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線上 》 |
本週頭條書訊 > |
藝術 |設計╱建築 |攝影 |表演藝術 |創意美學 |
| ▲ Go Top |
TOP新書 》 |
作者:奧斯汀.克隆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3 / 04 / 01 | 【 點子都是偷來的:10個沒人告訴過你的創意撇步 】 博客來導讀 > 10個沒人告訴過你的創意撇步 1. 點子都是偷來的 2. 不要等到了解自己才開始 3. 寫你想讀的書 4. 雙手萬能 5. 空閒計畫和嗜好很重要 6. 絕招:做好東西就要與人分享 7. 網路無國界,距離帶來靈感 8. 要做好人(世界很小) 9. 要耐無聊(只有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好) 10. 創意是一種減法 這本書揭露了創意的真相:沒有什麼是原創的,所以不要害怕受到影響,從別人的作品中學習,混合之後成為另一種面貌,藉此走出自己的路。 2011年,作者受邀到紐約一所藝術學院演講,跟年輕學子分享身為藝術家的人生經驗,演講的內容就是他希望有人能在他年輕時告訴他的事。結果那場演講大為轟動,網路上瘋狂轉貼演講影片,點閱人數突破百萬,許多年輕人紛紛留言告訴他,聽了這場演講讓他們更了解如何從事創意工作。於是,這場演講啟發了作者寫下這本書,結果發現這些道理不只適用於想從事藝術創意工作的人,而是所有的人...more |
▲ Go Top |
編輯手札 》 |
【OKAPI好設計】你看得見氣味嗎?暗藏美好驚喜的嗅覺經驗結晶——《調香師日記》 文/ 張貝雯(漫遊者文化主編) 早晨的咖啡香、陽台上的薄荷草味、午後雷陣雨的泥土味、溪邊的野薑花香……我們無時無刻被各種氣味圍繞,而我們如何能用文字描述氣味的樣貌,甚至用畫面傳達氣味? 法國愛馬仕專屬調香師艾連納(Jean Claude Ellena),認為自己是一個「氣味的作家」。他投身香水創作將近五十年,不僅交出「地中海花園」、「凱莉驛馬車」、「愛馬仕大地」等代表香水作品,也出版《調香師日記》一書,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感,揭露氣味與香水的密碼。 法文版的《調香師日記》,封面裝幀潔白單純如一本詩集。法國出版社解釋,艾連納本人希望,光靠文字就能勾喚起讀者的聯想,因此內文沒有加入任何插圖。這部小書雖是艾連納365天生活裡的吉光片羽,卻是他獨一無二的觀察和思考,充滿想像空間與獨特的文學感。 構思中文版的設計概念時,我們最先遭遇的難題是,封面視覺應該選擇具象的元素(花果草木的圖案,似乎是最直接與氣味相連的?)還是運用抽象的符號?對艾連納來說,他偏愛的調香手法是運用符號喚起氣味,創造氣味幻象。此外,艾連納所追求的香水,不是繁複豐腴的風格,而是極簡又經典的氣味。「氣味不比樂高積木,不是堆堆疊疊就能把香水搭建起來,而是一種我想讓眾人理解的無形之物。」 美術設計王廉瑛在古典植物圖鑑、現代照片、抽象圖樣裡幾番斟酌,最後決定以中國水墨筆觸的手法,將花卉圖樣處理成內斂而有韻味的元素。開本上,王廉瑛選擇艾連納平日慣用的筆記本形式,做方背精裝,書緣兩側切圓角,並加上黑色鬆緊束繩,大膽採用文字書少見的橫式開本,在兼顧內文閱讀流暢性的前提下,更突顯整體裝幀的設計感。 最後,在幾經確認用紙、書繩顏色寬度、圓角角度等製作細節後,這次以高質感水彩紙印上愛馬仕橘色底,配上不同層次的白底勾勒花卉完成的設計,大約展現了我們心目中的艾連納——一種成熟、內省、哲思、與創新的特質。開心的是,這個設計在正式送印前,獲得艾連納本人的認可與喜愛。 當你捧讀這本《調香師日記》時,請不必急著看完,或許,隨心所欲地翻閱,在某個段落稍微暫停,束上黑繩、放回桌前,你會發現,自己置身可眺望地中海的落地窗前,沉浸於艾連納充滿手感與想像的氣味遊戲裡…… |
相關閱讀 > .《調香師日記:愛馬仕香水大師艾連納的創作生活與哲學(精裝)》, 尚-克羅德.艾連納, 漫遊者文化, |
▲ Go Top |
博客來推薦 》 |
