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導讀|做出蘇菲的抉擇Making a Sophie's Choice 「一本好書應該帶給你許多經驗,並在讀完後感到有一點筋疲力盡。」 這是威廉.史岱隆的名言,也是我譯完《蘇菲的抉擇》和《奈特.杜納懺悔錄》的感覺。史岱隆的話,為他自己這兩本傑作下了最佳註腳。 史岱隆於1925年生於維吉尼亞州。身為南方人,使他對南方的歷史人文有深入的瞭解和情感,而南 方的歷史與人事物也成為他寫作的來源與靈感。他從杜克大學畢業後,在二十六歲時出版了第一本小說,《在黑暗中躺下》(Lie down in Darkness,原名為《繼承黑夜》,Inheritance of Night)。這本小說敘述一個南方家庭的恩怨,不但得到許多文學獎,並在2012年被改拍成電影。1967年出版的《奈特.杜納懺悔錄》(The Confessions of Nat Turner),他以南方史實中一個黑奴暴動的事件為基礎,由發起暴動的黑奴,奈特.杜納,在失敗後被捕並送上絞刑台之前訴說整個事件的前因後果與來龍去 脈。這本小說出版於六零年代民權與黑人運動的敏感時刻,惹來許多爭議和批判,但仍然為作者贏得了普立茲獎。2008年,當《時代雜誌》列出一百本最佳英文 小說時,本書也名列榜上。 《蘇菲的抉擇》出版於1979年,書中的敘述者是一個來自南方的小伙子,從杜克大學畢業後選擇到 在紐約的出版社擔任編輯的工作,卻在這份工作中經歷種種的不順遂,以至於後來憤而辭職,而其實這正是作者本人真實的寫照。不過小說中真正的主角,卻是這位 作者化身的丁哥在辭去編輯工作後搬到布魯克林區去專心寫作時,所結識的兩個人,一個是美麗的波蘭女子蘇菲,另一個是天才橫溢的納森,也是蘇菲的情人。 這本描繪一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經歷過奧許維茲死亡集中營的奇女子輾轉來到紐約,與一個精神異常 的天才相戀的詭異故事,書中種種對性愛的赤裸描述與「褻瀆」的語言,可能會引起多少抨擊和震撼吧。果不其然,此書不僅在南非和波蘭被禁,在俄國被刪減得面 目全非,即使在美國本土也被幾所高中列為禁書(後來當然被解禁了)。然而此書仍於1980年贏得美國國家書卷獎,並於1982年被拍成電影,得到五項奧斯 卡獎的提名,其中梅莉.史翠普更因飾演蘇菲而一舉得到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美國國家書卷獎的殊榮,驗證《蘇菲的抉擇》是作者用心打造的文學鉅著,因此書中除了俊男美女一段 悲喜交集的愛情外,當然有許多值得探討的主題。身為敘述者,也是作者化身的丁哥,在結識蘇菲與納森之後,無論就人生經歷或心靈體驗都受到許多啟蒙,使本書 可以被視為「成長小說」,以丁哥為主角探討他身心受到衝擊的歷程。納森的天才和精神分裂症,也為小說提供了心理及病理分析的解讀角度,可以和《美麗心靈》 (A Beautiful Mind)中所描述的數學天才約翰.奈許相比較。但書中最吸引人的角色,當然就是書名中的女主角蘇菲了。 身為波蘭人的蘇菲為何會被關到集中營,又如何逃脫,如何輾轉逃到美國,如何認識並愛上納森,是整 部小說的敘述重點。丁哥在寫蘇菲的故事時,常常交雜敘述當時發生在他們三人身上的一些事件,而在說明這些事件時,讓蘇菲追憶過去的事,一段段地揭露,有如 剝絲抽繭的偵探故事。但本書最令人玩味的一點卻是書名所暗示的:一個人在人生路途上,常常面臨必須有所抉擇的時刻。當他處於生死關頭時,他必須做什麼選 擇?他必須忠於自己的信念,還是為求生存而犧牲道德和原則?當他被迫在兩個同樣珍貴的事或物或人中放棄其中之一時,他要用什麼標準去衡量兩者之間哪一個更 有價值保留?這是「蘇菲的抉擇」探討的核心,而作者對此的闡述也使得「做出蘇菲的抉擇(making a Sophie's choice)」成為英文詞彙的一部分,這應該是任何寫作者都難以想見的殊榮吧。 這麼多年後,這本書的中文譯本有重新問市的機會,這種機遇對任何書和譯者來說,簡直都是想都不敢 想的幸福。自己有幸重新校閱自己的譯本,發現年輕時的筆觸與年長後有過許多經驗的思考畢竟不盡相同,難說優劣,但那種比較激昂和熱情的筆法,或許是受到年 輕的敘述者丁哥的影響吧,讀來別有一番滋味。 不過,在經歷過人生的許多悲歡離合,許多憂喜病痛後,「蘇菲的抉擇」深深觸動我。人常常在做過選 擇後悔悟,更多質疑,如果當初……?可是,就像詩人佛洛斯特(Robert Frost)所寫的〈未走的那條路〉(The Road Not Taken)一樣:眼前兩條路,我選了其中一條,便造就了以後種種的截然不同了。一旦做了選擇,就沒有回頭的機會。這是蘇菲的抉擇,也是你我的抉擇。 (文╱東吳大學英文系及政治大學英語系副教授、本書譯者謝瑤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