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懂攝影作品?《攝影師之魂》

2013 / 07 / 31
第217期

本報訂閱份數
63158
總訂閱份數
1931075

編輯 / M87

本期要目 》
  ‥ 取消 / 訂閱電子報 ‥
  出版線上 》

本週頭條書訊 >

藝術設計╱建築攝影表演藝術創意美學
  ▲ Go Top
  本週選書 》

夢幻風景進階攝影技巧2

作者:自然顏色、十面埋伏、劉芊芊等/合著
出版社:尖端

推薦理由:
5位攝影名師和6位新銳達人,帶領大家拍遍國內外36個以上的著名以及私房景點。教你絕對成功的風景拍攝法!


曝光與白平衡100技:簡單調校就能營造好氣氛,拍出意想中的光與色調

作者:河野鐵平、鶴卷育子、荻原史郎、荻原和幸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推薦理由:
什麼時候要「曝光補償」?該「加光」還是「減光」?白平衡有哪幾種模式?怎麼選擇?什麼時候要手動調整?只要簡單的修正與補償,照片氣氛和質感馬上大不同。


當代花園的奇境:都會的自然秘境,當代園藝的景觀設計學、進化論與賞遊指南

作者:香塔.寇勒莒萌
出版社:原點

推薦理由:
本書由資深國際花博會園區主任執筆,從當代花園的觀念轉變、美學創新到各式造園的技術創新,包括當代花園大事記+5大經典形式+5項花園類型+9種當代景觀藝術的大膽試驗+30位景觀設計師+24座一生必遊的當代花園,帶領讀...


建築大轉換

作者:伊東豊雄、中澤新一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推薦理由:
2013年普立茲克獎得主伊東豊雄與思想家中澤新一,深度對談日本311震災對建築界產生的衝擊與鉅變。從地域與公共性、人與自然、能源與建築三個面向切入,反思現代建築的意義和弊病、建築師的角色與責任。

▲ Go Top
  暢銷書排行榜 》
1 2 3 4 5
想住這樣的家:40個令人心動的絕妙案例 這樣裝潢省大錢---姥姥的省百萬裝修聖經 愛在黎明破曉時+愛在日落巴黎時:【中英對照版】電影劇作+精美劇照 45個畫畫的小練習:900種圖形一次學會 駕馭數位單眼相機
▲ Go Top
  TOP新書 》

作者:凱莉.史密斯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3 / 07 / 10

做了這本書2:淘寶與創意改造

博客來導讀 >

《做了這本書》作者最新作品!

這次作者要邀請所有讀者,一起來趟找尋創意的大探險!就是現在!不管你人在哪裡,現在開始做就對了!

請先收集一些物品,它們可能一開始很不起眼、很普通、無關緊要,但千萬不要被矇騙囉,它們可是會非常非常重要的!

每天,我們旁邊都有很多很多的物品,但我們的眼睛自動略過,因為它們不是馬上會用到的東西。

但是,選擇不同的觀看方式,就像我們從沒看過它們呢?就像從不知道它們是幹嘛用的呢?這樣,我們可以學習用新的眼光來看待這些物品。

當我們選擇觀看的方式不同時,這些物品便會變得獨特。它們就像珍貴的寶物,等著我們以探索的眼光去發掘,以創意的方式大膽進行藝術實驗。

接下來就是讀者你的挑戰:讓每一天都充滿探索的趣味,以全新的眼睛看待事物。more

▲ Go Top
  編輯手札 》

如何看懂攝影作品?
文 /  影像工作者 張國耀

很多人都了解攝影在21世紀的重要性,從來沒有一個媒材(藝術)離我們的生活那麼近。攝影術發明至今已經有174年,隨著數位攝影的進步,各種嶄新的數位相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攝影跟從前相比已經不是什麼昂貴或奢侈或複雜的玩意兒,這也促使攝影人口不斷增加,以人口比例計算的話,台灣攝影人口更是世界第一。

因為數位的發展導致照片太容易取得和製造,因此多數人都不覺得照片有其存在的特殊重要性,再加上台灣沒有完整的攝影教育(台灣第一個攝影系即將在高雄東方設計學院成立),導致一般民眾對攝影的認知狹獈,多數人認為攝影不是一項專業技術,或是不需要專業技術,因為現在只要有一台功能不錯的相機,就可以拍出看起來很專業的照片,雖然某種程度上對業餘者而言這是有那麼一點好處,但以攝影為職業的人難免會變得比較尷尬。

