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線上 》 |
本週頭條書訊 > |
藝術 |設計╱建築 |攝影 |表演藝術 |創意美學 |
| ▲ Go Top |
TOP新書 》 |
作者:喬治.巴爾 出版社:大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 04 / 03 | 【 攝影的神思:52種超越瓶頸的創作思考 × 52幅結合意念與美的攝影 】 博客來導讀 > 52位攝影家+1位評論家談創作思考、影像美學與攝影初衷 從「拍照」邁向「創作」,從「觀看」進入「評論」 當我們已熟悉拍攝技巧,能使我們超越「拍照」,進入「創作」層次的,終究還是個人的觀察力與創作構思,以及將思維轉化為技巧的能力。否則,我們所拍攝的影像也不過是平庸的複製品,數以億萬計照片的又一張,毫無辨識度,終究無法稱為「攝影作品」。技巧與觀察力可以從書籍、網路學習,從拍攝經驗累積,但思維卻是個人的。學習如何表現意念,述說只有你能說的故事,才是成就不凡影像的最終途徑。 專業攝影暨評論家喬治.巴爾選出52位攝影家的作品加以評論,除了分析影像的美如何呈現,也討論作品中的意涵,更邀請攝影家本人談談創作緣由、美學思考,與讀者分享如何表現意念,說出自己專屬的故事。 more |
▲ Go Top |
編輯手札 》 |
如果你已經按過千萬次快門,如果你已經在鏡頭前看不到新奇,試著想起你與攝影相遇的第一次…《與寫真同歡》 文/ M87 把每一次都當作第一次,抱持著新鮮感與好奇心,即使膽怯,也想好好嘗試,不預設結果,不帶著成見,盡情地體驗過程。這樣一來,面對任何事就不會感到厭倦吧,每當無法前進的時候,想起最初的心情,就能持續地努力下去吧。 拍照就是這樣的事。 日本評論家飯澤耕太郎在《與寫真同歡》記述了一則感人的攝影故事。主角是一位六十歲才拾起相機拍照的老太太增山多鶴子,讓她生活突然有這樣大的轉變,是相繫一生的家鄉岐阜縣德山村 要開始興建水壩。她的拍照動機很單純,就只是擔心因參戰而失蹤三十多年的丈夫,假若有一天回來,會無法明白家鄉的改變,所以決心用相機記錄這一切。 對攝影不抱任何企圖,沒有講究的配備,增山多鶴子帶著一台簡單的底片相機,在二十年間持續不斷地拍攝,她沒有去到更遠的地方,相機始終專情地對著德山村,對著她生活周遭的人事景物,那即將消逝也依然滿溢活力的家鄉風光。默默的,她累積了超過七萬多張照片,陸續出版三本德山村的攝影集,直到八十八歲離世。 「那其中沒有一點炫耀的心態,只是將身邊的風景和鄰居們拍下來,就能夠做出一部有趣的攝影紀錄。」對拍攝的對象滿懷情感,永遠不忘拿起相機的初衷,飯澤在增山多鶴子的照片中所看到的精神,正是鼓勵所有人在攝影之路上持續往前的動力。 《與寫真同歡》是針對所有攝影愛好者而寫的書,作者飯澤希望能在市面上充斥著相機器材、解說拍攝技巧等類書籍之外另闢蹊徑,試著從收藏、鑑賞、拍攝到製作攝影集…等與攝影相關的各個面向,提出具體的思考與做法。三十餘年的攝影評論經驗,讓飯澤累積出獨到的觀察與見解,《與寫真同歡》一書,不僅是飯澤對攝影的思考結晶,也是他再次針對攝影重新做出提問。像是「如何逛攝影展」、「如何解讀攝影集」、「如何愉快地拍照」、「如何收藏攝影作品」等問題,飯澤一一各立章節討論,或從攝影史的脈絡解析,或分享攝影的奇聞軼事、或引介獨特的攝影作品做參照,飯澤就像面對著攝影初學者一般侃侃而談,語調輕鬆但旁徵博引。 無論有沒有拍照,只要是喜歡攝影的人,都可以好好來看這本書。特別是第三章〈拍照的樂趣〉,飯澤談的雖然是如何用照片表現觀點、如何愉快地拍照這件事,但透過德山村阿嬤的攝影故事啟發,相信不懂拍照的人,會在這裡找到拿起相機的動力,而已經從事拍照,但卻漸漸遺忘拍照的感動的人,會再重新檢視攝影與自己的關係。 如果你已經按過千萬次快門,如果你已經在鏡頭前看不到新奇,試著想起你與攝影相遇的第一次,試著想想德山村的阿嬤對攝影的熱忱,然後再想想,當你第一次拿起相機,當你第一次閉起一隻眼,用另一隻眼對上相機的觀景窗時,眼前所見的,那片明亮、如新的世界…。 |
