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線上 》 |
本週頭條書訊 > |
藝術 |設計╱建築 |攝影 |表演藝術 |創意美學 |
| ▲ Go Top |
TOP新書 》 |
作者:安.艾珀/圖文 出版社:繆思 出版日期:2013 / 04 / 03 | 【 微乎其微的小事 】 博客來導讀 > 有種什麼事太甜蜜 有種什麼事太悲傷 某種事物亮著光 某種事,某種事…… 某種好大好大 大得無法聽見的事 安靜的小婦人四月太太,在她的小廚房裡,和她的兔子一起面對世界和時間。 微乎其微的小事,指的是我們的日常生活:當小日子舒展開來,走出框架,縱身飛起,超脫時間,即刻成為某種言語難以形容的,驚動波瀾的東西。 而這部特別的圖象詩,想說的是滿溢、越線。說文字無法描繪的世界 比利時繪本畫家安.艾珀,以創新方式詮釋了日常生活微物世界的種種美好啟示:隨著她的獨特設計,你可以將一幅畫的框架攤開,將一本書的界限擴大,將你的心從平凡小事中伸展出去,跨越時間與空間。 「在《微乎其微的小事》裡,風景和世界都溢出我們所能及的範圍。我用心設計這本書,讓讀者就算忘記合起摺頁也沒關係。頁面的構成如同好幾幅可自由拆組的圖畫。這種牽連/脫節的可能也為書本身創造出一種滿溢。...more |
▲ Go Top |
編輯手札 》 |
在他筆下,那些未曾謀面的家屋,都彷彿曾經住過,或總有一天將會親臨前往。—中村好文,《住宅巡禮2》 文/ M87 「有了家屋,我們許許多多的回憶才有了住處,而如果家屋足夠精巧,如果它有地窖,有閣樓,有僻靜角落,也有迴廊,我們的回憶就有更清楚的藏身之所。我們終其一生都會在白日夢裡回到這些角落。」—巴舍拉,《空間詩學》 我們誕生於一個家,在家宅中安居、在家宅中長大。我們爬行、坐臥、起身,我們首先在家中,學習建立與世界的關係。我們在家中獲得滋養,在家中,寫下我們的第一個夢。然後我們將會外出、遠行、尋夢…但最後終究會回家,在家裡面,找到棲身之所,在家裡面,學會面對自己。 家,是每個人最初造夢的場所,也是每個人最終渴望孵育的夢。巴舍拉的這番話或許貼切地點出,為什麼我們始終對家念茲在茲、為什麼我們內心總有想望,對美好的、理想的家宅形象,尋覓追求。 每次翻看中村好文的散文,都會再次喚醒我心底對家屋的懷鄉情感,那些未曾謀面、卻已然在腦海中模糊勾勒過的家屋,彷彿曾經住過,或總有一天將會親臨前往。 《住宅巡禮1、2》、《住宅讀本》、《意中的建築》是日本建築師中村好文的系列住宅評論。不過中村好文對住宅的觀看,與其說是站在評論者的角度,不如說他更像一位住居者,以感受作為眼睛,將心懷敞開,不抱成見與前提地,展開住宅的參訪旅程。 「參觀住宅不是走馬看花,而是要花上足夠時間浸淫其中…來回繞過幾趟住宅的內部,站立著、坐在椅子上、一一端詳擺設在那裡的東西、感受光線的移動和改變;閉上雙眼,傾聽吹過樹木的風聲、以手掌撫摸家具和牆壁,一面靜靜呼吸,一面參觀著住宅。」不急著判斷,放下想法,用全身的感受慢慢去領略一間住宅的細節與整體,這是中村好文對住宅情有獨鍾式的觀察與禮讚。 將住宅視為有生命的個體,中村好文對住宅的書寫,比起其他評論者更多了幾分人味。看中村好文的文章,我們看到的,不是住宅何其獨特、美麗,而是住宅如何恰如其份的展現建築者的意志,又是如何繼承這份意志,將之傳遞給蒞臨的人。好比在《住宅巡禮2》中前訪的「巴拉岡宅」,中村好文穿透建築物中無所不在的正方形的窗、桌、門框、畫,看見屋宅的平穩與沈默,看見已經死去仍永恆佇立在這沈默中心的造屋者,一生所企求的靜謐神性。 對於閱讀者而言,即使我們並不慣見他方的住宅風景,也未身在造屋者所處的文化,我們仍能輕易的在中村好文筆下的住宅中尋獲共鳴,他對住宅真摯而透徹的洞見,在我們與那些未曾謀面、卻已然在腦海中模糊勾勒過的家屋之間打開了一扇門,我們在其中將再次尋獲,那鮮少被喚起,卻深深住在我們心中,對家屋曾經建築過的夢想與情感。 |
相關閱讀 > .《住宅巡禮2》, 中村好文, 天下文化, |
▲ Go Top |
博客來推薦 》 |
