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新書 》 |
作者:漢娜.鄂蘭 出版社:玉山社 出版日期:2013 / 08 / 10 | 【 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 】 理解尤太歷史、納粹德國,甚至正義與邪惡問題的經典作品。 一本精彩至極,卻絕對令讀者坐立難安的第一 手觀察報告! 邪惡…可以平凡無奇地展現在任何人身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 束十六年後的1961年4月11日,在以色列耶路撒冷法庭中,展開一場令全球矚目的納粹戰犯審判 。審判的主角阿道夫.艾希曼(Otto Adolf Eichmann)是納粹德國在東部佔領區內「尤太問題」 的執行者之一,雖然並非納粹政權的高層決策者,但在尤太人滅絕上仍扮演重要角色。 國際著名政治學者漢娜.鄂蘭全程參與此次的審判活動,透過現場的實際觀察,以及對歷史的大量分析,提出了「邪惡的平庸性」的概念。邪惡本身並非得如希特勒般狂暴,而是可以平凡無奇地展現在任何人身上,並且其發揮的作用絕對不亞於血腥屠夫。本書在1963年出版後 ,受到廣大注意,也引起許多反彈。但即使經過數十年後,這本書依然是理解尤太歷史、納粹德國,甚至正義與邪惡問題的經典作品。 【本書導讀】 要重新思考這段歷史,以鄂蘭的書作為出發點也許會讓人感到奇怪。本書雖以尤太人大屠殺為主軸,但對於這段歷史的說明,並不如後續出版的其他專書來得詳盡,而鄂蘭的卓著聲譽主要是來自其政治哲學領域的成就,並非歷史學,但話說回來,政治哲學家可能也會覺得本書差強人意,因為書中所闡明的理論都隱藏在歷史敘述之中,而歷史敘述著重於細究已發生的事實、已說過的話,因此讓普遍性的哲學思考淪為對特定納粹分子行為的省思。 雖然如此,本書仍將顛覆你對歷史的刻板觀念,可能是你遇過最嚴峻的閱讀挑戰。鄂蘭並不認為本書所討論的納粹分子艾希曼是十惡不赦的魔頭,甚至,她也不覺得尤太人大屠殺是歐洲中世紀以來迫害尤太人傳統的延續,這一點讓當時的尤太人非常難以接受。她認為大屠殺有可能重演,而不僅是侷限於特定的國家或時代,一旦人停止思考,大屠殺就有可能重演。 本書之所以如此大名鼎鼎,或亦可說是惡名昭彰,原因來自鄂蘭於本書中提出的「邪惡的平庸性」,她認為邪惡根本平庸無奇:邪惡無根,像是細菌沿著潮濕的表面擴散;邪惡亦無本,缺乏深度,連惡的深度也沒有。但如此無根無本的邪惡,會引起的血腥殺戮比千萬頭惡獸更驚悚駭人...more |
▲ Go Top |
編輯手札 》 |
【編輯說書】大塊文化|鄧肯.華茲《為什麼常識不可靠?》 文╱湯皓全 Q1. 你們是怎麼發現這本書的? 「最多只要透過6個人,你就能聯絡上歐巴馬或阿湯哥。世界上沒也誰和誰是完全的陌生人, 每個人之間必然有某種關聯。」這就是我和這本書的作者Duncan Watts的關聯。將近十年前,我 們出了一本他的成名作《6個人的小世界》(Six Degrees),他其實就是Networks Theory「網路科 學」理論創始人,這個理論最早是透過數學方法解釋了螢火蟲的發光、蟋蟀的叫聲,以及心律 細胞的跳動如何自動調節出同步頻率的神祕現 象,建立起小世界網路的集體動力學,這個學 問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會爆發大規模的傳染病;新穎的觀念,為何會成為時尚? 當然,這位擁有康乃爾大學理論暨應用力學博士的年輕學者跨行成為一個社會學家,他所觀察的小世界,也延伸到你我經常習以為常,而且也過度依賴的常識問題。這本《為什麼常識不可靠?》談的就是常識問題。 Q2. 這本書想要帶給讀者什麼呢? 當思考不再是思考。 心理學家發現,人類的選擇與行為會受文字、聲音等外界刺激的「調教」(priming)與影響。實驗對象頻頻接觸「衰老」、「體虛」等字眼,走出實驗室 時,步履變得蹣跚。在商店選購葡萄酒的客戶若聽到店家播放德國音樂,傾向選購德國酒,反之播放法國音樂,則傾向選購法國酒。提供受訪者綠色筆填寫運動飲料 相關問卷,受訪者傾向支持開特力(Gatorade)。