也因為近幾年來網路還有社群網站的發達,照片流傳的速度超乎我們的想像,導致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人人都可以是攝影師。但是身為好的專業攝影者,還是可以讓好的照片從氾濫的照片河中跳出來,讓其他人看見。在網路上觀者和照片可以對話時間實在太短了,以FACEBOOK舉例,我們看照片可能不超過2秒就先按讚,很多時候更不是因為照片好而按,而是變成了一種慣性動作或證明我看過這張照片,往往忽略了照片背後更深層的意涵。好的照片除了要在第一眼就抓住觀者的目光,還要禁得起考驗。當照片輸出掛在展場或�壁上,看照片的人停留的時間會變長,因此作品的深度和厚度將會一覽無遺,此時的感官和在網路上觀看是完全不一樣的。

那為什麼我們要拍照?拍照到底是為了給誰看?給自己看嗎?如果要給別人看,我們需要拿出什麼樣的照片?這些年來,拍照或攝影的人數增加,但看懂照片或懂得看照片的人好像並沒有因此而變多。在攝影的世界裡,我們到底需要哪一些觀眾?就是因為一般觀眾都看不懂或無法分別照片的好壞,所以到了最後,專業攝影者的身份好像變得不重要,因為只要有一台數位單眼相機,人人都可以拍到不錯的照片,專業的攝影市場更是出現削價競爭的慘狀,到了這種地步,我們不能再說為什麼其他人都不尊重攝影專業,而是我們先放棄了自己的專業。

因此觀眾變得非常重要,不同的觀眾造就了不同的攝影市場定位。有些觀眾喜歡比較通俗或是淺顯易懂、直截了當的照片,例如壯闊的風景攝影、美麗的人像攝影;有些對攝影有認知的民眾,會期待可以在照片中體驗和感受不同的訊息,因此不同的觀眾會產生不同的看法。某種程度上,尤其是現在,攝影的好壞變成了要靠觀眾來決定。

理論上,攝影是一個複雜過程,攝影者在拍出一張照片之後,必須要讓自己以外的人看到,這個過程才算初步完成。那我們拍的照片到底要給誰看?在《攝影師之魂》這本書裡,麥可.弗里曼提到,攝影作品可以給以下四種人看:評論家、器材玩家、攝影家,還有一般民眾。

每一種看照片的人都有不同的出發點,有可能是因為成長背景和文化不一樣,所以認知也不一樣。回到一個大家很常看到的現象,在台灣的攝影論壇,最常看到的討論議題就是器材。在器材玩家的眼中,器材大於一切,一張照片的好壞和成功與否都絕對和器材有關,如果照片拍不好,一定是你的鏡頭不夠銳利,畫質不夠好。我相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個道理,但這不是絕對。我們喜歡一幅作品,不會因為它是用數位還是底片或是哪種相機,除非這張照片非得用某種器材才能彰顯它的意圖。

回到攝影家本身,攝影家在看同行或是自己的照片的時候,會試著想像如果自己在場,會怎麼處理一樣的題材、會怎麼拍,或是怎麼拍可以拍更好?一個好的照片閱讀者,在看照片時必定會試圖站在攝影者的角度和立場去思考。閱讀照片和拍照一直存在著一種互補的關係,弗里曼也提到,越懂得拍照的人,就越懂得理解其他攝影者的拍攝手法和目的。

評論家通常都是站在歷史、文化的脈絡下去探討作品,看到的通常都是結果,所以法國哲學家羅蘭.巴特認為如果把攝影稱為一種藝術行為的話,在作品誕生的那一刻,作者就已經死亡,剩下的就交給讀者。話說如此,但我們不能忘記攝影的過程也很重要,不能忽略。我們可以透過攝影者的印樣(contact sheet),去了解攝影者在拍攝現場移動的腳步,還有在拍攝現場看待整件事情的角度。有些東西是人看不到,只有攝影才能看到,因為攝影的本質就是記錄,可以記錄所有的細節,多到你無法想像的細節,更有許多細節是攝影家在拍照時沒發現的,往往要在整理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拍到一張不錯的照片,所以整理和編輯照片的過程也變得非常重要,這些對攝影家而言都是一種體悟,達到攝影過程中發現和再現的最大效益。

那一般民眾呢?對於一些畫面直接或視覺感較為強烈的照片,大部分民眾在觀賞時都會停留在美的層面上;如果是不直接、需要想像或思考的照片,一般民眾普遍會定義成這張照片「好藝術」,我看不懂,太深奧之類的,往往就會忽略掉攝影者原本最想傳遞的信息。大家不要忘記,21世紀的攝影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傳遞信息。

既然攝影是一種表達的工具,那麼不善於閱讀照片的人該怎麼辦?我們可以透過評論家的提示加強自己對照片的理解,或是可以透過多方面的討論,包括和攝影家FACE TO FACE,或和不同領域的人討論照片。

《攝影師之魂》這本書要教我們的,是我們如何不透過攝影評論家或是和攝影一點都不熟的人去解讀照片,以及要用什麼角度去解讀照片,還有,假如你不是攝影家,要怎麼看照片?我們要如何閱讀和判斷一張照片的好壞?照片需要有怎樣的客觀條件?