精選摘文 品牌這樣思考:一場以設計、人類學、符號意義顛覆創意、品牌行銷思維的大師對談 Debbie Millman 奧林斯說:「去了解人們對於今天正在發生的事物有什麼樣的感覺,那才是真正有用的,」他說。「你想讓人們告訴你明天什麼方法會奏效,那只是徒勞而已。」在我們的對話中:溝通與識別性是最主要的兩大重點,此外還加上了一些關於組織、廣告、美感、以及誘惑的探討。對於未來,他預言了品牌將會更加走向以地方為中心。 Debbie Millman 你現在對廣告的角色也還是抱持懷疑的態度嗎? WALLY OLINS 不會。我想廣告本身有它重要的策略目的存在。假使把廣告當成某個組織對外溝通它是誰或它是個什麼樣的單位的唯一辦法,那就太可笑了。 Debbie Millman 你剛剛有提到,你覺得「有說服力」是你的長處之一。你是怎麼培養這種技巧的? WALLY OLINS 我不知道。我想那是與生俱來的吧。我不是沒膽的人;碰到新的狀況或挑戰,我是不會龜縮在一旁的。我也不會隨隨便便就被人家給嚇倒。 Debbie Millman 你對於「品牌行銷」的定義是什麼? WALLY OLINS 妳留多少時間給我說?基本而言,品牌行銷是人類狀態的一種深層表現。它談的是「歸屬感」:對部落、對宗教、以及對家庭的歸屬感。品牌行銷就是歸屬感的表現。 深究起來,品牌行銷的根源就是與人類狀態的本質有關。部落是一個品牌──宗教也是一個品牌。如果提到用現代的形式來表現這些事物,你可能會聯想到十九世紀晚期開始發展的品牌行銷概念;接著你可能會拿它和現在隨時推陳出新的快速消費品(fast-moving consumer goods)相提並論。但這些卻扭曲了品牌行銷的面貌。 Debbie Millman 在你提到對品牌行銷的定義當中,你說這是「人類狀態的一種表現」。這怎麼說? WALLY OLINS 要找例子很容易。 有一回我跟我太太去搭郵輪,跟我們同桌的有一位荷蘭的老太太──她甚至比我還老──傷了她的膝蓋。她跟我們說了整件事情的經過。(裝成老太太的聲音)「這個嘛,我去下面找醫生,敲了他的門。裡頭有一個年輕人,我猜大概是十九、二十歲左右吧,他穿了一件牛仔褲和T恤。我就問他呀,『請問醫生在哪兒啊?』他跟我說:『我就是醫生。』我才不信他呢,於是他離開了一會兒,兩分鐘後他穿著白袍、脖子上掛著聽診器回來了。這下子我叫了出來:『啊!你現在可真成了醫生啦。』」 Debbie Millman 所以,這算是一種大腦的活動嗎? WALLY OLINS 不,這絕對不是大腦的活動!這是發自內心的。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這件事。她也不知道;她並沒有在大腦裡運作這個念頭。她只是看到了、接收訊息了,然後就理解了。 不論是商業的、人類學的、還是社會學的品牌行銷過程,專家們都致力於創造獨特的內心經驗,希望能激起人們即刻的回應。 我來舉個非商業的例子:紅十字會。紅色十字、以及它所代表的機構,等於是拯救生命的象徵。這個信號告訴你它是非常容易受到傷害的;它沒辦法保護自己。 Debbie Millman 「引誘」是一個好的字眼還是壞的字眼? WALLY OLINS 這個字通常帶有負面的意味,所以我選用這個字的時候特別小心謹慎。企業當然不希望被討厭;它們要大家愛上它們。因此,它們會營造出某種姿態,吸引人們購買它們的產品。廣告界的、還有我這一行的人會說:「不,我們不搞引誘這一套,我們只是告訴他們真相,告訴他們事實,或者就是挑一些東西出來說而已。」面對現實吧,真相是──人們自己也都會想要盡可能地漂亮好看一點,這樣才能吸引別人的目光。 Debbie Millman 麥克.艾斯納(Michael Eisner)曾經說「品牌」這個詞已經變得「被過度濫用、乏味、無趣」。你同意嗎? WALLY OLINS 沒錯。我覺得「品牌」這個字還不只是被濫用而已,現在這個字的用法大大地削弱了品牌行銷的複雜度以及它真正的意義。我不是說那些給愛馬仕(Hermes)包包印上logo的人非得有什麼人類學的學位、或者非得了解他們這麼做有何人類學上的意義不可,但我認為品牌行銷這件事是遠比大家想像的來得更複雜、更深層、更容易出狀況的。 ...more >> |
▲ Go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