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連載 > 驅動大未來:牽動全球變遷的六個革命性巨變 文 / 高爾 這本書正如許多充實豐富的旅程,並非始於答案,而是從問題開始。八年前一次旅途中,有人問我:「全球變遷背後的驅動力是什麼?」我列出幾項常見的可能因素,然後就把它拋到腦後。 但第二天早上,在搭機返家的漫長旅程中,這個問題一直縈繞不去,要求我更精準而正確地提出答案─不是先入為主的教條式答案,而是正在突現的新世界中,逐漸湧現的各種證據引領我找出解答。結果我發現這個問題擁有自己的未來。我開始在電腦上列出大綱,花幾個小時寫下標題和副標,接著更改各個標題的順序和相對重要性,把標題從這個類別移到那個類別,然後一讀再讀,同時把愈來愈多的細節加進去。 接下來幾年,我花很多時間提升大家對氣候變遷的警覺,並轉往商界發展,但仍然繼續一讀再讀這張清單,修改內容,釐清大綱。兩年前,我終於確定,我已經被這個問題迷住了,假如不深入探究,設法完整回答問題,絕對無法善罷甘休。 結果就出現了這本書。本書是探討全球變遷的六個驅動力,包括這六股力量如何彼此匯聚,又如何交互作用,這些力量會把我們帶往何方,以及人類及全球文明如何影響這些變化發展的方向。為了重新掌控自己的命運,塑造我們的未來,我們一定要有新思維,明智思考在這些趨勢下,我們必須面對哪些關鍵抉擇。 成長的代價 人類文明快速發展(表現在人口數量、科技力量及全球經濟規模上),帶來衝突,不但地球上數十億人賴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資源(包括表土、淡水等)的供應快逼近上限,也嚴重破壞了重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然而,幾乎所有的全球經濟政策與國家經濟政策,以及幾乎每個公司的營運計畫,仍然會持續以(根據我們特殊定義下的)「成長」為首要目標。 我們衡量經濟成長的主要方式是GDP(國內生產毛額),GDP 的計算基準其實非常荒謬,完全不考慮所得分配、重要資源不斷耗損、以及任意將有害廢棄物大量排放到大氣、海洋、河流、土壤和生物圈的情況。 到了21 世紀,尤其是自從地球公司興起之後,各國政策都把目標放在追求GDP 成長,使得財富與權力更加集中、所得分配更不平均、長期失業率攀升、政府及私人積欠更多債務、社會與地緣政治都更加不穩定、市場動盪不安、汙染更嚴重,以及發生生物學家口中的「第六次大滅絕」。然而根據我們賦予成長的瘋狂定義,許多負面後果卻被我們當成正面成就,結果我們拿來當作指路明燈的成長指標,只會將我們直接推向懸崖邊緣。 可悲的是,全世界都沒能認清文明的未來已深陷險境,應該改弦易轍,這個現象正反映出,全球缺乏一致的領導和權力失衡的情況,原因是地球公司的迫切需求主宰了重要決策,使參與式民主政治成了犧牲品。即使GDP 成長不能再增進經濟繁榮,也無助於提升一般人的幸福感,卻仍然關係到菁英階級的所得高低。 今天,在地球公司結合全球心智的大環境中,菁英份子更有能力為符合本身利益(而非符合公共利益)的政治決策製造共識,並更有效協助企業刺激人們的慾望,以增加商品消費。結果每人平均消費不斷升高,隨著人口持續增加,擴大消費造成的衝擊也更大。 未來十七年,全球中產階級的人數將出現驚人成長,約增加30 億人。由於電視與網路帶動文化全球化的趨勢,許多人嚮往的不再是鄰居的生活水準,而是富裕國家人民普遍享有的生活水準。這部分說明了為什麼全世界平均每人消耗的糧食、水、肉類、原物料及製成品不斷增加,消耗量的成長速度超越了人口增加的速度。 地球公司(以及地球公司帶給生態系統和重要資源的衝擊)背後的驅動力正是人口愈來愈多,加上每人平均消費量快速增加的趨勢。全球心智中普遍流行的意識型態乃是由廣告商在幕後策動,把更多消費與更快樂劃上等號。當然,這完全是虛假的承諾,就好像承諾GDP 成長會促進繁榮一樣。 美國傑弗遜總統在1784 年初,於一封致華盛頓的信函中,談及許多人把增加商品消費與更加快樂混為一談的傾向:「全世界都變得十分商業化。能否讓我們的新國家與眾不同,我們可能會不斷思索,商業能否為人類帶來快樂。但我們沒辦法完全隔絕於商業世界之外。我們的公民已經充分體會到藝術與商品帶來的慰藉,不可能阻止他們使用這些東西。」 泡沫很快爆裂 傑弗遜如果看到近年來有大量研究探索快樂的根源,大概不會感到訝異。這些研究顯示,過去半世紀以來,美國經濟產出雖然成長三倍,民眾卻沒有感到比較快樂,幸福感也沒有因此提高。在其他高消費國家進行的研究也得到類似結果。可見人們在滿足基本需求之後,即使收入增加,也只能增加快樂到某個程度,超過某個滿足點後,即使進一步增加消費,都無法提升人們的幸福感。...mor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