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新書 》 |
作者:五味太郎/圖文 出版社:上誼文化公司 出版日期:2013 / 04 / 01 | 【 巴士到站了 】 博客來導讀 > 巴士到站了, 車門打開了, 這回要下車的、會是誰跟誰呢? 五味太郎帶您和孩子細膩體驗有溫度的巴士之旅 巴士到站了,來畫畫的人下車了。 巴士到站了,蓋大樓的人精神抖擻的下車了。 巴士到站了,媽媽一邊盤算著晚餐要煮什麼,一邊下車了。 每站都有新風景 巴士到站了,這回會又哪些人從巴士上下來呢?小孩、畫家、工人…,他們都帶著什麼樣的心情下車呢?歡天喜地、笑容滿面、慌慌張張、疲倦…。跟著巴士走,在每一站生動的圖畫中,都能看見不一樣的生活風景,認識各種不同職業的人,還能體會每個人的心情,一邊欣賞,一邊和孩子討論,這將是一件有趣的事。甚至還可以和孩子一起親身搭巴士體驗書中的一切,和實際生活做一個連結。 more |
▲ Go Top |
編輯手札 》 |
爸爸媽媽,你們QBQ了嗎? 文/大頭姊姊 自憐是最壞的敵人,如果向它屈服,我們在這世界上就永遠做不了任何明智的事。--- 海倫•凱勒 大多時候,我們只要發生不順心的事,第一個冒出的念頭很難不是:「我為什麼這麼倒楣?」。而當我們在人際關係受挫時,也免不了自怨自艾,好像全世界都負了我們、尤其是面對懷胎十月,苦心撫養長大的孩子叛逆頂嘴時,更不免身後打上一大片陰影,一陣心酸:「我為這個家付出這麼多,到底是為誰辛苦為誰忙?我的孩子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說到這裡,想必很多家長都心有戚戚焉,因為擱在心裡的負面情緒正隱隱作痛,而緊繃的親子關係,更壓得一家人喘不過氣。如果是這樣,那麼,留給自己一點時間,一起來重新檢視「問題背後的問題」吧: 雪莉是一個十一歲小孩的母親,也是一間藥廠的全職員工。雪莉離婚後,獨力扶養一個青春期的孩子,她覺得自己老是吼來吼去,不知道怎麼扮演好單親媽媽的角色。和女兒之間的關係讓她覺得很沮喪,但她不知如何改變現況。突然靈光一閃,她將工作上接受過的「個人擔當及QBQ!」訓練運用於生活,也許,「在家裡面」也可以提出更好的問題。 「你為什麼不用功一點?」 「你為什麼不照我的意思整理房間?」 「你為什麼不能交些別的朋友?」 她將以上許多無濟於事的「為什麼?」,改問女兒這個QBQ問題:「好吧!我要怎樣才可以成為更好的媽媽?」 女兒的心房潰堤了。雪莉還來不及反應,女兒就衝口而出:「你可以停止老是羞辱我的朋友!」雪莉楞住了。她想過種種可能,就是沒料到這點。 「我很愛批評女兒的朋友嗎?我是個負面的母親嗎?」她心裡閃過這些念頭。於是她冷靜地回應:「親愛的,你的意思是什麼,可以多說一點嗎?」,一個多小時後,她們一起又哭又笑,革命情感建立,關係也破冰了。 雪莉選擇了比較好的個人擔當途徑,停止問「我為什麼這麼倒楣?」的危險問題,避開受害者心態的陷阱,並向她的女兒提出從「什麼」或「怎樣能」開始的問題、換成了「『我』要怎麼能夠了解她的世界呢?」、「『我』怎樣能強化我的家庭關係呢?」、當然還有「『我』怎樣能成為更好的媽媽呢?」這樣的QBQ問題,焦點便落實在行動上面了。 作者利用一個個親身經驗與故事,赤裸裸地引導我們找出教養問題背後的問題,所有生活裡看似簡單的道理,更具啟發。教養也許不是那麼複雜,而是在於做與不做之間。一個念頭的改變,都是一個美好的開始。加油! ...more |
相關閱讀 > .《QBQ!教養問題背後的問題》, 約翰.米勒、凱倫.米勒, 遠流, |
▲ Go Top |
數學不可怕! 》 |
