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新書【獨家預購】 》 |
作者:安德魯.布蘭姆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13 / 05 / 27 | 【 網路到底在哪裡:一個從未出現在任何地圖上的世界、一場沒有人走過的網際實境旅程 】 博客來導讀 > 幾乎就像「網景」(netscape)一詞所形容的,網際網路具有奇特的「風景」(landscape)。數位新時代充滿了「無地方感」,但是將布簾拉開之後,我們會發現網際網路的網絡正如同鐵路或電話系統,都是真實固定的存在,可以畫出地圖、可以碰觸,也可以親身造訪。 作者修整自己對世界的傳統觀點,將網際網路視為一個緊密連接的實體物。有時候,本書的重心在一部機器與整片大陸之間擺盪,有時候又在如光閥的奈米尺度以及如海底跨洋電纜的全球尺度之間同時進行思考。為了將真實與虛擬的兩片分裂的世界合併串連,本書不再侷限在網路的「網站」與「位址」,而是去尋找真實的網「站」與「地址」,去探究裡面嗡嗡作響的各式機器。 放下了電腦鍵盤,告別谷歌、維基百科和部落格等鏡中世界,有時搭乘飛機火車,有時開車橫越曠野到達大陸的另一岸。在探訪網際網路之際,人們剝離了自身的經驗與電腦螢幕上的種...more |
▲ Go Top |
編輯手札 》 |
【博客來選書|5月】《不開車,在路上》|胡晴舫:不開車也能上路 文╱胡晴舫 汽車驅動西方文明,整個二十世紀的美國盛世幾乎能濃縮為汽車文化,汽油、速食、郊區、附帶 停車場的大型購物中心、週末開車郊遊,一度,所有人對都市的想像都停留在美國夢所描繪的郊 區環境主義上。市中心只是商業區,供人們去上班消費,入了夜,大家便魚貫驅車回到郊區的大 房子,塞在長長的通勤道路上,日日往返耗時一兩鐘頭以上。 長久以來,面對都市擴張的怨言,聽見都市污染的譴責,我常常覺得這不是都市必然的命運,卻 是關於都市生活的想像,以及都市基礎設施的討論。很多人因為不喜歡城市而逃往郊區,殊不知 此種決定便已經參與了都市擴張的行動(想想那些增建的私家宅院與馬路),增加能源耗費(想 想那些必須遷往你家的電線瓦斯網路),來回車程浪費的代價不僅是你個人的生命,也是地球資 源的破壞。 有機會住過幾個全球大城市之後,我理解,大眾運輸系統其實是城市的文明指標。越文明的城市 ,大眾運輸系統越發達,代表了這座城市是否富裕,是否民主,是否盡量彌補貧富差距,不只闢 道給有車階級一路暢通,也讓中下階級勞工也能上工無虞。甚至,我會說,還代表了都市的安全 係數以及環保良心。 巴黎1900年就有了第一條地鐵,迄今不斷修建。在巴士地鐵齊全準時的香港,養車成為一件蠢事, 許多富豪也搭地鐵渡輪,節省寶貴時間。東京美譽為世上頭號中產幸福之都,成熟幾近完美的大 眾運輸系統功不可沒。反倒是紐約,雖然號稱資本之都,地鐵系統骯髒老舊,時常無故罷駛,因 為貧富差距大,富人開車, 住在自己的「小村落」,車裡來車裡去,因此不在乎地鐵公車系統是 否完善,窮人能否準時上班上學、依靠大眾捷運安全到家。 汽車一直是北美生活的重要基礎,無奈北美文化在過去半世紀蔚為強勢,影響了所有新興城市對 都市的想像。北京在二十一世紀初為了迅速發展,未先增建大眾地鐵,反倒拆遷地面上的老建築 ,開道闢路讓數量暴增的汽車先行,結果只是讓環城道路變成大型停車場,塞車竟變成老北京的 文化特色,而不是胡同風景,整座城市付出痛苦代價。 加拿大青年作家泰拉斯格雷斯哥做出北美文化的都市反省,推翻畫家達利所說的「只有窩囊廢才 會年過四十還搭地鐵」原則,走訪全球都市,探索每座城市成功的秘訣,其實均取決他們的大眾 運輸系統。 《不開車,在路上》是一本採訪寫作的範本,作者親身訪問各大城市的交通主管、作業人員、工 程師、地方官員以及他們的市民,讀者看見的不只是每一條條鐵軌與單車道、每座城市的梗概導 覽,更是城市生活的秘密。這本書也說出了我個人的內心聲音,因為我也屬於窩囊廢族群,我厭 倦了關於都市抱怨的陳腔濫調,我相信都市跟人一樣會成長、會變化。城市不會打造城市,是人 打造城市。只要改變我們對都市的想像,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就能改造我們的城市。 ...more |
