:這本書預言的時間是從現在到2100年,但事實上,我無法確知我是否有幸能活到2100年那一天(那時我大概是120多歲)來見證其中所有的預測,這表示有許多比我大或和我年紀差不多的人都會遇到這個問題。90年後的未來是非常遙遠且可能是感受不到的事,那我們如果要和讀者們推薦2100年的世界,對許多讀者來說,豈不是也會有感受力不大的問題,他們心中或許會想:「2100年我早就掛掉了,這書和我有什麼關係?」

還好這本書並不是一口氣只討論2100年的未來,而是把從現在到2100年分成三階段來討論人類生活的變化,第一階段是從現在到2030年,也就是大概二十年後的未來,這種未來對大家來說真是友善多了,距離夠遠,達成度也高,也足夠讓現在還在肚子裡的寶寶變成一個大學生,對自己、對下一代來說,這都是比較好想像的未來。

二十年後的未來會是怎樣?於是2032年時間膠囊的企畫概念就出來了。購買首刷的讀者可以得到這個小贈品,並且自己進行這個計畫──讓現在與未來能互相關注。

最後,要感謝博客來給予這本書的重視,讓它有更多機會和讀者見面。也要再次為這本書宣傳一下,別擔心未來難以預料,讀了這本書之後,你將看得見未來!

相關閱讀 >

.《2100科技大未來:從現在到2100年,科技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加來道雄, 時報出版,
.《科技想要什麼》, 凱文.凱利, 貓頭鷹,
.《反對完美:科技與人性的正義之戰》, 邁可.桑德爾, 博雅書屋,
.《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 卡爾, 貓頭鷹,
▲ Go Top
  新書搶先試閱 》

摘自《道德風景:穿越幸福峰巒與苦難幽谷,用科學找尋人類幸福的線索》
文╱山姆.哈里斯
阿爾巴尼亞人有個仇殺的古老傳統叫作卡努恩(Kanun):如果一名男子犯下兇殺罪行,受害者家族就能殺掉他的任 何一名男性親戚做為報復。一名少年如果不幸是兇手的兒子或兄弟,那他就得晝夜躲藏,放棄正當教育、適當的醫療 保健、以及正常生活的樂趣。甚至到現在,還有數不清的阿爾巴尼亞男子與少年在家�過著囚徒般的生活。①我們能 說阿爾巴尼亞人用這種方式來建構社會在道德上是錯的嗎?其血債血償的傳統是一種邪惡的形式嗎?他們的價值觀比 我們的低劣嗎?

大多數人無法想見科學能夠有效提出這類問題—更別說解答了。我們怎能從科學事實的角度宣稱一種生活方式比另一 種更好或更道德呢?「好」或「道德」的定義該由誰來界定呢?雖然現在有許多科學家正在研究道德的演化,以及其 基底的神經生物學,但他們研究的目的不過是要描述人類如何思考與行為;沒有人期待科學能告訴我們應該如何思考 與行為。對於人類價值的爭議,科學其實是避而不談的,沒有任何「官方」意見。

然而,我將論證價值觀—亦即意義、道德及生命之更大目的—的問題,其實是關於有意識生物的安康(well-being)問 題。因此,價值觀轉換成能在科學上理解的事實:關於正面與負面的社會情感、報復性的衝動、具體法律及社會制度 對人際關係的影響、快樂與痛苦的神經生理學等等。這些事實中最重要者注定會超越文化—就像關於身體健康和心理 健康的事實那樣。癌症在新幾內亞高地還是癌症;霍亂還是霍亂;精神分裂還是精神分裂;同樣地,我將進一步論證 悲憫(compassion)仍是悲憫,安康仍是安康。③而且,如果人們在如何興旺發達上有重要的文化差異的話—例如用相 互抵觸但產生同等成效的方式來養育快樂、聰明、有創造力的孩子—這些差異也必定端賴人類頭腦組織的事實。因此 ,原則上,我們能在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的脈絡中解說文化界定我們的方式。我們在大腦的層次對自己瞭解越多,就更 能明瞭關於人類價值問題的答案有對有錯。

