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線上 》 |
本週頭條書訊 > |
藝術 |設計╱建築 |攝影 |表演藝術 |創意美學 |
| ▲ Go Top |
TOP新書 》 |
作者:松下希和 出版社:旗標 出版日期:2013 / 03 / 15 | 【 裝潢設計解剖書 】 博客來導讀 > 解剖經典家具的設計初衷,再探人與住宅的互動關係 無論您是房子的主人、學生、室內設計師,這本書都非常適合您閱讀。 松下希和,本書作者。 哈佛大學建築碩士.日本一級建築士.日本建築學會院士 松下希和除了具備世界頂尖的專業背景,還有十多年的實務經驗。在本書中,作者介紹十一位傑出的女性設計師,從她們眾多的作品中精選超過80件經典級作品,並且有系統的整理為廚房、餐廳、客廳、椅子、臥室、書房、小孩房、玄關、浴廁、收納、隔間等十一個主題,仔細解剖這些經典作品的設計巧思與設計原理。 松下希和用非常親切的筆調,寫出這些專業知識,並繪製出一幅幅簡單、清楚又專業的插圖,讓讀者容易吸收書中的內容。 本書個案都是業界的經典設計,然而許多參考這些案例而設計的作品,往往會因為外觀、視覺的因素而做了一些改變,卻失去了原設計的精髓。松下希和從人與空間的關係做切入,挖掘經典設計的原始初衷,幫助讀者在做住宅設計時,找回設計的精神,重新體悟生活的本質。more |
▲ Go Top |
編輯手札 》 |
【OKAPI好設計】愉快地拍,愉快地看,愉快地享受攝影!飯澤耕太郎,《與寫真同歡》 文/ 林銀玲(書籍設計)、劉佳旻(田園城市企畫編輯) 就像荒木經惟說,「攝影不存在著過去與現實,卻存在著對過去與現實的信念。」看著觀景窗(或相機、手機螢幕)時,或看著別人拍下的照片時,往往在影像之中彷彿能隱約看見什麼沉睡著,正等著被喚醒。 這不正就是為什麼攝影如此迷人,讓人一看再看、一拍再拍的原因嗎?同時這也是《與寫真同歡》這本書的出發點。日本重要攝影評論家飯澤耕太郎要告訴大家的,正是該如何從「攝影」中捕捉、觀看、進入那些等待被喚醒的記憶風景。 因此整本書以「攝影」以及「享受攝影」為主軸,從逛攝影藝廊、翻閱攝影集,到收藏攝影作品(不管收藏的是明信片或拍賣會上買回來的原作照片),乃至於如何找到拍攝時的鏡頭意識。「如何看」,或者說「如何愉快的看」(不管是看著鏡頭或看著照片),就是這本書的重點概念。 首先與設計師討論的時候,我們所想像的並不是狂歡節式的歡快,而是一種沉靜的愉悅。因為,如同作者飯澤耕太郎所描述的,如果將攝影的世界想像成一棟巨大的建築物,那麼這棟建築物之中就像有著無數的房間,每一間都充滿不同的魅力,有時還能在一間房間裡安靜的坐下來,氣定神閒的仔細領略各種賞心悅目的樂趣。 這種樂趣,首先得從「暗箱」開始。 暗箱是照相機的原形,拉丁文原意為「無光的暗室」。它的原理是透過針孔將箱外的景物光影反射入箱內,形成上下顛倒的影像。我們從這樣的「暗箱意象」中捕捉整本書的設計基調:以黑卡書衣與白色內封構成外黑內白的雙層結構,隱喻黑色暗箱內部補捉光線的構造,而書衣上軋的小洞就是暗箱的針孔。 書名及內封燙以雷射箔是一開始的設定,雷射箔反射出的彩虹光,正好再現了光的色譜,這不僅讓人更能察覺光的存在,也呼應了「攝影是一種光的魔術」。然而雷射箔的選擇花樣很多,設計師反覆推敲後選擇了點狀的雷射箔,除了貼近影像的顆粒感外,也能表現出光對影像造成的不確定感。試燙後效果奇佳,尤其是內封的雷射箔透過書衣的軋洞,彷彿一束光束穿過鋁箔細小的孔洞,浮盪著空氣的塵埃。 以暗箱為發想的黑色書衣上,以亮黑箔燙上作者飯澤耕太郎的插畫「相機人」。