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線上 》 |
本週頭條書訊 > |
藝術 |設計╱建築 |攝影 |表演藝術 |創意美學 |
| ▲ Go Top |
TOP新書 》 |
作者:飯澤耕太郎 出版社:田園城市 出版日期:2013 / 03 / 13 | 【 與寫真同歡 】 博客來導讀 > 攝影展上展示的作品,該怎麼看才好? 攝影集能不能像小說、散文那樣被閱讀呢? 拍照的前、後,該如何思考、決定主題? 拍照的真正樂趣在哪裡? 購買攝影作品的時候,該注意些什麼呢? 在人手一台數位相機的時代,只要隨手拿起相機(手機),隨時隨地都能拍下一張照片、立刻就能透過網路分享給任何人。在這些每天來自四面八方、難以計數的照片們,我們到底怎麼樣看待這些影像?它們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我們又從中拍下了什麼、看見了什麼? 從選擇藝廊、怎樣開始逛攝影展、如何第一次逛攝影展就上手? 攝影達人飯澤耕太郎說:「找到自己的獨家逛展路徑」;他說,攝影展「就像是不會重來一次的現場live表演。」 攝影集是什麼?該如何讀攝影集呢? 飯澤耕太郎說:「所謂的攝影集,就是攝影家呈現出世界觀的空間。」因此,我們必須「考慮照片背後那個看不見的攝影師」有意識或無意識思考著的問題;「攝影集就像唱片,將我們帶回演奏當下的『彼處』。」 如何拍照呢?拍照的時候我們究竟在拍些什麼? 飯澤耕太郎說,「只要稍微改變一下自己的觀點,就會發現到目前為止沒察覺過、讓自己心動的有趣題材。」 這是一本教戰手冊,然而日本攝影達人飯澤耕太郎要教給你的,並不是相機型號或者光圈快門,而是透過鏡頭的世界,從各種角度能夠看見的多重風景──攝影展空間中的風景、攝影集紙頁中的風景,相機觀景窗裡的風景,觀景窗外的風景。 more |
▲ Go Top |
博客來連載 》 |
精選書摘> 與寫真同歡 「二十世紀的人類」 攝影,並非只有「拍攝」而已。我們就舉個例子吧。有一位名叫奧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 1876-1964)的攝影家,他最早是在照相館裡拍攝普通的人像攝影,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約一九二○年代左右,開始著手進行一項計畫。 被命名為《二十世紀的人類》(People of 20th Century)的攝影群,是桑德拍攝德國各階層、各行各業的男女老幼,加以分類、排列次序,然後試著從中挑選出成為該「典型」人物形象的攝影群。在攝影進行的過程中,「二十世紀的人類」就「被依照現代社會的秩序分成七大類,收集在各挑十二張攝影所構成的四十五個作品集(portfolio)裡。」換句話說,在全部共有五百四十張的攝影集裡,桑德加進了被稱為「原型(archetype)作品集」的十二張人像照,而擴增成一個壯觀而龐大的計畫。 桑德終其一生──中間還包括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都一直在推動進行這項計畫。雖然在一九三九年以「中途報告」的形式出版了《時代的臉孔》(Antlitz der Zeit),但是《二十世紀的人類》這個計畫還是未竟全功。這些照片因為包含了非常多猶太人肖像而遭到納粹阻撓,有一部分底片在戰爭期間及戰後的火災中被燒毀。儘管如此,不過光是看現今殘存下來的照片仍然可以了解到,這毫無疑問,是將攝影的可能性發揮淋漓盡致的最偉大計畫之一。 「注視、觀察、然後思考」 據說每每被問到作為攝影家的信念是什麼時,桑德常常這樣回答:「注視、觀察、然後思考」。確實這三個動詞裡已經蘊含了很重要的意義。 攝影家首先「注視」被拍攝的物體。然而若只是這樣,還是不清楚到底應該要拍什麼、應該怎麼拍。透過「觀察」,被攝體的本質會更深刻顯現出來,然後再經過「思考」的過程,就能以更普遍的方式掌握對該被攝物的認識。這時攝影家應該就能夠在確信之下投入拍攝了。 更進一步地說,「思考」並非只是如此就罷了。那張攝影作品應該放在《二十世紀的人類》裡的哪一個作品集呢?從一開始,那張攝影作品就該被視為「典型」的攝影嗎?這些問題在拍攝之後,應該要更進一步對那些疑問追根究柢。 由於透過「思考」過程而掌握到的對攝影及人類全體的透徹思考,會在下一次回到「注視」這個動作上。也就是說,「注視、觀察、然後思考」這句格言是一個循環結構。經由將照片收進在作品集的思考過程所獲得的認知,會在下一回的攝影時發揮作用。只要觀看桑德的作品就可以了解到,他生命的所有經驗都貫注在他所拍攝的照片裡,因而凝聚成那樣精粹的非凡成果。 如果你在拍攝或匯集所拍攝物的過程中感覺到不順利時,不妨好好地反芻桑德所說的話,應該會有所助益。「注視、觀察、然後思考」,說不定你就能夠掌握到超越障礙、往下一步邁進的關鍵。...more >> |
▲ Go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