精選摘文 品牌這樣思考:一場以設計、人類學、符號意義顛覆創意、品牌行銷思維的大師對談 Debbie Millman 不論是在專業領域或私領域中,我一直在談話裡找機會說明設計的重要性。我最近有個想法,我覺得設計和品牌界應該請葛蘭特.麥奎肯來擔任發言人。葛蘭特能夠完全理解設計師工作的複雜性,這是常常連設計師自己也搞不清楚的。世界上很少有人在論及這項議題時能像他一樣滔滔雄辯,而對於設計與品牌在企業界與文化上所扮演的角色,他也不遺餘力地熱烈擁護。可以說只要是和設計的提倡有關的事,能做的他都做。 Debbie Millman 我們就從你在部落格裡發表的一篇關於設計的文章談起吧。在某一篇文章當中,你說:「設計師們非常擅於思索如何挑釁。畢竟他們身處在充滿想像與創造力的產業;他們被訓練要去觀察現行的系統、找出哪裡有淤滯,思考出創新事物的方法。至於設計師不拿手的地方,以我個人淺見,是去預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挑釁之後會有什麼結果。」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看法? Grant McCracken 這是一個普遍的問題,不只是侷限在設計師身上。我們的文化就是在追求不斷的改變。克勞德.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uss)在他的大作《野性的思維》(The Savage Mind)中有一段名言。他說,本質上,「我們總是想要得到其他更多的訊息、尋求新的安排方式,這就是我們的文化。」我們就是這樣,這是西方文化。過去的二、三十年以來,我們有許多人迷戀於這種深層的文化傾向。就商業的目的來說,它也成了一種職業道德。人們的結論是:「我們現在玩的遊戲就叫做創新,我們需要善於創新的人進來。」這個工作就漸漸地加到設計師身上來了。 Debbie Millman 你覺得設計師是否有責任要預想出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Grant McCracken 我認為是的。否則,光憑自我感覺良好的姿態來從事設計工作的風險,就擺在我們眼前了。這些姿態會讓我們內心感到很愉快,但假使我們以嚴謹的人類學方法來評量這些姿態,我們會看到這種良好的感覺將無可避免地在一、兩個月內就消失無蹤。我會說從商業的角度來看也是如此。投入這些美學、視覺、以及文化刺激活動的設計師們,他們不見得能如同業主期望的那樣帶來什麼變化。 Debbie Millman 很多人都提到設計師應該是解決問題的人,這樣看來似乎有點諷刺。 Grant McCracken 沒錯。 Debbie Millman 好幾年前,品牌策略家布萊恩.柯林斯提到──與其當個解決問題的人,設計師更應該要當個「製造問題的人」;他們應該要刺激人們去思考怎麼樣以創新或更好的方法來做事。這個看法讓我心裡對於設計師應該扮演的理想角色有些疑惑。 Grant McCracken 我的感覺是:設計師──或者說任何對於企業變革或社會變革有興趣的人──都需要對文化和社會有充份的了解,因為這是他們引發變革的第一個環境。設計師和品牌顧問都假設他們知道文化是怎麼一回事,但事實上──至少從我的人類學角度來看──他們並不了解。你跟我已經就這個議題討論好些年了,而且我還冒著被人家嫌棄的風險,總是不厭其煩地把這個題目拿出來講。 Debbie Millman 你認為設計師們會不會只是假設人們知道是他們把文化帶進對話裡頭來的? Grant McCracken 假使我要創造、設計一個品牌的話,我會很緊張,我要告訴我的團隊:「聽著,現在有個大好的機會,這間企業搞不清楚這是設計師替公司創造價值的一種方式。我們得讓他們知道。」 我是設計師的話,我就要讓全天下都知道這一點。 坦白說,這也是我如此看重設計師的原因之一:我把他們視為是讓企業認真看待文化的一種媒介。 Debbie Millman 我們的文化有什麼地方讓你覺得著迷? Grant McCracken 我想就像是我們用來形容愛爾蘭天氣的那種說法吧。假使你不喜歡它,稍安勿躁;它等會兒就改變了。 Debbie Millman 哈! Grant McCracken 很多文化會這麼說:「夠了,謝謝,帶著你的什麼技術滾吧」、「別搞什麼宗教改革了」、或者是「不可能,年輕人的文化怎麼可能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我們則是會說:「假使你的立論夠令人信服、夠得人心,假使你真的能夠改變我們世界的某些部分,那麼屬於你的那一刻就會到來。」 ...more >> |
▲ Go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