0-6歲 數學好感度的關鍵期- 動機和學習氣氛最重要 文|陳念怡 審稿|周育如(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謝堅(台南大學應用數學系講師)/ 節錄自親子天下4月號 幼兒是運用感官的學習者,需要不斷的實際體驗和口頭練習。研究也發現,提升數學思維能力,關鍵不在於智商高低,而是動機和學習氣氛。鄧肯強調,數學是生活的一部分,只要跟孩子下一盤棋、玩撲克牌,或是從日常中發現數學的趣味,就能培養孩子的數學好感度。 孩子的數學能力不會憑空跳躍,而是隨著年齡逐漸發展成熟。父母要先掌握兒童數學發展概況,才能協助孩子累積數學經驗,發揮數學潛能。 數學學習涵蓋了四大概念的養成,包括:數、量、圖形空間、邏輯關係。然而,值得留意的是,孩子發展有個別差異,父母的引導方式和態度也會影響孩子的數學能力。 0-2 數|可以「背」1∼10 ✽1歲左右,已有「更多」的概念,例如當大人給的餅乾不如預期時,會表示「還要」。 ✽快2歲時,開始學數數,可以從1唸到10,甚至更多,但通常只是單純的數字背誦。 ✽有些2歲的孩子聽得懂「拿1個」或「選2個」等簡單指令。 量|開始探索「大小」和「輕重」 ✽快1歲時,能籠統感覺出物品的大小或輕重,以及物品和自身的距離。 ✽1∼2歲時,喜歡玩水或沙,用不同的容器探索量的多寡。 圖形空間|堆積木、認圖形 ✽1∼2歲時,能把相同大小的圖形做配對。隨著經驗的累積,慢慢學會將不同大小但同樣形狀的圖形做連結,例如:小圓形和大圓形、小三角形和大三角形。 ✽2歲時,通常喜歡堆疊出高高的積木,能拼出圖像簡單的拼圖。此外,也會留意生活周遭的圖案,例如:地板磁磚上的特殊造形。 邏輯關係|了解規律生活 ✽快1歲時,開始了解生活的簡單規律,例如:洗完澡後,就該上床睡覺。 ✽1.5歲時,開始尋找事物的規律和邏輯順序,例如:白天和黑夜會輪流交替。 2-4 數|掌握數字和實物的關聯 ✽2.5∼3歲時,開始會數物品的個數,但當數量超過5以上時,就比較容易失誤。 ✽3歲時,可清楚告訴大人自己的年紀,並且用手指比出3。 ✽已建立數字和物品間的關聯,可依指令排出和數字相當的物品總數。 量|可區分大小高矮胖瘦 ✽2.5∼3歲時,可清楚區分出物品特徵,例如:大小、高矮、胖瘦、長短、輕重、粗細。 ✽3.5歲時,具有明確的度量觀念,例如:當瓶中的水倒出一半,量就會減少;反之再多加水進去,知道水有增加。 圖形空間|用身體探索空間 ✽學習用身體去探索空間,體會自己的上下、左右、前後等空間關聯。 ✽4歲時,可清楚辨別並說出不同大小的各種形狀。甚至,可以用積木堆疊出左右對應的架構。 邏輯關係|練習各種分類方式 ✽3歲時,具有清楚的分類能力,例如:按照物品的顏色、形狀、大小、材質或用途做分類。 ✽4歲時,可以做較複雜的序列遊戲,例如:將物品從大排到小,並清楚說出「比較大」、「最大」等副詞。 4-6 數|會做簡單運算 ✽5∼6歲時,能以圖像化方式進行答案是10以內的簡單合成與分解。 ✽6歲時,理解「數字守恆」的道理,亦即物品數量不會隨著外在形狀而改變,但僅限於10以內。 量|喜歡比一比 ✽4∼5歲時,喜歡藉由「實物比較」解決問題,例如:比比哪支筷子比較長。可針對同樣形體但不同大小的容器,辨別出哪個比較大。口頭上習慣使用「比較」和「最」的字眼,例如:我比弟弟還要高、我和妹妹一樣高、哥哥最高等。 圖形空間|照著書堆積木 ✽5歲時,開始能模仿書本的圖像,甚至運用視覺化學習,畫出記憶中的圖像。 ✽6歲時,懂得運用2個圖形排出另1個圖形,例如:用七巧板中的2個三角形排出1個正方形;用2個正方形積木排出1個長方形。 邏輯關係|清楚做事順序 ✽4∼5歲時,懂得按照物品的特性做精細的分類,例如:把襪子按照顏色區分開來,再依照大小排好。 ✽6歲時,能清楚明白事件發生的前後順序,這也是認識時刻的基礎知識,例如:洗澡前要先刷洗浴缸,接著打開水龍頭把水加滿浴缸,最後才能開始洗澡。 |
相關閱讀 > .《數字躲迷藏》, 日本學研社編輯群, 天下雜誌, .《寶寶知育遊戲書:3歲寶寶數數兒-1234567》, 日本學研社編輯群, 天下雜誌, |
▲ Go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