相關閱讀 > .《與寫真同歡》, 飯澤耕太郎, 田園城市, .《寫真的思考:攝影的存在意義》, 飯澤耕太郎, 流行風, |
▲ Go Top |
博客來推薦 》 |
精選摘文 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 《厄夜車諾比》(Chernobyl Diaries):核電廠恐怖異境! 核能很好用,只要你能搞定核廢料、只要不出事,但全世界沒有人可以保證核能發電的安全性。我們都知道核輻射會讓人生病,早死,身體突變,生命悲慘;我們偶爾也會在報紙或網路上看到經歷核災核爆之人的照片:他們頭髮掉光、面目陰沉,好像某種冤魂,透視歷史的荒謬。這些恐怖的影像已經深植在我們的集體記憶當中,就像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再度出現在惡夢當中。 恐怖電影《厄夜車諾比》反映了我們(政客除外)對於核能的集體恐懼。故事的地點是歷史上最慘痛的核災遺址,前蘇聯車諾比電廠附近的城市「皮里亞特」(Prypiat)。故事的背景是一九八六年車諾比核災事件之後,皮里亞特城的五萬居民兩天之內全部撤光,他們所有的財產、物品、玩具、洋娃娃,全留在原地,一樣也帶不走。一夕之間,這座城市變成了空蕩蕩的棄城,唯一留下的,只有電廠外洩出來的核輻射。今天,這座隸屬於烏克蘭的城市,經過二十、三十個年頭,輻射量漸漸減少,動植物也開始生長,而且竟然發展出小型觀光,在專業導遊的陪同下,遊客可以進入撤離區旅遊,見證歷史的慘痛。 對於愛好刺激的年輕人,這種觀光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這部片的主角,幾個美國年輕男女,高高興興地從洛杉磯出發到烏克蘭玩,他們找了一個地下導遊,帶他們去皮里亞特,拍些Lomo照片……。片中的皮里亞特城是在東南歐取景,棄城內空無一物,廢棄的房舍和遍地的文明遺物,好像後啟示錄的末日場景,而那種陰鬱的氛圍,也像是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電影場景。核子反應爐就在不遠的地方,可以用來當拍照的背景,拍一張白流蘇和范柳原的《傾城之戀》浪漫照。可是一面遊玩,一面還是必須用一種輻射偵測裝置檢查輻射量。這種地方也不容許你停留太久,因為人體無法吸收過多的輻射,畢竟,這還是人類文明當中最恐怖的一個地方。 拿一個核災後的廢墟當做恐怖場景,其實最恰當了。尤其是車諾比的冬日,白天很短,一下就天黑了。他們的車子出了問題,天一黑就什麼都看不見了,然後和所有恐怖片的公式一樣,他們失去了對外界的聯繫,只有一個簡單的對講機。接著有人被殺了,黑黑的夜裡面有奇怪的東西跑來跑去,威脅著這些來自「真實世界」的外來客。核電廢墟已非不毛之地,土地上有植物生長,狼狗和熊似乎不怕輻射,也群聚在這裡生活,水裡面還是有魚,但是好像已經變種成怪魚。在這裡,最恐怖的事情就是看到有「人」,因為這種惡地根本不可能有人能夠生存啊,除非…… 車諾比核災之後近三十年,我們完全不知道那個廢墟究竟變成什麼樣子,大量的核燃料仍然存放在那裡,沒有人敢去處理,但是大自然並不會因此而停下腳步。一個被人類背叛的大自然,有沒有可能自己建立出另一種非人的恐怖異境,當作一種報復?這部恐怖電影中所潛藏的,正是我們對於核能的恐懼和未知。 這樣的歷史創傷,台灣也發生過──桃園縣大潭鄉成立風力發電廠之前,也曾經在一九八四年發生鎘廢水汙染,原本怡然的農家景象,一度變成無人居住的鬼鎮(好像也可以當恐怖片場景),就和皮里亞特一模一樣。歷史永遠帶來教訓,只是人類忘得太快,別讓愛因斯坦不得安息啊! ...more >> |
▲ Go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