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大師阿巴多與阿格麗希,最後錄音發表。這首協奏曲創作於1785年,雖然音樂裡充滿哀傷的情緒,但是抒情浪漫的本質贏得不少古典樂迷的青睞,包括莫札特的後輩貝多芬。 睽違近十年,阿格麗希與阿巴多終於在2013年度再度合作錄製莫札特的鋼琴協奏曲,而這也是兩人第一次在DG錄製莫札特。 兩部協奏曲的風格迥然不同,但是阿格麗希處理起20號的陰鬱戲劇性,以及25號的雄偉與明亮光耀,依舊帶有她特有的瀟灑自如與歌唱性,是非常優秀而且刺激的演奏。 | | 荷蘭華裔鋼琴家黃旭洋,從12歲那年初次登台之後,就以從容的步伐,穩定地以鋼琴家的身份,走一條獨特的路。 2013年與SONY 簽下唱片合約,發行「舒伯特:四首即興曲與A大調鋼琴奏鳴曲」,深刻剖析舒伯特音樂中最重要的藝術特質,以及流暢的藝術歌曲旋律,豐沛的情感洋溢於琴鍵之上,無怪乎媒體盛讚黃旭洋是擁有魔力的「精湛畫家」。 年輕的黃旭洋,終於在多張標準古典曲目錄音佳作之後,在2014年推出首張跨界力作「電影琴聲」!對於全球廣大的影迷來說,經典的電影配樂永遠聽不膩! 黃旭洋硬底子的演奏功力,深刻的情感與精準的表現幅度,一幕幕的電影場景,在他指尖流洩的旋律之間,彷彿再度回到那個動人的永恆時刻…。 | | 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的構思和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有很多相似之處,兩者都具有激昂沸騰的情緒、豐富的旋律以及鋼琴演奏技巧,只是第三號更重視音樂裡的戲劇性, 管弦樂規模比前一首協奏曲更大,樂曲結構更複雜,鋼琴部份的難度也更高,呈現出多樣的豐富色彩效果。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是普羅高菲夫早期的作品,樂曲創作於1913年,1923年重新修訂,為普羅高菲夫懷念自殺故友的作品。 這部作品最大的特色,在於獨奏與樂團聲部同時兼具極度燦爛與精湛的演奏風格,相映成趣。王羽佳以透過閱讀俄羅斯文學的方式,從中掌握俄羅斯的精神。 她的音樂充滿了風暴般的能量,但是從來不會因此扭曲音樂內涵。除了完美的演奏技巧,王羽佳也具有罕見的能力,能讓樂譜上的音符,活生生跳脫出生動豐富的色彩,與如火一般的熱情。 | | 日籍小提琴家(木堅)本大進從2009年起就被柏林愛樂聘為首席小提琴家,繼任前一任同為日籍的首席安永徹。 十四歲拿到曼紐因青少年小提琴大賽首獎,隔年又拿下科隆國際大賽首獎與大衛朵夫大賽首獎,十七歲更拿下隆•提博國際大賽首獎,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金牌得主,並在同年更成為克萊斯勒國際小提琴大賽金牌得主。 片中與他合作的是現年三十八歲的俄國鋼琴鬼才,他五歲進入葛涅辛音樂學校,他先後接受過傅聰、布蘭德爾、巴哈教母杜瑞克等人的指導。 他十三歲就舉行驚人的獨奏會,十八歲時的畢業獨奏會中排出了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這場演奏會被日本唱片公司錄下來發行後,立刻獲得葛萊美獎提名,更被紐約樂評人讚為顧爾德之後最巨力萬均的演奏。 | |