弗里曼提到,解讀照片有三個基本順序,那就是先從意圖,到風格,再到過程。「意圖」是攝影者安排畫面的目的,「風格」則是攝影者個人特定的手法,而「過程」則是實務上如何完成畫面。閱讀照片意味著解構這三項元素。只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就可以試著了解攝影者做了什麼?他完成了什麼?或是他成功了嗎?

大眾普遍的認知是,一張強而有力的照片可以讓人在第一眼就馬上抓到重點,吸引到觀眾的目光,但也有一些照片會留下很多想像空間,需要思考才會獲得更多深層的意義。越好的照片越有想像空間,假如我們第一眼就讓觀眾看出端倪,就未免太無趣了。既然我們花了大把精力心思去拍攝,難道不想讓觀眾在自己的作品前多停留幾秒嗎?

攝影普遍可以分為以下幾大類型:風景攝影、建築攝影、肖像攝影、新聞攝影、靜物攝影、時尚攝影等等,或是所謂的單張作品、系列作品,但一個好的照片閱讀者應該可以閱讀任何類似的照片,而不應該只重視或忽略某些特定類型的照片。如果它是一張好照片,就終究是一張好照片,禁得起時代的考驗。要記得,每一個類別都是獨一無二的,並沒有高低之分,為自己拍照還有拍自己喜歡的照片才是最重要的。

(上圖:Philip Jones Griffiths攝影)

歷史上就有兩幅非常有名的越戰照片(書中p160、161),分別由兩位攝影者Philip Jones Griffiths 和Tim Page拍攝,畫面幾乎一樣,但是圖說描述的內容似乎有點出入,這也證明了長久以來的爭議:攝影是真實的嗎?我們都知道照片不會說謊,但是攝影家會。雖然如此,我們仍可以從客觀的角度去閱讀照片的每一個細節,首先,我們必須先了解攝影者的意圖、風格,還有拍攝過程。但是對攝影有概念或受過正確攝影訓練的人,看到一個可以拍攝的場景或時機時,會很自然就會用同樣的特定方式去拍照,甚至構圖、安排位置,因此很有可能會拍出很相似甚至一樣的照片,這或許也可以稱為職業病,也就導致攝影者的意圖、風格和拍攝過程雷同到不可思議的地步。然而,照片縱使很像,還是會有些不一樣,這些就留給觀者自己去解讀了。我相信影像就和音樂一樣都是無國界語言,或許我們聽不懂每一個國家的語言,但是仍可以從旋律中感受一切。


(上圖:Tim Page攝影)

攝影家的成功,在於明確的創作思維--照片的「創作意圖」,是攝影者對世界傳遞的訊息,至於構圖、光線等,不過是實踐創作意圖的工具。《攝影師之魂》作者弗里曼也幫我們整理出好照片應該要有的六大特質,在此舉其中幾個例子,比如說他提到傳統攝影者會特別重視技術,而現在的攝影已經不是技術層面那麼簡單。本書141頁就提到羅伯特.卡帕在二戰拍下了第一波美軍登陸諾曼地的照片,由於當時情勢緊張,卡帕相機都拿不穩了,更沒有多餘的時間去做參數的設定和構圖,因此拍出了晃動模糊的照片,但這張照片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這些失誤更能表現當時的氣氛。新聞或戰地攝影都是先求有再求好,如果決定性的瞬間沒拍到,構圖光線再漂亮都沒用。此外,弗里曼也提到,照片還需要提供多層次的經驗給觀者,可以讓觀者在看照片的時候多一些情緒和驚喜。攝影家操縱的不盡然是影像,而是更重要的,觀者的心。當然他也提到想法的重要性,台灣攝影前輩謝明順老師也說過一句話:「現代人開了電腦,就關了大腦。」數位相機的便利導致太多人在按下快門前都忘了拍照是需要思考的,拍照前先想好要拍什麼,比在拍完以後才思考我剛剛拍了什麼要重要多了。

相關閱讀 >

.《攝影師之魂》, 麥可.弗里曼, 大家出版社,
▲ Go Top
▲ Go Top
與客服人員聯絡取消/訂閱電子報到博客來首頁回本期要目
Tel:(02)27821100•Fax:(02)27856789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博客來網路書店」或授權博客來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