亮黑箔的線條銳利分明,從不同角度看,會透出不同的折射光,這樣的細緻表現讓人聯想到能夠精密描繪細部、翻動角度就可以同時看見影像不同質感層次的「達蓋爾攝影術」。 書衣的軋洞恰好就落在「相機人」的眼睛上。這幅將相機擬人化的插畫即是位於第一章開門頁的插圖,它將人與相機的關係做了非常有趣的比擬與詮釋:擬人化後的相機,眼睛即是鏡頭,而實際上人眼本來就是最精密的相機原型。將透著光的軋洞鑿在相機人的眼睛上,正是呼應這樣的比擬;另一方面,這樣的特殊處理也回應本書最重要的主軸——在各種享受攝影的過程中,我們「如何愉快地看」。 書衣其他文字則以削銀箔燙印,不僅與書名區分出層次,也是顧及大量的文字使用削銀箔比雷射箔來得有利閱讀的特性,也讓高對比的書封設計中加入低對比,讓全書展現出有致的細膩層次,在整體性中又有宛如嬉戲一般的精緻變化。 |
相關閱讀 > .《與寫真同歡》, 飯澤耕太郎, 田園城市, .《寫真的思考:攝影的存在意義》, 飯澤耕太郎, 流行風, |
▲ Go Top |
博客來推薦 》 |
精選摘文 調香師日記:愛馬仕香水大師艾連納的創作生活與哲學(精裝) 尷尬的氣味 飛機上鄰座的女士擦梵克雅寶的「初遇」,香水味幾乎蓋不掉浸滲在她衣服上的菸味。她旁邊的丈夫時斷時續的打著小嗝,釋放出還未全數消化的蒜頭味。 我嗅覺刁尖,可辨認種種淡微甚至隱藏的氣味。我經常嗅出酒味、菸味、汗味、口臭或濃重的食物氣味,我很容易察覺到這些氣味,且不見得會嫌惡。 我們接收的影像留在外面,反之,氣味卻會滲透。心理學家認為,喜悅的感覺或不快之情,有時甚至是對某種氣味的厭惡,造成這個宛如侵犯的滲透感。日常生活中,比起外人的氣味,我們更能容忍自己和親眷的氣味。然而他們也會吃、排便、排尿、流汗、做愛,就跟大家一樣。事實上,我們對氣味產生排斥,往往是因為飲食習慣。飲食習慣造就體味,無意間產生了距離感。如果要替自己的孩子換尿布,我們會很樂意讓人代勞,鼻子卻極愛在這個清理乾淨的溫暖小身體上四處遊走。過了食物泥和罐頭的時期後,幼兒染上家人的飲食習慣,身上的氣味也融入家庭了。 美國老電影中的女人,總在赴巫山之會前,在浴室裡花大把時間準備,男人則在床上等伴侶洗完澡,身上不帶體味只有香水味,我每每見到這個橋段,無不震撼愕然。想到這個五○年代電影扭怩過頭的例子,亞伯.柯安 的《老爺的情人》同時掠上心頭。故事中的亞麗安娜和索拉爾想要延長他們倆的狂戀熱愛,在這份永難滿足的愛裡,體味必須受到抑制,方能顯示他們的純潔。 她稱謝,說她會考慮,稍後再給他答覆,等洗完另一場澡後,一場純淨清水的澡,是的,親愛的朋友,一場無味的澡,因為適才那場澡,澡鹽的香味太馥烈了。﹝……﹞不斷清洗自己,一天刮兩次鬍子,隨時保持俊美,是他這三個月來的生活目的。 我記起另一個回憶。兩年前的七月,我領著幾位賓客到上阿爾卑斯省欣賞薰衣草田,聞聞快樂鼠尾草香(salvia sclarea)。抵達這片美麗莊嚴之地,其中幾人很快就逃回巴士,躲避那襲凌風吹進鼻腔、仿若人類汗液的鼠尾草氣味。能在這些花裡找到我的野性、凡人、生命的氣味,我倒是喜翻了心。 不錯,我喜歡談起來難為情的氣味,別人批評這些氣味不登大雅,甚至惱人。我身為調香師,懂得享受、操使氣味。 樺木焦油、海狸香、大西洋雪松、靈貓香(civet)、孜然、吲哚(indole)、茉莉花、勞丹脂、橡樹苔(oakmoss)、快樂鼠尾草、糞臭素(skatole),這麼多萃取和分子可以彰顯或遮掩我們的體味。 從梵克雅寶的「初遇」到「愛馬仕之旅」的每一款香水,我都樂於使用這些人工產品,強調我們私有的洩密者:體味。 ...more >> |
▲ Go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