在網路上選購沙發,若網站背景圖案是棉花糖般的白雲,消費者傾向選購昂貴舒適的產品,若背景的圖案 是錢幣,消費者傾向購買硬實、價廉的沙發。 用常識回答問題,往往錯得離譜——「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其實反而不利於我們理解這 個世界。」常識的弔詭與矛盾在於,它既可協助我們理解這個世界,同時卻也阻礙我們認識這 個世界。之前我們以為是安全的島嶼,但也許是條大魚。 Q3. 做完這本《為什麼常識不可靠?》後,你再也不要…… 獨自一人出海(請參考《為什麼常識不可靠?》封面)。 ...more |
相關閱讀 > .《為什麼常識不可靠?寧可沒常識,也不要因為常識而壞事》, 鄧肯.華茲, 大塊文化, |
▲ Go Top |
新書搶先試閱 》 |
思想與方法(全新修訂版) 文╱殷海光 正確思想的評準 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我的思想正確」,「你的思想不正確」;「這個人的思想正確」,「那個人的思想不正確」。在這類批評的背後,似乎隱含著一個要求,就是要求思想正確。是的,很少文明人安於他們自己的思想不正確;而大多數文明人希望他們自己的思想正確。 然而,在斷定某一思想正確或不正確以前,我們必須有一個據之以斷定某一思想正確或不正確的評準(Criterion)。如果這個評準沒有建立起來,那麼無論我們說某人的思想正確或說他的思想不正確,都是沒有意義的。換個形式來說,在正確思想的評準沒有正式提出之前,我們既不能有意義地說別人的思想正確,又不能有意義地說別人的思想不正確;我們既不能有意義地說我們自己的思想正確,又不能有意義地說我們自己的思想不正確。 我們現在要問:這樣的評準是否有呢?有,而且很雜多。最大多數人都不自覺他們所採取的評準大多係不自覺地來自他們的父母,學校,教堂,工廠,訓練場所,公共交通的系統,等等。 現在,因著種種條件之限制,我們只能簡略列舉對於我們最具支配力的幾種評準思想之基本條件: (一)宗教:每一高級的宗教都有教義。從這一教義出發,這一宗教有其特殊的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生死觀,善惡觀,婚姻觀,種種等等。這些「觀」,就是信奉這一宗教的人士據以論斷某一思想「正確」或「不正確」的預設評準。凡合於這些「觀」的思想就是「正確的思想」,否則就是「不正確的思想」。 (二)文化:文化是一種調合模式。它也是人的心智對生活環境長期反應所形成的行為模式。每一文化是一價值叢結。幾乎所有的人都泡在他們由之而成長起來的文化氛圍裡。人在文化空氣裡,很像魚在水裡,多未自覺。因此,在某一文化型模裡成長起來的文化分子常未自覺地將該一文化裡的生活方式,道德標準,價值觀念,視作固常,奉若天經地義。於是,這些東西,有意或無意地成為他據以論斷思想正確或不正確的評準。如果某一思想合於這些條件,那麼他就說這一思想是「正確的」;如果某一思想不合於這些條件,那麼他就說這一思想是「不正確的」。 (三)傳統:傳統可以是單系的,也可以是多系的。無論傳統是單系的還是多系的,傳統總是綿續的。因為傳統是綿續的,所以它常成為思想的軌序。思想一在軌序中進行,於是,遇到同型的刺激,反應也是同型的。例如,許多傳統主義者一遇到對「道統」的疑難,便斥之為「異端」,「邪說」。傳統與祖宗的遺訓又有密切關聯。在傳統之下,凡屬與之相合的思想,便被看作是「正確的」思想;凡屬與之不合的思想,便被斥為「不正確的」思想。 (四)教育:照通常的想法,教育總該是培養「正確思想」的程式。但是,在不同環境裡的教育有各自認為「正確」的思想。英國哲學家洛克(J. Locke)說「心如白紙」。這話誠然是毫無人類文化學(Human Culturology)根據的理想之談。 以上摘自水牛出版《思想與方法(全新修訂版)》 ...more |
相關閱讀 > .《思想與方法(全新修訂版)》, 殷海光, 水牛, |
▲ Go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