當然,我們必須面對若干對於道德真理地位的古老歧見:自宗教擷取世界觀的人一般相信道德真理存在,只是因為上 帝將之注入現實架構當中;至於缺乏信仰的人,則往往認為「善」與「惡」的看法一定是演化壓力和文化發明的產物 。對於前者,一旦說到「道德真理」(moral truth),必將援引上帝;對於後者,則不過是表達我們一些猿猴般的衝動 、文化偏見、和哲學困惑罷了。我的目的是想說服讀者,論辯兩造都錯了。本書之宗旨乃試圖開啟一段關於道德真理 如何能在科學脈絡中理解的對話。

儘管我在本書所做的論證勢必引起爭議,它卻是寄託於一個非常簡單的前提:人類安康完全建構於世界中的事件以及 人腦的狀態。因之,一定有關於它的「科學真理」(scientific truths)待知。對於這些真理更詳細的理解,將會迫使我 們對社會中的不同生活方式做出清楚的區別,判斷某些方式更好或更壞,更忠於事實與否,以及更合乎倫理與否。顯 然,這種洞識能幫我們改進人類生活的品質—由此終結學術性的辯論,展開攸關數以百萬計人們生活的選擇。

我的意思並不是我們保證能透過科學解決每個道德爭議。意見的分歧還會繼續存在—但意見會越來越受制於事實。而 且重要的是,明瞭我們無能解答一個問題,不代表該問題沒有答案。到底有多少人在過去六十秒鐘內被蚊子叮了呢?

這些人當中有幾個會得瘧疾呢?有多少人會因而死亡?在所涉及的技術挑戰底下,沒有科學團隊能回應這種問題。然 而我們知道它們的答案很可能只是簡單的數字而已。因為沒有能力搜集到所有相關資料,就迫使我們必須同等尊重所 有意見嗎?當然不是。同樣的,我們可能無法解決特定道德兩難的事實,並不代表所有對此產生之爭論性回應都同等 有效。在我的經驗中,把實務上無解誤以為原則上無解是道德混淆的一大根源。

例如:美國有二十一州仍准許學校體罰。在這些地方,即便老師拿木板把孩子打得腫起一大塊瘀青乃至破皮,依然合 法。數以幾十萬計的兒童每年蒙受這種暴力,幾乎全發生在南方。可想而知,合理化這種行為的根據明顯出自於宗教 :因為造物主自己告訴我們孩子不打不成器(箴言十三:二四、二十:三十、二三:一三∼一四)。然而,我們如果 真的關心人類安康,並且用提升安康的方式來對待孩子,我們就可能懷疑要小男孩、小女孩以受痛、受驚、在公眾前 受辱來做為鼓勵其認知與情緒發展的手段是否明智。這個問題是有答案的,對此有任何懷疑的空間嗎?尋求正確之道 是重要的,對此有任何需要質疑的地方嗎?其實,所有研究都指出體罰是災難性的做法,會導致更多暴力和社會病態 —而且,很乖僻的,導致了對體罰更多的支持。

但更深的要點在於,無論我們知道答案與否,這種問題毋庸置疑,一定有答案。而且,絕對不是簡單地用尊重別人的 「傳統」,同意彼此存有歧見,就可搪塞過去。為什麼科學將越來越能斷定這種問題呢?因為人們所給予之分歧的解 答—以及伴隨而來在人際關係、心理狀態、暴力行動與法律糾葛等等的後果—都在我們的腦子�、別人的腦子�、以 及整個世界中造成差異。我希望顯示當談到價值觀時,我們其實談的是一個事實相互依存的世界。

相關閱讀 >

.《道德風景:穿越幸福峰巒與苦難幽谷,用科學找尋人類幸福的線索》, 山姆.哈里斯, 大塊文化,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邁可.桑德爾, 雅言文化,
.《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 邁可.桑德爾, 先覺,
▲ Go Top
  活動現場 》

▲ Go Top
與客服人員聯絡取消/訂閱電子報到博客來首頁回本期要目
Tel:(02)27821100•Fax:(02)27856789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博客來網路書店」或授權博客來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