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線上 》 |
本週頭條書訊 > |
藝術 |設計╱建築 |攝影 |表演藝術 |創意美學 |
| ▲ Go Top |
TOP新書 》 |
作者:麥可.弗里曼 出版社:大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 07 / 04 | 【 攝影師之魂 】 博客來導讀 > 從上百幅經典攝影鉅作,剖析專業攝影師拍攝當下的心與眼! 我們之所以觀看一流攝影家的作品,就是因為他們有效運用攝影,強烈地表達了自己的意見。攝影家的成功,在於明確的創作思維--照片的「創作意圖」,是攝影者對世界傳遞的訊息,至於構圖、光線等,不過是實踐創作意圖的工具。因此在攝影界同行眼中,一幅作品的優劣,是以創作意圖是否高明、創新,手法又能否充分實現這個意圖來評斷。 本書便從這樣的角度分析上百幅經典、當代攝影鉅作,解讀攝影家的「創作意圖」如何影響一切,從題材的選擇、拍攝的手法,到最後的沖印處理。讓我們可以不仰賴評論家的提示閱讀照片。 創新的攝影家總是能挑戰我們對攝影的既定想像。羅伯.法蘭克在《美國人》中的歪斜影像當初飽受抨擊,如今已從「前衛」進入「經典」的殿堂。而蓋.伯丁的知名圖像〈女子穿著縫線吊襪帶的下半身〉既展現奇趣的性魅力,也完美揉合了藝術與商業,恰可反映我們時代所面臨的影像處境。 攝影類型的疆界正在崩解,跨界現象讓照片的內涵變得更加曖昧,而當代攝影刻意掩蓋技巧的視覺表現,則讓觀者如墜五里迷霧。過去以技巧立論的影像解讀方式將有時失靈。而本書目的,正是在建立一套完整的架構,不論攝影以何種形式出現,我們都有能力去解讀、欣賞,並發表意見。 more |
▲ Go Top |
編輯手札 》 |
博客來七月選書:當南風吹起... 文/房慧真 我曾經去過一次彰化大城,那是2011年反國光石化在當地設廠最烈之時。從台北出發的兩台遊覽車浩浩蕩蕩地載著近百位「藝文界人士」,當天往返的一日遊行程,有專人導覽,午晚餐皆以辦桌形式大啖彰化在地美食,也為每人備好膠鞋,坐三輪摩托車下潮間帶,吃現剖生蚵。像郊遊一般的行程,美食吃了,美景拍了,主辦單位希望我們這些藝文界人士做的,無非回去台北,回去沒有日曬風吹的書房裡寫首詩,寫篇文章,刊登在副刊,在蛋糕上放上最後一顆草莓,最甜美愜意的,「我們」介入社會運動的方式。 後來國光石化走了,我再也沒去過彰化大城,那似乎是個很難抵達的地方,大城人許震堂說,「故鄉,躲在濁水溪出海口北岸。為什麼是『躲』?從小有外地人來訪,總是會說這裡好偏僻,真難找。唸書時在都會長大的同學朋友來過,曾問,住在這裡怎麼生活?」東京上海可以無縫接軌,但大城是這麼近也那麼遠,讀了鐘聖雄和許震堂的報導文學《南風》,我才發覺我其實一直未曾抵達,也一直未曾意識到,上次來到大城,那個空蕩蕩幾無一人的沿海荒村,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首先我不曾聞到「味道」。每年夏天,吹南風,雲林麥寮六輕的398支煙囪的排放物,越過濁水溪,飄落在出海口(天地並非不仁,那曾經取之不盡的鰻苗、文蛤和毛蟹),沉澱在菜田、西瓜園(那消失無蹤的610號西瓜),隨著呼吸吐納進入鼻管、支氣管、肺葉,滲透淋巴、血液……最後留下來的,是蕭條的海灘、廢耕的農田、(暫時的)倖存者捧在手裡的黑白方框遺照。 《南風》帶給我們文字和影像,但書帶不來味覺,無能重現「每年夏天坐在家裡,都能聞到空氣中有一種磨石子似的焦味。」然而有一種味道無色無味像是死亡,書中有一章〈南風裡的肖像〉,最讓人怵目驚心的不是遺照裡從此封存的逝者,而是捧著遺像的零餘生者,枯槁面容浮腫手臂殘燭餘生,更像是從地獄回來報信的人,「我的心比冰塊還冷……我不會死,我會活下來,因為我的命就跟番薯一樣強韌。」 在鐘聖雄的自序中提到,《南風》自覺性地重現《人間》雜誌的紀實攝影風格。書中有癌症數據的科學報導,有大城鄉民的人物誌,也有鐘聖雄(彰化溪州人)和許震堂(彰化大城人)對故鄉的凝視、回望、介入,不只是站在邊角上的紀錄而已。《人間》雜誌風格的大幅黑白照片是《南風》的主角,少了文字它還是一樣說話:第一張「民享巷、共存巷的路牌」(何其諷刺);第二張「再無人上墳的荒煙漫草墓地」;第三張「六輕工廠前,宛如銅牆鐵壁,盾牌警棍大陣仗一字排開」。 荒村越加寥落,國家機器始終上膛,一切盡在不言中。有時貼身近拍:那被侮辱與被損害者、悽慘的無言的嘴;有時遠拍:那倚著牆渺小如螻蟻般的老婦,在丈夫死後自縊了結餘生;有時空拍:濁水溪出海口有如猙獰異形盤據的六輕工廠。 六輕建廠之後,刺鼻的南風就如同腳踏墊上的英文「POISON GAS」,壟罩在這死蔭之地。但南風也曾溫煦,吹來也曾清涼,如許震堂所說:「南風,是故鄉的風,是冷冽九降風吹過後,唯一能站在堤防上享受那春風吹過臉的溫柔,也是老天爺賜給我們的土地和溪水的味道。」 |
相關閱讀 > .《南風》, 鐘聖雄、許震唐, 衛城出版, |
▲ Go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