相關閱讀 > .《不開車,在路上: 一個無車主義者的環球城市觀察行》, 泰拉斯.格雷斯哥, 時報出版, |
▲ Go Top |
新書搶先試閱 》 |
核電關鍵報告:從福島事故細說能源、環保與工安 文╱郭位 2011 年3 月11 日的地震及隨後而至的海嘯,對四十年前建廠的福島第一核電廠造成難以修復的損害 ,引發的災難至今尚未過去。可是,離震央最近及受海嘯影響最大的核電廠其實是位於宮城縣的 女川核電廠,並非福島第一核電廠。 女川核電廠由三個機組構成,分別建於1984、1995、2002 年,顯然是較新的設備。經歷九級地震及 隨之而來的多次大小餘震,距震央僅二十公里的女川電廠內除五個地方發現漏水外,廠房設備毫 髮無損,也未造成任何輻射危機。另外,由於三個機組都建在較高的小山丘上,即使十六、七公 尺高的海嘯巨浪也奈何不了它們。與此類似,分別建於1982、1984、1985、1987 年,接近福島第一 核電廠的福島第二核電廠四個較新的機組也未受到地震或海嘯的損害。 就可靠度及核電廠的安全來說,這一事實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示呢? 顯而易見,福島核電廠的悲劇和電廠的老化有關。該核電廠已運轉四十年,到了設計壽命的期限 。設備有時會失靈。2012 年1 月底,美國伊利諾州北部的核電廠停止運轉,就是現成例子。所謂老 化,就是說每樣事物都有使用壽命,不管是航空母艦還是太空站,橋梁或住房,核電廠當然也不 例外。這就意味著,到了一定年限,所有核電廠都必須修理、更換或重建,並且在使用壽命結束 時予以關閉。 老化定律 世界上沒有歷久不衰的系統。生病的治癒率和手術後的存活率、汽車品質的保證期、金融方面的 保值率、教學的成效等,都是可靠度的表現。可靠度是系統績效的綜合指標,包括持久性、一致 性及穩定性。系統老化日,就是系統衰敗時。陳舊的設備、高齡的基礎設施、功能過時的結構、 未曾更新的教學資料等,離不開老化的定律。 老化的問題,不是核電廠的專利。見附錄Ⅰ。 2012 年12 月3 日清晨,日本三十三年前建造的笹子隧道在無預警無地震的情況下崩塌,造成十人死 亡的慘劇。其原因是由於隧道內鋼筋老化所致。 美國的交通基礎設施,如高速公路、鐵路、橋梁、機場,大都興建於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高 速公路則主要修建於三十年代至七十代末,多數已經「超齡服役」,老化嚴重,亟需維修與改造 。以美國的公路橋梁為例,據統計全美共有約六十萬座橋梁,其中27%的橋梁與明尼蘇達州2007年倒塌的密西西比河大橋一樣,存在結構性缺陷或老化問題。美國著名建築業律師Barry LePatner 曾經 撰寫過一本書(Too Big to Fall: America's Failing Infrastructure and the Way Forward),記述了美國交通基礎 設施的現狀及維修或改建這些設施所需的資金。 美國的機場和城市基礎設施也存在嚴重老化的現象。曾發生的事故有:2003 年美國東北部的大停 電、2005 年新奧爾良市的堤防潰決、2007 年明尼蘇達州的塌橋事故、2009年美國首府華盛頓的地鐵 撞車事故。以上的事故和2011 年的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都是設施老化、年久失修、疏於管理而造 成的嚴重後果。 正因為如此,航空母艦、民航飛機、航空航天設施、核電廠等都有規定的使用年限;過了年限, 該維修的就即時維修,該替換的就得替換,該重建的就須重建,該退役的就不容繼續使用,絲毫 馬虎不得。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與該廠屆四十年的役齡一事,脫不了干係。 ...more |
相關閱讀 > .《核電關鍵報告:從福島事故細說能源、環保與工安》, 郭位, 天下文化, |
▲ Go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